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节到临,60后,70后,有哪些难忘的童年过年记忆?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9
我是第一批80後,童年的记忆就是大年30下午和父亲一起去村里,字写的好的人家,找人家写对联,後来自己也练字了,以後的都是自己写!

我接近60后,跃进年生,童年春节的记忆不多,但是也有那么几件,记忆深刻的笫一件事是每年春节前妈妈都拍(称拍:即把蒸熟的糯米饭加酒曲搅匀后放在钵里拍紧拍漂亮,中间弄个酒杯大的眼,然加点温开水,将钵盖上盖,用棉被将钵包紧,让他升自然升温成为米酒,即甜酒)一大炖钵甜酒,大约6斤米以上。温度正常时,大约三天可闻到甜酒的香味。为了让甜酒熟得好一般在闻到香味第二天才开捂。开捂看到的便是清香带甜味和酒香的疏松的甜酒。这钵甜酒我们兄姊吃得很少,大约只需三四天,就被父亲用汤捎挠开净了,每年如此。笫二件事,每年父亲都买个猪头,头皮肉就淹腊肉,头骨就煮一大钵白萝卜,那可是过年我最喜欢吃的好菜。第三件是,吃年饭后,大约可得伍角到一元钱的压岁钱,也叫压食钱。我十岁那年,我们家下放到了乡下,第一年,我们没有房子,住在一个房子稍大些的一个农民的偏间里,偏间大约20平方,80公分的门对西开着,顺偏屋还搭了个6至7平方的灶房。父亲还在改造集训,妈妈带着我们兄弟姊妹四个就在这偏屋里过年。第二年家里用政府发给的安置款,在生产队的最北面搭了个一间两幕廓的毛房,一间作卧房,一间作猪屋和灶屋,中间叫堂屋。春节临近的时候很多情况好的农民都杀年猪,家家户户都打巴巴,不管谁家打巴巴,全队的人都去邦忙。打得多的有三百斤米,少的,也有一百多斤米。打巴巴很热闹,从灶屋到堂屋,蒸气弥漫。老老少少,都没歇着的。打得多的打约要5个小时,少的也要3个多小时。完事后,户主安排了宵夜饭,就围在做巴巴的案板傍吃。不说别的好菜,腊肉少不了两大碗。第四件,我家下放乡下五年,每年人均劳动日最少有三百四十多天(指能参加劳动的)过年前要到二十六、七才放假,年后最早初三就开工。开工笫一天叫开门红,劳动较为轻松,大约只有5个小时时间。笫五件,拜年。在下放乡下的五年里,每年初一就和邻家的孩一路,去给队上较近的农户拜年,不拿任何东西,只是口喊拜年,尔后户主为你切上芝麻、豆子、生姜茶,然后摆上瓜籽、蚕豆、自制的泡子糖等,说上一会话,然后又走下一家。但给自家的亲眷拜年就不同了,最少也要拿上几个包,有时还过个夜的。

我是50没后!
看到你的提问题目后想了很久答还是不答,想答又不愿答,那就含眼回答几句吧!

50,60,70那年代的人现已经是白发苍苍,满脸皱纹的老年人了,在他(她)们心上留着太多太多的酸甜苦辣的往事,苦事, 心酸事,庆兴健在的老人还有回忆的机会,而那些为 社会 奋斗了一生,经历过千难万苦的老人永远离开我们,永远告别了回忆,他(她)们才是我们最可遵敬的人。

那时候的事现在60岁以上老人最有发言权,试想有多少人愿意回忆,愿意讲,又给谁讲,谁有愿意听你讲,现在的年青人听后当你讲笑话,编故事骗人的,旧的电影,小说又有谁可细心专心的去看去读,只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还在关心,关注。

70后的我们小时候天天盼着过年,过年有新衣服穿啦,有好吃的零食,比如番薯干,年糕干哈哈哈,拜年有几毛压岁钱。每次去外婆家拜年外婆总是给我五毛钱,开心的不得了,记得有一次外婆说压岁钱欠一下,来年再给[捂脸]可能外婆实在拿不出,那时的条件大都数人家困难,记忆中这件事特别深刻。

作为一个70后,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小的时候特别盼望着过年呢,那时候的物质比较匮乏,过年就可以改善一下生活。腊月的二十六七,村里面都有杀年猪的,特别热闹,每户都会买上几斤,平常是吃不上肉的,然后和白菜、海带、粉条一起炖,那就是人间美味。还会炸一些丸子,炖丸子汤,放一些醋、辣椒,北方的冬天比较冷,可以御寒的,想起来都流口水。

过年可以买新衣服穿。那时候的蓝裤子,绿上衣是最流行的,还有妈妈亲手做的千层底布鞋,新袜子。大年30晚上会放到枕头边,初一早上才舍得穿呢。

大年30晚上,一家人围在一起包饺子,吃饺子。然后围在火炉旁,看春节晚会。电视是十英寸的黑白电视,那时候零食很少,只有瓜子和糖,最怕停电了,记得有一年晚会刚开始,就停电了,然后小伙伴们出去捉迷藏,街道上堆满了玉米秸秆,小伙伴在里面钻来钻去,可热闹了,夜深了,大人出来找,叫回去睡觉,都不舍得离开。

大年初二以后就是走亲戚了,可以吃很多 美食 ,主要的还是有压岁钱。去姨姨家,舅舅家拜年,每次有几毛钱的压岁钱。过完年有三五块钱的压岁钱,已经是天文数字了。最喜欢去大舅家拜年了,因为大舅家是开封市区的,舅妈都会带我们去逛铁塔公园,龙亭等名胜古迹。应该是过年最快乐,最有意义的一天了。

那时候过年,对农村人来说真是太难了。

我是60后,能记住的过年场景,也是在十岁以后了。70年代初,人们的生活稍有改观,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农村的生活还是相当困难的,一个农村家庭,要举全家之力来过年,衣食住行消费负担很重。过年了要给全家老小每人添件衣裳,这是每个人都盼了一年的事儿。因为,只有过年了,才有可能买件衣裳。从腊月二十三小年过后,进入过年状态。生活也要改善一下,全家都能吃上小麦面馒头,蒸几锅包子,各种馅儿的,炸几盆儿藕盒茄盒、菜丸子。所有过年要吃的东西,都要在年二十八前准备完毕。到正月初八,这十天里做饭就简单了,用大锅热一下馒头、包子、炸货就行了。也有少量的炖好的猪肉、炸好的咸鱼,只有来客人了,才能沾光陪着吃点。

俗话说:过年过了初七八,也没豆腐也没渣。意思是到初七八以后,年货基本都吃完了,也没有走亲访友的了。

这样的生活,只是在过年时能享受到的。平时吃粗粮很多,馒头很少吃到。一般家庭就是饼子,咸菜。所以说过年是小孩子的期盼,既买新衣裳,又能吃好的。可是作为一家之长就不同了。因为过年花销大,过年就像过关一样。条件好的还好些,条件不好的甚至要借点儿钱。

过年集中花钱,花掉了一年盈余,甚至还不够。因为,挣的太少了。

哎,不再写了,往事不堪回首。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儿时过大年是今生难以忘记的。那时过年是每个孩子最期待的节日,好吃的食物,新的衣服,放鞭炮,当然,还不用写作业。

记得那时过年刚进入腊月就开始就有年味儿了,零星的爆竹声开始响起,临近年根那几天爆竹声渐浓。那时物质虽然不如现在丰富,但把自己与生活环境,收拾的干净利索,那是必须的,在大人的带领下,打扫卫生,理发,整理整个院落,忙的不亦乐乎。到了年三十,大人们在家做饭包饺子,孩子们在外边放鞭炮。王家放的真多,张家放的花样太全了。孩子们边放着鞭炮,边议论着。一片喜气洋洋的景色。

初一早上,穿上新的衣服,先拿起头天晚上挑到竹竿上的鞭炮,在噼里啪啦的响声中开启新年第一天,首先从长辈那收完压岁钱。再与小伙伴们一起挨家挨户的拜年。叔叔过年好,阿姨过年好,爷爷奶奶过年好,初一的早晨,整个的街巷人来人往,就像赶集一样。热闹极了

我是,好运常伴166,欢迎大家讨论

又是一年的春节到临,这时儿让我想起了童年的记忆。还记得小时候过年比现在热闹多了。那时爷爷在院子里点一堆火,我们都围着火圈转,往火堆里扔鞭炮。全家人都围着电视机旁看春节联欢晚会。让我记忆最深的是,那时有的邻居家还没有电视,都跑到我家里来,屋子里慢慢的都是人,可热闹了,而现在怎么也找不到童年的快乐了。

我们这一代人,童年的记忆,农村过年有一个风俗,就是拜年,就是大年三十那天,家家户户都要上供的,有馒头,还有可是很快乐,鱼,菜啊,什么的,家家户户的门前都有一盏油灯,过年的时候,爸爸给我做一个用纸包着的灯笼,里面点上小蜡烛,晚上和小伙伴们一起玩,最有意思的是什么呢,在家谱前面磕头,一家一家的磕,觉得可有意思了,大年初一那一天,大人们,都去拜年,我们也后面,那个时候,就是想着自己快快长大,我们的童年就是这样,简单,简陋,单纯,。

  • 春节最耗钱的是哪些事儿?
    答:据媒体报到,数据调查显示近六成的人表示春节期间最大的开销是人情往来,从年龄上来区分,对于60后、70后和80后这三个年龄段来说,春节期间最大的开销是给孩子发压岁钱。而年轻一代代表性的90后群体,由于年龄正当成家立业的时候,有近五分之一的人表示春节期间最大的开销来自婚礼等喜事儿的“份子钱...
  • 油炸花生米
    答:春节临近的时候,农贸市场上各种商品就会逐渐增多。人们流连其中,也总能看到摊床上代售的花生。现在的花生,颜色有红色和粉色两种,个头也大;三四十年前,咱们这里基本上只有红色小粒花生一种。油炸花生米,是在农村成长起来的60后、70后心中抹不去的一种记忆,一种情结。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各家...
  • 60后或70后这两代,活得累不累?过得明白的又有多少人
    答:1. 60后和70后生活在一个经济条件较差的时代,他们不仅要面对养老问题,还要为子女的婚姻和工作操心。2. 那个时代的人们一般有很多兄弟姐妹,家庭负担较重。比如,父亲是家中的老七,家里有六个姐姐,全靠爷爷一个人在村里挣工分养家。3. 由于家庭贫穷,很多人只能读到小学或初中,改变命运的机会较...
  • 70后怎样过春节
    答:七十年代的春节:除去枷锁感受幸福 70年代的开篇语是“满怀革命豪情迎来伟大的70年代”,还有一直持续到1977年的“过一个革命化、战斗化的春节”的口号。上级又是“强调”又是“要求”,要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春节之际要狠抓革命,猛促生产,高门儿大嗓干到腊月二十九,吃完饺子,初一早上再动手。这叫...
  • 50、70后的春节是怎样过的?
    答:六十年代的春节:紧日子里过出好兴致 紧日子里过出好兴致,60年代的春节因此令人难忘。平日里粗粮细做难见荤腥,除夕夜的富强粉肉饺子显得分外香;平日里没有零花钱,春节里糊个纸灯笼,买个风车,哪怕是逛趟厂甸什么也不买,都能让孩子大人高兴一年。年初一,天刚蒙蒙亮,公社干部便到烈属和军属家里贺年。男女社员们挨...
  • 中国的50后60后70后80后90后经历了那些历史背景导致了他们一些性格特点...
    答:60后紧接着50后成长,他们见证了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和改革开放的开始。相较于50后,60后的人生轨迹相对平稳,他们开始享受到教育机会的增多,尽管在青少年时期经历了社会变革的阵痛,但他们逐渐在成年后迎来了更多的机遇。70后成长于改革开放的早期阶段,他们受益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教育机会的增加,...
  • 60后和70后的晚年,将迎来“三大危机”,要给自己留好后路
    答:对于逐渐老去的60后和70后来说,他们的晚年可能会是一场严峻的考验。02 60后和70后可能会遭遇以下三大晚年危机。 危机一:养老成本不断上升,而手中的存款购买力下降。考虑到养老所需的资金,存款较多的人可能无需担忧,但对于存款较少的人来说,晚年的生活可能会充满不确定性。数据显示,即使...
  • 70后和80后的女人,春节聚会怎样打扮才能最美?
    答:春节期间,无论是70后还是80,甚至是50后,60后,谁都想打扮得美美的去参加聚会。只是,聚会也有分场合的,如何打扮还得看聚会的场合,根据场合来选择聚会的装扮,这样才能做到得体美观。如果是同学间比较正式的聚会,并且说不定还会邀请以前的老师参加,那这种场合就要打扮得稍微庄重一点。仪容要大方得体...
  • 60、70年代的火车有什么惨状吗?
    答:作为60后70后都有过这种亲身的经历。不管是出差还是出门打工,都做过最挤最挤的火车。特别是春运期间,就难以想象那种拥挤,就是人挤人,人挨人,人货混装。根本挪不开脚。在火车上,连厕所门口都坐满了人,想上一次厕所真的不易。有一次实在是内急,此左右进不去,此时正好到一个站,急忙下车去...
  • 春节后“返岗潮”消失,农民工为什么都不返城了?
    答:第二、上了年纪的农民工已经不想外出打拼。其实现在用农民工来形容大家,我认为这个概念已经不太贴切,用产业工人来形容更合适一些。真正的农民工应该针对50后,60后,70后,80后这几个年代的人来说。这三个年代一直是我国农民工的主力,但是目前50后,60后,70后已经开始慢慢老去,对于那些超过45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