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行千里母担忧全诗是什么?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8
小孩唐诗三百首-京东玩具乐器,助力宝贝成长!

儿行千里母担忧全诗如下: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作品出处】

出自《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创作的五言乐府诗。

全诗共三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此诗情感真挚自然,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作品原文】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词语注释】

1、《游子吟》:题下原注:“迎母溧上作。”当时作者居官溧阳县尉时所作。 

2、吟:吟诵,诵读。

3、游子:出门远游的人。即作者自己。

4、临:将要

5、意恐:心里很担心

6、归:回家。

7、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儿女。

8、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作品翻译】

译文一

慈母手中那一条条的针线,是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谁说子女那小草一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译文二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创作背景】

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这首诗就写于此时。诗人自然不把这样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于山水吟咏,公务则有所废弛,县令就只给他半俸。此篇题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当是他居官溧阳时的作品。诗中亲切而真淳地吟颂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因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诗人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发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慈母的一片深情,是在琐琐碎碎点点滴滴的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担心儿子迟迟难归,所以针针线线,细细密密,将爱心与牵挂一针一线缝在游子的衣衫之上。


【作品赏析】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


【名家点评】

《唐诗品汇》:刘云:全是托兴,终之悠然。不言之感,复非睍睆寒泉之比。千古之下,犹不忘淡,诗之尤不朽者。

《唐诗归》:钟云:仁孝之言,自然风雅。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亲在远游者难读。顾璘曰:所谓雅音,此等是也。

《唐风怀》:南村曰:二语婉至多风,使人子读之,爱慕油然自生,觉“昊天罔极”尚属理语(末二句下)。

《唐风定》:仁孝蔼蔼,万古如新。

《载酒园诗话又编》:贞元、元和间,诗道始杂,类各立门户。孟东野为最高深,如“慈母手中线……”,真是《六经》鼓吹,当与退之《拘幽操》同为全唐第一。

《寒瘦集》:此诗从苦吟中得来,故辞不烦而意尽,务外者观之,翻似不经意。

《柳亭诗话》:孟东野“慈母手中线”一首,言有尽而意无穷,足与李公垂“锄禾日当午”并传。

《唐诗别裁》: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意,与昌黎之“臣罪当诛,天王圣明”同有千古。


【作者简介】

孟郊(751年-814年),字东野,唐朝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没有一首律诗。代表作有《游子吟》。

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孟郊早年生活贫困,曾周游湖北、湖南、广西等地,无所遇合,屡试不第。贞元中张建封镇守徐州时,孟郊曾往谒见。46岁(一说45岁),始登进士第,有诗《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成语“走马看花”由来)”。然后东归,旅游汴州(今河南开封)、越州(今浙江绍兴)。贞元十七年(801年),任为溧阳尉。在任不事曹务,常以作诗为乐,被罚半俸。韩愈称他为“酸寒溧阳尉”。元和元年(806年),河南尹郑余庆奏为河南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定居洛阳。元和三年(808年)为检校兵部尚书,兼东都留守。60岁时,因母死去官。九年三月,郑余庆转任山南西道节度使,镇守兴元,又奏孟郊为参谋、试大理评事。郊应邀前往,到阌乡(今河南灵宝),不幸以暴病去世,孟郊的朋友韩语等人凑了100贯为他营葬,郑余庆派人送300贯,“为遗孀永久之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儿行千里母担忧”是一句俗语,引申于《游子吟》,原文如下:

作者:唐代诗人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白话译文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创作背景

《游子吟》写于溧阳(今属江苏)。此诗题下孟郊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

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同住。诗人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发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儿行千里母担忧"是一句古代谚语,出自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孟子》中的一段话。这段话原文是:“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舜在农田中出生,傅说在木匠间崭露头角,胶鬲在盐鱼市场中崭露头角,管夷吾在士人中崭露头角,孙叔敖在海洋中崭露头角,百里奚在市井中崭露头角。因此,天命将重大责任赐予这些人,必先使他们经历心灵的痛苦和困难,劳累身心,饥饿贫穷,使他们的行为受到干扰和阻碍,以考验他们的意志和毅力,增加他们的能力。人们常常犯错误,只有经历困境后才能改变;只有心灵受困扰,思虑严重后才能有所作为;只有面色凝重,声音激昂后才能被人理解。如果一个国家没有法家和勤奋的士人,或者没有外患来威胁,那这个国家就会灭亡。只有在忧患中生存,才能在安乐中死去。

这句谚语后来被引申为一种表达母亲对子女关切和担忧的情感。母亲担心子女的安全和幸福,即使子女离家远行,也会牵挂在心。这句谚语形象地表达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儿行千里母担忧》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诗。全诗如下:

儿行千里母担忧,
母行千里儿不愁。
日日思君不见君,
共饮长江水。

该诗表达了母亲对孩子离家远行的担忧和思念之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感激和爱戴之情。诗中的“儿行千里母担忧”一句,表达了母亲对孩子离家远行的忧虑和不安,而“母行千里儿不愁”则表达了孩子对母亲的理解和支持。整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母子之间深厚的感情和相互牵挂,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首经典的亲情诗歌。

儿行千里母担忧,读音为:[ér xíng qiān lǐ mǔ dān yōu]。
释义为:儿女出门在外,母亲总是不放心。形容母爱真挚。

  • 儿行千里母担忧的全诗是什么?
    答:“儿行千里母担忧”是一句俗语,引申于《游子吟》,原文如下:作者:唐代诗人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白话译文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
  • “儿行千里母担忧”是谁的诗句,
    答:《破阵子·鹊华秋色》分手已经三年,寂寞又是一秋.大雁飞过庭前柳,儿行千里母担忧,泪水洒九州.九州景色依旧,只是归思难收.人间总有离别苦,今宵又是月如钩,此恨何时休?“儿行千里母担忧”:母亲总是挂念出行在外的儿女.
  • “儿行千里母担忧”出自哪里。
    答:“儿行千里母担忧”是一句俗语,引申于《游子吟》,原文如下:作者:唐代诗人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白话译文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
  • “儿行千里母担忧”是谁的诗句?
    答:儿行千里母担忧,风露寒霜月照秋。更念他乡游子远,窗前夜半不能休。3.儿行千里母担忧,数尽几回圆月幽。不恨秋霜染双鬓,只教流水送归舟。4.儿行千里母担忧,风雨无常恐不休。加被添衣须自料,莫教牵念梦多愁。5.儿行千里母担忧,惟愿平安此所求。莫使衣寒瘦颜貌,柴门夜夜梦魂悠。6....
  • 儿行千里母担忧,别去家乡谓水流。 寒露秋风再相嘱,但将冷暖记心头。 求...
    答:儿行千里母担忧 拼音:ér xíng qiān lǐ mǔ dān yōu 出自:清·姜振名《永庆升平前传》第40回:“逢年过节,老太太时常想念,不过是儿行千里母担忧。”解释:儿女出门在外,母亲总是不放心。形容母爱真挚,表达了母亲对出门远游的孩子的担心与思念之情。”结构用法:作宾语、定语。
  • “儿行千里母担忧,切记光阴不禁流”是什么意思?
    答:母亲日夜担忧,要记住时光过得非常快。出自:唐代孟郊的《游子吟其二》原文:儿行千里母担忧,切记光阴不禁流。对酒长消少年志,莫教花落自空愁。译文:儿子出门远游求学行走了上千里,母亲日夜担忧,要记住时光过得非常快。对着酒杯喝酒磨去了少年时的志向,不要让时光白白度过,留下忧愁。
  • 儿行千里母担忧的全诗是什么?
    答:译文: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出处:唐·孟郊《游子吟》。赏析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全诗共六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
  • 儿行千里母担忧全诗是什么?
    答:《儿行千里》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母亲对远行儿子的深深忧虑和牵挂。首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通过描绘母亲为儿子缝制衣服的情景,传达了母亲对儿子的关爱和牵挂。这里的“线”和“衣”...
  • 儿行千里母担忧的全诗是什么?
    答:“儿行千里母担忧”并非诗里面的诗句,出自明末清初文学家褚人获创作的一部具有英雄传奇和历史演义双重性质的长篇章回体小说《隋唐演义》第二十四回:“你这个冤家,在何处饮酒,这早晚方回,全不知儿行千里母担忧。”白话文释义:子女出远门在外,做母亲的心里总是牵挂不已。形容母爱真挚深厚;作宾语、...
  • 儿行千里母担忧的诗句整首诗
    答:1. 关于儿行千里母担忧的诗句 关于儿行千里母担忧的诗句 1.“儿行千里母担忧”是谁的诗句 “儿行千里母担忧”出处: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二十四回:"你这个冤家,在何处饮酒,这早晚方回,全不知儿行千里母担忧。" 原文: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千里儿不愁。 意思:子女出远门在外,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