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来历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24
互联网的起源?

一、起源于阿帕网
1968 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组建了一个计算机网,名为 ARPANET(英文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Network 的缩写,又称“阿帕”网)。
按央视的数据,新生的“阿帕”网获得了国会批准的 520 万美元的筹备金及两亿美元的项目总预算,是当年中国国家外汇储备的 3 倍。
时逢美苏冷战,美国国防部认为,如果仅有一个集中的军事指挥中心,万一被苏联摧毁,全国的军事指挥将处于瘫痪状态,所以需要设计一个分散的指挥系统。
它由一个个分散的指挥点组成,当部分指挥点被摧毁后其他点仍能正常工作,而这些分散的点又能通过某种形式的通信网取得联系。
1969 年,“阿帕”网第一期投入使用,有 4 个节点,分别是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斯坦福大学以及位于盐湖城的犹它州州立大学。
位于各个结点的大型计算机采用分组交换技术,通过专门的通信交换机(IMP)和专门的通信线路相互连接。
一年后“阿帕”网扩大到 15 个节点。1973 年,“阿帕”网跨越大西洋利用卫星技术与英国、挪威实现连接,扩展到了世界范围。
互联网就萌芽于此。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互联网起源于美苏冷战。
小故事互联网发送的第一个信息是“L”和“O”1969 年 10 月 29 日晚上 10 点 30 分,克兰罗克在洛杉矶向在斯坦福的比尔·杜瓦传递信息。
这是一个包含五个字母的单词 Login,意思是“登录”。在打入“Lo”后,系统死机了,仪表显示传输系统突然崩溃,通信无法继续进行,世界上第一次互联网络的通信试验仅仅传送了两个字母“Lo”。
二、成为互联网
1975 年,“阿帕”网由美国国防部通信处接管。在全球,已有大量新的网络出现,如计算机科学研究网络(Computer Science Research Network,CSNET)、加拿大网络(Canadian Network CDnet)、因时网)等。
1982 年中期“阿帕”网被停用过一段时间,直到 1983 年“阿帕”网被分成两部分,即用于军事和国防部门的军事网(MILNET)以及用于民间的“阿帕”网版本。用于民间的“阿帕”网改名为互联网。
在同一年,“阿帕”网的 TCP/IP 协议在众多网络通信协议中最终胜出,成为我们至今共同遵循的网络传输控制协议。
TCP/I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即传输控制协议 / 因特网协议,又名网络通信协议,是 Internet 最基本的协议、Internet 国际互联网络的基础,由网络层的 IP 协议和传输层的 TCP 协议组成(来源于百度百科)。
TCP/IP 协议定义了电子设备如何连入因特网,以及数据如何在它们之间传输。从此,全球的通信设施用上了同一种语言。
1991 年 8 月 6 日,蒂姆·伯纳斯·李将万维网项目简介的文章贴上了 alt.hypertext 新闻组,通常我们认为这一天万维网公共服务在互联网上首次亮相。
三、中国互联网
中国用了近 7 年的时间真正接入互联网。这七年标志性的事件包括:
——1988 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采用 X.25 协议,使本单位的 DECnet 成为西欧中心 DECnet 的延伸,实现了计算机国际远程联网以及与欧洲和北美地区的电子邮件通信。
——1989 年 11 月,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简称 NCFC)正式启动,由中国科学院主持,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共同实施。
——1990 年 11 月 28 日,中国注册了国际顶级域名 CN,在国际互联网上有了自己的唯一标识。最初,该域名服务器架设在卡尔斯鲁厄大学计算机中心,直到 1994 年才移交给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1992 年 12 月,清华大学校园网(TUNET)建成并投入使用,是中国第一个采用 TCP/IP 体系结构的校园网。
——1993 年 3 月 2 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接入美国斯坦福线性加速器中心(SLAC)的 64K 专线,正式开通中国连入 Internet 的第一根专线。
——1994 年 4 月 20 日,中国实现与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成为接入国际互联网的第 77 个国家。

扩展资料因特网始于1969年的美国。是美军在ARPA(阿帕网,美国国防部研究计划署)制定的协定下,首先用于军事连接,后将美国西南部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斯坦福大学研究学院、UCSB(加利福尼亚大学)和犹他州大学的四台主要的计算机连接起来。这个协定由剑桥大学的BBN和MA执行,在1969年12月开始联机。
另一个推动 Internet发展的广域网是NSF网,它最初是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建设的,目的是连接全美的5个超级计算机中心,供100多所美国大学共享它们的资源。NSF网也采用TCP/IP协议,且与Internet 相连。
ARPA网和NSF网最初都是为科研服务的,其主要目的为用户提供共享大型主机的宝贵资源。随着接入主机数量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把Internet作为通信和交流的工具。一些公司还陆续在Internet上开展了商业活动。随着Internet的商业化,其在通信、信息检索、客户服务等方面的巨大潜力被挖掘出来,使Internet有了质的飞跃,并最终走向全球。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互联网

互联网,即广域网、局域网及单机按照一定的通讯协议组成的国际计算机网络。互联网是指将两台计算机或者是两台以上的计算机终端、客户端、服务端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手段互相联系起来的结果,人们可以与远在千里之外的朋友相互发送邮件、共同完成一项工作、共同娱乐。
互联网始于1969年,是美军在ARPA(阿帕网,美国国防部研究计划署)制定的协定下将美国
西南部的大学UCLA(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Stanford ResearchInstitute(史坦福大学研究学院)、UCSB(加利福尼亚大学)和UniversityofUtah(犹他州大学)的四台主要的计算机连接起来。这个协定有剑桥大学的BBN和MA执行,在1969年12月开始联机。到1970年6月,MIT(麻省理工学院)、Harvard(哈佛大学)、BBN和SystemsDevelopmentCorpinSantaMonica(加州圣达莫尼卡系统发展公司)加入进来。到1972年1月,Stanford(史坦福大学)、MIT’sLincolnLabs(麻省理工学院的林肯实验室)、Carnegie-Mellon(卡内基梅隆大学)和Case-WesternReserveU加入进来。紧接着的几个月内NASA/Ames(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Mitre、Burroughs、RAND(兰德公司)和theUofIllinois(伊利诺利州大学)也加入进来。1983年,美国国防部将阿帕网分为军网和民网,渐渐扩大为今天的互联网。之后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加入。
  中国网民规模继续呈现持续快速发展的趋势。截至2008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2.53亿人,2007年底美国网民数为2.18亿人,按照美国近年来的的网民增长速度估算,美国网民人数在2008年6月底不会超过2.3亿人,因此中国网民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位。比去年同期增长了9100万人,在2008年上半年,中国网民数量净增量为4300万人。越来越多的居民认识到互联网的便捷作用,随着网民规模与结构特征上网设备成本的下降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互联网正逐步走进千家万户。目前全球互联网普及率最高的国家是冰岛,已经有85.4%的居民是网民。中国的邻国韩国、日本的普及率分别为71.2%和68.4%。与中国经济发展历程有相似性的俄罗斯互联网普及率则是20.8%。一方面,中国互联网与互联网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的发展差距,中国整体经济水平、居民文化水平再上一个台阶,才能够更快地促进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另一方面,这种互联网普及状况说明,中国的互联网处在发展的上升阶段,发展潜力较大。

  1946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了反共反苏的铁幕演讲,从此拉开了以美国和北约为首的西方集团,与以苏联和华约为首的东方集团长达44年的“冷战”(1947-1991年)的序幕。冷战最初以美国1947年的杜鲁门主义出台为起点,以1955年华约的成立最终形成两级对抗,以1991年的苏联解体和2006年的南斯拉夫的解体为终点,冷战过后美国成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这期间美苏两大超级大国的各种科技和军备竞赛,导致各大核武库均具有毁灭地球多次的可怕能力,同时也快速推动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及相关技术的极速发展。

  为了应对可能发生的毁灭式核战争的爆发,防止中央控制方式的通讯带来的毁灭风险,美国国防部下属的“高级研究计划署(ARPA)”,于1968年聘请有“阿帕网之父”称谓的罗伯茨,为高级研究计划署设计自家用的网络,简称Arpanet,这就是今天互联网的雏形。阿帕网的出现,使得网络链接方式从中央控制模式,发展到分散式数据交换包模式(保罗.巴兰:“分散接力数据包交换”理论)。这个模式的本意是为了防止中央控制被毁灭的全面瘫痪威胁,并可以把各种通讯数据拆分成大量的小的数据包,增加窃听的难度等(当然,现在的监控水平和窃听技术已经远远超过当年的状况了,因此从目前来说这个模式并没有达到增加窃听的难度)。

  互联网雏形出现了,但是互联网如果需要继续发展,那么第一个根本要点就是,如何解决不同的电脑接入同一个系统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1972年国际互联网工作组(INWG)开始组织起草了TELNET协议,并于1973年和1974年分别制定了FTP文件传输协议和TCP传输控制协议。有了这三个基本的接入标准,就为日后互联网的爆发奠定了基础,因为所有的电脑都可以按照统一的标准接入互联网。

  但是大量接入电脑互相之间该如何通讯呢?这就需要给每台接入的电脑设置一个门牌号,大家都互有门牌号,你只要知道对方的门牌号,双方就可以达成连接,然后将信息按照统一的格式打包成数据包,并按照统一的交换标准进行数据传输。这个门牌号,我们叫IP地址,这是在1988年确立的TCP/IP协议,有了这个协议标准终于引爆了现代互联网时代。

  1989年,全球接入互联网的主机超过10万台,1990年突破30万台。但是,又有一个问题阻碍了互联网发展的脚步。因为数以万计的主机之间的通讯太过“技术化”,并非普通百姓都可以使用,因为获取网络分享的数据信息和传输数据都很有“技术性”,并且可视化的数据也很“技术”,这样的“技术活”很难让寻常百姓使用互联网。因此1991年又是互联网大众化的关键年份,因为这一年实现了WWW(英文全称“World
Wide Web”,
中文名“万维网”)的内容可视化和站点化,并开发出了浏览器,这样就可以方便一般人使用可视化浏览器访问可视化的站点文字和图片信息,也就没有“技术活”的壁垒阻挡互联网用户的平民化了。

  平民化的互联网的开始快速发展,随着多媒体电脑的出现和多媒体互联网的实现,1993年全球接入的主机多达200万台,并出现了600多个网站,其中包括美国白宫的网站。同年,美国网景公司(曾经是当年美国纳斯达克叱咤风云的上市公司)的NETSCAPE浏览器诞生了。到了1994年互联网正式商业化运营了,接入主机超过300万,WEB网站超过1万个。

  这个时候,问题又来了!这么多的网站都用IP地址来访问,不但大众很难记得住,就算是专业的技术人员也同样记不住,成千上万的网站和主机根本不可能全靠IP来记忆和访问。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答案当然是DOMAINNAME--“域名”!

  其实域名服务系统(DNS:Domain Name System)早在1983年就由Paul
Mockapetris开发出来,并于第二年就开始正式启用,1985年Symbolics公司就注册了第一个.com域名,但当时的注册者聊聊无几。一直到1993年,互联网商用化、大众化后,域名才开始吃香,域名也成了大众访问互联网的主要寻址方式。

  美国NSI公司(NETWORK
SOLUTIONS)1993年与美国政府签订了5年的代理合同,独家代理.COM、.NET、.ORG的注册权,当年域名注册量就超过7000个,域名最早的注册价格是每个每年100美元,两年后降价为每个每年50美元。截至1998年,NSI注册域名就已经超过120万个,其中90%是.com后缀的域名。

  后来,迫于国际压力,克林顿时代的美国政府于1998年发表白皮书,建议由非盈利机构接管政府的域名管理职能。同年十月,成立了非盈利的Internet管理组织--ICANN。美国政府与NSI终止合同以后,ICANN与美国政府签订协议,负责监视与Internet域名和地址有关的政策和协议,美国政府采取不干预政策。

  ICANN通过各个不同的合同关系对应不同的后缀域名,授权不同的注册局为全球提供域名注册等服务,而各个注册商根据不同的需求与ICANN授权的注册局建立代理关系,比如.COM和.NET目前一直都是VERISIGN。

  至此,现代互联网已基本成型。

  1994年,中国接入互联网。

  1995年 接入主机超过650万,10万个WWW网站,出现WWW搜索引擎技术。

  1996年 微软(MS)进入互联网,IE和NETSCAPE开始生死较量(NETSCAPE失败)。

现代互联网(Internet),它的前身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用于军事目的的通信网络。
  20世纪60年代末,正处于冷战时期。当时美国军方为了自己的计算机网络在受到袭击时,即使部分网络被摧毁,其余部分仍能保持通信联系,便由美国国防部的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建设了一个军用网,叫做“阿帕网”(ARPAnet)。阿帕网于1969年正式启用,当时仅连接了4台计算机,供科学家们进行计算机联网实验用。这就是因特网的前身。到70年代,ARPAnet经过独断发展,又设立了新的研究项目,最终形成“互联网”。研究人员将之简称“Internet”。这个名词就一直沿用到现在。
  Internet的发展引起了商家的极大兴趣,从而使Internet开始走向商业化。在最近几年,因特网更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很快就达到了今天的规模。

  • 关于互联网使用管理规定
    答:互联网对于现在的时代来说基本上是男女老少皆知晓,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关于互联网使用管理规定,希望对你有用! 关于互联网使用管理规定1 一、内容和适用范围 为了加强公司计算机软、硬件及网络的管理,确保计算机软、硬件及网络正常使用,特制定本制度,公司各级员工使用计算机软、硬件及网络,均应遵守本制度涉及的各项规定...
  • 网络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教案
    答:“熊猫烧香”病毒:2006年底,我国互联网上大规模爆发“熊猫烧香”病毒及其变种,该病毒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传播,并将感染的所有程序文件改成熊猫举着三根香的模样,同时该病毒还具有盗取用户游戏账号、QQ账号等功能。 这是一种超强病毒,感染病毒的电脑会在硬盘的所有网页文件上附加病毒。如果被感染的是网站编辑电脑,通过中毒...
  • 百度的来历是什么
    答:没想到,网站越来越多,网页也越来越多,找分类目录都找不过来了,上帝觉得比较郁闷,心想找个东西怎么这么难呢?但这难不倒上帝,上帝说:“要有搜索引擎”,然后就有了搜索引擎,上帝使用搜索引擎,很快的就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上帝觉得非常有成就感,这是第五天。在第一天上帝搞互联网的时候,...
  • 百度名字的由来?
    答:1、“百度”二字,来自于八百年前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一句词:众里寻他千百度。这句话描述了词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很喜欢唐诗宋词,非常认同中国传统文化,百度一词就摘自于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原文如下: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
  • google名字的来历?
    答:在注册域名的时候由于拼写错误,把这个词打成了“google .com”;另一种说法是,可能是因为版权的问题而不能使用Googol,并且在注册Google.com的时候,Googol.com已经被注册。不管怎么说,Google公司是想用这名字来表达出一个巨大数字的含义,喻指Google公司有志于穷尽互联网上的海量资源。
  • 百度的来历
    答:百度成立于2000的互联网先驱李彦宏,有远见的搜索技术,超链接分析的创造者,其任务是提供最好的方式为人们找到他们正在寻找在线。在过去的十年里,我们已经努力通过仔细倾听用户的需求,要完成这一使命。提供智能化,为的是进入了我们的搜索平台每天百亿查询相关的搜索结果,我们专注于为最好的技术优化到...
  • “因特网”是由几个语素构成的
    答:“因特网”是一个外来词。它是由英语单词“Internet”翻译来的,“因特”是“Inter”的译音,“网”是“net”的译意。“Inter”是英语中的构词成分,表示“在……中”、“在……间”、“在……内”、“相互”的意思。所以,有人又把“Internet”按意思硬译为“互联网”。(其实,今天这两个词语...
  • 腾讯tencent这个英文名的由来?是ten cent还是ten centuries?是怎么来...
    答:讯,意思是通讯、信息,代表着公司今后的定位及方向。敲定“讯”字,十几个讯字组合便跃然纸上:网讯、捷讯、飞讯、腾讯……带着创业者的兴奋与梦想,马化腾和张志东来到市工商局注册。在他和张志东的理解中,“网讯”是最为理想的公司名称,它直截了当地告诉人们,公司与互联网息息相关,这也是他们...
  • QQ的来历
    答:在个人即时通信、企业即时通信和娱乐资讯等三大战略方向的基础上,腾讯业已形成基础业务、无线增值业务、基础增值业务、企业服务、广告业务和品牌授权等六大业务体系,公司正在逐步实现“创一流互联网企业”的远景目标。 腾讯电信事业部简介 腾讯电信事业部作为腾讯公司专司电信增值业务的事业部门,其业务紧密围绕着电信运营商...
  • 涉密计算机安装从互联网下载或来历不明的软件存在泄密隐患主要是_百 ...
    答:无法确定软件来历的情况下,这些软件可能会破坏系统文件和配置,导致计算机功能异常、运行缓慢或者无法启动。在特定情况下,这些软件会使系统存在漏洞,被黑客利用进行攻击,危害国家安全和个人权益。除了上述风险以外,从互联网下载的软件由于来源不明确,无法保证软件的可靠性。因此在安装后,可能影响到计算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