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5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古诗的意思是什么?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译文清晨的微雨打湿了渭城地面的灰尘,盖有青瓦的旅舍映衬柳树的枝叶显得格外新鲜。
我真诚地请你再干一杯,西出阳关后就再也没有原来知心的朋友。
赏析这是一首送行诗。首句点明地点--渭城。第二句写客舍。这两句诗,虽说无一句送别,但几乎都暗藏着一个“别”字。诗人将送别安排在一个清爽适人的环境中,使被送者产生留恋之情,使送者能达到挽留之意,更能体现两者的友情。三、四两句,明言送别。最后一句承前句而来,说明在渭城这样好的环境里,有朋友和你交流感情;要是出了阳关,满目荒凉,没有那一个是你旧日的朋友,还能有谁同你饮酒谈心?同时也向朋友暗示:阳关之外,没有朋友了,你可要多多保重啊!殷勤的叮嘱,深切的关怀,在这两句里显得十分深沉真挚。
这首诗由写景和抒情两部分组成,但两者又不可分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前两句写景,但写景之中又寓有留恋难舍之意。后两句主要是抒情,但抒情之中,却可以使人窥见未写之景。读了“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的诗句,人们无论如何也会想到阳关之外广漠荒凉的景色,即使在唐代,人们读到最后一句,也颇有凄凉之感。诗中表现的感情很集中,很强烈,诗句也显得平易精练,易于表达送者朴素真挚的情感。

王维送元二去陕西省西安市西北,渭水北岸。即秦代咸阳古城。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
原文: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译文:清晨的微雨湿润了渭城地面的灰尘,空气清新,旅舍更加青翠。真诚地奉劝我的朋友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

扩展资料此诗前两句写渭城驿馆风景,交待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后二句转入伤别,却不着伤字,只用举杯劝酒来表达内心强烈深沉的惜别之情。
全诗以洗尽雕饰、明朗自然语言抒发别情,写得情景交融,韵味深永,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落成之后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并成为流传千古的名曲。
创作背景:此诗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后有乐人谱曲,名为“阳关三叠”。诗题又名“送元二使安西”。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元二奉朝廷之命出使安西都护府,王维到渭城为之饯行,因作这首七绝。
词句注释
⑴渭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渭水北岸。即秦代咸阳古城。
⑵朝雨:早晨下的雨。浥(yì):润湿。
⑶客舍:驿馆,旅馆。柳色:柳树象征离别。
⑷更尽:再喝干,再喝完。
⑸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为古代通西域的要道。故人:老朋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渭城曲

送元二使安西 作者: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
元二: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故名“元二”。
使:到某地;出使。
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附近。
渭城:秦时咸阳城,汉代改称渭城(《汉书·地理志》),唐时属京兆府咸阳县辖区,在今西安市西北,渭水北岸。
浥:(yì):湿润。
客舍:旅店。
柳色:即指初春嫩柳的颜色。
君:指元二。
更:再。
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元和郡县志》云,因在玉门之南,故称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
故人:老朋友。
更尽:先饮完。

译文
清晨的细雨打湿了渭城的浮尘;
青砖绿瓦的旅店和周围的柳树都显得格外清新明朗。
请你再饮一杯离别的酒吧;
因为你离开阳关之后,在那里就见不到老朋友了。

赏析
唐代大人王维(公元701~761)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又名《阳关曲》),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笔者认为,此诗是中华诗坛不可多得的一首奇诗。奇就奇在,它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它巧妙地借助于时空的转换,营造了耐人寻味的惜别氛围,达到了令人震撼的的艺术感染力,具有极高的意境。

但是,千百年来,文人学者未能准确把握该诗的风格,望文生义地曲解了诗的意蕴,从而降低了它的格调和品位。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域守护边疆的诗。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而设的都护府的简称。王维所处的年代,各种民族冲突加剧,唐王朝不断受到了来自西面吐蕃和北方突厥的侵扰。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大逸战胜土蕃,唐玄宗曾命王维以鉴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沿途他写下了《使至塞上》、《出塞作》等边塞名篇。《阳关曲》是王维晚年之作,其创作年代估计在“安史之乱”以后,据《资治通鉴》至德元年(756)七月载:“征河西、安西兵赴行”;至德二年二月载:“上至凤翔旬日,陇右、河西、安西、西域之兵皆会”。故当知“安史之乱”暴发后,边兵大量内调,此诗约作于送友人即将奔赴安西之时,与此同期的诗作尚有《送张判关赴河西》、《送刘司直赴安西》等。

无疑,当他送别友人临近分别时,诗人不会不考虑到战争将对他们今后产生的影响。诗的前两句写的是送别时的节物风光,描绘了平平常常的景色,却充满诗情画意。三四句表达了对友人一篇深挚的情谊。但是,在一些权威的辞书和教材中对后两句均作出了这样的解释:“朋友,再干了这一杯酒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看不到老朋友了……”

笔者以为,这样的解释明显带有主观随意性,没有真实反映出王维如此造句所想表达的深意,更没有揭示出此两句在表达上的佳妙之处。首先,作出了这样浅显直白的解释,本诗显的似乎并无新意,与他在这一时期的同类作品相比也无特别之处,只能算是一首很平常的送别诗,这与后人将之一直誉为唐诗“压卷之作”的称谓显然是不相符的,其中必然隐赋有某种其他的寓意,而我们却一直尚未予以重视而挖掘出来;其次,这是一首送友人去守护边疆的诗,面对战争的残酷无情,曾经到访过边塞的诗人相当了解,“古来征战几人回”!他一般不可能说出“你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这样的话去伤害友人且触犯诗谶——这未免太不合乎情理;再说,从诗句的本身意义上分析,友人也并非一定要等到出了“阳关”后才看不到诗人,出了“渭城”不同样也就看不到诗人了吗?事实上,即便友人真到了边疆安西,他同样也能遇见来自家乡的“故人”,如岑参在《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诗中就这样写到:“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那么,“阳关”一词在这首诗中的特殊意义又会是什么呢?笔者认为,诗人这两句其实是运用了逆挽(即叙事题材的“倒叙”)并结合了省略的写作手法,引导读者的思绪跟随年青的友人一起奔赴疆域,然后历经万种艰险,最后凯旋而归时,而“我”——现在的这个送行者却恐怕因年老多病已不在人世了……历史的真实是,诗人在送走友人后不满六年(于761年)便真的与世长辞了!我们已无法知道他们后来是否能重新相逢,但“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王维的这两句诗多少能反映出友人那漫长的戎马生涯与思者的无奈。

因此,诗中的“西出阳关”并非是指友人不久后走出了阳关,而应该是指将来友人完成任务胜利返回时路经“阳关”。长期以来,“西出阳关”一直被简单理解为友人走出了阳关,但是在这里却是真正的“一语双关”:它按着时空的发展次序有着两幅截然不同的场景,第一幅“西出阳关”是指友人在征途中刚刚走出了阳关,渭城在东,阳关在西,是谓“西面出去”,一般人们均持此种观点;另一幅“西出阳关”就是指友人在经历许千辛万苦,完成了任务剀旋而归时离开了阳关,渭城仍在东,阳关仍在西,却是谓“西面出来”,诗人的本意就是如此。

可见,常人都把友人从“西面出来”误解成了从“西面出去”了!不难理解,面对各自分离后的茫茫未知前途,不禁会引起诗人的无边遐想,而这种思绪一旦跨越了时空和个人后,便会产生出扣人心弦的意境,有着无与伦比的震撼力,诗人正是为此成功地进行了时空的转换和压缩。必须指出,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走向西域的通道,同时也是军事要塞。“玉门关”外基本是突厥的势力范围,而“阳关”内则完全属于唐朝的领土。在诗人看来,只有将来友人能走出了“阳关”后方才真正表明他是平安回来了。我们从元代《阳春白雪集》中大石调《阳关三叠》词中可以发现,古人其实一直就是这样诠释的:“…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只恐怕西出阳关,旧游如梦,眼前无故人。只恐怕西出阳关,眼前无故人…”

故此,准确完整地诠释这首诗应该是这样的:朋友
请再干了这杯酒
待你将来凯旋而归
西出阳关的时候
恐怕已不能再看到我了啊
惟有这
渭城的细雨
青青的客舍
以及随风而舞的扬柳
还会像今天一样
在此恭侯看!这哪里像是诗人在送别友人,这分明就是友人在送诗人呀!诗人王维正是高超地运用了这种逆挽的写作手法,籍助于时空的转换,将国家的安危、战争的残酷、朋友的情谊、人生的苦短紧紧地揉合在了一起,情景交融,达到了令人震撼的艺术感染力。

其实,在王维的诗歌里也曾多次采用了这种语法结构,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就从另一个角度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在与“阳关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山中送别》诗中我们也同样能领会到诗人在此方面的匠心独运:“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的这种语法技巧甚至对后来诗人也有启示意义,如白居易在《邯郸冬至夜思家》诗中“想得家中夜深座,还应说着远行人”两句,就不难感觉受到了他的影响。

重新认识王维《阳关曲》的重要意义,使我们再次强烈感受到:作为一位诗人,只有将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兴衰紧紧地血脉相连,才能够创造出属于那个时代的伟大作品。诗人王维清楚地了解战争的无情,也深知友人的远征可谓九死一生,更明白此次分离或许就意味着永别。但他依然为友人祝福,期待着友人能平安归来,盼望着国家从此走向和平昌盛——即便自己可能已等不到那一天的到来……“劝君更尽一杯酒”,这酒中不仅浸透了诗人对友人的一片深挚情谊,更饱含着他对国家和平安宁的美好祝愿!——这正是“阳关曲”千百年来久唱不衰的魅力之所在!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wèi)城朝(zhāo)雨浥(yì)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1]
  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
  (1)使:到某地出使。
  (2)安西:指唐代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附近。
  (3)渭城:故址秦时咸阳城,汉代改称渭城(《汉书·地理志》),位于渭水北岸,唐时属京兆府咸阳县辖区,陕西咸阳县东。
  (4)浥:(yì):湿润,沾湿。
  (5)客舍:旅店,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
  (6)柳色:即指初春嫩柳的颜色。
  (7)君:指元二。
  (8)更:再。
  (9)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元和郡县志》云,因在玉门之南,故称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
  (10)故人:老朋友,旧友。
  (11)更尽:再喝完。
  (12)朝(zhāo):早晨
译文
  早晨的细雨打湿了渭城的沙尘,青砖绿瓦的旅店和周围的柳树都显得格外青翠欲滴与明朗。请你再喝一杯离别的酒,只因为向西走出了阳关,就再也碰不到知己的老朋友了。

【原作】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
  题解:元二,姓元,排行第二,是诗人的朋友,其名不详。使,出使,奉朝廷使命前往。安西,是唐朝为统辖西城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其政府机构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县附近)。
  渭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咸阳东北,渭水北岸。唐代从长安往西域去,多在渭城送别。
  浥:沾湿,润湿。
  客舍:旅店。
  君:指朋友元二。更:再。尽:喝干,干杯。
  阳关:古代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为自古赴西北边疆的要道。  
  【古诗今译】
  清早,渭城下了一场小雨,道路湿润了,往日飞扬的尘土已不见了,旅店的青砖瓦房更靑了,旁边的柳树也变得更加翠绿,焕然一新。兄弟,请您再干了这杯酒吧,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知心的老朋友啦。
  【赏析】
  王维(?~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代诗人、画家。其父迁家蒲州(在今山西永济),遂为蒲人。他的山水田园诗艺术成就很高,苏轼评价他的作品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官终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作品有《王右丞集》。
  这首诗又名《渭城曲》,诗一首送别朋友的诗。
  清早,一场小雨润湿了道路,润去了浮沉,润绿了整个渭城。旅店青砖的瓦房更青了,婀娜的柳树也焕然一新,变得格外新鲜翠绿了。朋友,来,再干了这杯酒!过了今天,你就出阳关西去了,那将再也没有知心的老朋友了。“多情自古伤别离”,从诗中我们不难看出诗人王维不仅多情,而又善感,为朋友远行而担忧,伤别之情悠然心头。
  诗人一起笔,就渲染了一个明朗清新而又令人心情润泽舒畅的送别环境。一场小雨,一洗往日尘土飞扬的浑浊,道路也润泽如酥,“客舍”更青了,“柳色”更绿了,惜别之情更浓了。简短几个字,清晰地点出了送别的时间——清晨,送别的地点——渭城,送别的环境——“客舍青青柳色新”。仿佛就是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朋友营造了一个湿润洁净清爽的早晨,为后面写送别场面巧设了一个大的背景。
  诗人在后两句中没有叙说告别场面,也没有描述依依惜别的深情,而是截取了饯行酒宴上的一个特写镜头,劝酒。“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杯酒无论如何是要喝的,因为“西出阳关”就“无故人”了。出了阳关,“君”无故人,那诗人自己又何尝不是呢?截取饯别宴席即将结束的劝酒词,凝离别深情于美酒之中,运笔非凡。一杯酒,一杯情,杯干了,情却难以了结。一个“更”字,一个“尽”字,饱含了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特别是最后一句,诗人不说朋友远去的忧伤,也不写分别的哀愁,而是用“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含蓄委婉、浓郁深沉的感叹来抒写离情别绪,令人越品越觉得余韵不绝。
  这首著名的送别诗,古往今来赢得无数读者的赞誉。诗中有情有景,情景交融。送别场面明晰,送别情意浓郁。这首诗在当时就被配上乐曲,广为传唱。诗作配曲传唱后曾先后被命名为《渭城曲》、《阳关曲》、《阳关三叠》,成了历代送别诗词曲的代名词。

原文
  原文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六.注释
  ①元二: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古人常以兄弟排行称呼,类似现在的“元老二”。
  ②使:出使。
  ③安西: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④渭城:秦置咸阳县,汉代改称渭城县(《汉书·地理志》),唐时属京兆府咸阳县辖区,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渭水北岸。
  ⑤浥:湿润。
  ⑥客舍:旅店。
  ⑦更:再。
  ⑧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元和郡县志》云,因在玉门之南,故称阳关。
  ⑨故人:老朋友。
  ⑩尽:喝尽。
  ⑩君:元二。
  注译
  本诗表达了作者送元二时情节的
:悲伤
,含蓄。
  咸阳县的清晨下着小雨,淅淅沥沥,打湿了地上的尘土。旅店门前的一排排柳树,显得更加新鲜。
  请再喝一杯酒吧!西出阳关后就没有好的朋友了!
  [编辑本段]【赏析】
  这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土飞扬,而现在,朝雨乍停,天气清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而今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