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教学活动中如何观察,了解幼儿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3
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幼儿为主体的目标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任何一种教育的过程都贯穿着一定的指导思想,即一些基本的教育观念。他们对教育的效果起决定性作用。幼儿园的语言教育也不例外。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二十三条规定“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是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我园幼教改革专家确定了“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观念。同样这种教育思想也是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指导思想。
(一)主体主导观。
早在1919年我国教育专家叶圣陶就提出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位,后来又明确指出“教师要起主导作用”,“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著名论断。可以这样说,以学生为主题,教师为主导是叶圣陶贯穿在语文教育思想中的一根红线。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在幼儿园语言教学中的体现。
什么叫主体?主体是指认识者,是实践活动和认知活动的承担者。客体是主体实践活动和认知活动的对象。主体指的是从事社会活动的人,教学过程中从事教与学活动的人是教师和幼儿。教师是教学过程中施教的主体,幼儿是教学过程中学习的主体。过去人们大多认为幼儿是无能的,一切听从于成人,把孩子看做是被动的接收器,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必然出现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儿童主体发展能动性,在教育活动中目无儿童,只重视研究怎样教,不注意研究幼儿如何学等现象。例如“灌输式”、“填鸭式”、“注入式”,这些教学方式只体现了教师的主体性,而扼杀了幼儿的主体地位。
那么什么叫主导呢?主导是指主要的并且引导事物向某方面发展的。它说明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而且主要的职能是引导幼儿向某方面发展的,而不是取代幼儿主体性,主宰幼儿向某方面发展的。教学过程中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和受教育的幼儿,做为人,他们都具有人的本质,人的主体性。主体性就是作为社会生活主体的人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行为的动机是自觉自愿的,行为过程是自主的,行为结果是独创的。这种双重主体性正是教学过程区别于其他生产劳动过程的显著标志。教学过程是师幼双向互动的活动,是以教师为主导,幼儿为主体的互动过程,只有既重教,又重学,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双边关系,才能保证教学过程的完整性。而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都将破坏教学过程的完整性。
(二)正确认识“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
教改的关键是教师,只有正确理解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更好地树立和发展幼儿学习的主体地位。叶圣陶说“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又说。“所谓起主导作用,并不等于我说了算。教师认准了并且遵循了教育规律。凡有关对学生熏陶、启发、训练各方面时时处处用心着力,这才是起主导作用。”以语文教学来说“主讲人跟学生共同阅读,共同斟酌,随时启发指点,就起了主导作用。”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叶老对教师主导作用的认识是十分全面深刻的。幼儿语言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在于给幼儿营造轻松无压力的语言环境,丰富幼儿生活经验让幼儿与同伴教师相互作用。因为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处于低阶段,他们对于亲身实践中获得的知识,观察到的现象无法进行准确的辨别、认识。为了避免幼儿习得的内容过于肤浅片面乃至谬误,教师必须提供适当的指导。幼儿园语言教学中教师跟幼儿共同倾听,共同讲述,共同游戏,共同阅读,随时观察启发诱导就起了主导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指导者,对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和效果均要负全面责任。辩证唯物论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结果”。幼儿语言知识和能力的习得,智力的发展和良好品的习惯的养成,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良好的环境和教育下努力学习的结果。这外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主要来自教师。幼儿就像一株幼苗,教师就是阳光、水分和养料。幼苗只有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才能茁壮成长,认为重视幼儿学习的主体性就可以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的想法是片面的,对提高教学质量极为不利。
叶圣陶的“主体主导观”要求教师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看做全部教学工作的重心,他指出“教育的本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是学生终身以之”。幼儿园工作规程也深刻地揭示了这一观点,幼儿园语言学习更是要让幼儿在教育活动中主动积极参与活动。因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人类认识的基础。幼儿知识经验少,思维具体形象,更需要通过自身的实践,在直接感知中认识事物,获得经验,学会语言交往,培养语言能力。主动活动能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其自动投入活动,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学会语言,运用语言与人交往、表述、阅读。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的具体指导,环境的影响都是外因,教育对象——幼儿则是内因。外因是通过内引起作用的。教育活动要取得应有的效果,必须充分调动幼儿在教育活动中的内在因素。使幼儿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发展。
其次,主动活动符合幼儿心理发展需要。人对客观现实的反应,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能动的。幼儿也是如此,所以引导幼儿主动活动,发挥其主动性,是符合其心理发展的需要的。主动活动与其能满足幼儿好动、好奇、好问的愿望,使幼儿活得愉快的情绪体验,促进其身心健康。幼儿在主动操作、探索中,注意力集中,观察敏锐,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记忆牢固。幼儿在主动活动过程中,不仅能使他们获得知识,还能发展智力。
另外,主动活动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本中之本。因此传统的教育观念已被素质教育观念所代替,被动学习被主动学习所代替,主动活动能充分发挥幼儿的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创造性,开拓幼儿的思维语言潜力,培养勇于创新的精神;主动活动又能增强人的自尊自信,为培养开拓型、进取型的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在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幼儿能够产生主动积极地运用语言与人、事、物交往的需要愿望和关系,在生动活泼的操作中动脑、动嘴、动手,成为主动探求并积极参与作用的语言加工创造者。我们就说体现了幼儿为主体的地位和作用。
二、在语言教学中如何实施“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
皮亚杰的儿童发展理论观点证明,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儿童的语言也是在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即儿童要通过主动积极的与周围环境中的语言和非语言信息材料交互作用发展他们的语言。因此,幼儿园语言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以活动的形式来帮助幼儿学习语言。那么语言教学活动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幼儿主动活动,主动学习语言呢?首先,要将这种教育思想落实到教学目标中;其次,要将这种思想渗透到教学过程中;最后,要将这种思想体现到教与学的方法上。
(一)、要把培养幼儿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动机和自主学习习惯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
在学前期,语言教育要达到什么目的,获得什么样的效果,促使学前儿童的语言产生什么样的变化,这是教师主导是否有目标的关键。幼儿园语言教学的总目标是通过倾听、表述、欣赏文学作品和早期阅读培养幼儿学、说、读、思、创等综合能力。这些目标分散在各个语言活动的教学之中,而各个语言教学活动又分散集中了这些目标要求,任何一个目标都不能忽视。因此,教师在判定一个学期,一周,一个活动的教学目标时,要把培养幼儿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动机和自主学习能力作为重要目标,这是关系到实施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成败的首要问题。因为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和幼儿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和幼儿活动的定向、活动内容,活动方式方法,活动结果的评价,都受教学目标的制约。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目标在发展能力方面尤其重视发展幼儿自主学习活动的能力,在渗透思想教育方面尤其重视培养幼儿自主学习的动机。因此教师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就能突破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发挥自己主导的主体性,自觉主动的激励和指导幼儿自助活动,自主学习。
(二)、要把教学过程中幼儿自助活动作为重点训练环节,活动中多安排自主学习环节。
这里包含两层意思:第一,要把幼儿学的过程尽量安排成自主学习过程;第二,这种自主学习是在教师激励和指导下进行的
1、尽量让幼儿自主活动自主学习。
活动中幼儿能在更大程度上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和受到教育,主要取决于幼儿自主学习的程度。幼儿自主活动自主学习就是要激发幼儿的参与意识,提供幼儿自主活动的材料,创设幼儿交往的环境,保护幼儿变现的欲望提供幼儿表现的机会。
(1)、参与意识。参与意识是幼儿自主活动自主学习的重要标志之一。幼儿在语言活动中应该态度积极,主动参加,有较明确的参与目的,遵守活动的规则。
(2)、操作意识。操作是幼儿主动学习的一种方法,当材料出现在幼儿面前时,他们能主动与材料交互作用,在触摸、玩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探索,并在发现探索中有所收获。
(3)交往意识。幼儿在与同伴和教师交往中能凭借伙伴之间、师幼之间的相互作用,激发出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能积极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看到的、想到的事情,或者向老师提出自己感到困惑不解的问题。
(4) 表现意识。幼儿大多有强烈的表现欲望。他们喜欢在同伴或成人面前通过自己的语言、行动、表演来表现自己,并希望得到别人赞许,表现与能激起幼儿参与活动积极性,增强其自信心,发展其能力。
2、幼儿的自主学习要靠教师进行激励和指导。
幼儿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不是生来就有的,是在自主学习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而幼儿实践活动主要靠教师的激励和指导。具体的讲,教师要激发幼儿参与意识,操作意识,交往意识,表现意识,指导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培养幼儿操作能力,在操作中积极思考,鼓励克服一定困难完成操作任务,提供幼儿交往的环境,鼓励他们在交往中互相合作,互相帮助,友好相处,保护幼儿表现欲,给幼儿提供表现的机会,给予幼儿肯定和赞许。当表现不当事,也不责备讽刺,而是要进行具体分析,进行正确诱导。总之教师给幼儿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条件,就为幼儿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可能;教师调动了他们自主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就提供了愿意自主学习的可能。所以说,教师要尽量多安排、多激励、多指导幼儿自主地进行学习活动。
(三)、创造运用多种教法鼓励幼儿发现学法,讲究教学艺术。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为幼儿主体服务的。幼儿参与学习的主动程度往往取决于教师引导是否得法。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时要有一定的方法手段。同时幼儿园语言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提高幼儿学习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幼儿学习方法的引导,使幼儿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由教师教给学习方法转变为引导幼儿探索学习方法上。

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一、分析教材要透,注重提问的设计  要明确教材仅仅起一个桥梁作用,主要是决定于教学方式和方法。教学的方式和方法要为教材的内容服务,要注重对语言理解能力的培养,让孩子听懂作品,并善于把握整体信息。提问不能过于模式化,教师的主体地位主要是体现在提问上,要尽可能地考虑到孩子们的发散性思维,因此在提问的设计上能大则大,能变则变。提问要注重个体差异,要符合幼儿现阶段的发展水平。注重让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使幼儿具有积极参加语言活动的兴趣。进一步提升幼儿语言的运用能力。  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二、走向生活,寻找语言学习的活水源头  语言,源于生活,源于实践。语言是人们开展思维活动、进行交流的工具。人们学习各种知识、技能,积累各种精神财富都主要利用语言来完成。为了引领孩子走向生活,在天广地阔的生活空间里,寻找学习的活水源头,就需要教师适时引导孩子的个性化语言的发展,饶有兴趣地去学习语言,热爱语言。如每周可举行一次活动,活动形式应丰富多样,有:新闻角、口述稿、绘画日记等,人人参与、个个发言。这是孩子们“亮相”的大舞台,也是语言训练的极好机会,孩子们兴高采烈地把自己在一周的所“得”,全心全意地捧到同伴和老师的面前,这样,每一次活动,就显得特别生动有趣,因为,这一天是孩子捕捉“语言”的好日子。通过交流,既提高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又潜意识地培养了幼儿关心周围事物变化的习惯及敏锐的观察能力。孩子们已不把学习看作负担,而处于一种主动探求知识的境地。因为,这样的学习,使他们轻松愉悦,乐趣无穷。

教师提问是幼儿园语言活动中一种广泛应用的重要教学手段,好的语言教学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提问,教师有效的提问不仅能将语言教学活动逐步引向深入,而且有助于引发幼儿思考和学习主动性。教师提问是技术,更是艺术。那么,怎样才能语言活动中的提问更有效呢?
一、把握重点,满足幼儿不同心理需求
要使提问更好地促进师幼之间的互动,促进幼儿思维、语言表达等能力更好地发展,教师必须了解孩子的发展水平与需要,并能清晰地把握语言活动的内涵与重点等。
一是提问要适合年龄特点,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要有经验的提升。提问后应尽可能地让幼儿各抒己见,给与他们思考的时间,鼓励他们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有时可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问题或障碍来引导幼儿“跳一跳摘到果子”。对孩子的回答,教师可组织幼儿开展讨论,在讨论中进行思考、分析、比较、判断,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经验。
二是提问要循序渐进,具有层次性。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教师的提问设计既简洁扼要,又循序渐进,能根据幼儿特点与经验水平,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由粗及细地展开,以引导幼儿积极思维,分析想象。同时,对于反应较慢的幼儿,教师可将第一层次的问题抛给他们,在语速上适当放慢一些,对反应较快、脾气较急的孩子,可将一些突破常规的问题抛给他们,语调要显得沉稳,促使每个孩子都能深入地理解活动内容,在原有水平上,用不同的速度去实现自身的发展。
三是提问应找准切入点、突出重点。对目标的把握和重点内容的理解,是找准提问切入点的前提。因此,教师应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着力分析、研究教材、找出关键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提问。如语言讲述活动《小老鼠去旅游》中重点引导幼儿根据具体情况动脑筋、想办法。小老鼠在大海中特别饿,它就把西瓜船吃了,可天马上就黑了,小老鼠想回家了,怎么办?故事《懒熊买西瓜》重点在于引导幼儿通过看到熊哥哥和熊弟弟犯错后的滑稽后果,理解懒的坏处,所以教师则指出:“西瓜为什么变成一滩西瓜水了?熊哥哥和熊弟弟是怎么做呢?它们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么做好不好?你会像它们那样吗?”通过这些问题,以渗透、凸现故事主题。
二、改变方式,促进幼儿主动积极地学习
为了让幼儿在环境中主动学习,自主发展,我们要充分尊重幼儿的人格和个性发展的基本观点,把培养幼儿“想说”、“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作为语言培养的目标。因此,在提问方式上,我们应将新纲要的理念贯彻到实践中,促进幼儿主动、积极地学习和掌握知识。
一是采用多样性的提问激活幼儿思路。单一性的提问往往以“是什么”“有什么”“做什么”等问题为主,对此,孩子并不需要做过多的思考,易造成孩子思维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往往使活动枯燥、乏味,压抑孩子的兴趣和积极性。而多样性的提问如突破常规的问题、预想后果的问题、替换取代的问题等等,则能使幼儿学会从多种角度了解事物、开阔思路、形成多种答案,并在一定程度上增添了活动的情趣,激活了孩子的兴趣与思路。比如,在语言活动《乌鸦喝水》中,幼儿一致认为用投石子的方法喝到水是惟一的答案。为了引导幼儿进行换向思维,教师问:“如果乌鸦身边没有石子,它该怎么办呢?”从而促使幼儿思考其他方法。
二是更多地运用启发性提问和追问打开幼儿思路。幼儿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是教师不可能替代但却能够施加强有力影响的过程。当一个问题出现后,教师要不断地鼓励幼儿积极开动脑筋,大胆回答问题,同时启发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多向孩子发问:“哪一种方法更好?”,“你还发现什么?”,“如果你是小白兔,你怎么办?”等比较性、分析性、假设性的问题。幼儿回答后,要多追问幼儿“为什么会这样?”“你是怎么知道的?”在思考和回答问题的同时,幼儿也通过反思,获得了策略迁移。如在语言活动《小蝌蚪找妈妈》中,将“小蝌蚪分别问了哪些动物,他们是怎样说的,小蝌蚪为什么没有找到妈妈”的逐个问题,综合成“小蝌蚪为什么问了那么多动物都没有找到妈妈呢?”其问题答案隐含着事物的局部与整体之间关系的道理。教师的“为什么”“你从什么地方知道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等问题都是启发式问题的具体落实。
三是尽可能多地设计开放式提问提升幼儿思维。开放式的提问,没有现成答案,不受语言和情节的限制,既可为幼儿提供创造性想象和思维的空间,又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幼儿搜寻以往的生活经验,联系实际进行分析、判断、推理,以提高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促进其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例如,在集体活动《妈妈生病了》中,当孩子们看到熊妈妈躺在床上时,我就问孩子们:“你们看到熊妈妈怎么了?”“你从哪些地方看出熊妈妈是在生病呢?”……这些问题可以让小班孩子没有限制而有选择的回答,有的孩子回答:“熊妈妈头上有一块毛巾,生病的时候要放毛巾的”;有的说:“熊妈妈在哭”;还有的说:“熊妈妈盖着被子”。可见,提问的方式方法不同,会影响教师和幼儿间的互动效果,封闭式提问不容易继续深入,适宜指向能力弱的幼儿。而开放式提问,因为它的答案不止一个,更适合于向思维活跃、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幼儿提出来。因此教师在活动预设阶段就要考虑并预设教师在提问后孩子们会有什么回答,面对这些答案自己又该作怎样的回应,从而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三、加强互动,在活动中调整教育行为
一个好的语言活动过程,是师生双方循环往复积极互动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应有一个有准备的头脑,随时关注孩子在活动中的反应,敏锐地觉察并抓住关键问题加以引导,在活动中不断反思和调整教育行为,努力促进孩子的发展。
应注意随机提问。在活动中,教师作为一个倾听者、观察者、理解者和引导者,要善于发现并能抓住来自于幼儿的各种信息,及时设问加以引导,也就是要求教师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
要善于运用质疑。一个好的老师,应能敏锐地抓住孩子的反应,及时提问质疑,以激活情感,引发幼儿思维的不断深入,促进幼儿学习主动性的发展。如在语言讲述活动《三只小猪》中,三只小猪的稻草、木头、砖头的房子造好了,结实吗?让幼儿联系实际进行讲述,然后进一步质疑:“它们住进去会发生什么事?那到底应该用什么材料盖房子?为什么小黑猪和小白猪没用而只有小花猪用了?”从而引导幼儿了解建筑材料的重要性,要不怕苦不怕累,做一个勤快的人,激发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和灵活性。
还必须加强互动。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活动中出现的具体情境是多种多样的,幼儿常常会生发出一些出乎意料的问题,筛选出一些满足孩子的探索欲望又能增加孩子经验的问题,及时做出回应,加强师幼间的互动。
要具有灵活性。教有法而无定法,提问也是一个样。首先要选择发问的时机,《论语"述而》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孔子论述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名言。要在学生进行“愤”、“悱”的心理状态下适时进行发问和引导。其次,发问后,不要马上让学生回答,应该给幼儿思考回旋的余地。“开车不等客”的做法,不利于学生的思维。还要讲究发问的方式,不断改变提问的角度,使问题提得新颖,能发人深思。
应面向全体学生。即课堂提问要求能使全班学生都能参与思考,不应该只对少数尖子生,而要使全体学生,特别是差生都有被提问的机会,使提问具有普遍性。无论哪个班组,都存在“中间大,两头小”的现象中等生占绝大多数。课堂提问设计应以能力中上等幼儿为基点,兼顾能力稍强和稍弱的幼儿,以能力中上等幼儿水平为主,面向全体幼儿,使幼儿经过思考后能够回答出来,即“跳一跳,摘苹果”,考虑到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语言教学活动中的提问有效性问题是一个值得我们一直去探索的领域,需要我们一线教师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愿我们的每一位老师都能在新理念的引领下,去积极实践,在反思中不断调整和改进提问的设计,促使孩子的全面发展。

  • 在一日活动中如何观察幼儿
    答:为儿童活动记录或各项儿童活动整理记录,它是在自然条件下观察被研究对象,如实记录观察对象的行为表现,并对研究对象行为记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寻找原因、改进教育行为的一种方法。幼儿园的观察记录目的也在于教育者发现并存在的问题,逐步改进教育,最终促进儿童健康发展。因此结合档案记录,观察记录...
  •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常用方法有哪些?
    答:游戏法 游戏法是指教师运用右规则的游戏。训练儿童正确发音丰富儿童词汇和学习句式的一种方法。游戏是符合学前儿童年龄特点的活动,运用游成方法进行教育是儿童语言教育中常见的话动方式之一。目的在于提高儿童学习兴趣集中儿童的注意,促进儿童各种感官和大脑的积极活动。//表演法 表演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
  • 什么是观察如何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答:这样幼儿的观察力就会得到很大的提高。三、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环境和观察对象。要积极主动地为幼儿提供一些观察条件,可在幼儿园增设自然角、种植园地、科学发现室、图片展览等,带幼儿参观商场、动物园、公园,还可以按季节组织幼儿郊游,参加一些画展、花展等有趣的活动,让幼儿在实践活动中进行观察,提高观察...
  • 如何解读幼儿园语言领域的核心经验?
    答:2、为幼儿选择作品时,注意不同年龄段的幼儿选择的文学作品难度层次应有所区别。比如:小班要选择比较简单,情感变化单纯,结构比较工整的文学作品;大班就要选择题材广泛,想象力丰富奇特、情感变化比较复杂的文学作品等。二、在语言教学活动中促进幼儿乐享表达的策略,并积累核心经验。1、教学活动中运用听赏...
  • 如何提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幼儿观察力的培养
    答:理解幼儿是教育的基础,观察幼儿是理解的基础。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能力很弱,对自身状态的把握能力也很弱,因此观察力是幼儿教师搞好教育工作中不可 缺少的能力素质,也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基本功。观察是最直接地了解幼儿、研究幼儿的最有效的办法,通过观察了解幼儿,教师可以发现幼儿的个别特点,发现 ...
  • 幼儿语言教学的技巧
    答:幼儿语言教学活动又是一项有计划的活动,它根据幼儿的语言教学的目标,幼儿语言发展的实际状况和发展趋势,有计划地安排具体的教学活动,有顺序、有步骤地训练幼儿的语言能力,或提供语言知识作为学习的对象,从而保证幼儿语言教学目标的全面实施。 同时,幼儿语言教学也是随机教学的一种体现。在一日生活中随时都有意想不到的...
  • 教师如何指导幼儿对个别物体的观察
    答:下。"并及时地帮助幼儿,当他们成功后,送上一个大拇指和一句"老师知道你行的。"孩子们就兴奋不已,又去尝试了。由此可见,对于小班孩子,生动形象、鼓 励性的语言在活动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更能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观察主要是为了了解幼儿的运动能力以及幼儿在于运动器材的互动中遇到的问题。在观察...
  • 在语言教学中如何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
    答:3.1 户外游戏活动中的语言教育。户外游戏时请幼儿观察幼儿园中的各种玩具时,可请幼儿说出玩具的名称及自己最喜欢玩的玩具,并引导幼儿说出自己为什么喜欢它们,如李嘉正小朋友说:我喜欢玩轮胎,轮胎跑起来很快,我喜欢与赵子昊玩滚轮胎比赛;张宏宇说:我喜欢鳄鱼玩具,它是我的大马。这样,孩子们在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