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农村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01
如何培养农村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一、上好第一堂课,使学生充分认识历史学科的重要意义。首先不要急于上新课,先从当前和中国相关的热点焦点问题入手,如台湾问题、西藏问题、中美关系等,分析起产生原因(特别是历史原因),从而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历史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学习历史并不是没有用处,他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全面深刻认识当前一些重大事件。总之从大量的活生生的、学生感兴趣的史实出发,并尽可能地与现实相联系,最后总结出书上结论,这样可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只有学生感兴趣,才能学好历史。二、利用好现代化教学手段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可帮助教师形象地重现历史原貌,让学生重温历史,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们容易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举行历史故事会,举办历史讲座,历史知识竞赛、编演历史剧,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编辑历史题材的板报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相关的历史知识,使学生觉得学习历史是轻松愉快的;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相关的历史知识,使他们觉得学习历史是有用的,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会逐渐增加。四、优化知识结构,提升教师艺术水平从教师来说,教师要不断学习,优化知识结构,强化敬业精神,提高教学水平。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无论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教育内容、方法的运用和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水平。教师不愿或者不会做的事,很难让学生学会做,教师不具备的素质,很难在学生的身上培养出来。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着新课改的实施状况,学生良好素质的获得首先取决于具有良好素质的教师的引导和示范。在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教师的教书育人和自身素质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为一个教师,这要求我们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而且要有较高的思想素质,无私的奉献精神和不断的实践和学习的热情。用爱心、真心、耐心,真正地走进学生心中,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把他们当作孩子、朋友,进行心与心的交换,才能真正的成为学生心目中可亲可敬的老师,也才能让大多数学生接受自己。做学生最喜欢的老师,上学生最喜欢的课,才能激发他们渴望上进的斗志,才能使他们不断地进步,不断地收获希望,也才能真正的达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时时刻刻注意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想尽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说过:“兴趣比天才重要”。实践证明:在影响个人生涯规划与发展的众多主观因素中,兴趣就像一双无形的手,所起的作用最大。那么,什么是兴趣?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或者说,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兴趣根据起因不同有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之分,直接兴趣是由于某些事物或活动带来情绪感染而引人入胜所直接引起的,间接兴趣是由于事物所导致的结果具有意义而发生的。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可以互相转化,也可以相互结合,从而更有效地调动你的积极性。在学习中两种兴趣缺一不可,缺乏直接兴趣,学习就会枯燥无味,没有间接兴趣,学习无法长久持续。这两种兴趣达到有机结合,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条件。 对于小学生而言,教师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生动形象,富有情趣,接近于生活的情境更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 一、创设学习情感,激发学习兴趣 从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来看,6~12 岁虽然是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但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数学却是一个抽象、系统、逻辑性强的学科,所以对于小学生来说,直接展示给他抽象的数学知识,他们难以接受,以至于丧失对数学的兴趣。但数学本源于生活,它植根于生活,只要教师善于开发、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根据所学知识,创设生活情境,就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利用两个小朋友分月饼,先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一人两个月饼,请其他同学用数字来表示每人分的个数。同学写“2”;重新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一人一个月饼,请其他同学用数字来表示每人分的个数。同学写“1”;重新把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请其他同学用数字来表示。这时学生开始出现争议,有同学说“一半”有同学说“半”……等等,形形色色、各种各样,不知不觉中学生就已经进入了学习状态,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二、抓住契机,引导合作,为长久兴趣奠定基础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一个人今天在学校的学习方式,应与他明天的社会生存方式保持内在的一致性,而合作学习正是这种一致性的切入点。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有效地教学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小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和能力,学会在合作中自主探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和人格的完整。为了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教师要有意识地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参与讨论,至于四人讨论,两人讨论,到不可限制,根据问题的需要,学生可自由选择组内成员,甚至于全班一起讨论。例在教学小学第五册数学“有余数除法”时,有这样一道习题:我们班44 人,玩激流勇进每船坐5人,如果我们班都玩“激流勇进”应该租几条船》?方法学生都知道,用除法做,但在解答时就出现了问题:有同学提出:“老师,44÷5=8(条)……4(人),租8 条船,还余4 人,不能全班都玩呀,”我就及时抓住这个问题,首先肯定这位同学大胆质疑地勇气,附带教育大家:“无论生活,还是学习,甚至于以后的工作中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选择逃避,有的选择勇敢面对,像这位同学就属于后者,发现了问题,及时提出来,这本身就是学习。”这样无形中就鼓励了同学积极发现问题,及时提出问题的能力。“当然发现了问题,我们还要解决问题。这个问题我们该怎样解决呢”?这时,同学情绪高涨,一位学生说:“老师,就租8 条船,剩下的4 人不去玩。”“不行。”另一位同学说:“要你留下来,你愿意吗?这是我们班集体的活动,大家都要去。”又一位同学说:“要不行,挤挤,把这4 人分在这8 条船上”。“也不行,那就超载了,很容易出事故,现在有很多因为超载出得事故,死伤了那么多人,教训还不够吗”?大家陷入沉默。“要不再加一条船!”又有一位同学站起来犹犹豫豫地说。“大家认为呢”?我及时提出问题。一番思索之后,虽然有同学认为有些浪费,因为只剩下4 人,一条船坐不满,但却找不到比这更好的意见,也就以这条方案为最佳方案。最终一致形成决议,在8 条船的基础上再加一条船。我个人认为,这次讨论不仅使学生获得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最终通过各种途径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使学生不自觉中履行了一次交通法规,可谓一举多得。这样久而外之使学生形成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好习惯。 三、提高自学能力,培养长期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我们小学数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不仅直接关系到小学生在校所学知识的掌握,而且关系到今后知识的增长和未来人才的成长。它既是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论问题,又是具体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实际问题。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在实际的教学中人们只注意强调传授知识,偏重于“满堂灌”,满足于对知识的死记硬背,而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很不重视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加速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条件下,人们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始予以重视,进行这方面试验的老师也愈来愈多。这对研究和探索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规律以及具体的途径和方法等是很有意义的,也是很有必要的。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技巧,是小学生进行创造性再次学习的基础条件。 创造性再次学习,实际上是在旧有知识的基础上,取得更深层次的提高。创造是需要灵感的,但所谓“灵感”,不过是知识、技能和技巧长期积累的一种突破。知识、技能,尤其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行再次学习的基础。学生的任何深入学习,都是在掌握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开始的。不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再次讲学习也就缺乏依托的基础。这就如同建筑高楼大厦一样,没有基石、钢筋、水泥、砖瓦等基本的物质条件和建筑工程人员的娴熟的技能技巧,任何高楼大厦都是建筑不起来的。缺乏基本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技巧,就等于缺乏再次学习的基础条件,没有这个基础条件的坚实,何来数学学习兴趣的提高,更无法进行创造性的再次学习了。一般说来,基础知识学习掌握得愈扎实,基本技能技巧愈熟练,思维就愈灵活,思路就愈开阔,创造和发现能力就越强,学习的兴趣就越浓厚。 四、开放作业形式,巩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强调数学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只有将学习的内容放到具体生活情境中去,让学生在具体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学数学,解决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得以巩固,激起学生的创新激情,促使学生向更高目标挑战。 为此我们不必把作业作为一种形式,把学生作为做题机器。学数学就是为了用数学,如果换种方式也许会让学生更加愉悦的接受,更圆满地完成任务。例如:在学完“平均数”时,我给学生留下一个这样的作业:“请比较我们班六个组的平均身高,找出哪一个组高一些,它比最低组高多少?”这个作业表面看似是一个简单求平均数的问题,可实际操作中要测量出每个人的身高,而且一个人往往完不成,还要多人合作测量。但这是他们身边的事,他们也想知道,这就激起了学生完成这个作业的兴趣。也许这比空洞地对学生说:要多做题,才能把数学学好,多验算才能更准确等等老声长谈更能取得好的效果。

下面结合我校的教育教学实践,就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一教研课题,从四个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1、提高历史教师的业务水平。
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是激发学生学科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教师要从各方面提升自己,增强人格魅力。如:强烈的上进心与责任心,渊博的知识,高明的见识,精湛的教学能力——组织课堂教学活动、驾驭挖掘教材、生动而富有感染性的语言表达,发挥性格优势——善良、正直、宽容、随和、幽默。针对农村中学专业历史教师不足,农村大多数学校历史教师都是半路出家教历史的,教师之间欠缺交流,历史教学能力普遍不高这一现状,我校通过定期的理论学习、每周两次集体备课、每周有一人上一节公开课并及时评课等措施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们的兴趣取决 于老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一)、合理调整教学方法,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2012年10月,我们高坎中学申报了省课题《农村初中小组合作探究设计及效能的研究》。全校形成了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之风。历史课堂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也由教师的一言堂转变为学生为主体的多媒体课堂教学。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人,培养初中生学习历史的能力和方法,我们历史组六名教师经常在一起商讨高效的课堂教学方法。经过我们的不断实践和反复探索,摸索出一点不成熟的经验。要想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就要把课堂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师做好组织课堂,引导点拨知识的工作。在此过程中学生掌握课本知识,学会学习历史知识的技能与方法。
自学时,先让学生自己在书上圈点勾画,之后小组长组织全组学生统一组内答案,再有小组派代表展示本组答案,通过此环节,学生不仅掌握了本课重点,而且自学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结合作能力得到提高。
(二)小组构建是保障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重要前提。
当然课堂效果好坏在于班级小组建设的好坏,考虑的因素主要应该包括:小组的规模、分组的原则、小组成员的角色搭配、任务分工以及教学环境的改变等。依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尽量考虑小组成员的多样性:性别、性格特征、学业成绩、能力特长、学习适应性乃至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规模以6人为宜,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每组以2人为基本互助单位(互补、互助),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大的问题由组长布置分工、安排学习,小的问题2人组交流互助,难的问题全组解决,组内每个学生都有展示、交流的参与机会,有利于小组成员的共同发展。每个小组成员都应担任一个具体的角色,如:小组长、记录员、总结员、汇报人、计分人等。一定时间后,还应该角色互换。角色互换,可以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其次,各小组的总体水平要基本一致,从而保证各小组之间公平竞赛的开展。
小组合作学习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小组从组建到发展成熟要经历一个过程,因此,教师不仅要告诉学生应该注意合作,而且还要指导和训练学生如何合作,使学生逐渐掌握相关的合作技能。实施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应该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愿和技能开始。利用主题班会的形式让学生明白合作学习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素质与能力。注意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抓住机会,点拨和指导学生:如学会表述,表述前,对自己的观点加以整理,表述时力求明白,条理清楚,简明扼要;如学会倾听,不随意打断他人的发言,在情绪上要予以配合;如学会总结,善于在众人观点的基础上总结交流的结果,完善已有的观点,甚至生成新的观点,产生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究等等;如学会欣赏和接纳,尊重同学,培养自己开阔的胸怀,既能欣赏别人的优点,又能适度宽容别人的缺点或不足,在互相取长补短和彼此鼓励中携手共同进步。我们可以将学生需要形成的技能逐一列出来,每一节课或一次活动重点强化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的技能。如果合作小组是一只船,学习任务的完成便是这条船的目的地,那么合作技能就是推动这条船通向目的地的桨。
3、精心设计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我们从多方面认真研究,精心设计,提高提问的水平,从而达到活跃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积极性的目的。做到:
⑴ 问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感兴趣。
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学生不仅感兴趣,有话可说,而且还能激发和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例如让学生谈谈2008年经济危机,给自己的家庭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改革开放后,我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哪些变化?近5年来,海峡两岸有哪些联系的事例?停电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这些问题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贴近学生的生活,拉近了学生对历史的情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⑵ 问题要有开放性
开放性的问题能够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只有当问题的答案不唯一,学生要想让自己的意见被别人接受,就会不断地搜集信息支持自己的观点,还要找出别人的“缺陷”,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例如:结合所学知识评论秦始皇、拿破仑等历史人物;科技是一把双刃剑;萨拉热窝事件不爆发,一战会不会发生;汽车制造业应该发展还是不发展;《辛丑条约》中的划定使馆界,与今天的使馆区有何区别;谭嗣同真的死得其所吗;孙中山让位袁世凯该不该;毛泽东赴重庆,依然阻止不了内战的爆发,其赴重庆还有意义吗;这些问题答案不唯一,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有利于学生分析能力的增强。这些问题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既不会让学生轻易找到答案,但只要学生“跳一跳”又能摘到果子(答案),这样就避免了学生思维的松懈和懒惰(因找不到答案,放弃思考;因轻易能找到答案,不愿思考)。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还会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
⑶设计能触动学生内心体验的问题 。
新课标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以人为本”,追求人文关怀、发展学生个性品格。因此在提问时,应选那些学生能感悟、体验到的,能引发生命感动、内心体验和美好回忆的东西。一堂好课不仅要传授知识、发展能力,更要成为师生心灵对话的舞台,成为养育学生人格品质的圣殿。对学生的品格教育,不能一蹴而就,不能贴标签,应该润物无声,通过精选问题、延伸问题,使问题内化为体验。
在八年级教学中,精选了许多这样的问题。如:写份起诉书,控诉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犯下的罪行?如果你生活在1919年,你会做什么?明年的9月18日,你拿什么纪念我们的“国耻日”?从1932年的第十届奥运会刘长春的孤独长跑到2004年刘翔夺冠,你想到什么?面对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和日本政府通过宣扬侵略有理的教科书,你有何感想?这些问题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情感的焦点,能唤起学生内心的感悟。有利于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
⑷ 问题的设计要有新意
在教学实践中,课堂问题设计要尽量避免概念化、一般化的老生常谈,而应采用比较新的说法,从新的角度巧妙切入,使问题富有形象性,启发性,新鲜感,新鲜的东西能激发人的情绪,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进而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
同一问题,可从不同侧面提出,可从反面提出,可变换情景提出,提出的角度不同,效果往往就不一样。
1、同一问题,从不同侧面提出 例如:讲授“美国内战”一课时,可提问:“美国内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美国内战有什么历史意义?”但这类问题, 容易使学生感到厌烦,难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但是,若换个角度地发问:“为什么说美国内战的爆发是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为什么说内战扫清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这个问题,学生感到似懂非懂、新鲜有趣,思维的波澜也就因之激起。这样,既使学生认识到了矛盾对立双方的斗争,提高了辩证思维能力;又起到了增强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作用。
2 、同一问题,从反面提出,正话反说 。
例如:“有人说:如果没有禁烟,就不会有鸦片战争;如果没有巴黎和会,就不会有五四运动,请用史实对两种说法加以评价”。这种正话反说,不仅有新意,能强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引导学生多方思索,多角度认识和理解有关历史问题,促进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
3、同一问题,换个情景提出。
例如:我们学习“王安石变法”后,教师设计提问时,列出以下四种情况: 一是为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某地方官下令,今后每户都必须按土地多少缴税,任何人不得例外,不得隐瞒土地; 二是为了减轻政府负担,有人提出,今后农民在青黄不接时,一切借贷均由民间自行解决;三是大地主王力想逃避服役,又不愿缴免役钱,就叫佃户赵正去顶替;四是有一保长抽出500名青壮年,作为专职武装队伍,不论农闲农忙,都进行训练,军费开支向国家申请。 然后要学生判断王安石对上述四种情况是赞成还是反对,并讲清王安石的态度是根据哪一条变法内容?变换情景的提问设计,不但有新意,能推动学生思维的波澜,更能加深对王安石变法内容的理解
总之,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只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调动学生思维才是目的。我们要把提问作为入境的路示,把提问作为调频的开关,把问题设计作为激趣的手段,教师要善于运用课堂提问艺术,不断拧紧学生思维的“发条”,尽可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从而碰撞出创造性的思维火花。
4、利用多媒体,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功能,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要学好一门课,首先应该对这门课产生兴趣。历史是一门学起来较枯燥的科目,而且常常被学生当做“副科”来学, 因此,历史教师要利用各种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展示历史教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乐学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
(1)、充分使用音乐、影视、图片等多媒体资源,激发学生兴趣。
在历史课上,可以利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工具教学,能打破时空限制,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图文声像并茂,生动感人,形象逼真地再现已消逝的历史画面,缩短学生与相去甚远的历史之间的心理距离,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使学生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让历史教学焕发生机。
例如:视频导入,引发学生好奇心。在讲“西安事变”一课时,让学生带着下面问题看片段:①张、杨为什么要扣押蒋介石、发动西安事变?②结果怎样?影响如何呢?③中国共产党对这一事变又持什么态度?通过看《西安事变》录像中“华清池捉蒋”一段,既扣住了学生的心弦,驱动了他们的好奇心,又使学生很容易接受新课。 再讲三角贸易、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巴黎和会、五四运动等历史事件时放一段视频,加深学生的印象,拉近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充分挖掘课内外资源,激发学生兴趣。
充分利用书上的小字部分、导读框中的内容、动脑筋或课后自由阅读卡,充实课文内容,通过编排课本剧、讲故事,辩论、编顺口溜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如:将史实故事化,变枯燥说教为生动描绘。 讲课时,将历史知识揉进故事情节之中,把史实故事化,以曲折的情节、生动的形象去吸引学生,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也能加深。
例如讲“战国七雄”中的商鞅变法,为了突出秦国的商鞅变法是七国中最彻底、成效也最大的一次变法,笔者穿插讲了“商鞅南门立木”和“商鞅将唆使太子犯法的两个师傅治罪”的故事。这两个故事表现了商鞅取信于民、坚决实行新法的决心,也表现了他不畏权贵,同旧势力作斗争的可贵品质。这样,学生对商鞅变法的意义,就能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再如:《血腥的资本积累》一课时,为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英国殖民侵略印度给英国和印度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我们可以利用书下的小字部分关于克莱武的那段文字,让学生编排课本剧,通过课本剧的表演,再现以克莱武为首的侵略者的行为,直观形象让学生了解到英国殖民侵略印度在给印度带来灾难的同时却给英国积累了巨大的财富,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的掌握知识,编一些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如讲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时,编一句顺口溜“东南西北到中间,齐楚秦燕赵魏韩”帮助学生记忆,学生结合战国形势图很快就记住了。再讲《人类迈入电气时代》一课时,让学生讲述爱迪生、卡尔本次、莱特兄弟的故事,开展辩论“汽车制造业应该发展还是停止发展”,学生的兴趣高涨,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课堂气氛很活跃。 总之,学生是希望教师以生动的故事、感人的形象、饶有风趣的语言,灵活的教学方法,将他们引入乐而忘返的胜境。只有这样,学生会喜欢并且爱学历史,就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四)激励为主,使学生乐学。
任何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评价,尤其是肯定的评价,学生更是如此。因此,我们每位教师必须注意自己的课堂语言,用真情实意尊重学生,努力创设一个融洽、和睦、协调的课堂氛围。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们对于课上敢于发表自己见解,回答准确的学生,要及时赞赏,这是“锦上添花”。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也可以从思维方式、答题方式或态度上加以肯定,在对他说一句“下次还请你回答,老师相信你能成功”。这是“雪中送炭”。当学生举棋不定,不敢发言时,我们要鼓励学生“凡事试试就能行,争争就能赢”,这是“培养自信”。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
经过一年多来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一些喜人的成果。
1、历史教师的业务水平得到提高。
通过定期的理论学习,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有了明显的变化,在教学中逐渐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由传道授业的解惑者变为历史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俗话说: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由于我校历史教师的教学年限、业务水平、学科专长和教学经验各有不同,从而导致教学水平的差异性,而开展集体备课就解决了这一问题。
集体备课是对教学工作进行全程优化的教研活动,使教师在教学的认知、行为上向科学合理的方向转化。自我钻研、集体研讨、分工主备、教后反思的过程,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这既有利于教师的扬长避短,更有利于教师在高起点上发展。通过同学科教师的积极研讨,可以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在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在思想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火花,产生灵感。通过集体备课,在补充专业知识不足的同时,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不断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学水平明显提高。对于我们师资比较薄弱的学校而言,其效果更为显著。 教学效果提高了,就能让学生学起来倍感轻松,在最短的时间里学到更多的东西,学生从学中就找到快乐和成就感,从而也就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公开课在给教师压力和动力的同时,使教师得到历练,尤其是年轻教师可以尽早地成熟,更快地发展。上公开课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是教师成才的捷径。
总之,实行集体备课、公开课活动可谓好处多多。长此以往踏踏实实地走下去,何愁我们的教师不是一支精湛的队伍呢!
2、课堂气氛越来越好,学生的合作学习、合作探究已形成习惯。刚刚开始小组合作、探究时,只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而现在确实为了弄懂不会的问题在讨论,明确疑惑的问题在争论。

  • 怎样激发初中生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
    答:值得注意的是,运用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历史内容忠于历史的真实,不能随意编制一些情节内容,以虚构和编造来换取学生的兴趣。五、 贴近生活,联系现实,深化兴趣 由于历史学科所讲述的内容大都远离现实生活,而初中生知识范围狭小,抽象思维能力...
  •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调动农村初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答:专业知识欠缺造成高效课堂难以真正落实。作为农村中学的一名历史教师,本人经过几年的教学探索,尝试采用了导读---导情---导思---导议---导测师生教与学双边密切配合这样的五步教学法。事实证明此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第一步: 导读 导读是教师教...
  • 如何提高农村初中生历史兴趣的研修案例
    答:总之,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学史兴趣是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更是离不开这个前提。一个好的农村中学历史教师,在学校硬件设施不完备的情况下,只要我们自己用心去教,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培养其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那么,达到...
  • 如何指导学困生走出历史学习的困境
    答:那么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历史教师应如何指导学困生脱“困”呢?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认为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激发学困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生对历史本应该充满兴趣,但是历史人物、事件、概念、时间浩如烟海,部分学生只会死记硬背。久而久之,历史...
  • 如何让学生爱上历史课
    答:出现这样的状况不但不能激发学生对初中历史的学习兴趣,还会导致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和认识历史,陷入厌学状态。 二、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当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经过实践调查发现,很多的优秀教师,在课堂上和生活上都能跟学生成为很好的朋友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状态,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
  • 初中历史课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答:也是被迫的。这当中还有许多优等生。这种情况在农村中学的历史尤为突出。学生厌学或被迫学习,并不是对历史不感兴趣,而是我们老师把“活”的历史教“死”了。古人云“不兴其义,不能乐学”。在新课程改革中,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 如何在农村历史教学中激发学习兴趣
    答:(二)充实课堂教学的材料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课前,教师要充分准备,多方面挖掘课堂教学的材料。1、 挖掘引人入胜的故事 初中生的历史基础知识比较薄弱,抽象思维的能力还不够强,他们学历...
  • 怎样培养学生学历史的兴趣
    答:”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强调:“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初中生年龄尚小,注意力不易稳定集中,意志力比较薄弱,往往凭兴趣认识事物。因此,培养初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是做好中学历史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然而兴趣不是天生的,如何培养学生...
  •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兴趣
    答: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一、从学生的生活,创设教学情境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根据历史教学的内容设计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对历史课本中上比较深奥的哲理的问题,就要从学生的生活中比较熟悉的实例入手,化难为易,使学生用体味到的哲理去指导自己的人生。
  • 初中历史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总结性文章
    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学生 在一个轻松活跃的气氛中愉快地学习知识,完成历史学习,改变他们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从 而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巧妙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一)创设情境进行导入 很多学生认为历史课很枯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