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伯的宗教社会学思想有哪些?系统总结一下。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19
马克斯·韦伯的学术成就

马克斯·韦伯与卡尔·马克思和埃米尔·涂尔干被并列为现代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尽管他在当时主要被视为是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迪尔凯姆遵循着孔德的方式,以社会学的实证主义进行研究。而韦伯以及他的同僚维尔纳·松巴特(也是德国社会学最知名的代表人物)采纳的则是反实证主义的路线,这些著作开始了反实证主义在社会科学界的革命,强调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在本质上的差异,因为他们认为人类的社会行为过于复杂,不可能用传统自然科学的方式加以研究。韦伯的早期著作通常与工业社会学有关,但他最知名的贡献是他后来在宗教社会学和政治社会学上的研究。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开始了他的研究,文中他显示出某些禁欲的新教教派—尤其是卡尔文教派,教义逐渐转变为争取理性的经济获利,以此表达他们受到上帝的祝福。韦伯主张,受到这种理性教义基础扶助的资本主义很快便会发展的越来越庞大,并且与原先的宗教产生矛盾,到最后宗教便会无可避免的被抛弃。韦伯在后来的作品里继续研究这样的现象,尤其是在他对官僚制和对于政治权威的分类上。在这些著作中他隐约了这种社会的理性化是无可避免的趋势。 韦伯在宗教社会学上的研究开始于名为《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论文,并且继续在《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以及《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的社会学》、《古犹太教》里进行探索。他对于其它宗教的研究则由于他在1920年的突然去世而中断,使他无法继续在《古犹太教》之后的一系列研究—包括了计划中对于诗篇、塔木德犹太人、以及早期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研究。他所完成的那三个主要研究都关注于宗教对于经济活动的影响、社会阶层与宗教理想间的关系、以及西方文明的独特特征。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韦伯提出了一个知名的论点:“那就是新教徒的生活伦理思想影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一般宗教的传统往往排斥世俗的事务,尤其是经济成就上的追求,但为什么这种观念没有在新教里发生呢?”韦伯在这篇论文里解释了这个悖论。韦伯将“资本主义的精神”定义为一种拥护追求经济利益的理想。韦伯指出,若是只考虑到个人对于私利的追求时,这样的精神并非只限于西方文化, 但是这样的个人——英雄般的企业家——并不能自行建立一个新的经济秩序(资本主义)。韦伯发现这些个人必须拥有的共同倾向还包括了试图以最小的努力赚取最大的利润,而隐藏在这个倾向背后的观念,便是认为工作是一种罪恶、也是一种应该避免的负担,尤其是当工作超过正常的份量时。“为了达成这 样的生活方式而自然吸纳了资本主义的特质,能够以此支配他人”韦伯如此写道:“这种精神必定是来自某种地方,不会是来自单独的个人,而是来自整个团体的生活方式”。他的目标是为了找出东西方文化发展差距的主要原因。不过与当时许多遵循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思想家不同的是,韦伯最初并没有打算衡量和评断东西方两者的优劣;他希望专注于研究并解释西方文化特殊之处。在他的研究分析里,韦伯指出卡尔文主义(或者更广泛的—基督教)宗教理想的影响成为欧洲和美国的社会变革以及经济体系发展的主要原因,但他也指出这并非促成发展唯一的因素。其它重要的因素还包括了理性主义对于科学的追求、加上数学的科学统计、法律学、以及对于政府行政理性的系统化、和经济上的企业。最后,依据韦伯的看法,宗教社会学的研究只不过是探索一个阶段的变革,亦即那些让西方文明突出于其它文明之外的重要特征。 《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 《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是韦伯在宗教社会学上的第二本主要著作。韦伯专注于探索中国社会里那些和西欧不同的地方—尤其是与清教徒的对照,他并且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资本主义没有在中国发展呢?”韦伯专注于早期的中国历史,尤其是诸子百家和战国,在这个时期主要的中国思想学派(儒教与道教)开始突显而出。韦伯指出儒教对于许多民间教派的信仰展现相当宽容的态度,而从没有试着将他们统一为单独的宗教教义。与一般形而上学的宗教教义不同的是,儒教教导人们要顺着这个世界进行调整和修正。“高等”的人们(知识分子)应该避免追求财富(虽然没有贬低财富本身),也因此,中国变成了一个担任公务员比商人拥有更高社会地位和更高利益的国家。韦伯主张,虽然有一些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有利的因素存在(长期的和平、运河的改善、人口增长、取得土地的自由、迁徙至出生地以外的自由、以及选择执业的自由),然而这些有利因素都无法抵销其它因素的负面影响(大多数来自宗教):① 技术的改革在宗教的基础上被反对,因为那可能会扰乱对于祖先的崇敬、进而招致坏运气,而调整自身适应这个世界的现状则被视为是更好的选择。②对于土地的卖出经常被禁止、或者被限制的相当困难③扩张的亲戚关系(根基于对家庭关系和祖先崇敬的宗教信仰上)保护家庭成员免受经济的困境,也因此阻挠了借债、工作纪律、以及工作过程的理性化。④ 那些亲戚关系也妨碍了城市特殊阶级的发展,并且阻挠了朝向完善法律制度、法规、和律师阶级崛起的发展。依据韦伯的说法,儒教和新教代表了两种广泛但彼此排斥的理性化,两者都试着依据某种终极的宗教信仰设计人类生活。两者都鼓励节制和自我控制、也都能 与财富的累积相并存。然而,儒教的目标是取得并保存“一种文化的地位”并且以之作为手段来适应这个世界,强调教育、自我完善、礼貌、以及家庭伦理。相反的 新教则以那些手段来创造一个“上帝的工具”,创造一个能够服侍上帝和造世主的人。这样强烈的信仰和热情的行动则被儒教的美学价值观念所排斥。因此,韦伯主张这种在精神上的差异便是导致资本主义在西方文明发展繁荣、却迟迟没有在中国出现的原因。 《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与他对印度宗教的研究作品一样 ,一定程度上是其有关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论述的反证 。 与马克思相比 ,韦伯虽略逊深刻,却能以广博见长 ,在对于印度,中国这样的东方国家及其文化的了解方面 ,甚至超过了马克思 。韦伯对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吸引了人们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精神层面 的关注 ,使传统与近代的关系成为学者思考的问题 ,从而拓展了中国近代史的研究领域 ,加大了历 史认识的深度 。然而 ,在新儒家学者证明属于“ 亚洲四小龙 ” 的儒家文化圈也生长了工业化这一 “ 资本主义文明 ” 之后 ,韦伯在中国遭遇了带有文化民族主义色彩的抵制。于是,不仅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渐渐离开多数中国学者理论追求的场域 ,韦伯的思想理论也几乎不见了踪影 ,西方世界对于中国近代历史及文明发展的两个主要解释系统 ,先后在中国学者不断趋新的理论追求中悄然逝去 。 《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的社会学》 《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的社会学》是韦伯在宗教社会学上的第三本主要著作。在这本书中他检验了印度社会的架构,对照了正统的印度教教义与非正统的佛教教义,以及其它民间信仰的影响,最后并研究这些宗教思想对于印度社会在现世上的道德观的影响。印度的社会体制是由种姓制度的概念所形塑,直接连结了宗教思想与社会上的阶级分隔的关系。韦伯描述这种种姓制度是由婆罗门(僧侣)、刹帝利(战士)、吠舍(商人)、首陀罗(劳工)所组成。接着他指出种姓制度在印度的散布是因为历史上的征服侵略所造成,某些部落遭到了边缘化、种族制度也因此越来越根深蒂固。韦伯特别专注于对婆罗门阶级的研究,并分析他们为何能够占据印度社会的最高阶级位置长达数个世纪。在研究了佛法概念的影响后,韦伯总结认为印度社会的道德观多元倾向,与儒教和基督教普世而统一的道德观不相同。如同中国一样,他注意到种姓制度也妨碍了印度都市独特阶级的发展。在研究的总结里,韦伯将他对于印度社会学和宗教的研究与之前对中国的研究综合起来。他注意到这些宗教都将人类生命的意义解释为超脱世俗的或是神秘性的经验,这些社会的知识分子通常倾向于厌恶政治,而社会架构往往被区分为受过教育与否的两种阶级,那些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作为先知或智者的榜样,而未受教育的大众则停留在日常生活的庸俗里并且相信迷信的民间巫术。在亚洲社会,如同基督教弥赛亚一般、能够不分受过教育与否皆给予救赎和指引的救世主并不存在。韦伯主张,正是因为弥赛亚救世主起源于近东国家,使得他们与亚洲大陆的主要宗教产生差异,西方国家也因此免于陷入中国和印度的道路。韦伯在他下一本着作《古犹太教》进一步证实了这个论点。 《古犹太教》 《古犹太教》是韦伯对于宗教社会学的第四本着作,韦伯试着解释“各种情况的结合”导致了早期东方和西方文明的差距。尤其是将西方基督教的世俗禁欲主义与印度发展出的神秘冥思信仰相对照时,这种差异显得特别明显。韦伯注意到一些基督教的观点带有征服和改变世界的理想,而不加以逃避之。这种基督教的基本特征(当与远东的宗教相对照时)则是源于古代犹太人的先知。当韦伯述及他研究古犹太教的原因时,他写道任何在现代欧洲文明传统下成长的人都会自然的以一连串的假设来解决遇到的历史问题,这对他而言是不可避免而且也相当合理的。这些问题将可以找出在各种情况的结合下,西方文化的独特之处、以及其普遍的独特文化涵义。韦伯分析了中东贝都因人、城邦、牧人和农夫、和他们之间的互动和冲突,以及以色列联合王国的兴起和衰落。联合王国的时期就彷佛历史中的一个插曲,将出埃及记以来的联邦时期与以色列人在迦南的殖民时期一分为二。这种时期的区分和宗教的历史有极大关系,由于犹太教的基本教义是在以色列联邦时期形成的,它们在联合王朝衰败后成为了先知概念的基础,并在后来对西方文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韦伯讨论了早期以色列的联邦架构、以色列人与耶和华的 独特关系、外国宗教的影响、宗教狂热的形式、以及犹太教祭司们对抗宗教狂热和偶像崇拜的斗争。他接着描述了王国的分裂、圣经的先知们在社会方面的态度、蛊 惑人心的政客、宗教迷信和政治,以及先知们的道德观。韦伯注意到犹太教不只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始祖,同时也是现代西方世界崛起的关键因素,因为它影响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 在政治和政府的社会学上,韦伯最重要的贡献之一便是一篇名为《政治作为一种职业》(Politik als Beruf)的论文。在这篇论文里韦伯提出了对国家的定义:亦即国家是一个“拥有合法使用暴力的垄断地位”的实体,这个定义成为西方社会科学的重要基础。在这篇论文里韦伯主张,政治应该被视为是任何会影响到控制暴力的权力分配的活动。政治也因此是纯粹来自于权力。韦伯提出了三种正式的政治支配和权威的形式:魅力型支配(家族和宗教)、传统权威(宗主、父权、封建制度)、以及官僚型支配(现代的法律和国家、官僚)。韦伯主张历史上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间的关系多少包含了这样的成分。 他认为魅力型权威的不稳定性必然导致其被迫转变为“常规的”权威形式,也就是传统或者官僚型支配。同样的,他也注意到在纯粹的传统型支配里,对于支配者的 抵抗到达一定程度时便会产生“传统的革命”。因此韦伯也暗示了社会会逐渐朝向一个理性合法的权威架构发展,并且利用官僚的架构制度。尽管韦伯庞杂的著作中暗示这种社会的理性化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他自己十分小心避免进化论与目的论的逻辑。韦伯在三种正当支配之外,还曾经提出意大利的城市共和政治是一种非正当的支配,可见他的支配类型学仍有模糊之处。他对民主政治魅力型领袖与官僚铁笼之间互动的悲观,也对后世的民主理论,特别是熊彼得的精英政治学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韦伯对魏玛民主的看法似乎预见了纳粹的兴起。 从经济学家的观点来看,马克斯·韦伯代表的是德国的经济历史学派“最年轻的一代”。他对于经济学最重要的贡献是他的知名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这本书经典的对照了宗教在经济发展上产生的影响。韦伯的研究领域也与他的同僚维尔纳·松巴特相同,宋巴特则将资本主义的崛起归功于犹太教的影响。韦伯对于经济学的其它主要贡献(整体上也是对于社会科学的贡献)还包括了他在方法学上的研究:他对于解释社会学(Verstehen;此词来自德语,意为理解)的理论和反实证主义(又称为人文主义社会学)。解释社会学的原则是社会学主要的研究范例之一,支持者和批评者都相当多。这种研究方式主张社会学、经济学、和历史学等社会科学的研究永远不能彻底的归纳和记载,因为研究者必须一直有着概念上的认知才能加以探索之,韦伯将这种条件称为“理想形式”(Ideal Type)。这种理想可以这样子归纳:一个理想的形式是由许多现象提供的某些特征和成分所组成,但它却不会与任何特定的现象有着完全一样的特征。韦伯的理想形式成为他对社会科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韦伯承认这种“理想形式”是一种抽象的产物,但他主张任何想要了解特定社会现象的人都必须有这种理想形式,因为与物理的现象不同的是,社会科学还牵涉到复杂万分的人类行为,而这只有可能以理想形式的方法来加以解释。理想形式的概念,加上他的反实证主义的立论,可以被视为是他对“理性的经济人”的方法论假设的辩护。韦伯并且公式化了社会阶层的三大要件理论,主张社会阶级、社会地位、和团体(或政党)在概念上是不同的要件。 社会阶级是以在经济上与市场的互动所决定的(物主、承租人、员工等等)。 社会地位是以非经济的成分如荣誉、声望和宗教构成。 政党则指一个人与政治界的联系。 而这三种要件都会影响到韦伯称为“生涯机会”的结果。韦伯对经济学还有其它一些贡献:包括了经过认真研究的罗马农业历史,和他在《经济和社会》一书里述及的唯心主义及唯物主义两者对于资本主义历史的影响,韦伯也在书中呈现了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一些批评。最后,他在《经济与历史》(Wirtschaftsgeschichte)中的仔细研究则可以被视为是经济历史学派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中世纪商社史》(1884)

《罗马农业史及其对国家法和私法的意义》(1891)

《德国东易北河地区农业工人动态》(1892)

《交易所Ⅰ一Ⅱ》(1894~1896)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1904—1905)

《俄国资产阶级民主形势》(1906)

《古代社会的农业生产关系》(1909)

《论广义社会学的某些范畴》(1911~I913)

《世界宗教的经济伦理》的“导言”、《儒教与道教》(1915)

《印度教和佛教》(1916)

《古代犹太教》(1917)

《论社会和经济学中价值哲学中立性的意义》(1918)

《作为职业的学术》、《作为职业的政治》(1919)

《宗教社会学论文集》、《城市社会学研究》(1920)

韦伯去世后陆续整理出版的有:

《经济与社会》(1921~1922)

《音乐理性的及社会的基础》(1921)

《政治论文集》(1921)

《科学论文集》(1992)

《经济通史》(1924)

《社会学和社会政策文集》(1924)

《国家社会学》(1956)等

韦伯的宗教社会学

通过宗教研究分析社会和经济发展,是韦伯的宗教社会学的主要内容。
韦伯承认,物质状况、经济及阶级地位,对人的信仰、价值观、及其行为等的影响很大,他说他这一观点与马克思主义是相同的。但是,他不同意马克思只看到物质或经济的影响,而否认人的思想对行为所产生的作用。他强调人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理想,而理想会给人们的各种行动的动机以独立的影响,甚至于与物质相反的影响。他也不接受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立场,认为黑格尔贬低物质因素,把人类历史看作是文化的概念。韦伯认为重要的是,要认清物质利益和理想的相互作用,根据经验决定在个别事物中,是物质利益还是理想起主要影响作用。
他认为,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的各种思想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宗教思想。他说“神秘的和宗教的力量,以及以此为基础的伦理上的责任观念,过去始终是影响行为的最重要的构成因素”。宗教影响人的行为,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变化。
正是由于他对宗教的这种认识,使他广泛地研究世界上各种宗教,用来说明不同的宗教导致不同性质社会的产生。他于1906年著述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后,在观察世界上各种宗教的基础上,又写下了闻名于西方世界的有关宗教的巨著,即《诸世界宗教的经济伦理》,它包括《中国的宗教:儒教和道教》(1913)、《印度的宗教》(1916——1917)、《古代犹太教》(1917),他还想写一部关于伊斯兰教的著作,未完成即已去世。这些书说明,不论物质条件如何,如果没有一个内心世界的禁欲主义的宗教信仰,现代西方的资本主义社会不会在任何地方出现。
韦伯在其宗教社会学的研究中指出,各种宗教把人们的生活置于虚幻之中,只有基督教(新教)把人们拉回现实世界。他研究儒教、佛教、道教和犹太教的主要目的是探讨一个答案:为何合理的资产阶级的资本主义,只能出现在西方国家?阻碍它在其他国家产生和发展的因素是什么?他得出的结论是,在相应的文化发展阶段上,中国、印度和犹太较中世纪和近代的欧洲,更有发展资本主义和官僚主义(即科层制)的条件,但当时在这些文化中,占统治地位的各种宗教传统的经济伦理观,直接与这种发展相对立,从而资本主义未能在这些国家出现。
韦伯认为,不论是儒教还是佛教,都没有树立起人对生活、对世界秩序、对本身的积极态度,它们或是向儒教那样,对一起冲突,都采用逆来顺受的态度。或是鼓吹空泛的禁欲主义,提出摆脱尘世间的痛苦,进入与行动、与改变自然界无关的内省修身的境界。只有基督教树立起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因为在这个宗教中,站首位的是伦理观念、个人对上帝的责任观点、个人对恶性和美德的观念。所有这些,激励着人们去从事实际生活,去积极参加尘世活动。

如果帮到您,一定要“采纳”。谢谢您的举手之劳!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诸世界宗教的经济伦理《中国的宗教:儒教和道教》(1913)、《印度的宗教》(1916——1917)、《古代犹太教》(1917)这些书

白镀下,“唉做嘢”,改文件名交给你萨比老师。全是计算机作业资源。

  • 管理学中韦伯理论
    答:担任过教授、政府顾问、编辑,对社会学、宗教学、经济学与政治学都有相当的造诣。韦伯的主 要著作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般经济史》、《社会和经济组织的理论》等。其中 官僚组织理论(也译为行政组织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最为深远的影响。韦伯对组织管理理论的 伟大贡献在于明确而系统地指出...
  • 宗教社会学的领域广深
    答:韦伯对宗教社会学的研究,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影响也比较深远。1904~1905年发表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他最有影响的著作。他认为新教伦理提倡世俗禁欲主义,崇尚勤劳、节俭和创新精神,把灵魂得救与商业成功看作一回事。在他看来,正是这种新教伦理创造了资本主义。在中国和印度,由于儒教和印度教的...
  • 韦伯个人简介
    答:韦伯对东西方宗教伦理差异与社会现代性以及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他与迪尔凯姆被共同誉为宗教社会学的先驱,他们的工作奠定了宏观社会学的基础。韦伯的学术成就不仅在社会学领域独树一帜,其深远影响扩展至整个世界社会科学理论体系,无人能出其右。他的思想展现了智慧的深度和广度,堪称...
  • 马克斯·韦伯的宗教经济伦理思想
    答:论文关键词:经济伦理;新教伦理;市场经济;启示 马克斯·韦伯是德国著名学者,他的研究领域很广,横跨社会学、历史学和政治学等诸领域,在西方经济伦理思想史上提出独到的宗教经济伦理思想,他论证了新教伦理是近代理性资本主义兴起的重要精神驱动力。同时它还通过比较研究,强调中国的宗教伦理阻碍着中国资本...
  • 德国著名的政治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宗教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
    答:官僚制理论。“韦伯的层级官僚制理论”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于20世纪初提出的理论,是指一种以分部—分层、集权—统一、指挥—服从等为特征的组织形态,也是现代社会实施合法统治的行政组织制度。所谓“官僚”,是指这种组织的成员是专门化的职业管理人员而言,并不含有一般语境中使用“官僚”一词的...
  • 马克斯·韦伯的学术成就
    答:于是,不仅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渐渐离开多数中国学者理论追求的场域 ,韦伯的思想理论也几乎不见了踪影 ,西方世界对于中国近代历史及文明发展的两个主要解释系统 ,先后在中国学者不断趋新的理论追求中悄然逝去 。 《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的社会学》 《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的社会学》是韦伯在宗教社会学上的第...
  • 简述马克斯·韦伯的管理理论
    答:“理想”并不是指合乎需要,而指的是组织的“纯粹形态”。韦伯之所以想确定一个理想形式的特性是为了进行理论上的分析。科层制的德语原意是“官僚制”,按照韦伯的意思,则是指象政府机关那样层次分明、制度严格、责权明确的组织模式。韦伯曾在《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理论》中对科层制作过精确的描述。
  • 宗教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答:它从宗教在时间上有起点,然后经历了一个包括一系列阶段发展过程这一基本观点来研究宗教。进化论从一开始就被引进到宗教学研究领域,宗教社会学领域最早使用进化论的是孔德与斯宾塞,孔德的社会进步三阶段说和斯宾塞的祖先崇拜起源说都是进化论的思想。杜尔凯姆也认为,社会发展形态越低的社会就表现出越低的宗教形态,而...
  • 韦伯的主要著作什么
    答:学界泰斗,独树一帜构成百年经典 马克斯·韦伯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学家,被誉为“组织理论之父”,与马克思、涂尔干并称为社会学三大奠基人。与同时期其他伟大思想家相比,韦伯的思想独树一帜:从文化和观念的层次出发,探讨资本主义的起源和经济现象。由此,韦伯引出了《新教伦理与资本...
  • 宗教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及其局限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宗教社会学兴起时的主要理论有三种:进化论,最初由孔德和斯宾塞引入,认为宗教经历阶段性的演变。韦伯强调宗教推动社会进步,贝拉则将其发展为组织结构的复杂化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原始阶段、古代阶段、历史阶段、现代早期阶段和现代阶段。功能论关注宗教的社会功能,如杜尔凯姆将其视为社会平衡机制。帕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