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李敬方 胡曾 罗邺是怎样评价隋炀帝及其开凿大运河的?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大运河的开凿?(初一历史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6
上述三首诗的作者是怎样评价隋炀帝及其开凿大运河的?你认为应怎样评价大运河的开凿?

都是批判态度的,认为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乃是耗尽天下的工程,害尽天下百姓。
对于现代人,面对大运河,我们的评价应该更为客观,大运河虽然苦了劳动人民,耗尽当时国库来开凿,但是它毕竟对后世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沿河两岸乃至纵深部的经济的到了飞跃式的发展,且南北交通也获得了极大的便利,这在古代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汴水》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体《汴河怀古》
胡曾认为开凿大运河导致隋朝灭亡。皮日休肯定了开凿大运河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李敬方着重指出了运河开通后统治者对江南的搜刮和掠夺。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胡曾:《汴水》)

帝业闪亡世几重?风流犹自说遗踪。但求死看扬州月,不愿生归驾九龙。(宋元鼎:《炀帝冢》)

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李敬方:《汴河直进船》)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皮日休:《汴河怀古》)
大运河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融合、统一

评价:几千年来形成的中华文化是多元一体的文化,大运河的贯通成为中华文化形成的催化剂。大运河的贯通和开发,不仅使经济交流、中外交往变得容易和频繁,也促进了南北文化、东西文化、中外文化的大交流,使各种区域文化、外来文化相互接触、融会、整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运河文化具有包容性、统一性、扩散性、开放性,更具有强大的

凝聚力和向心力,不仅促使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源地齐鲁地区与中原地区、江南地区的文化交融,还把曾经作为封建皇朝首都的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北京等文化中心连为一体,从而使各个区域文化不断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的大一统文化。同时,大运河的水也哺育了许许多多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等,使运河地区成为人才荟萃之地,文风昌盛之区。运河地区又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前沿地区,外国使团及商队来到中国后,即沿着运河航行到达京师和各地,进行经济文化交流,有的甚至直接定居于运河区域,将国外优秀的文化传入中国,丰富了运河文化的内容,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将中华文化传向各地,扩大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沿着运河两岸留下的名胜古迹,更是星罗棋布,成为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作者运用这条线索,把运河文化放进中华文化的大环境中去分析研究,从而使运河文化的地位凸显出来,填补了运河研究的学术空白。大运河的开凿与贯通,营造了新的自然环境,改善了生态环境和生产环境,使运河区域成为繁荣昌盛的新的经济带。运河起因于战争和漕运,但它是一项水利工程,对它的开发与农田水利建设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开拓运河航道的同时,以消弭水患和引水灌田为主要内容的农田排灌工程也在沿运河南北各地兴建起来,使运河区域的水利田大幅度扩展,尤其是江南的圩田、北方的淤田等各类水利田以及沿运河地区的官府屯田、营田等,都显著增加。大运河的贯通,直接促使南北方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广泛交流、南北方农作物品种相互移植与栽培,显著提高了运河地区的农业生产力。大运河的航运,又促进了农业商品经济的发展,使运河区域成为全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也成为全国农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其次,大运河的贯通,开辟了新的交通路线,大大加强了地区间的经济交流,极大地促进了运河区域工商业的发展。运河地区尤其是沿运河两岸的城市中百业俱兴,商业气息浓郁,官私工商业如造船、瓷器、酿造、纺织、编织、造纸、印刷、金属制造等以及其他各种手工业蓬勃兴起。以运河为主干线的水上销售渠道,将各地区的巨额商品输送到各类城镇市场,使南北方的物资空前大交流,形成了完整而系统的商业销售网络,密切了各区域市场的联系,促进了全国市场的形成。尤其是明代中后期,在商品经济发达的运河区域城市中如苏州、杭州的某些行业,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和包买商,在中国首先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的繁荣,直接导致了运河城市的兴起,从北京沿运河南下,经天津、沧州、德州、临清、聊城、济宁、徐州、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嘉兴、杭州、绍兴,直到宁波,宛如一串明珠镶嵌在运河两岸。隋唐首都长安、洛阳,北宋首都开封,南宋首都杭州,元明清首都北京,更是运河区域乃至全国的政治、经济、商业、文化的中心。通过这条线索,作者透彻分析论述了大运河与全国封建经济的关系。

【汴河】 罗邺 炀帝开河鬼亦悲,生民不独力空疲. 至今呜咽东流水,似向清平怨昔时.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胡曾:《汴水》)

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李敬方:《汴河直进船》)
几千年来形成的中华文化是多元一体的文化,大运河的贯通成为中华文化形成的催化剂。大运河的贯通和开发,不仅使经济交流、中外交往变得容易和频繁,也促进了南北文化、东西文化、中外文化的大交流,使各种区域文化、外来文化相互接触、融会、整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

呵呵,当然是辩证的看待,有利也有弊,对当时弊大于利,对后世利大于弊
各打五十大板嘛

大运河是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