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谁知道 十二经脉 穴位间的口诀。谢谢。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07
穴位与经脉的关系

  中医指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路。   经脉可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正经有十二,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奇经有八条,即督、任、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合称“奇经八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主要是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的联系,还由于它通达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与形体部位,因而能补正经之不足。   十二经脉又名十二正经,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其命名是根据其阴阳属性,所属脏腑、循行部位综合而定的。它们分别隶属于十二脏腑,各经用其所属脏腑的名称,结合循行于手足、内外、前中后的不同部位,并依据阴阳学说,给予不同的名称。十二经脉的名称为: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联接而逐经相传,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气血通过经脉即可内至脏腑,外达肌表,营运全身。其流注次序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再回到手太阴肺经(表1)。其走向和交接规律是:手之三阴经从胸走手,在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之三阳经从手走头,在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之三阳经从头走足,在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之三阴经从足走腹,在胸腹腔交手三阴经。   奇经八脉   是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其循行别道奇行,故称奇经。其功能有:1、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2、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渗灌等调节作用。   【穴位排列规律】   人体“穴位”是怎么回事?其排列有什么“规律”吗?推测如下:   ●我们知道,“功能”这种东西,就是“能量”通过不同“形状”的“路径”而“产生”的。那么“穴位”这种“功能性”的东西是怎么产生的呢?那么我们身体里什么东西是最常见的“运动着的能量”呢?那就是“血液”、“体液”和“神经”,那么“穴位”是不是因为“血管”、“体液”、“神经”的位置而“产生”的呢?那我们仔细的“观察”一下,就知道了。   ●最后我们会发现,绝大多数“穴位”所在的“位置”都是“骨骼”的“间隙”或“凹陷”里,而且一般处于“骨骼间隙”的“两端”和“中间”,如果不在“骨骼”的“间隙””或“凹陷”里的,那么其“穴位”下面必定是有“较大”或“较多”的“血管”或“体液”经过,如“手部”和“腹部”。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血液”或“体液”流通时,容易“滞留”的这些“位置”上,于是当然也会有比较多的“免疫淋巴细胞”和“神经细胞”来控制“形势”。从而也就形成了“穴位”这种特殊的“现象”。   ●所以我们也经常可以读到这样的描述:穴位在骨之间/凹槽处等   ●出自【全集然文明X档案】   [编辑本段]【人体穴位常识】   穴位的学名是腧穴,别名包括:“气穴”、“气府”、“节”、“会”、“骨空”、“脉气所发”、“砭灸处”、“穴位”。   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0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702个穴位。   人体中,五脏六腑“正经”的经络有12条(实际上,左右对称共有24条)。另外,身体正面中央有“任脉”,身体背面中央有“督脉”,各有一条特殊经络,纵贯全身。这14条经络上所排列着的人体穴道,称为“正穴”,全部共有365处。   有108个要害穴,其中有72个穴一般采用按摩手法点、按、揉等不至于伤害人体,其余36个穴是致命穴,俗称‘死穴。 郑重说明这36个穴是致命穴平常按摩无任何不良影响。所谓致命必有意外的重力,非正常力道,或危险物品造成为必要条件.   死穴又分软麻、昏眩、轻和重四穴,各种皆有九个穴。合起来为36个致命穴。生死搏斗中,做为‘杀手‘使用。   歌诀有:   “百会倒在地,   尾闾不还乡,   章门被击中,   十人九人亡,   太阳和哑门,   必然见阎王,   断脊无接骨,   膝下急亡身。”   一、头颈部位要害穴(共9个)   1、百会穴   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   经属:为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   位置:头前部入发际五分处。   经属:为督脉、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会穴。被击中后头晕、脑胀。   3、太阳穴   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寸凹处。   经属:奇穴,被点中后头昏、眼黑耳鸣。   4、耳门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张口呈现凹陷处。   经属:为手少阳三焦经。被点中后,耳鸣头晕倒地。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内眦角上方0.1寸处。   经属:为足太阳膀胱经。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阴跷五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沟偏上(沟下沿上量2/3处)   经属:属督脉,为手、足阳明,督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晕眼昏。   7、哑门穴   位置:在顶部后正中线上,第一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后发际凹陷处)   经属:为督脉、系督脉与阳维脉之会穴,被点中后,冲击延髓中枢,失哑、头晕、倒地不省人事。   8、风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处与乳突之间,在当斜方肌和胸锁乳突之间取穴。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足少阳阴维之会。被击中后,冲击延髓中枢,晕迷不醒。   9、人迎穴   位置:喉结旁开1.5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被点中后气滞血淤、头晕。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个)   1、膻中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两乳头中间。   经属:任脉,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气会膻中心包募穴。被击中后,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   2、鸠尾穴   位置:位于脐上七寸,剑突下半寸。   经属:任脉,系任脉之络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及肝、胆,震动心脏,血滞而亡。   3、巨阙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脐上六寸处。   经属:任脉、系心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胆、震动心脏而亡。   4、神阙穴   位置:位于脐窝正中。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震动肠管,膀胱,伤气,身体失灵。   5、气海穴   位置: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寸半。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肋间,破气血淤,身体失灵。   6、关元穴   位置:位于脐下三寸处。   经属:任脉、系三阴、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下动、静脉及肋间神经震动肠管,气滞血淤。   7、中极穴   位置:体前正中线,脐下4寸。   经属:任脉、系足三阴、任脉之会,膀胱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乙结肠,伤气机。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   经属:任脉,系足厥阴肝经与任脉之余。击中后,伤周天气机,气滞血淤。   9、鹰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线第三肋间玉堂穴旁开四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胸前神经及动、静脉,震动心脏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动脉充血破气。   11、乳根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直下一肋间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左侧内为心脏。击中后,冲击心脏,休克易亡。   12、期门穴   位置:位于乳下两肋间当第六肋间。   经属:属肝经,肝之募穴。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击中后,冲击肝、脾,震动膈?⑵?脱?佟?   13、章门穴   位置:在腋中线,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   经属:足厥阴肝经,系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肝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脏或脾脏,破坏膈肌膜,阻血伤气。   14、商曲穴   位置:位于腹中部当任脉、下脘穴的外侧五分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系足少阴与冲脉之会。击中后,冲击肋神经和腹壁动脉、震动肠管,伤气滞血。   三、背腰骶部的要害穴位(共8个)   1、肺俞穴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第三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心肺、破气机。   2、厥阴俞穴   位置: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经属: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肺,破气机、易死亡。   3、心俞穴   位置:位于第五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脏,破血伤气。   4、肾俞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伤气机,易截瘫。   5、命门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   经属:督脉。击中后,冲击脊椎破气机,易截瘫。   6、志室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三寸处(命门旁开三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腰动、静脉和神经,震动肾脏,伤内气。   7、气海俞穴   位置:在第三腰椎棘、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阻血破气。   8、尾闾穴   位置:位于尾骨端与肛门之间   经属:督脉、督脉之络穴,别走任脉。击中后,阻碍周天气机,丹田气机不升。   四、上、下肢要害穴位(共5个)   1、肩井穴   位置: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三中点,肩部最高处。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少阳、足少阳、足阳明与阳维脉之会。击中后,半身麻木。   2、太渊穴   位置:仰掌、腕横纹之挠侧凹陷处。   经属:手太阴肺经。肺之原穴,百脉之会。击中后,阴止百脉,内伤气机。   3、足三里穴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足阳明之脉所入为合。击中后,下肢麻木、不灵。   4、三阴交穴   位置:在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后缘。   经属:足太阳脾经,系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击中后,下肢麻木,失灵,伤丹田气。   5、涌泉穴   位置:在足掌心前三分之处,当屈足趾时出现凹陷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击中后,伤丹田气,气机不能上升,破轻功。   总之,以上36个要害穴,实际致死案列并未有搜集。其实这些穴位都是按摩师平时按摩经常按摩到的,且辅助治疗效果很好。合格的按摩师按

十二经络的连接顺序为:
寅时气血注于肺,
卯时大肠辰时胃,
巳脾午心未小肠,
申属膀胱酉肾位,
戌时心包亥三焦,
子胆丑肝各定位。
中医认为,自然界与人是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年、季、日、时周期变化,影响着人们的生理、病理相应的周期变化,如人的脉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人的病情变化多半是早晨轻、中午重、夜晚更重,这些情况和人体气血运行有关,也就是在不同的时辰,气血运行到不同的经络,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起到了直接的影响,恰如现代科学提出的生物钟效应相似。

扩展资料:
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循行分布规律是:凡属六脏(心、肝、脾、肺、肾和心包)的阴经分布于四肢的内侧和胸腹部,其中分布于上肢内侧的为手三阴经,分布于下肢内侧的为足三阴经。
凡属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的阳经,多循行于四肢外侧、头面和腰背部,其中分布于上肢外侧的为手三阳经,分布于下肢外侧的为足三阳经。手足三阳经的排列顺序是:"阳明"在前,"少阳"居中,"太阳"在后;手足三阴经的排列顺序是:"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内踝上八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是:手足三阴、三阳,通过经别和别络互相沟通,组成六对"表里相合"的关系。其中,足太阳与足少阴为表里,足少阳与足厥阴为表里,足阳明与足太阴为表里。手太阳与手少阴为表里,手少阳与手厥阴为表里,手阳明与手太阴为表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十二经脉

我的十二经脉及穴位之间的口诀比较多,请作为纪念慢慢掌握吧! 秘传穴位疗法经验- 歌诀 人体有病阳先虚、升阳通气开络先、 大椎尾闾通督阳、百会涌泉连上下、 开心活关前后心、神阙命门先后天、 点拨带脉通左右、秘法治病九穴先。 注解: 通阳的主穴即是大椎穴、此穴可贯通上下左右、四肢百骸、尾闾是内功修炼的一个关窍、其部位就在腰阳关附近、是人体真火阳气到达命门必须经过的地方、故阳气最易至此最易受到阻滞、凡疲劳或阳气不足者多先在此处特别酸痛、百会穴是所有阳气的交会点、是升阳的第一大穴、而涌泉穴是虚阳上聚的速降首穴、{可使虚阳下降则阳气真火更顺利上达。 前后心即为点穴中的前后对心穴。前心穴在剑突下两旁约三横指、主治胸、胃、腹诸病、后心穴在至阳旁五分、主治全身任何痛证、此穴为通阳第二关、{第三关为百会、第一关是腰阳关}。本穴对心绞痛、胸脘腹痛有即时缓解做用。为止内脏病痛之要穴。 带脉通畅、全身轻松、现在的人特别注重的、用手法扯、掐、捻连续三至五次需要快手法操作、否则病人紧张效果不好。 牵穴治病术: 凡人体各部位受伤肿痛、取其伤部位的上下相近的关节即为治疗点、受伤部位以上的称截穴、受伤部位以下的称牵穴。 1:颈部的牵穴; 双大杼、双肩井、双附分、 2:肩胛部; 肩井、曲池、 3:肩髃、肩头、臑部; 曲池、手三里。 4:肘关节、肘上中肱; 内关、外关、合谷。 5:肘臂部; 内关、外关、合谷。 6:腰部; 双环跳、双委中、双承山。 7:腰髋部; 双承扶;双委中、双承山。 8:髋骨、腹中部; 阳陵泉、委中。 9:膝关节; 阳陵泉、委中。 截穴治病术: 1:颈部、肩胛部、双新设、 2:肩关节、肩臑部; 肩井、附分、天宗。 3:腋前、肘关节、中肱; 肩髃、肩贞、极泉。 4:腕关节、肘臂; 曲池、曲泽、少海。 5:手部; 内关、外关、阳溪、神门、阳谷。 6:腰髋部; 双大肠腧。 7:膝关节;环跳、髀关、 8:踝部; 跗阳、阴凌泉、阳陵泉、足三里。 9:足部; 昆仑、解溪、中封。 2009-08-23 21:38特效腧穴的调治法---辽东经络堂 心脏的反应点在心腧、肝脏的反应点在肝腧、胃的反应点在胃腧与膈腧、肺的反应点在肺腧、肾的反应点在肾腧、糖尿病的反应点在胰腧腧、癌症的反应点在膈腧。 必须记住的16个穴位: 一切慢性病 ------- 足三里、 头痛 -----卤会 伸展一切经脉----- 申脉、 鼻病 -----风门 一切筋病 ---------- 承筋、 尿多 ------小指第一关节、 一切骨病 -------- 绝骨、 更年期----- 隐白 一切疹病 ---------- 百虫窝、 咳喘 ------ 定喘 一切主升 ---------- 百会、 胆囊炎-----胆囊穴 一切主降 ----------- 涌泉、 面瘫 --------牵正 内外伤 ------------ 承山 阑尾炎----- 阑尾穴 血压-------------- 三阴交 中风 ----- 悬钟 经验四穴: 血海领血超、膻中气可消、命门阴阳论、全身在大包。 独特穴位诊疗: 妇科、子宫、卵巢、盆腔等病在环跳穴有反应、 男科病亦有反应、妇人久治不愈的颈肩酸痛一般为有妇科病。 胸腔有病的人膻中一定有反应。 上腹器官、特别是胃、十二指肠、胰腺病在中脘有反应的、在手背第三、四掌骨之间反应剧烈、便秘大肠腧附近多有错位、肝胆病在期门有反应、阳陵泉也有反应、如果环跳也有压痛即可确诊。 下腹各器官在气海、关元、中极有反应、胃肠病在足三里有反应、印堂是治疗过敏性鼻炎的要穴、太阳、风池、头维几乎对任何头痛、眩晕有特效、对美尼尔氏病大多一次治愈。 中府穴是肺经病变的反应点、坐骨神经痛在天宗附近有压痛、鼻塞取风池、项强取承浆。头痛取涌泉、膝痛取尺泽、重按肩井对头痛有特效、呃逆点涌泉、发热取大椎、崩漏取隐白、腹泻便秘取天枢、女人肩背酸痛取附分、膏盲、男人肩膀酸痛取天柱、肩井、肩胛内上角对肩周炎有特效的、涌泉与完骨可治失眠、结肠炎在章门有压痛、胃溃疡在足三里下2寸及梁丘穴有反应、急慢性盆腔炎在三阴、漏谷、阴凌泉穴有压痛、前列腺病在三阴交、漏谷有压痛、胆道在胆囊穴和外丘穴有反应、阑尾炎在阑尾穴有反应、胰腺炎在地丘穴、下巨虚、足三里下三寸有反应、{以上的反应点在同侧}。 痛经的反应点在关元穴、胃肠痉挛大多在5--8椎之间有压痛点、按2--3分钟即可、连按10天。 2009-08-22 12:25各种慢性病治疗取穴治法如下 1、脑瘫:关元、支沟、肝俞、行间 2、脑血瘤:关元、支沟、肝俞、行间 3、面瘫:关元、支沟、肝俞、行间加面瘫处五针谬刺法 4、截瘫:关元、支沟、肝俞、行间 5、瘫风:针阿是穴,严重者加关元、支沟、肝俞、行间。 6、坐骨神经痛,加环跳,关元、支沟、肝俞、行间 7、少儿近视:关元、支沟、肝俞、行间,加牛车运转法。 8、眼脍下垂:关元、支沟、肝俞、行间 9、糖尿病:关元、支沟、肝俞、行间 10、精神分裂症(中医名癫狂):重泄肝俞,关元、支沟、肝俞、行间。 11、儿童好动症:肝俞行间为主 12、中风偏瘫:关元、支沟、肝俞、行间 13、腰痛:重在补肾,排针法,关元、支沟、肝俞、行间 14、重肌无力症,关元、支沟、肝俞、行间 15、亚健康:关元、支沟、肝俞、行间 16、痿症:关元、支沟、肝俞、行间 17、类风湿:关元、支沟、肝俞、行间,我阿是穴 18、尿毒症:关元、支沟、肝俞、行间加肾俞 19、心脏病:关元、支沟、肝俞、行间 20、肺结核:关元、支沟、肝俞、行间加肺俞 21、急慢性支气管炎:关元、支沟、肝俞、行间加肺俞 22、慢性胃炎:关元、支沟、肝俞、行间加脾俞,中脘。 23、胃萎缩:关元、支沟、肝俞、行间加建星,上脘 24、癫痫:关元、支沟、肝俞、行间,重泄肝俞 25、肾病综合症:关元、支沟、肝俞、行间加补肾俞 26、高血压:重泄肝俞,行间,关元、支沟、肝俞、行间 27、白血病:关元、支沟、肝俞、行间 28、甲亢,关元、支沟、肝俞、行间加甲亢处 29、甲低,关元、支沟、肝俞、行间加补心脾、肾俞 30、艾滋病:关元、支沟、肝俞、行间 31、血液病:关元、支沟、肝俞、行间 32、乳腺癌:关元、支沟、肝俞、行间针乳腺瘤处,排针法可针十针 33、骨肉恶性瘤:关元、支沟、肝俞、行间,肿瘤处用谬刺法 34、各类癌症:谬针法,关元、支沟、肝俞、行间 35、植物人:关元、支沟、肝俞、行间 急性病:透天凉针法时间三十分高烧立退 小儿感冒高烧,风池; 小儿积食兼感冒高烧,先用开塞露泄下食积硬便,再针风池三十分,烧立退; 成人高热针风池,行间; 成人感冒要寒发热,针风池; 各类热肿痛,针风池、行间三十分,心俞,肝俞,行间为主; 各种昏迷,关元、支沟、肝俞、行间; 各种外伤肿热痛,针阿是穴,透天凉针法。 2009-08-16 21:27手法点穴治疗脑血栓,脑梗塞,脑溢血后遗症 转贴2009-08-16 13:16[结合足反射疗法,首先打开穴位,取肾上腺,肾脏,输尿管,膀胱,进行点压开穴] 动作要领:每个穴位点压8-10秒钟。以病人能以承受的力度为准,经肾上腺,肾脏,输尿管,膀胱,依次顺序点压开穴,然后根据病人需要治疗的具体部位进行点穴治疗。 上肢瘫痪:取天宗,曲池,内关,外关,合谷等穴位,进行点压8-10秒钟 下肢瘫痪:取悬钟,承山,阳陵泉,足三里,伏兔,环跳等穴位,进行点压8-10秒钟 面部瘫痪:取白会,四神聪,太阳,上关,翳风,眼明,地仓等穴位,进行点压8-10秒钟 经过第一次点穴治疗后,病人的相关部位应该马上能动,此时应该叫病人自己活动几次,每天进行两次点穴治疗,第二次时间应该相隔4小时以后才能进行第二次治疗,值得一提的是:治疗前要求病人一定要吃饱,进食后休息一小时才能进行点穴治疗。病人绝对不能空腹治疗。 最佳治疗时间:如果病人是初发病时,待病人的病情相对稳定后,即可对病人进行点穴治疗,如果患者及家属配合得好,大约22天左右可以治愈,完全可以达到生活自理。 治疗效果:通过临床证明,采用手法点穴治疗中风瘫痪后遗症,时间短,速度快,疗效显著,不反弹,效果看得见,患者及家属满意。 注意:1,治疗者首先修饰自己的手指甲,以免对患者的皮肤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2,高危病人不能进行点穴治疗,待病人的病情相对稳定后才能进行点穴治疗。 3,女患者月经期不能进行点穴治疗,酒醉神智不清的患者不能进行点穴治疗。 作者发表目的:因为每年我国患中风瘫痪及后遗症的病人高达200多万人,而我国大多数医院都是采取单一的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结果病人经过治疗,完全康复或达到生活自理的比例却不如人意。另一方面,目前医院高昂的医疗费用,一般家庭都难以承受得起。所以;我将自己十几年来的研究成果公布于众,共同研究,进一步探讨,让更多的同行,朋友,患者以及他们的家属,尽快掌握这门医术,造福于广大患者朋友,让他们重新站立起来,享受新的人生。最后;祝广大患者朋友早日康复,祝各位同行朋友万事如意。 手法点穴治疗脑血栓,脑梗塞,脑溢血后遗症有效率100%------ 中医针灸经穴、奇穴位置歌诀Sample Text 一、手太阴肺经(五穴) 中府乳上三肋缝,尺泽曲肘纹外呈, 列缺交叉食指尽,太渊掌后挠头空, 少商穴在大指内,爪甲角处一分明。 二、手阳明大肠经(六穴) 商阳食指甲角内,合谷虎口歧骨中, 曲池屈肘纹头是,三里池下二寸逢, 肩禺肩峰举臂取,迎香鼻旁五分应。 三、足阳明胃经(十四穴) 四白目下一寸处,地仓口角旁四分, 颊车耳下临曲颊,下关耳前颧后扪, 头维头角入发际,梁门中脘二寸匀, 天枢脐旁平二寸,梁丘膝上二寸屯, 犊鼻髌骨外陷取,膝下三寸三里村, 上廉膝下六寸是,丰隆膝眼踝间寻, 内庭次指外侧在,历兑次指甲角根。 四、足太阴脾经(六穴) 隐白大指内甲角,太白核后赤白间, 踝上三寸三阴交,膝内辅陷阴陵泉, 血海膑边上二寸,大包腋下六寸悬。 五、手少阴心经(四穴) 少海肘内纹髁间,通里脘后一寸穿, 神门锐骨端内是,少冲小指内甲边。 六、手太阳小肠经(四穴) 少泽小指外甲角,后溪握拳节后方, 养老转手髁空取,后宫耳屏之前藏。 七、足太阳膀胱经(二十五穴) 晴明穴在内眦角,攒竹眉尖凹陷前, 通天顶骨结节内, 天柱哑旁一寸三, 风门二椎寸半外,肺俞三椎五心田, 七膈九肝十是胆,十一十二脾胃连, 肾俞十四椎旁在,大肠十六椎旁偏, 小肠十八膀十九,次蓼骶骨次孔填, 膏盲四椎旁三寸,骶骨四孔旁秩边, 承扶臀下纹中取,委中馘窝纹中安, 承山踹下分肉尖,昆仑外踝骨后陷, 申脉踝下五分寻,至阴小指爪甲观。 八、足少阴肾经(五穴) 涌泉足心前凹陷,太溪穴在踝跟间, 复溜内踝上二寸,横骨平取曲骨沿, 肾经终穴名俞府,任旁二寸一肋前。 九、手厥阴心包经(四穴) 曲泽肘窠横纹中,中关掌后二寸通, 掌后横纹大陵在,中指末端是中冲。 十、手少阳三焦经(八穴) 关冲无名指甲外,中渚四五掌骨间, 阳池腕上横纹内,外关纹上二寸看, 天井肘后一寸见,肩蓼肩后一寸攀, 翳风就在耳垂后,丝竹空在眉梢弯。 十一、足少阳胆经(十四穴) 外眦五分童子蓼,听会耳屏前下凹, 率谷耳上寸半是,风池耳后发际标, 肩井缺盆上寸半,带脉平脐正当腰, 环跳髀枢内陷取,风市垂手中指稍, 阳陵泉在腓头下,光明踝上五寸翘, 悬钟踝上三寸找,蚯墟外踝前部绕, 侠溪四五指缝后,窍阴四趾甲外牢。 十二、足厥阴肝经(五穴) 大敦拇指爪甲根,行间大、次趾缝扪。 太冲本节后寸半,章门十一肋端存, 乳下二肋有一穴,任旁四寸号期门。 十三、督脉(九穴) 腰俞二十一椎下,命门十四椎下藏, 太阳七椎之下盛,大椎一椎之上量, 哑门后发五分入,风府一寸宛中当, 百会耳尖头顶上,上星前发一寸光, 鼻下水沟上端找,人中就在陷中央。 十四、任脉(九穴) 任脉直上走腹胸,曲骨一寸中极停, 再上一寸关元穴,脐下寸半气海充, 神厥就在脐中央,脐上四寸中脘容, 巨厥肚脐上六寸,两乳之间膻中平, 胸骨上窝天突穴,承浆下唇凹中明。 十五、奇穴(十六穴) 两眉中间是印堂,金津、玉液舌下方, 鱼腰眉毛正中取,目外一寸见太阳, 喘息七椎寸旁找,四缝指节横纹藏, 十宣十指尖端取,鹤顶髌骨上中央 维胞骼前上棘下,阑尾膝下五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