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酒冠黔人国”?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8

酒冠黔人国的意思是最顶尖的酒就数黔国人的是最好的。因为清朝时运销食盐至贵州的商人,大多为山西人,陕西人,赤水河畔的茅台是食盐的转运站,当时人的诗句“蜀盐走贵州,秦商举茅台”,便是这种情况的具体写照。

这些“秦商”腰缠万贯,习尚奢靡,终日宴乐。他们远在贵州,经常怀念山西的汾酒,为了满足这一需要,他们特地从山西雇来工人,与当地的酿造者共同研究制造专供他们享用的美酒。

人物分析

诗句出自郑珍的《茅台村》。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他那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诗作上。他家境贫寒,曾参加过砍柴、烧火、纺织、耕锄等劳作。

对于民间疾苦、官吏贪酷,均有比较深切的体会。他的诗如《捕豺行》、《六月二十晨雨大降》、《者海铅厂三首》、《酒店垭即事》、《经死哀》等便真实地反映了这些内容。



  • 老牌十大名酒
    答:中国十大名酒-茅台酒 茅台酒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公元前135年汉武帝“甘美之”的褒奖到1704年后清代大儒郑珍“酒冠黔人国”的赞誉,从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到1996年荣获纪念“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茅台酒系以优质高粱为原料,用小麦制成高温曲,而用曲量多于原料。用曲多,发酵期长,多次...
  • 中国十七大名酒,今可安好?现今这些谁最强
    答:从公元前135年汉武帝“甘美之”的褒奖到1704年后清代大儒郑珍“酒冠黔人国”的赞誉。 茅台酒口味幽雅细腻,酒体丰满醇厚,回味悠长,茅香不绝。 现在提起茅台,总体来说一个字:大写的牛! 在消费者眼中:茅台是“硬通货”、“不断涨价”、“开门即售罄”、“排队买茅台堪比春运”等等,在这个供大于求的商业社会,...
  • 茅台酒的历史
    答:“华茅”就是茅台酒的前身。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偈盛烧房”将其产酒正式定名为茅台酒。清《旧遵义府志》所载,道光年间,“茅台烧房不下二十家,所费山粮不下二万石。”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清代诗人郑珍咏赞茅台“酒冠黔人国”。1949年前,茅台酒生产凋敝,仅有三家酒坊,即:华姓...
  • 中国的十大名酒
    答:一、茅台酒 茅台酒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公元前135年汉武帝“甘美之”的褒奖到1704年后清代大儒郑珍“酒冠黔人国”的赞誉,从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到1996年荣获纪念“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茅台酒系以优质高梁为原料,用小麦制成高温曲,而用曲量多于原料。用曲多,发酵期长,多次发酵,...
  • 世界三大名酒是什么???
    答:1843年,清代诗人郑珍咏赞茅台“酒冠黔人国”。1949年前,茅台酒生产凋敝,仅有三家酒坊,即:华姓出资开办的“成义酒坊”、称之“华茅”;王姓出资建立的“荣和酒房”,称之“王茅”;赖姓出资办的“恒兴酒坊”,称“赖茅”。“华茅”就是现在的茅台酒的前身。 茅台酒,被尊为“国酒”。他具有色清透明、醇香馥郁...
  • 同样的茅台酒,你藏的却没有别人值钱,你知道茅台酒有着怎样的历史么?
    答:茅台酒的历史 茅台酒的传奇在两千多年前已经拉开帷幕,据司马迁《史记》载:剑安六年,即公元前135年,汉武帝刘彻出使夜郎,夜郎国敬献美酒枸酱,汉武帝饮后赞不绝口,枸酱酒也就是茅台酒的前身。1704年,以茅台命名的白酒品牌开始出现,到了清末,茅台地区白酒的年产量已达170余吨。1915年,在茅台...
  • 中国历史悠久的白酒有哪些?
    答:一、 茅台酒 茅台酒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公元前135年汉武帝“甘美之”的褒奖到1704年后清代大儒郑珍“酒冠黔人国”的赞誉,从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到1996年荣获纪念“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茅台酒系以优质高粱为原料,用小麦制成高温曲,而用曲量多于原料。用曲多,发酵期长,多次发酵,...
  • 中国白酒三大名酒
    答:中国白酒三大名酒分别是茅台、五粮液、剑南春。1、茅台 茅台酒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公元前135年汉武帝“甘美之”的褒奖到1704年后清代大儒郑珍“酒冠黔人国”的赞誉,从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到1996年荣获纪念“巴拿马万国博览会”。2、五粮液 五粮液酒是浓香型大曲酒的典型代表,它集天、地...
  • 中国的名酒有哪些?白酒什么的。
    答:这两地都分布在赤水河畔,前者位于黔北,后者位于川南。赤水河经贵州仁怀,习水,再流经四川古蔺等县,至四川合江县汇入长江。酱香型名白酒中以贵州茅台酒最为著名,有国酒之美称。在清代,由于川盐入黔,赤水河是川盐从长江经泸州,合江等地的一条水上通道。清代诗人郑珍曾写道:"酒冠黔人国,盐登赤虺...
  • 4诗句酒冠黔人国,盐登赤虺河的作者是谁?郭沫若郑珍梁启超龚自珍上_百度...
    答:这句诗出自于清代著名学者、诗人郑珍的《茅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