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地球 ——绘本《北纬36度线》成长课信息报道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9
授课人:王英楠

绘本《北纬36度线》作为“把地球装进口袋”主题的开启课,带我们领略世界的奇妙。这本书由小林丰先生绘制,书中大鸟沿着北纬36度线,从东京出发,途径熟悉的洛阳、西安、帕米尔高原,途径不很熟悉的巴格曼村、赫特拉、德黑兰、西西里岛,一直到达直布罗陀海峡……

绘本画面十分精美,学生被画面吸引,老师引导学生关注每幅画面里的最主要部分——建筑,以及画面中的其他部分,孩子们观察到了画面中的孩子、服饰、景物,然后老师抛出一个问题“请你猜一猜画面中是哪个国家或城市?”孩子们纷纷举手,对照着扉页中的36度线,开始猜大鸟经过的第一个城市是“东京”,我们又跟随大鸟经历了韩国庆州、中国西安,大家发现每幅画面里大同小异。再往前飞,画面突然不一样了,学生发现高楼大厦变成了高山草原,学生们还发现这里的人们住的是帐篷,人们的服饰也不一样了……

跟着大鸟继续飞,来到一个美丽的村子,这是哪里呢?大家有的说是阿富汗,有的说巴基斯坦,真正的答案是——阿富汗!大家都发出了“啊?”的疑问,为什么呢?这时候老师问大家“你印象中的阿富汗是怎样的呢?”同学们纷纷举手“阿富汗有战争”,还有的孩子说“老师我昨天查资料知道阿富汗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看来大家认识的阿富汗是战火连天,民生凋敝的景象,而此刻绘本中的巴格曼村,硕果累累,人们安逸的劳作,孩子们在开心的玩耍,这是真实的阿富汗吗?学生们开始思考……大家更认为战争的照片符合阿富汗,此刻思维的小马达已启动,大家经过讨论,还是意见不统一。此刻我们向作者求助,《北纬36度线》的作者小林丰先生曾经说过,记者和媒体常常为了吸引眼球而渲染战争恐怖、惊悚的画面,然而镜头一偏就会看到不一样的景象。小林丰先生曾两次到过巴格曼村,他被这里的祥和、安静所吸引。这时学生们恍然大悟,原来真正的阿富汗并不是只有战争,绘本中没有硝烟、没有战火的画面却也充满了战争的痕迹……

走出战争区,我们有来到塞浦路斯岛、土耳其、欧亚大陆,再往西便是苍茫的大西洋,大鸟在海面飞行,两个小男孩和那只小狗也回到了家。老师问大家,这本绘本里除了大鸟还有一个线索是一直出现的,学生们都很吃惊,赶紧回去再看一遍绘本,原来里面有两个小男孩和小狗也是一直出现的。

我们跟随大鸟飞过了北纬36度线上的国家,看到了不同的建筑、服饰、饮食习惯和风土人情,但是绘本里的孩子都在快乐的玩耍,安静的生活,这大概就是生活的本质吧!

评课:

课后语言组的老师对这堂课进行点评,老师们结合王老师的行为设计和上课内容开展研讨。大家肯定了这堂课的一些闪光点,首先大家认为这堂课目标清晰,而且通过课堂教学目标也得到很好的实现;王老师讲课娓娓道来,不急不躁,通过引导性语言,用温和的方式带给学生力量;老师平稳,但学生很活跃。老师能带领孩子不停地观察,每幅图都有共同的东西,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大家觉得这节课的亮点是“对比阿富汗”环节,这个环节改变了学生对一些国家的印象,真实的生活和媒体展示给我们的不一样。这节课有深度、有思考,联系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认知,从地理、人文等方面对北纬36度线有了整体的感知,同时也开启了对新话题的探索兴趣。

大家对于这堂课还有一些讨论,一个主要的问题是这个绘本的主题是什么?老师最后引出“和平”的主题,但是老师们认为主题引入得有些突出,应该留出更多时间让学生们讨论、思考,从而引出珍惜和平的主题。这本绘本的主题到底是不是“和平”呢?老师们又展开第二轮讨论,宋老师指出这个绘本是有力量的,隐藏式的,它带给我们思考的力量。我们应该聚焦于每个国家和城市不一样背后的原因,媒体上的照片和绘本中祥和的画面,其实主题都是“和平”,只不过展现和平的方式不同。和平是奉献和付出得来的,这也让我恍然大悟。

自我反思:

这堂课基本按照预先设计完成,学生们有观察、有思考、也形成了新的认知。但是回顾课堂,根据各位老师的建议,我又有了新的思考,发现这堂课里的不足之处:

[if !supportLists]1. [endif]节奏:这堂课教学环节的设计还有待提高,前面共读绘本时的节奏有些慢,导致后面发现小男孩、将国家进行拼图排序两个环节的时间不足。

[if !supportLists]2. [endif]主题的提升:前期对主题有了一个预设,但是最后由于时间和环节的设计,主题直接展示了出来,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和讨论,应该让学生自主地找到问题的答案。

[if !supportLists]3. [endif]板书:前期设计了板书,上课后因为有些紧张,后半段板书没有完成。

在反思中前行,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