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及其行政区划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01
中国行政区划的历史变迁。

秦和楚更是最早势力含有行政区划意义的县的国家。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废分封,行郡县,使郡县二级制得到正式的实行。
至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刺史制度的实行和演变,郡的行政级别已将为二级,州则升至以及行政区。
从东汉开始至魏晋南北朝,实行的是州郡县三级制。
至隋唐五代,都府制代替了州郡县三级制,隋至唐初设总管府,唐武德七年改为都督府,又由于少数民族政权对唐边疆的压力,遂开始设置节度使、
至两宋,开始实行道路制,其中,北宋保持时间最长的是二十三路,即北方十路,南方十二路,外加京畿路共二十三路。
至元代实行源于魏晋时期行台制度的行省制,由行省、路、县三级政区组成。行省为中央的派出机构,全称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公元1790年,确立十三个省级行政区。
至明代,省级行政制度日趋完善,洪武九年,该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行省取消,但习惯上仍称省。
至清代,总督、巡抚成为地方实官,实行省、府、县的三级行政区划。
至民国时期,增设四特区,即热河、察哈尔、绥远、川边四地。



这是我从一大堆资料中简练而来,希望对你有帮助

市管县体制最早源于20世纪50年代早期。1950年旅大行署区改为直辖市旅大市,管辖金县、长山县(1953年改名长海县),1951年浙江省将省直辖的杭县划归杭州市管辖,1954年改制为辽宁省辖市后,继续管辖金县和长海县。1958年,河北省撤销“天津地区”,将武清、静海等12个县划归省辖天津市领导。1959年9月17日,第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关于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可以领导县、自治县的决定》,对市管县体制作出了法律上的规定,直接推动了市管县体制的发展。1960年,全国已有52个市领导243个县,约占全国县建制总数的八分之一。这次市管县体制产生的契机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缺乏客观的经济文化基础,随之很快降温。1961年以后随着经济调整和整顿的开始,大量市管县县恢复原有体制,河北省恢复了全部专区和专员公署。至1966年全国管辖县的市降至25个,管辖的县数量不到1960年的三分之一,至此市管县体制经历了第一次大起大落。直到此时,省辖市的辖区范围内,仍以非农业人口为主,且多为省会城市或重要工业城市。1979年国务院财经委员会派一批专家调研四川省产业结构问题,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所所长刘明夫明确提出了“中心城市”的概念。1982年中共中央第51号文发出了“改革地区体制、实行市领导县体制”的通知,首先在江苏试点1983年在全国试行。随后中央又发出《关于地市州党政机关机构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要求“积极试行地、市合并”,并把此作为1983年地方政府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至此市管县体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并且在国家的行政区划序列里,正式将市分为地级市和县级市。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全面推行郡县制,东垣(今石家庄市郊区东古城)、石邑(今鹿泉市南故邑)、井陉(今井陉矿区)先后置县,属恒山郡,郡治东恒。

汉高祖十年(公元前196年),刘邦亲率大军攻东恒,平定叛将赵利,改东恒县为真定县,治所仍在今石家庄市郊区东古城。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避文帝刘恒讳,改恒山郡为常山郡。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析常山郡一部置真定国。王莽建立新朝,为标新立异,大改地名,将常山改为“井关”,真定改为“思治”。东汉章和元年(公元87年),省关县置栾城县,与石邑、真定、井陉等县皆属常山郡。

三国时期,石家庄为魏地,仍属常山郡。西晋初常山郡治从元氏迁真定(今石家庄市郊区东古城)。北魏始皇三年(公元398年)迁常山郡治至安乐垒。北齐时常山郡治复迁于真定(今石家庄市郊区东古城)。

隋开皇初,废郡存州,恒州辖真定、常山、井陉等县;大业初,又废州立郡。直至唐初,郡、县治所才从今石家庄市郊区东古城移于滹沱河以北,即今正定县。

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析石邑西境置鹿泉县(今鹿泉市)。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复置恒州(治石邑),领石邑、真定等县,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恒州治所迁真定。北宋开宝六年(公元973年),废石邑并入获鹿县。石邑降为镇。至晚到明朝初年,石邑镇已不复存在,仅留下该镇一头的一个村落——镇头,至清代,“镇头”传为“振头”,又称“枕头”。

自隋开皇三年至宋开宝六年,振头作为石邑县治和恒州州治前后达390年之久。

唐宋以后,真定、石邑两县治所先后北迁、西移,但今石家庄市区基本上仍属获鹿、真定(正定)两县地。

明代,石家庄是一个小村。20世纪初,石家庄村的面积不足0.10平方千米,仅有200户人家、600余口人。

1903年和1907年,京汉铁路和正太铁路先后在石家庄建站,从此石家庄商贾云集,日臻繁华。民国十四年(1925年)6月24日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命令直隶省建立“石家庄市”,以“石家庄为其区域”,实行市自治制;8月29日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又以1273号指令批准将石(家)庄、休门合并,取首尾各一字,更名为石门市,组建石门市政公所,筹建市制。民国十七年(1928年)南京民国政府通令全国,取消所有市政公所,废除原来的“市自治制”。至此,建市工作遂告搁浅。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0月10日,日本军侵占石门市。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月15日,组建了伪石门市政公署筹备处。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10月7日,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行政委员会以秘字第1027号指令,正式批准设立石门市,11月13日,举行庆祝大会;同年,伪河北省公署民统字第5369号训令拟定市区范围:东至北宋、尖岭,西至大马村、大郭村、西王村、大谈村、西岗头,南至五里庄、塔谈村、塔冢、东王村,北至大安舍、赵陵铺、董家庄、西古城、东古城。民国三十年(1941年)3月8日,又划入正定、获鹿一部分村庄,加上原东北栗村、西北栗村等村,共计69个村庄,全市面积为121.80平方千米,人口为166733人。石门市共分6个区,第一、二区为市内区,余为郊区。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1月12日,石门市解放;12月26日,石门市更名为石家庄市,划为8个区,市内原一、二区分为4个区,郊区4个区不变。即第一区:京广铁路以西,中山路以北;第二区:京广铁路以西,中山路以南(含中山路);第三区:京广铁路以东,解放路以南;第四区:京广铁路以东,解放路以北(含解放路);第五区:即原第三区;第六区:即原第四区;第七区:即原第五区;第八区:即原第六区。1948年9月26日,石家庄市改属华北人民政府领导,为省辖市。

1950年6月27日,建立井陉矿区(辖39个村),划归石家庄市;8月22日,将郊区4个区合为两个区,即原五、八区合为新五区;原六、七区合为新六区。

1953年12月21日,郊区两个区合为一个郊区,后又改称振头区。

1955年1月14日,石家庄市第一区改称新华区,第二区改称永安区,第三区改称东华区,第四区改称和平区。

1956年4月30日,市内五个区改为3个区,即京广铁路以西原新华、永安两区合为桥西区;京广铁路以东原东华、和平两区合为桥东区;建设大街以东(含建设大街)为长安区。

1958年4月28日,石家庄市由省辖市改为专辖市;8月,郊区成立“卫星”、“红星”、“东风”3个人民公社,直接归市领导,同时撤销振头区建制;随后,在3个人民公社的基础上,又从正定县、栾城县、获鹿县划入50个村庄,分别纳入3个公社,实行乡、社合一,使郊区范围空前扩大;10月,市内建立“桥西”、“桥东”、“长安”3个人民公社,公社和区政府实行政、社合一,一套机构,两个牌子;11月11日,井陉县、获鹿县两县并为井陉县,划归石家庄市,矿区撤销并入井陉县。

1959年1月24日,撤销井陉县,划分两个市辖区,即:石家庄市井陉区(区人民委员会设在微水)和石家庄市获鹿区(区人民委员会设在获鹿城关)。

1960年3月1日,石家庄专员公署与石家庄市人民委员会合署办公,称河北省石家庄市人民委员会;5月10日,石家庄专员公署撤销,原石家庄专员公署所辖的正定(含灵寿)、新乐(含行唐)、藁城(含无极、栾城)、深县(含安平)、束鹿(含晋县、深泽)、衡水(含武邑、枣强、冀县)、宁晋(含新河、赵县)、元氏(含高邑)、平山(含建屏)9个县划归石家庄市。石家庄市改为省辖市;5月26日,设立井陉县,将石家庄市原井陉、获鹿两区划入,同时,将并入井陉县的井陉矿区分出,与井陉矿务局合并成立井陉煤矿人民公社(政企合一),直属石家庄市;6月30日,获鹿又从井陉县分出,划归市桥西区。

1961年4月28日,石家庄专区与石家庄市分设,石家庄市改为专辖市,原由专署划归市辖各县,又划归专署;12月30日,以京广铁路为界,建立两个郊区,即东郊区和西郊区。

1963年,矿区与矿务局政企分设,重新成立井陉矿区。

1964年1月11日,缩小郊区、矿区,西郊区保留54个村,东郊区保留32个村,矿区保留28个村,同年末,东、西郊区又合并为一个郊区。

1968年1月29日,河北省省会从保定市迁至石家庄市。

1978年3月11日,石家庄市改为省辖市。

1979年,红卫区改称桥西区。

1983年11月,石家庄地区行政公署所辖的获鹿、井陉两县划归石家庄市。

1986年4月,石家庄地区行政公署所辖的正定、栾城两县划归石家庄市。

1990年,石家庄市辖桥东、桥西、新华、长安、郊区、矿区6个区和井陉县、获鹿县、正定县、栾城县4个县,计33个街道办事处,29个镇,69个乡。

1993年8月,原石家庄地、市合并为石家庄市。几经历史变革,全市现下辖6区、5市(县级市)、12县,分别为新华区、桥西区、桥东区、长安区、裕华区、井陉矿区;新乐市、鹿泉市、藁城市、晋州市、辛集市;正定县、栾城县、行唐县、灵寿县、平山县、井陉县、赞皇县、高邑县、元氏县、赵县、深泽县和无极县。



  • 古代的行政区划
    答:古代行政区划沿革出处《中国古代文化史》时期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朝代夏朝行政区划,是指一个国家行政管理的区域组织系统。国家为了行政管理的方便,有效地控制各个地域,通常在其所辖的领土范围内按照自然地理的条件、政治经济的状况、民族和人口的分布、历史的传统以及军事的需要,把全国划分为不同级次的若干行政区,...
  • 建置沿革与行政区划
    答:一、建置沿革 据史书记载,秦代牧居在这里的部落是由今甘肃省河西走廊一带迁来的塞种人。公元前60年,西汉时期,这里属西域都护府管辖。此后,历代中央政府在此设行政管理机构。清朝前期、中期,本地区都是蒙古各部的封地,归属于清朝委派的科布多参赞大臣管辖岘一里雅苏台定边左副将军节制,实行的是军...
  • 长沙县建国前旧称是什么?行政区划又是什么?
    答:您好!长沙县的历史沿革如下:(1950年设置长沙市郊区办事处,领导长沙市外四区。1950年属长沙地区,1977年属长沙市。)长沙县历史悠久,其开拓时间可追溯至远古石器时代,据考古工作者从县域内发掘的暮云镇“大塘古文化遗址”和黄兴镇“月亮山古文化遗址”考证,前者距今约7000年,即有先民定居,繁衍生息...
  • 谁能简述历史时期中国行政区划的演变历史
    答:纵观中国历史上两千多年来的行政区划演变,大致可以发现以下四条规律:一是数量由少到多,辖区由大到小,层级由高到低;二是最高一级行政区大都由监察区、军区等转变而来;三是县级行政区最具有稳定性;四是三级制是历代政区的层级中最常用的一种形式。一、数量由少到多,辖区由大到小,层级由高到低县级以上的同一名...
  • 巴彦淖尔市行政区划历史沿革?
    答:1958年,河套行政区、巴彦淖尔盟合并,成立新的巴彦淖尔盟。巴彦淖尔盟行政公署迁至磴口县巴彦高勒镇,辖阿拉善旗(1961年撤,分设为阿拉善左旗和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杭锦后旗、乌拉特前旗(1958年由乌兰察布盟划归,1960年7月~1963年12月间隶属于包头市)、乌拉特中后联合旗(1958年由乌兰察布盟划归)、...
  • 甘肃正宁县和宁县两个县的行政区划史 请告诉我 谢谢
    答:宁县历史沿革 秦置泥阳县,西汉析置大要、弋居县,北魏置襄乐、定安县。西魏置宁州,以“抚宁戎狄”为名。金大定七年(1167)改定安为安定县。元至元七年(1270)撤安定、襄乐县入宁州。1913年改宁州为宁县。1996年,宁县面积2633平方千米,人口48.9万人。辖6个镇、17个乡:新宁镇、平子镇、...
  • 天津行政沿革史有知道的吗
    答:建国后天津地区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大全 参考资料:行政区划网 1949年1月15日 天津解放。下辖11个区,一个水上街。1949年1月17日 塘大市解放。设立塘大区。1949年10月1日 天津属华北人民g-0-v管辖。1949年11月1日 天津市为中央直辖市,下辖12个区:第一区、第二区、第三区、第四区、第五区、第...
  •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的区划沿革
    答:直至1967年区划多次调整,1967年调整为22省、5自治区、3直辖市共计30省级行政区,此后基本固定下来。1988年从广东省析置海南岛和南海诸岛及其海域成立海南省。1997年撤销四川省辖重庆市,设立重庆直辖市。1997年和1999年香港和澳门回归中国,相继新设2个特别行政区。至此共计23省、5自治区、4直辖市和2...
  • 重庆市行政区划的行政区划沿革
    答:是年10月,重庆市各区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调整后设5区(均为地级区)4县:第一区、第二区、第三区、第四区、第五区;巴县、綦江县、江北县、长寿县。第一区,辖原第一区范围加原第四区的李子坝、遗爱祠、黄沙溪;第二区,区人民政府驻香国寺任家花园,辖原第二、第七区(包括唐家沱)加上江北县划归重庆市...
  • 唐朝行政区划 唐朝行政区划的历史沿革
    答:3、历史沿革:从汉朝末年开始逐渐成型的州郡县三级制,历经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到隋朝时已经名存实亡。隋先废除了郡,不久又将州改称郡,恢复秦朝的郡县二级制。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将天下按照山川形势、交通便利分为十个“道”,按需要设监察性的官吏协助中央监管州级行政区。唐玄宗开元二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