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的人口 气候 民族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14
云南多少数民族格局形成的地理和历史原因是什么?

  目前的民族学研究成果已表明:古代云南境内氐羌系的群体,是发展为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各少数民族的核心;属百越系的群体,是发展为汉藏语系侗傣语族的各少数民族的核心;属百濮系的群体,是发展为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的各少数民族的核心。

  云南西北地区的新石器和青铜文化,是氐羌系先民创造的原始文化;而云南洱海地区和金沙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及青铜文化,则是氐羌和百越文化结合的产物,其中氐羌文化因素占主导地位; 云南滇池地区、云南东北及滇东南地区新石器和青铜文化的主人,主要是百越系的先民,同时云南滇池、云南东北地区也有氐羌先民居住;澜沧江中游地区新石器和青铜文化的主人,则是百濮先民。各民族先民既创造了具有自己民族特征的文化,又在相互的交流中使云南民族文化从一开始便有了很多共同的联系。在他们当中,有的建立了自己的奴隶制国家,如古滇王国和哀牢王国,部落之间长期进行着战争,滇王及贵族在战国至西汉时已享有巨大的政治特权和财富,在役使大量奴隶进行生产劳动的基础上,创造了辉煌的云南古代文化。

  秦汉时期,生活在今西南地区的各少数民族被称为“西南夷”。《史记.西南夷列传》载:“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其外, 西自桐师(今云南保山)以东,北至叶榆(今云南大理),名为离,昆明……自离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徙、笮都最大;皆氏类也,此皆巴,蜀西南外蛮夷也。”

  西南夷已构成了今天西南民族成分的主体,并已形成今天云南各民族共同体的雏形。 它们分别是:氐羌系统的焚族,分布于云南滇池地区,成为滇王国的主体民族(又称滇焚)。 滇焚分布广阔,除滇池地区外,云南东北地区及滇南、云南西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其经济社会及文化发展程度在各民族中处于领先地位。焚人在汉以后的文献记载中较少,在南北朝时期以后,被乌蛮、白蛮所代替。 乌蛮在魏晋至唐朝中期,于云南东北建立了两爨(东爨、西爨)政权,割据一方。在云南西地区,唐中期后建立了六诏乌蛮政权,后在唐朝支持下,南诏统一云南大部分地区。宋朝时,南诏政权为白蛮段氏政权的大理国所取代。

  云南少数民族分布的自然地理环境因素
  摘要: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26个,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25个。全省总人口约4192万人(1999年),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300多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3。云南之所以分布有如此多的少数民族,与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因素,政治因素等诸多因素有关。而这些众多因素中,对云南少数民族的多样性起最根本性作用的又是云南的诸如地貌、河流、气候等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尤其是复杂的地形环境几乎是云南复杂的民族分布格局的基础。

  关键词: 少数民族 分布 地理环境因素

  一 云南民族分布概况

  神奇、富饶、美丽的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东西横跨864.9公里,南北纵长990公里。土地面积39.4(1995年统计数据)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192万人(1999年)。东与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为邻;东北面以金沙江为界,与四川省隔江相望;西北紧靠西藏自治区;西面与缅甸接壤;南部和老挝、越南毗邻。国境线长达4061公里,是全国陆地边界线最长的省份之一。
  云南,雪域高原与热带雨林共存,高山深谷和阔坝平湖相间,集结了全国二分之一的动植物种类,见证了26个民族生存发展的历程。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除汉族外,人口在4000人以上的共有25个少数民族,他们分别是:彝、白、哈尼、壮、傣、苗、傈僳、回、拉祜、佤、纳西、瑶、藏、景颇、布依、普米、怒、阿昌、德昂、基诺、水、蒙古、布朗、独龙、满,占全省总人口的近1/3。另外,有15个民族,如怒族、独龙族、傣族等为云南省独有民族,各民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色彩斑斓的民族文化。
  早在氏族社会时期,云南就生活着“羌、濮、越”三大族群,他们是云南最早的先民,秦汉时期总称为“西南夷”。后经历代的不断迁徙 、分化、演变、融合,到了明、清时代各族的分布和特点才趋于稳定。彝族主要分布在滇东北、滇中和滇北广大地区;白族主要分布在洱海周围及邻近地区;壮族、苗族主要分布在滇东和滇东南地区;傈僳、怒、独龙、哈尼、傣、拉祜、佤、景颇、布朗、纳西、藏、阿昌和德昂等族主要分布在滇西、滇南、滇西北的广大地区。另外,各民族民住的立体分布也较明显。白、壮、回、纳西等族多居于平坝;傣、阿昌居于低热河谷;彝、哈尼、拉祜、佤 、景颇、布朗、瑶、德昂多居于半山区;苗族多居于高寒山区;藏和普米居于滇西北高原;傈僳、怒和独龙族则分布在怒江、独龙江两侧的山区,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各民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相互融合,又独立发展,创造了五彩缤纷的民族文化。

  二 云南民族分布与地理条件因素

  对云南各民族的分布产生巨大影响的地理条件因素有很多,如地形、河流、气候、土壤、水源、光照条件等等。本文仅从影响较为明显的两个因素:地形因素和气候因素,来加以分析。

  2.1 地形条件因素的影响

  云南省各民族的分布受地形条件影响非常明显,如:其中有10个民族——回族、白族、纳西族、 蒙古族、壮族、满族、傣族、阿昌族、布依族和水族,分布于河谷平坝地区,共计约450万人口;而分布于低山地区的民族有彝族、哈尼族、瑶族、拉祜族、佤族、景颇族、布朗族和基诺族,共有约500万人口;分布在高寒山区的民族有苗族、僳僳族、藏族、普米族、怒族和独龙族,人口共计约400万。由此看来,云南省各民族的分布格局充满着云南复杂多样的地形环境的气息。
  云南省分布在我国西南边陲。整个云南省坐落在云贵高原,横断山区等地形起伏较大的高原山区。高大的山系、崎岖的山路以及纵横交织的河流,将云南省划分成众多的相对隔离的地理单元。如横断山区即三江并流地区,高大的山系纵贯南北,横断东西,交通不便,这使得居住在这一地带的居民处在一个相对隔离的“世外桃源”中。历史上这一带经济落后,各民族甚至同一民族内各部落之间经济联系处于割裂状态,进而限制了各族群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这就导致了各族群在独立的空间中发展,进而产生了相对独立的民族文化,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民族以及五彩缤纷的民族文化。如:云南独有的少数民族之一的佤族,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佤族有383023人,主要分布在澜沧江、萨尔温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地带。由于佤族村寨大多坐落在半山坡,所以其房屋为“干栏式”的竹楼茅草房,上层住人,下层为牛圈。又如:云南的独有民族之一的傈僳族一般居住在高山和半山区,只有少量的人居住在坝区。过去以竹木结构、土木结构为主,现已有砖木、砖混结构。他们的生产分工与组织比较简单,一般由女人从事采集、纺织、做家务活等工作;男子则从事狩猎、渔业等农活。现在还产生了“瓦刷”(雇工)耕作的形式,以应付季节性很强的农活。血缘氏族是构成村寨的主要核心。
  由于受地形条件因素的限制,云南各少数民族在相对独立的空间中发展的同时还造成了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制度的落后。在新中国成立前,云南各民族还分别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封建领主制、封建地主制等不同社会发展阶段,流行着原始的、古老的民族风俗。如云南独有的少数民族之一的怒族,没有属于本民族的文字,本民族的诗歌、曲调、传说、故事等均靠口口相传的古老方式一代代的继承下来。过去人们在日常生活及一些重大事情发生时以原始的刻木、结绳的原始方式来作记录。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着国家的平等的民族政策的实施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逐步发展,使得地形条件因素在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的阻碍作用逐渐减弱,进而过去各民族之间的因地形条件而导致的地理空间的相对隔绝状态也被逐步打破,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逐步加强。少数民族人民逐渐走出大山,走出河谷,奔向祖国各地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而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但同时各少数民族的独立的民族文化也出现了程度不一的遗失。

  2.2 气候条件因素的影响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云南有很多少数民族的分布除了与特定的地形条件因素有关联外,也与特定的气候条件因素有着极大的关系。温暖湿润的河谷地区与高寒的高山高原地区的常形成不同的民族群体与文化,滇南的热带季风气候区与云贵高原上气候较温凉的地区也常形成有巨大差异的民族文化。而云南又是一个多高原、山地分布的地区。尤其是在三江并流地区,崇山峻岭、河谷纵深,山地气候垂直地理分异较为明显,因而在这一地区河谷、山腰、山顶等各部位分布有众多民族,且各族文化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在滇南地区气候类型为终年炎热、夏季多雨的热带季风气候。长期在这一地区生活的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便应用着相应的抗热、防潮等措施以保证其正常的生产生活。同时,其民族文化中也突出的显示的湿热的气候环境。如云南独有民族之一的傣族。傣族人民常年生活在滇南的热带地区,这使得其与云南北部高寒区的民族文化有得巨大差异。傣族村落都在平坝近水之处,小溪之畔大河两岸,湖沼四周,凡翠竹围绕,绿树成荫的处所,必定有傣族村寨。著名的“傣家竹楼”就分布在这些坝区里。由于天气湿热,竹楼大都倚山傍水;村外榕树蔽天,气根低垂。傣家竹楼的造型属干栏式建筑,它的房顶呈“人”字型,因为这些地区属热带季风气候,降雨量大,“人”字型房顶易于排水,不会造成积水的情况出现。一般傣家竹楼为上下两层的高脚楼房,高脚是为了防止地面的潮气,起着通风透气、隔湿隔热的作用。竹楼底层一般不住人,是饲养家禽的地方,而上层为人们居住的地方。整个竹楼非常宽敞,空间很大,也少遮挡物,通风条件极好,非常适宜于西双版纳地区潮湿多雨的气候条件。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人类文明的逐渐进步,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逐渐增强,使得气候因素对民族分布的影响日益减弱。这也使得云南各族人民具有了相互交错分布条件。


  三 云南民族当代分布情况及发展预测

  各种地理条件因素对云南各民族的产生、发展,乃至今天的分布格局产生巨大作用。但是,随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民族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各族人民之间的往来逐渐增多,进而使各少数民族分布地区的人们逐渐走出去,到其他地区进行正常的生产生活。由此,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因素对民族的分布的影响逐渐减弱。由此,云南各少数民族昔日相对集中的分布格局被打破,逐步演变为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分布的分布格局。
  现代各民族交往日益密切,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增强民族认同感,巩固民族团结。但是,这同时又导致各族人民的文化的独立性逐渐丧失。各民族的生产生活习俗逐渐趋于一致,这也对我国多样的民族文化产生了巨大威胁。因此,各族人民在共享改革开放以来的胜利果实的同时还必须得担负起传承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的重任。国家要发展,人们生活水平要提高,但老祖宗留下来的优秀文化不容遗弃。这将是一个值得现代人深思的问题。在此,我们得学习学习日本在发展现代化时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措施。

  • 昭通,云南省下辖市级行政区,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地处云、贵、川三省结合处;金沙江下游沿岸;坐落在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抬升的过渡地带。

  • 昭通地势南高北低,最低海拔267米(水富县),最高海拔4040米(巧家县),总面积23021平方公里。

  • 昭通辖一区(昭阳区)10个县143个乡镇(办事处)。2010年末总人口521.3万,其中有苗、彝、回等23个少数民族54.2万人。

  • 昭通历史上是云南省通向四川、贵州两省的重要门户,是中原文化进入云南的重要通道,云南文化三大发源地(大理昭通昆明)之一,素有小昆明之称为中国著名的“南丝绸之路”的要冲,素有“锁钥南滇,咽喉西蜀”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