马说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3
韩愈写马说的历史背景

  韩愈及《马说》写作背景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祖籍昌黎,人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幼年早孤,由嫂抚养。25岁考中进士后,长期得不到任用,最初他在长安曾3次上书宰相请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经此挫折后,他不得不到汴州依附宣武节度使董晋。董死后又去依附武宁节度使张建封。仕途如此坎坷,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这些都使他痛感明主难遇。就是在这种心情下,他大约于贞元十一一十六年(795—800年)间写出了《马说》。

  贞元十九年(803年)在担任监察御史期间,因天旱人饥,上书宽民徭免田赋,被贬为阴山令。元和十四年(819年),又因谏阻宪宗迎佛骨,几遭杀身之祸,后又贬为潮州(今属广东省)刺史,后遇赦回京任吏部侍郎,曾代理京兆尹。

  韩愈是唐代文学改革“古文运动”的著名领袖,主张“文以载道”,反对浮华文风,提出“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和西汉古文的基础上,又加以创新和发展,是一种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革新精神的散文。韩愈被前人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古文对后代有很大的影响。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之间。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 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韩愈青年时代就颇有抱负和才干。他25岁中进土后,长期闲居京城,得不到官职。只得“奔走伺候公卿”,“日求于人,以度时月”(《与李翱书》)。直到10年后,他35岁时,才被召回朝廷正式任职。这种坎坷遭遇正是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思想基础。他从自己的切身经历中,深感朝廷昏暗,体会到统治者对待下层知识分子的不公,也深刻了解了下层知识分子遭受的怨屈和折磨。于是,作者在“物不得其平则鸣”(《送孟东野序》)的思想指导下,联系当时统治集团压抑人才的情况和自身大材小用、屈居下位的处境,写了这篇文章。

  • 韩愈为什么写《马说》
    答:韩愈为什么写马说而不写别的动物?紧急!因为伯乐与千里马的这段故事最为著名,这样采用的论据,更有说服力,对文章的论点更好 (一楼好有意思)韩愈写的马说背景 韩愈及《马说》写作背景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祖籍丁黎,人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
  • 韩愈写马说的用意是什么 马说作者写作背景
    答:《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以及对人才的摧残,埋没人才表达了强烈的...
  • 《马说》和《卞和泣玉》两文表达的共同意思是什么?
    答:都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马说》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之情。《卞和泣玉》是战国末期思想家韩非创...
  • 马说怎么读
    答: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创作背景:《马说》大约作于唐德宗贞元十一年(795)至十六年(800)。当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以求得提拔,却一直未被采纳。虽然没能得到...
  •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全文意思是什么?
    答:《马说》创作背景:《马说》大约作于唐德宗贞元十一年(795)至十六年(800)。当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以求得提拔,却一直未被采纳。虽然没能得到重用,但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来的几年内,他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也并未...
  • 马说的解释和理解
    答:一、作者及写作背景《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
  • 马说一文中的千里马、伯乐、常马的寓意
    答:一、作者及写作背景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
  • 马说的作者介绍
    答:《马说》的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 《马说》翻译
    答: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
  • 翻译: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求答案)_百度...
    答: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出处:《马说》【作者】韩愈 【朝代】唐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白话释义: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