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生三境界的理解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29
对人生三境界的感悟

人生三境界感悟【一】

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这段语言便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瑕,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

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了。这个世界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

进入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人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指桑骂槐。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载体,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一个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这一分阶段,那就苦了这条性命了。人就会这山望了那山高,不停地攀登,争强好胜,与人比较,怎么做人,如何处世,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无满足的一天。因为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圆的,人外还有人,天外还有天,循环往复,绿水长流。而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有限的,哪里能够去与永恒和无限计较呢?

许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终点。追求一生,劳碌一生,心高气傲一生,最后发现自己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但是有一些人通过自己的修炼,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茅塞顿开,回归自然。

人这个时候便会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面对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了了有何不了。这个时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正是: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便也就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

人生三境界感悟【二】

昨夜西风凋碧树,又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等候阑珊处。

狂风呼啸,树叶凋零,铺的满地都是,我站在高高的楼上,望着这一篇惨败的景象,感觉我的人生也是灰色的,我眺望啊眺望啊,可望到路的尽头也望不到我的人生道路在哪里,是不是一切早有命中注定,我的心想风中摇曳的叶子一样迷失了方向,可我的命运是否会像回想叶子以样尘埃落定,也许会,但我不知我的命运将会怎样。

终于在不停的苦闷与挣扎挣扎只能够扎到方向,理想的曙光慢慢靠近,以至于一地渐渐的宽了,面容都憔悴了,可我不曾后悔,因为我朝着我心中梦想的地方前进。

就这样不停的努力,可胜利的灯塔离我依然那么远,付出会有收获,可我的收获在哪里?

再慢慢长途的拼搏与努力中,在不停的困惑与迷茫中,在想要放弃的那一刻突然转身,在灯火阑珊处,在那人烟稀少的地方,在心灵最宁静的角落,成功已悄悄等候。瞬间明白“噢,原来幸福就在这里,才突然明白以前自己绕了个那么大的弯。那些经历的过程再次是看来已没什么了。可那瞬间的转身瞬间的领悟却必定需要那经历的过程。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曾经的苦难成就了现在成功的自己。苦难是一笔财富,每个人都会遭遇苦难,可未必每个人都会收获财富。

每个人都回望尽天涯路,但只有一些会衣带渐宽,容颜憔悴,只有一些人中的一小部分会蓦然回首。

第一种人现实中应属于颓废行的,不知道生活的目标,未来的方向,对前途一片迷茫,不知何去何从,以至于颓废、堕落,心情大多是犹豫的、灰色的,他的天空大多在下雨,严重只有萧瑟,也许曾经试图努力,可总是四处撞壁,这之后满满的没了生气变得彻底堕落了。

第二中人属于奋斗型的,这种人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奋斗的目标,因此埋头苦干,目不窥园,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会动摇,因为心中的信念在支持着他们,衣带渐宽容安憔悴比起心中的梦想都是微不足道的。他们知道好的生活是靠奋斗得到来的,可他们只知道盲目的奋斗,不知道方法,直至到低头拉车,却不知道看看路旁的风景,只知道埋头苦干却不知道放松自己,没有闲情逸致欣赏别的事情,以为付出就有收获,以为努力就有结果。他们的生活盲目而单调。

第三种人属于成功型的,这种人懂得奋斗,更懂得休息,他们知道生生不息,更知道生生有息,忙碌完一段时间,会放松身心,尽情投入大自然中,劳逸结合。他们懂得付出不一定有回报。但他们还懂得如何让复出得到收获。他们懂得从路旁的风景中寻找成功的契机,用一颗宁静的心来探索事物的奥秘。成功的人士大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于是镇定自若,大约也是因为他们又以宁静的心,学会客观地看待事物,而不置身于其中,在一盘棋中永远是旁观者。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词句出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
此句描绘一种孤独寂寞之感,然登楼远眺,一条道路伸向遥远的天际,似含无尽之希望。意喻治学之始,必须耐得住寂寞,高瞻远瞩,不断求索。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原词是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此句道尽情人间的相思之苦,情有所钟,虽形容憔悴、衣带渐宽,亦无怨无悔。意喻治学之过程,须坚忍不拔,执着隐忍。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王国维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引用南宋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四句,此句本来是说与伊人相会之欢悦心境,于灯火明灭闪烁之处,终于见到意中之人,自是大喜过望。意喻经过艰辛探索,终有所悟,犹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意思是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

扩展资料
“人生三境界”是出自王国维《人间词话》第26则,王国维分别引用了三首词中的名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历过的三个阶段,他认为,大事业、大学问,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循序渐进,经过长期的探索和追求,才能有所成就;必须具有坚韧不拔,百折不劳的精神,甚至需要一种为事业献身的精神。
第一种境界就是一个确定目标的过程,在生活中,我们有过彷徨,有过迷茫,于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在不安现状的躁动下,我们毅然决定树立信心,确定目标,将以实现。那么此时,我们就应该要登高远望,寻求一个宏伟之志,以寻求大之发展。
第二种境界就是为目标追逐的过程;这个过程是艰辛的,是痛苦的,所以欲成大事,你就必须有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决心,哪怕为伊消得人憔悴也在所不惜。
第三种境界,是实现目标的过程;人只有在不懈努力中才会发现自己的价值,当然也会获得成功,当你为了自己的梦想不懈努力时,不知在什么时候,你寻求千百度,谁知就在你回眸的那一瞬间,就发现,原来她就在前方。这就是实现人生目标的一个境界。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人生三境界

今日读王国维先生所著,滕咸惠先生校注的《人间词话》新注时,看到了常被我们所引用的王国维先生对于“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此第三境界也。然而对于这三种境界我仅仅局限于皮毛上的字面理解,从未进行过仔细研究,趁今日闲暇,便开始了这次探索。
现代多数人对这三种境界的理解可简单归纳为:一、有个远大目标。二、为目标不懈努力。三、恍然顿悟,渐入佳境。而王国维先生谓第一境即所谓世无明王,栖栖皇皇者。第二境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第三境非归与归与之叹与。
王国维先生曾在人间词话本编第24则(本书第一则)中谈到《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而晏同叔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与之意境相近,但一洒落,一悲壮。我们应怎样理解其中的悲壮呢?在《论语•宪问》中,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译 微生亩对孔子说:“孔丘,你为什么这样四处奔波游说呢?你不就是要显示自己的口才和花言巧语吗?”孔子说:“我不是敢于花言巧语,只是痛恨那些顽固不化的人。”)明王一用作佛教用语,也可指能够赏识人才的贤明君主。我觉得在这里应该理解为贤明的统治者,至此,我们能知道其“悲”在独上高楼,庸人无聊而天才孤独。当发现自己与周围的人志向不同时,正所谓“众人皆醉我独醒”,世无明王,一身才华无处施展。“壮”在“望尽天涯路”,虽孤身一人,却仍愿独上高楼,去望尽天涯,此生纵不得一知己,才华亦无所施展之处,可不愿与众人皆醉,“昨夜西风凋碧树”,前人或以往的功绩已随时光流逝而去,然志而不同,唯有一人去不安的四处寻找奔波,渴望找到自己的知音,去一展自己的人生抱负。
第二境界中“衣带渐宽”即为自己所追求的付出努力,呕心沥血,至“人憔悴”也“终不悔”。“消得”即值得,为了心中的壮志即使牺牲全部也是值得的。可谓“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在阅读资料时,我看到有人对于从第一境到第二境,所寻之路是否找到展开了讨论。第二境中的奋斗是为了寻找道路,还是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有人提到,在《蒹葭》里,蒹葭之伊人是求而不得,所以第一境中可能未有所得,那么第二境和第三境中的“伊”与“那人”都指道路。这个想法十分特别,但目前尚不能为我所理解,大家也可进行探讨。
第三境界亦是最高境界,王国维先生对此的解释并不像前两种境界那样给出肯定的解释,而是运用否定,“非归与归与之叹与”。“归与归与”出自《论语•公冶长》,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译 孔子在陈国时说:“回去吧!回去吧!家乡的晚辈有远大志向却年少轻狂,思想简单,文章学问不错,却不知如何匡正自己。”)这是孔子在周游列国时,曾困于陈国,此时的他壮志未酬,而年事已高,他知道自己的治国理念不能实现,便将希望给予晚辈,希望通过传道受业解惑让他们担当起让大道施行于天下的重任。通过“归与,归与!”这简单的几个字我们却不难体会其中的失落与无奈。“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王国维先生曾说此句乃“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但通过探究这首词的背景与情感,却仍有收获。这首词正值南宋淳熙元年或二年(1174或1175),强敌压境,国势日衰,南宋统治者依旧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歌舞,粉饰太平,作者政治失意,却不愿与腐朽的统治阶层同流合污,满腔报国之志无法施展时所作。《青玉案•元夕》上片用浓重的笔墨渲染元宵佳节的热闹气氛,下片则描绘词人在人群中寻找意中人的情景。从“众里寻他千百度”,我们能读出词人的焦虑,苦苦搜寻的几近绝望,回首却见意中人正安静地站在灯火零落稀疏的地方。为何在这如痴如醉的热闹欢乐中,“那人”却落落寡合?这大概是第一境界中的栖栖皇皇和第二境界中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反复追寻所达到的一种泰然。王国维先生说第三境界不是“归去,归去”的哀叹,联想孔子和辛幼安当时所处之境,所以我将这第三境界理解为一种能够坦然面对人生道路挫折的态度,只要心怀壮志,不论处境如何都能积极面对,这种超脱于外物,回归本质的境界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对于第三境界,人们的理解大多不同,有人将它作为一种苦苦探寻知识上的顿悟和豁然开朗,有人将它理解为放下、自在,即归隐田园不再访问世事。可见对于这人生的三种境界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深思。这篇文章是我在阅读《人间词话》时的一些感悟,如果大家有自己的看法,我渴望和大家进行交流,在交流中促进和学习。今日读王国维先生所著,滕咸惠先生校注的《人间词话》新注时,看到了常被我们所引用的王国维先生对于“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此第三境界也。然而对于这三种境界我仅仅局限于皮毛上的字面理解,从未进行过仔细研究,趁今日闲暇,便开始了这次探索。
现代多数人对这三种境界的理解可简单归纳为:一、有个远大目标。二、为目标不懈努力。三、恍然顿悟,渐入佳境。而王国维先生谓第一境即所谓世无明王,栖栖皇皇者。第二境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第三境非归与归与之叹与。
王国维先生曾在人间词话本编第24则(本书第一则)中谈到《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而晏同叔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与之意境相近,但一洒落,一悲壮。我们应怎样理解其中的悲壮呢?在《论语•宪问》中,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译 微生亩对孔子说:“孔丘,你为什么这样四处奔波游说呢?你不就是要显示自己的口才和花言巧语吗?”孔子说:“我不是敢于花言巧语,只是痛恨那些顽固不化的人。”)明王一用作佛教用语,也可指能够赏识人才的贤明君主。我觉得在这里应该理解为贤明的统治者,至此,我们能知道其“悲”在独上高楼,庸人无聊而天才孤独。当发现自己与周围的人志向不同时,正所谓“众人皆醉我独醒”,世无明王,一身才华无处施展。“壮”在“望尽天涯路”,虽孤身一人,却仍愿独上高楼,去望尽天涯,此生纵不得一知己,才华亦无所施展之处,可不愿与众人皆醉,“昨夜西风凋碧树”,前人或以往的功绩已随时光流逝而去,然志而不同,唯有一人去不安的四处寻找奔波,渴望找到自己的知音,去一展自己的人生抱负。
第二境界中“衣带渐宽”即为自己所追求的付出努力,呕心沥血,至“人憔悴”也“终不悔”。“消得”即值得,为了心中的壮志即使牺牲全部也是值得的。可谓“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在阅读资料时,我看到有人对于从第一境到第二境,所寻之路是否找到展开了讨论。第二境中的奋斗是为了寻找道路,还是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有人提到,在《蒹葭》里,蒹葭之伊人是求而不得,所以第一境中可能未有所得,那么第二境和第三境中的“伊”与“那人”都指道路。这个想法十分特别,但目前尚不能为我所理解,大家也可进行探讨。
第三境界亦是最高境界,王国维先生对此的解释并不像前两种境界那样给出肯定的解释,而是运用否定,“非归与归与之叹与”。“归与归与”出自《论语•公冶长》,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译 孔子在陈国时说:“回去吧!回去吧!家乡的晚辈有远大志向却年少轻狂,思想简单,文章学问不错,却不知如何匡正自己。”)这是孔子在周游列国时,曾困于陈国,此时的他壮志未酬,而年事已高,他知道自己的治国理念不能实现,便将希望给予晚辈,希望通过传道受业解惑让他们担当起让大道施行于天下的重任。通过“归与,归与!”这简单的几个字我们却不难体会其中的失落与无奈。“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王国维先生曾说此句乃“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但通过探究这首词的背景与情感,却仍有收获。这首词正值南宋淳熙元年或二年(1174或1175),强敌压境,国势日衰,南宋统治者依旧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歌舞,粉饰太平,作者政治失意,却不愿与腐朽的统治阶层同流合污,满腔报国之志无法施展时所作。《青玉案•元夕》上片用浓重的笔墨渲染元宵佳节的热闹气氛,下片则描绘词人在人群中寻找意中人的情景。从“众里寻他千百度”,我们能读出词人的焦虑,苦苦搜寻的几近绝望,回首却见意中人正安静地站在灯火零落稀疏的地方。为何在这如痴如醉的热闹欢乐中,“那人”却落落寡合?这大概是第一境界中的栖栖皇皇和第二境界中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反复追寻所达到的一种泰然。王国维先生说第三境界不是“归去,归去”的哀叹,联想孔子和辛幼安当时所处之境,所以我将这第三境界理解为一种能够坦然面对人生道路挫折的态度,只要心怀壮志,不论处境如何都能积极面对,这种超脱于外物,回归本质的境界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对于第三境界,人们的理解大多不同,有人将它作为一种苦苦探寻知识上的顿悟和豁然开朗,有人将它理解为放下、自在,即归隐田园不再访问世事。可见对于这人生的三种境界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深思。

人活一世,不带走一片云彩;

蹉跎一生,不带走一个铜板。

年轻时看远,才能举手揽明月,星辰扑入怀;

中年时看透,才能在熙攘名利之下,有舍有得;

年老时看淡,才能从心所欲,随遇而安。

人这一生不外乎是要经历幼年、青年、壮年、中年、老年这几个阶段,而我们处于不同的阶段由于身心的发展和发育不同,会导致我们对于未来的一些期待和想法有很大的不同。

“年轻时看远,中年时看透,老年时看淡”这句话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我们不同年龄段的真实心态,接下来我们就看看如何具体分析。

人生三个境界:年轻时看远,中年时看透,年老时看淡
少年意气风发,雄心勃勃
青春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奋斗的资本,我们带着对这个世界的憧憬和好奇,立下长远的目标和抱负,想象着自己将来一定会飞黄腾达光辉照人。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些诗句全都表现出少年人的雄心壮志以及少年的意气风发,对于未来充满了期望和希望,对未来也是充满了信心。

因为少年的我们涉世未深,还没有意识到这个社会的一些麻烦,所以我们常常怀着非常乐观的心态去盼望他,对待他。

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我们对将来充满了信心并且坚信自己会有着不同寻常的成就和骄傲,于是我们斗志昂扬。

人生三个境界:年轻时看远,中年时看透,年老时看淡
年轻的时候就是要树立一些长远的梦想,给自己定下一个又一个目标,然后试图通过不断的努力去达到它。

就像是每个孩子都坚信自己在将来能够做出一番成就,能够成为很厉害的人,能够成为远近闻名的人。

不管这些目标理想在将来能不能真正地实现,但梦想总归是要有的,所以年轻时要向远看,眺望远方,不断地给自己加油鼓劲,然后慢慢的努力。

正因为年轻时经历过失败和辛劳,人格才会成长,才会在往后的人生中变得坚强,变得有信念,才能获取成功和幸福。(摘自稻盛和夫的活法)

中年经世事,逐渐成熟
随着我们慢慢长大,我们经历了高中大学,最终步入社会,不再是简简单单的重复学校里的生活,而是要慢慢的体会人情冷暖,在社会中在人情里摸爬滚打。

渐渐地,陪在我们身边的不再是同学和老师,我们要面对的也不仅仅是做不完的作业,我们逐渐要学会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

要不断的处理各种各样奇葩的事物,对一些突发事件做出正确的应急反应,我们要经受住同事之间的勾心斗角,要承受着老板的冷嘲热讽,甚至还要一点点担起生活的重担,面对车贷房贷以及各种费用的压力,细细的体味着人生的酸甜苦辣。

人生三个境界:年轻时看远,中年时看透,年老时看淡
曾经还有父母老师为我们撑腰,而如今不再有人给我们打伞遮雨,所有的事情都要学会一个人去面对,去解决,要一点点独立起来。

而当我们经历过很多人情世故的时候,我们就会慢慢明白其中的道理,会慢慢知道这个世界并不是像童话一般纯洁美好,正相反他可能肮脏龌龊。

我们也渐渐明白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善良的,人的本质其实是自私自利的,我们也会为人父母,也会渐渐地体会到当父母的滋味,会渐渐理解自己的父母。

身处中年的我们慢慢地明白了很多的道理,看透了很多事情,知道了何谓生活。

人生三个境界:年轻时看远,中年时看透,年老时看淡
老年饱经世事,处事不惊
当我们经历了前面的所有阶段,最终步入老年时,我们突然发现自己的一辈子这么快就走到了最后一个阶段。

而在这之前,我们已经经历了足够多的事情,也充分地认识到了人情冷暖,对世间的一些事有了很多的理解和掌握,在经历了一生的时间的沉淀后,我们渐渐看淡了许多东西。

曾经以为金钱的地位至高无上,我们甚至会愿意为了金钱而放弃自己的时间、自由、健康、亲情、爱情等等,可到这个时候才知道金钱不是万能的,才知道自己曾经的举动是多么的不值。

人生三个境界:年轻时看远,中年时看透,年老时看淡
我们会经历失去所爱,得不到所想等等一系列煎熬,最终体味过人生的千姿百态,渐渐明白所谓人生,来这世间走上一遭不就是要体会不同的感觉吗。

后来的我们逐渐平和,不再一昧的去追求金钱,权利,地位,我们渐渐知道爱是多么的珍贵和重要,也逐渐意识到这个时间还有那么多美好的东西值得我们去追逐,走这一遭我们并不后悔。

人生三个境界:年轻时看远,中年时看透,年老时看淡
现在的我们更看重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更愿意去实现自己尚未完成的心愿,也更愿意出去走走。曾经那些想要牢牢抓住,不愿意放手的东西,在经历了的人生之后,我们更愿意松开手去抓一些更为重要的东西。

所以,老年时没有了戾气和焦躁,看淡了人生百态,想要过简单的生活。

岁月匆匆,生命有限,春夏秋冬,周而复始。

愿大家都是一个简单的人,将世间繁华,安放在安静处。

在清浅的岁月中,拥有一段平凡的人生,与光阴对话,寻找生活真意,心怀明亮和温暖……

一生漫长而短暂,所有的追求攀比,所有的幸福迷失,一切的纠葛经历种种之后,从而大彻大悟原来人生不过三境界而已!
境界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境界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境界三: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境界一:
当人毫无选择的降生到世界上,初生于世,心底无比的纯洁干净,我们眼睛看到的世界是新鲜的美好的,对于所有陌生的一切都是那么的好奇而满心喜悦感,身边的亲人会教会你它们都是什么东西,告诉你这是山,你脑海中就会刻录记忆,哦原来这就是山呐;别人告诉你它是水,你也会同样记录心底,我们不会去分辨敌友,划分亲疏,只需要那个最终告诉我们的答案,我们好奇而震撼,非常庆幸能够来到这么美丽的世界里。
境界二:
可人不可能永远是小娃娃停止生长,当我们渐渐长大,一切都不同了,好像所有美好的东西都开始变得复杂起来,世间太多黑白颠倒是非难辨的存在,有理无处可走,抱着执着的道德标准却无路可退,似乎曾经教导的是非观价值观完全都是扭曲不存在的虚幻,所谓的好人有好报都是自我安慰的谬论。此阶段的人是愤怒到失去自控能力的,因为对曾经眼中和内心的美好愤愤不平,也感到被欺骗后的委屈与失望,更有对未来的迷茫与恐慌,当再去看的山水会也不再是那么单纯的东西,它涵盖的东西太多也太复杂。绝望、警惕的心让我们不会去信什么,也不想去信什么,更不敢再去信什么!也许你会心中呐喊着“何时玉匣光气吐,谁人借我一狂风”的壮志难舒,也会呐喊“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未灭的斗志,如果人终其一生这样消耗下去,真是浪费了这一次的生命,在纠结中不断打转最终郁郁而终。
境界三:
当真正经历蜕变之后,我们升华到了第三境界,看遍人世无常,读懂多变人生,太多我们不想而无力把握的东西,本就无需多去纠缠,即使此刻的抓牢在手无非在某天再次失去,时间长短而已,这本就是世界的循环规律,而成功失败也存在着概率问题,何须太计较何必太认真,当那一刻茅塞顿开眼前的山还是那座山,水也还是那一潭清水,你会会心一笑,原来不过是自我的欲念扰乱了本真的存在,而去怪罪与本一直未变的东西。会对自己曾经的幼稚会心一笑,心情无比的平静,眼前心中太多的东西都已经云淡风轻的坦然。
但大多数情况人都是在停止在第二阶段就终止了此行,因为人的寿命真的有限的,也许还没有来级的醒悟便到了离开的时间,见过太多的人在弥留之际感慨人生,当初何必那么和自己过不去,然而当初那些人和事就是真的让人如鲠在喉,为什么?看不透、想不开、放不下,再过执着于自我幻化的美景与争夺之中,郁郁不得救赎。
欲望有环境的促使,但更多源于自己内心,很多人说,放下欲望,那会苦了自己,但我一直觉得欲望这个东西必须有,不然和地上的枯木有什么不同,适度的欲望可以变成激励自己生活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枯燥平淡生活的调节剂,只是人为的把握分寸尺度而已,何必要好像戒毒般的远离!

王国维的”人生三大境界”之我观

  ——从成就事业的角度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古今中外,凡是有所大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人必然经过了千锤百炼的铸造,这是无可厚非的。暂且抛开一切客观因素来品味那些成功人士的繁华似锦的精彩人生,剩下的便是他们的主观感受了。借王国维提出的人生三个境界,我们不难聆听他们主观世界发出的声音。要知道不管他们成功的过程是多么地艰辛,过程中充满了多少的荆棘,唯一不变的是个人的努力与拼搏。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描述的三种人生境界与智者成就事业的三个阶段是不谋而合,做到了这三个境界,也不愧为精彩至极的人生。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所谓的第一境界反映出了人生事业开始前的一种规划,作规划时要有执着的追求,坚定的信念,要高瞻远瞩,有明确的奋斗目标,要从高处俯瞰世间的万事万物,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只有先勾勒蓝图,知道自己所追求的事业的性质和方向后,才能化蓝图为现实。这个规划的过程是一个既要看,又要思索的过程,在这过程中要有能够耐得住寂寞的恒心,一个“独”字恰到好处地把成就事业的主人公锁定为自己一个人。也惟有在一个人的思考中方能看到前人的经验,总结和吸纳有利于自己事业的因子为自己所用。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个作为人生中的第二境界,是成就事业的最关键的一个阶段。一个目标,一个蓝图的实现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成就的,待事业开花结果,如不辛勤灌溉,不为它除虫等经历那些繁琐的事情,那么事业之果不仅结不了,甚至连它花的香味也不能嗅到。所以哪怕忙到瘦了身体,憔悴不堪也不落下那份执着的追求。也要守着这棵年幼的植物。这句本是柳永描写的相思怀人的情绪,表达对伊人的想念,被王国维挑到这里来作为人生的的境界的第二个犹为贴切,把热恋中情人不顾一切地追求比喻为对事业的追求,更显示出了追求的真挚与热烈。"不悔"一词显示出了要追求事业的成功必须有牺牲的精神,要有能为此不惜一切的勇气,执着的信念也必不可少。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有经历过艰难困苦的洗礼,才能收获喜悦的果实。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是人生的第三境界。经过奋斗后,迎来了收获的时机。曾经多年的辛苦,多次磨练和周折后,成熟的心会领悟到收获的喜悦,忙碌了大半生,当脚上被磨起茧,走过的路在身后已经延长到很远的地方,当时的起点已经消失在路的尽头,而路上洒满的泪水已经把事业之花浇灌得分外美丽。因为脚步的停止,奔走的急促导致身后的风景已经被忽略了,蓦然回首曾经走过的路,经过的地方,却发现在以前的事业种子已经渐渐地发芽、开花、甚至不久后就要结果了。猛然发现成功的大门已经被自己叩开。一切的汗水都没有白流,衣带不枉渐宽,憔悴亦无所谓,因为,最后的成功已属于自己了。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里说的是一个人开始去做一件事的时候,他是迷茫的,前方没有道路,需要自己去摸索。这条路究竟会遭遇多少坎坷,多少磨难,无从得知。当你下决心去做的时候,会遭受很多人的反对,他们用他们的思维去告诉你,这不行,那不能干。

但是你毅然不放弃,还是决定去做,有点“不到黄河不死心”的执拗,“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执著。众人的冷言嘲讽就像是凛冽的西风一样,满地的树叶,犹如“昨夜西风凋碧树”,形单影只的你,望着自己选择的道路,犹如“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句诗出自北宋柳永的《蝶恋花》,形容为了心爱之人而消瘦无比,这里形容一个人为了心中的理想而宵衣旰食。

一个人既然选择了自己的那条路,那就应该坚持的走下去,纵然衣带渐宽,憔悴不堪,也为了心中的理想咬着牙坚持下去。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走完。一个人想要干成一件事情,真的需要努力,达到一个质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你能够感觉到的。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句词出自南宋辛弃疾《青玉案》,王国维用它来形容人生的第三境界。做学问,做事情,它都需要你付出足够的努力,反复的琢磨,不断的推敲,来回的论证。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你突然发现原来竟然是这个原因,正犹如“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豁然开朗。

总之,当你经历一些事情,去真正地做成一件你引以为傲的事情时,就会对这人生的三境界有着更深的理解与感悟!

  • 如何理解人生三重境界?
    答:人生三重境界其实质就是人们认识(知)客观世界的三个阶段,三个层次,属于哲学范畴,对于学习过哲学的朋友来说,理解起来易如反掌。1、第一阶段就是看山是山的阶段,也是初级阶段,对事物的认知是具体的,就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馒头是馒头,看米饭是米饭,看张三是张三的阶段,这个时候,看问...
  • 如何理解人生的三重境界?
    答:三重境界的理解:人生第一重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此一境界乃对人生的迷茫,孤独而不知前路几何。人生第二重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是水。第二境界乃有了目标,在追逐的道路上,求之不得之后形容消瘦而却继续追逐无怨无悔。人生第三重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此一境界表明立志追逐的,...
  • 人生的三个境界是什么?
    答:正是: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便也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到达第三个境界时,你就要专心致力于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而不被外界和旁人所干扰,无求无欲,与世无争,面对世间俗事,一笑置之,不予理睬。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何必苦苦纠缠,浪雀御费大把光...
  • 何为人生三境界?
    答:后人归之为:知、行、得三境界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解析:第一境界以西风刮得绿树落叶凋谢,表示当前形势相当恶劣,而也只有他能爬上高楼,居高临下高瞻远瞩,看到远方看到天尽头,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说明他能排除干扰,不为暂时的烟雾所迷惑。他...
  • 人生三重境界是什么?
    答:2、见山不是山。当发展到下一个境界,也就是说当渐渐的视野开阔了一点,知道得多了一点,对任何一件事情都一下子可以看到其好的一面以及不好的一面,于是陷入了另一种纠结,做判断反而不容易了,开始患得患失,摇摆不定。3、见山还是山。当个人继续发展的时候,总有几个会变成非常精通世事,一...
  • 人生三重境界如何理解呢?
    答: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这道出了禅宗的三种境界。人生三重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第一境界: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是执迷于尘世外物界。第二境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是对世俗的否定。第三境界: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是放下一切,万法随缘。
  • 人生的三重境界如何理解?
    答:三重境界的理解:人生第一重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此一境界乃对人生的迷茫,孤独而不知前路几何。人生第二重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是水。第二境界乃有了目标,在追逐的道路上,求之不得之后形容消瘦而却继续追逐无怨无悔。人生第三重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此一境界表明立志追逐的,...
  • 人生三境?
    答:"人生三境"是指做人的三重境界。即:凡人、君子和圣人三重人格境界。一、凡人境界——物质世界 ——居于生存这个最基本的原因,物质作为人类生存根本性的前提,于是追求物质生活成为凡人普遍的生活形态;——普通人由于受自身能力、资源的有限性制约,因而在处世原则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面对小恶、小利时...
  • 如何理解“人生三重境界”?
    答:随之而来的是迷惑、彷徨、痛苦与挣扎,有的人就此沉沦在迷失的世界里,我们开始用心地去体会这个世界,对一切都多了一份理性与现实的思考,山不再是单纯意文上的山,水也不是单纯意义的水了。人生第三重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是一种洞察世事后的反璞归真,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这一境界。...
  • 王国维三种境界的理解是什么?
    答:解析:第三境界是指在经过多次周折,经过多次的磨练之后,逐渐成熟起来,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他也能明察秋毫,别人不理解的事物他也会突然豁然领悟贯通。王国维用这句话比喻经过长期的努力奋斗而无所收获,正值困惑难以解脱之际,突然获得成功的心情。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乃恍然间由失望到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