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文明谁的笵围大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7
三大文明是什么

比较四大文明古国
比较四大文明古国(从时间上讲是最晚)
文明古国 地域 年代
古埃及 尼罗河流域 约公元前3000年
古巴比伦 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 约公元前18世纪
古代印度 印度河与恒河 公元前2500年
中国 黄河、长江流域 约公元前2027年
----------------------------
四大文明古国
我们的祖国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并称为“四大文明古国”。
这四大文明古国中,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都由于外族的入侵而失去了独立,中断了古代文明。如公元前525年古埃及被波斯帝国灭亡;公元前1595年古巴比伦被赫梯灭亡;古印度长期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北部遭到外族入侵,近代又长期沦为英国的殖民地。我们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文明传统未曾中断的古国。早在国家形成前,黄帝、尧、舜、禹等就先后活动于黄河流域。启于公元前21世纪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经商、西周、春秋四个阶段,我国的奴隶制度经历了1600年的独立的延续、发展期,这是别的文明古国所根本无法比拟的。随着我国奴隶制在公元前476年的结束,我国的历史也就于公元前475年进入了封建社会,这比西欧于476年才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早了一千年。我国于公元前221年就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秦;而西欧的英法则在1453年英法百年战争结束后才开始走上中央集权的民族君主国的道路,比我国晚了1600多年。
我们的民族是个伟大的富有智慧的民族。古代史上,中国人民创造了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灿若群星的科技、文化成就,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
自然科学统计资料表明:中国历代重大科技成就(项目)在世界重大科技中所占比例为:公元前6世纪前为57.4%;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1世纪为50%;公元前1世纪到400年为62%;401年到1000年为71%;1001年到1500年为58%。明朝以前的世界重要发明和伟大的科技成就有300多项,其中有175项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从公元前三世纪到十五世纪,中国的科技发明使欧洲望尘莫及,有许多项目比欧洲早几百年,甚至上千年。
------------------------------------------
古巴比伦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大致在当今的伊拉克共和国版图内,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这里的人们建立了国家,到公元前18世纪.这里出现了古巴比伦王国。“美索不达米亚”是古希腊语,意为“两条河中间的地方”,故又称为两河流域。两河指的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两河流域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古文明距今已有6000多年。虽然巴比伦现巳消失,但其影响(尤其宗教方面)却很多流存至今。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实在当之无愧。
巴比伦文明大致以今天的巴格达城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以古亚述城为中心,称为西里西亚,或简称亚述;南部以巴比伦城为中心,称为巴比伦尼亚,意思为“巴比伦的国土”。巴比伦尼亚又分为两个地区,南部*近波斯湾口的地区为苏美尔,苏美尔以北地区为阿卡德,两地居民分别被称为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最初就是由苏美尔人创造出来的。
苏美尔几乎和古埃及人同时发明了文字。他们用削尖的芦苇做笔,把文字刻在泥胚上,然后把泥胚烘干,成为泥板。由于这种文字形状成尖劈形,所以被称为楔形文字。
公元前2007年,阿摩利人入侵两河流域,摧毁了阿卡德人和苏美尔人建立的乌尔王朝。公元前1894年左右,阿摩利人建立起一个以幼发拉底河河畔的巴比伦城为首都的王朝。从那时起,美索不达米亚就被称为“巴比伦尼亚”,那里所有居民都被称为巴比伦人。
古巴比伦王国时期是两河流域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这个国家出现了一位著名的君主-汉穆拉比。汉穆拉比用武力统一了两河流域后,建立了一个中央集权的专制国家。他个人集宗教、军事、 行政、司法和水利建设等各种大权于一身。为了更有效的统治自己的国家,他颁布了著名的《汉穆拉比法典》。法典共282条,刻在一块高2.25米的黑色玄武岩石柱上,是迄今发现的最早完备成文的法典。
古巴比伦王国在汉穆拉比统治时期达到极盛,但是汉穆拉比死后,帝国就瓦解了。王国先后受到赫梯人、喀西特人的入侵,直到公元前729年终于被亚述帝国吞并。
公元前612年,迦勒底人联合米底人推翻勒亚述帝国。迦勒底人建立的的帝国也是以巴比伦城为首都,历史上称为“新巴比伦王国”。这个王国在尼布甲尼撒统治时期打到鼎盛。尼布甲尼撒曾两次攻陷耶路撒冷,毁灭犹太王国,把大批犹太人当奴隶押往巴比伦。这就是圣经上所说的“巴比伦之囚”。尼布甲尼撒还下令重建巴比伦城,在城内建造了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空中花园”。重建后的巴比伦城宏伟壮丽,直到100多年后,希腊历史学家,被称为“历史之父”的希罗多德来到巴比伦城时,仍称它为世界上最壮丽的城市。
新巴比伦王国在公元前538年被波斯帝国所灭。此后,古代两河流域再也没有出现过独立的完整的国家。
---------------------------------------
古埃及是指从公元前4000多年开始直到公元前332年被亚历山大大帝征服而结束,位于尼罗河流域的埃及文明。作为一个基于灌溉的文明,它是水力帝国的经典范例。
在古埃及南北分治期间的疆域最大,南部尼罗河河谷地带的上埃及的领域有现在的苏丹到埃塞俄比亚,而北部三角洲地区的下埃及除了现在的埃及和部份阿尔及利亚以外,其东部边界越过西奈半岛直达迦南平原。但由于邻近地区的民族不断壮大,使古埃及的版图不断缩少。及至埃及妖后自杀之后,原来神庙的官员把埃及语变成用希腊字母书成的科普特文明继续流传下去,直到近代的17世纪欧洲开始进侵非洲时,为传教士所焚毁。
古埃及的居民是由北非的土著居民和来自西亚的塞姆人融合形成的。公元前4000年后半期,逐渐形成了国家,至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埃及为止,共经历了前王朝、早王朝、古王国、第一中间期、中王国、第二中间期、新王国、后王朝8个时期31个王朝的统治。(参看埃及王朝)
古埃及历史
古埃及最早形成的国家叫做诺姆,也叫州,是一种城邦式的国家。公元前3000年左右,传说美尼斯统一上、下埃及,建立第一王朝,定都孟斐斯(今开罗西郊)。发展农业,开发水利。
古埃及真正的统一是在古王国时代。这是古埃及史上农业、手工业、商业、建筑业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第一个伟大时代。确立了以官僚体制为基础的、君主独裁的专制统治,并且出现了金字塔。
第六王朝以后,王权衰落,国家分裂,一直到十一王朝才重新统一。十二王朝时迁都底比斯(今埃及卢克索),开始使用青铜器。与叙利亚、克里特的交往扩大。十三王朝时政权又瓦解,喜克索人占领了埃及北部的大部分地区,建立了长达100多年的“太阳神不在的统治”。第十七王朝的阿赫摩斯一世最后驱逐喜克索人,重新统一埃及,开始了第十八王朝。
第十八王朝国力强盛,对外频繁发动战争。十九王朝时与赫梯帝国发生了卡迭石战役,经过16年之久的战争,最后以拉美西斯二世与赫梯王哈图西利斯签订和约告终。此时的埃及成为了一个大帝国,统治范围北起叙利亚,南到尼罗河第四瀑布,横跨北非和西亚。
到第二十王朝以后,一系列的奴隶起义导致国力衰竭。最终在前525年被波斯帝国所灭。前332年又被亚历山大大帝所统治,结束了延续3000年之久的法老时代。
古埃及的文化
罗塞塔石碑上同时记录了古代埃及象形文字圣书体和世俗体以及古希腊文,成为后人解读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关键古埃及的文化非常丰富。创造的象形文字对后来腓尼基字母的影响很大,而希腊字母是在腓尼基字母的基础上创建的。此外,金字塔、亚历山大灯塔、阿蒙神庙等建筑体现了埃及人高超的建筑技术和数学知识,在几何学、历法等方面也有很大的成就。
------------------------------
印度的早期居民 印度文明的黎明期可以追溯到距今约5000年以前,在雅利安人入侵印度之前,印度的土著居民,其中最主要的是达罗毗荼人,就已经有了相当发达的文化。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达罗毗荼人就已经从氏族公社演进到国家,有了城邦政治组织。
雅利安人 公元前20世纪中叶雅利安人由兴都库什山越过帕米尔高原迁入印度河流域,和当地的主要土著民族进行长期斗争并最终征服了他们。雅利安人在进入印度以前是游牧部落,他们在印度河流域定居并和当地土著民族混合后,逐渐过渡到农业社会。公元前10世纪中叶,雅利安征服者又从印度河上游向东推进到朱木那河、恒河流域,在这个时期,印度次大陆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有了重要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加速了社会的分化,过去以血缘为联系的村社变成了以地域为联系,由若干村组成的农村公社,随着阶级的分化和奴隶制的形成与发展,印度最初的国家形成了,恒河流域从此成为印度次大陆政治、经济和社会活动中心。
“哈拉帕文化” 印度河流域考古发掘的最具代表性的是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它们是印度河流域的两个中心:摩亨佐·达罗在印度河中下游;哈拉帕在印度河上游的“五河之地”。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遗址都在今巴基斯坦境内,其文化是由达罗毗荼人创造出来的,当时达罗毗荼人还处在“金石并用”时期。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把它们称为“印度河流域古文化”,亦称“哈拉帕文化”。“哈拉帕文化”为后来印度文化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哈拉帕文化”的年代范围约从公元前2500~前1750年。它在时间上晚于埃及的古文明和苏美尔的古文明,但它们却同为远古时期伟大的文明。
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 摩亨佐·达罗这座古城是有计划地建造的,呈长方形,周围约5千米。它分为卫城和下城两部分:卫城是政治中心,筑有用来防守的高墙和塔楼,有宏大的“议事厅”和大型的“大浴池”;下城是居民区,有宽阔的大街和相当完备的下水设施,沿街是繁华的工商业区。约有居民三四万人。
哈拉帕的古城遗址,与摩亨佐·达罗的遗址大致相仿,但哈拉帕可能遭过战争的惨祸,大部分建筑物都遭到破坏,只剩下残垣断壁。
印度的列国时代和摩揭陀王国 公元前6~前4世纪是次大陆的列国时代。根据史料记载,公元前6世纪初,次大陆北部有16个大国,到公元前4世纪后期,列国为摩揭陀所统一,因为佛教在此时产生,所以史学上又把这一时期称为“早期佛教时代”。
列国之间不断发生兼并战争,在战争中摩揭陀国越来越强大,逐渐发展为统一次大陆的大帝国。孔雀王朝阿育王在位时期,摩揭陀国基本统一了整个印度半岛。
阿育王 “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即历史上著名的阿育王。阿育王通过武力征伐扩大王朝的版图,他在位的时期(公元前273~前236年)是印度古代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后来阿育王认识到依*杀戮不能巩固统治,必须征服人心,于是,他宣布以佛教为国教。随着阿育王的胜利,佛教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从恒河流域传到印度各地,并远及斯里兰卡、缅甸、叙利亚、埃及等国。
----------------------------
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太湖流域的古文化,距今5300~4000年。考古研究表明,在良渚文化时期,农业已率先进入犁耕时代;手工业趋于专业化,琢玉工业尤为发达;良渚文化时期墓葬中出土大量的琮、璧,说明墓主人生前大量占有他人的劳动,也正说明了私有制产生和阶级的分化,是国家形成的前奏,预示着东方文明曙光的升起。分布于余杭境内的“良渚遗址群”,是良渚文化的中心。良渚遗址群将成为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圣地。
良渚文化的象征——玉琮 中华民族尚玉之风源远流长,玉在中国古代一直是许多美好、珍贵、高尚事物的代称,美物、美名、美德、美人,都可用玉指称。玉为美石,也是一种矿物。从矿物学角度看,玉可分为硬玉(翡翠)和软玉(阳起石、透闪石)两类。
有的研究者认为琮是原始宗教中沟通天地的神器,璧很可能是财富的标志物。琮是良渚文化玉器中体积最大、制作及雕刻最精的玉器。1986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了位于杭州市余杭县雉山村南侧的反山墓地,发现了距今50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贵族墓葬11座,出土了一件最大的玉琮,高8.8厘米,孔径4.9厘米,外径17.6厘米,重6.5千克,是迄今发现的“玉琮之王”。玉琮嫩白略带浅黄色,矮方柱体,孔小壁厚,俯视如璧形。
红山文化 是由距今五、六千年前活动在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辽河上游流域的部落集团创造的农业文化。红山文化全面反映了我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特征和内涵。其后,在邻近地区发现有与赤峰红山遗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征的诸遗址,统称为红山文化。迄今已发现并确定属于这个文化系统的遗址,遍布在辽宁西部地区的几近千处。
位于辽宁省凌源县境内的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的发现,特别是其中的“女神庙”、祭坛、“积石冢”等充分展示了我国北方地区史前文化的最高成就。专家们由此对中华文明起源史、中华古国史进行了新的思考:把中华文明起源史的研究,从4000年前提早到5000年前;把中华古国史的研究,从黄河流域扩大到燕山以北的西辽河流域。
女神庙全长约22米,宽约2~9米,主体建筑长18.4米,系一半地穴式建筑遗存。庙为多室组成,主室为圆形,左右各有一圆形侧室。主室北部为一近方形室,南部似有三室相连,成一横长室,左右对称,主次分明,布局严谨而又有所变化。这种建筑格局,作为中国建筑的传统延续了几千年,已可追溯到此。
夏商周断代工程中有关夏代年代学的研究
“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九五”期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这一项目在1995年秋开始筹备,1996年5月16日正式启动。经过多学科的200位专家5年来的集体努力,目前已经达到计划预定的目标。2000年9月15日,在科技部组织召开的“夏商周断代工程项目验收会”上,断代工程顺利通过了由有关专家学者组成的验收组进行的验收。《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和《夏商周年表》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正式出版。
夏代年代学研究主要遵循两条途径,一是文献中对于夏年的记载,二是对夏文化探讨的主要对象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以及二里头文化进行测年,同时参照文献中有关天象记录的推算。
夏代基本年代框架的估定包括两点:一是夏商分界,二是夏代始年。关于夏代始年的推定,“工程”主要是依据文献中有关夏代积年记载的研究,并参考天文推算的结果及相关的测年数据。
关于夏文化的上限,学术界主要有二里头文化一期、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两种意见。新砦二期遗存的确认,已将二里头文化一期与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紧密衔接起来。以公元前1600年为商代始年上推471年,则夏代始年为公元前2071年,基本落在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第二段(公元前2132~前2030年)范围之内。现暂以公元前2070年作为夏的始年

《文明礼仪帮我行》
  古人说,“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你不学“礼”,就没法在社会中立身。

  那么,什么是礼仪呢?简单地说,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

  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更是城市的脸面,更是国家的脸面。

  所以,学习礼仪不仅可以内强个人素质、外塑单位(小到家庭、企事业单位、社区,大到城市、国家),更能够润滑和改善人际关系。

  作为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讲文明、用礼仪,也是弘扬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就北京而言,最现实的是迎接2008年奥运会。怎样体现北京人以及中国人的有礼、有节,体现礼仪之邦的文明、友好,无疑成了北京这几年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工作。

  我们身在社会中,身份、角色在不停地变化之中。我们这一刻讨厌别人,下一刻往往成了别人讨厌的对象。这些无非都是“不拘小节”的行为所致。

  当我们身为游客的时候,总是依着自己的兴致,随地吐痰、吐口香糖、踩踏草坪、在文物上乱写乱涂;当我们是市民的时候,又是对随地吐痰、乱写乱画的现象深恶痛绝。

  当我们是行人的时候,往往是怎么就近就怎么走路,管他有没有红灯,管他有没有人行道,讨厌那些没按规章开车的人;当我们开车的时候,总是抢车道、夹塞儿、占非机动车道,讨厌那些在马路上乱闯的行人。

  当我们是消费者的时候,经常把个人的怨气往服务人员身上撒,还总说他们态度不好;当我们是服务人员的时候,又总是把个人的情绪带到工作上来,却总怨顾客太挑刺。

  当我们和同事相处的时候,总会埋怨同事的“不拘小节”,无论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上的说话、借东西;而我们自己又往往懒得去理那些“小节”。

  当我们乘坐公共汽车的时候,总是为能抢到座位而沾沾自喜,挤到、踩到别人的时候从不屑于说对不起;当我们被人挤到或踩到的时候,总是对对方不说声抱歉的话而耿耿于怀甚至拳脚相加;当我们是老人的时候,站在晃晃悠悠的车上,总是渴望能有人为站立不住的自己让个座。

  当我们作为子女的时候,总是不愿意耐心地和父母交流,总是大方地花着父母的血汗钱,总是大声地把父母的问话送上天,对于父母的生日,天才晓得;当我们身为父母的时候,从没心平气和地和孩子做心灵上的交流,总是忙于自己的工作,还说已经给他们的关爱太多,就是他们自己不争气。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精神需求层次和自我认知价值的越来越高,就越来越希望得到理解、受到尊重。毫无疑问,在当前的形势下,礼仪已不是个别行业、个别社会层次的需求,而是全民所需。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在家里,如果家长能够带好头;在学校,如果师长能够带好头;在单位,领导如果能够带好头;在窗口单位,窗口工作人员如果能够带好头……推而广之,要在全中国推广、普及文明礼仪,如果首都一千多万人民能够带好这个头;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毫不疑问,我们的文明礼仪推广和普及工作,就会更加容易。那么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就会和物质文明建设一样,取得飞速发展。我们十三亿人民的精神面貌,必然会焕然一新,人们都会生活在友好、宽容、关爱、温馨的社会氛围中!

  文明礼仪,强调的是“尊重为本”。

  想让别人尊敬你,首先就得尊敬人。

  那些陋习,图的是一时之快,丢的是自己的人格和尊严。

  一个连自己都不尊重的人,别人还会尊重你吗

  **********************

  《文明从我做起》

  一个个的小家庭组成的一个大家那是国。那什么是家呢?就是由一个一个成员而组成。所以,一个国家中人最重要。只有当每一个人都具备了文明素质,那么这个国家的整体素质才能提高。

  不久前,曾看到这样一则报道,说的是新加坡,新加坡是一个通用英语的国家,这个国家的公共场所的各种标语大多是用英语书写。但其中的一些文明礼貌的标语,如“不准随地吐痰”、“禁止吸烟”、“不准进入草坪”等却用中文书写。为什么呢?人家回答:“因为有这些不文明行为的大多数是中国大陆的游客。”为此,到新加坡考察的一位中学校长语重心长地说:“不文明行为也是国耻。”

  不知大家是否记得,三年前中央电视台报道,国庆节后的天安门广场,随处可见口香糖残迹,40万平方米的天安门广场上竟有60万块口香糖残渣,有的地方不到一平方米的地面上,竟有9块口香糖污迹,密密麻麻的斑痕与天安门广场的神圣和庄严形成了强烈反差。

  以上的两个事例表明,文明其实是由细节构成的,反思我们的所作所为可见文明离我们还有一段距离。在我们身边,在一部分同学身上,还存在着一些不文明的行为。例如,在我们的校园内、楼梯上总能见到与我们美丽的校园极不和谐的纸屑,尤其是星期六、日教室里、校园内食品袋、方便面盒随处可见,甚至有的同学认为:反正有值日的同学和清洁工打扫,扔了又何妨;再例如有的同学在教室走廊上追逐打闹,走路推推搡搡习以为常;还有部分同学相互之间讲脏话、粗话,随意攀爬树枝,甚至还有个别同学故意损坏学校的公共财物。我们很多同学把文化知识的学习放在首位,而常常忽略了社会公德的培养,文明习惯的养成,而这恰恰从本质上展现出一个人的思想品质。事实上,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保证我们顺利学习的前提,也是树立健康人格的基础。在学校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同学就可能目无纪律,不讲卫生,扰乱班级的学习环境。相反,如果我们养成了文明的行为习惯,学习环境就一定是良好的、有序的。现在,我们正处于人生中最关键的成长时期,我们在这个时期的所作所为,将影响到我们自身的素质,而文明的行为就在帮助我们提高自身的素质。所以,我们首先应该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一个懂文明、有礼貌的谦谦君子,然后才是成才,不能做一部单纯掌握知识技能的机器,而要成为一个身心和谐发展的人。

  代表民族未来的我们,需要学习和继承的东西有很多很多,然而最基本的问题是:我们究竟要怎样去接过人类文明的接力棒。同学们,我们每播下一个动作,将收获一个习惯;播下一个习惯,将收获一个品格,让我们把文明礼仪放在心上,时时刻刻与文明交谈,用它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千万不要把文明行为习惯看作小事。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做文明学生。请我们每一个人管住我们的口,不说粗话、不随地吐痰;管住我们的手,不乱扔垃圾、不打架斗殴;管住我们的脚,不践踏草坪。我相信,经过我们全体师生共同努力,一定会营造出一个文明美好的校园。

  *********************

  《文明礼仪伴我行》www.huawen51.com
  在当今的青少年学生中,不少人对应有的礼仪不重视,礼仪观念淡薄,导致思想品德滑坡。一些人在学校里,不会尊重他人,不会礼让,不讲礼貌;在社会上不懂怎样称呼他人,甚至随心所欲,满口粗言烂语;在家里不懂孝敬长辈,唯我独尊,为所欲为等形象屡见不鲜,这些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青少年学习"礼仪",要以学会尊重他人为起点,礼仪本身就是尊重人的外在表现形式,"礼仪"从话里来,话从心中来,只有从内心尊重人,才会有得体的礼仪言行,尊重他人是人与人接触的必要和首要态度。学习"礼仪"要重在实践,一个人的礼仪只能在言行中才能反映出来,不说不动就不能说某个人有没有"礼仪",每个人都要在理解礼仪要求的基础上,敢于在日常的言行中、平时的待人接物中展现自己文明有礼的形象。一些学生平时也知道要讲文明、懂礼貌,但在公共场合或遭遇到不很熟悉的人时,其"礼仪"规范就无法发挥,这是他们缺乏自信的表现。
  要想成为真正的君子,一定要有绅士风度,要有社会公德,有内涵;要想成为真正的闺秀则要求气质、谈吐、衣着打扮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个人修养。在现代文明社会里,礼仪已成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人在这个社会里,只有学会如何尊重人,如何与他人文明相处,才能真正自立于社会,才能自尊自爱,才能营造和谐融洽的人文环境和文明社会。
  让我们一起来呼唤礼仪,呼唤文明,呼唤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校园再没有烫着卷发,染着彩头,带着各种饰物的形象出现;呼唤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校园再没骑着自行车穿梭的痕迹;呼唤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中学的学子无论在哪里都说着文明的语言,做着文明的事。


51华文网 特供


别问我是谁,我叫雷锋

包含文化 文化从属于文明

文明的笵围大

文明,是历史以来沉淀下来的,有益增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适应和认知、符合人类精神追求、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精神财富、发明创造。

文化,天地万物(包括人)的信息的产生融汇渗透(的过程)。是以精神文明为导向的融汇、渗透。文化,是精神文明的保障和导向

  • 文明与文化的区别是什么??
    答: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3041 采纳率:33% 帮助的人:1490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文明与文化的区别 关于文明与文化的关系,学术界主要有如下3种意见: 其一,文化和文明没有多大差别,甚至可以说,两者是同义的。 不少人类学家和民族学家持这种意见,尤其是在19世纪的法国和英国,两者的...
  • 谁能向我详细描述“文明”“文化”的基本概念及两者关系?
    答:二者之间的关系 1文明和文化的主体都是人。文明和文化都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他的核心都是人,他们都是作为人类在认识和改造 自然 以及认识和改造人类自身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社会财富的表征。2文明和文化都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文明和文化都是人类为了适应和改造自己的生存环境而活动的结果,他们包含着...
  • 简述文化与文明的区别和联系,
    答:“文化”的英文是culture ,“文明”的英文是civilization ,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关于文明与文化的关系,学术界主要有如下3种意见:其一,文化和文明没有多大差别,甚至可以说,两者是同义的. 不少人类学家和民族学家持这种意见,尤其在19世纪,英法两国把“文化”与“文明”视为同义词,认为两者的意义几乎...
  • 你是如何区分「文化」和「文明」的?
    答:文明和文化是由人类创造产生的,因为人是活的,所以它们也是活的,都在不断地演化,会进步,也会倒退,但总的来说还是进步的,要不然早就消亡了。文明可以说是文化核心内涵的升华,是各种不同的文化都具有的共性,都包含了语言,文字,生活,政治,经济,等等。文明是人类发展的总趋势,大致脉络是采集...
  • culture和civilization的区别
    答:(城市city这个单词就是从词根“civ-”的变体“cit-”演绎而 来的。)而“文明(civilization)”的几个主要特征:文字,金属冶炼术,城市国家(城邦),宗教礼仪,等等(雅斯贝尔的定义),正是与工商业的出现密切相关。“文明”“文化”均指人类所创造的财富 ,但“文明”所指的即包括“精神财富”也...
  • 文化与文明的关系
    答:有人说原始人化石就是代表了人类文明,我不这样认为。文明必须有文字出现,有了文字才能有文明。 如果说原始人化石就是代表了人类文明,那么人类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了。如果这样化石论据成立的话。是不是恐龙也应该有文化了。恐龙文化是人类对恐龙的记载,不是恐龙自己的文化。 有人说原始建筑就代表人类文化。原始建筑...
  • 人文和文化有什么区别?
    答:1、人文的核心是人,以人为本,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人是衡量一切的尺度,在人世间的各种权利,只有人权是天赋的,生来具有的,不可剥夺,也不可替代。人文包括艺术、美学、教育、哲学、国学、历史、法律等内容。2、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
  • 文明的资料是什么???
    答:人类不是从猿进化到人就进入了文明时代,而是从原始的部落文化向另外一个形态,即普遍地认为是奴隶制的时候,人类文明才开始真正诞生。人类的古文明,是人类真正的童年。多少令人神往的传说一直留在后代子孙断续的记忆里,人们执迷地试图通过岁月的残片去找寻第一缕文明之光。曾经在很长的时期里,人们一直...
  • 西方文化为什么领先于世界文明史
    答:美洲大陆的发现和殖民、开发一方面促进了西方总体实力的发展,但是另一方面也造成西方内部更大的分裂,争夺资源和势力范围,各国之间战争不断。在经历了大量冲突和战争之后,最终导致两次世界大战。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导致西方重新团结起来,面对着一是要求独立(或刚刚独立)的殖民地国家,二是所谓“...
  • 哪个国家对世界文明进步的贡献最大,科技和文化
    答:世界文明,大而划分之,不外两类:人文与科学.西方在科学(理性)方面领先,中国在人文(人学)方面独步,各拔一个头筹.在很长时间里,人文精神在西方是一块空白,就如科学在中国是一块空白一样.造成这一情形的主要原因是文字上的差异,西方没有文化意义上的文字,他们的字母文字只是一种文字替代品,他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