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远大捷是一场大战,为何袁崇焕只斩首二百余人?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2
宁远大捷为何只斩首两百多人,这样的战斗力算什么水平?

宁远大捷是明清战争的一部分,宁远大捷并不是什么大战役,但对明朝影响挺大。因为就死亡人数而言不算是大战役,但是从对朝政的影响来看算是很重要的战役。宁远大捷是天启六年正月(1626年)明朝和后金之间进行的一场战役,明军取得胜利,后金军战败,这也是首次明军打败后金军。在宁远之战中,明军在主战场—宁远城获胜,而在分战场—觉华岛失利,但总的说来胜利是主要的,所以明朝称这场胜仗为“宁远大捷”。宁远大捷后金损失了1万7千军队。

宁远之战发生在明朝最后第二个皇帝天启六年。当时的后金(后称满清)势力在辽东崛起,统一了女真族,并开始对明朝发动攻击,先后取得抚顺、清水堡、辽沈、广宁等大战的胜利,一路高唱凯歌。明朝方面派遣天启皇帝的老师孙承宗督师蓟辽,也颇有成效,令后金不敢再犯。但是孙承宗受到朝廷阉党的攻击,被罢免了职务。取代孙承宗的,是魏忠贤的党羽高第。


明清战争是一个朝代的更换的残酷战争,所以在这一场战争中战况十分激烈,但是明军占据主场优势,在战场中十分骁勇,战况十分明朗,自己仅仅损失了二百多人,这不仅仅是主场优势的原因,在战争武器上可算是级别的差距,而且在士兵上也是非常有差别的,渐渐地显示出国家间地区别。

明朝的历史是十分复杂的,尤其是明朝后期,朝廷党争激烈,边关的战役似乎也和朝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袁崇焕指挥的,明军第一次战胜后金军队的宁远大捷的历史背景也正是如此。

提及袁崇焕,作为其成名之战的宁远大捷是始终绕不开的。所谓宁远大捷,指的是明天启六年发生在明朝和后金之间的一次攻防战,努尔哈赤率军攻打由袁崇焕驻守的宁远城,持续两日未克北返。

明朝单方面称这次保卫战为宁远大捷。后世以讹传讹,不少人认为此战袁崇焕歼敌近两万人,间接击毙努尔哈赤,更有擅写抒情散文的历史爱好者,称之为“大明最后的荣光”,认为宁远大捷为大明王朝续命十八年。
然而,抛开那些打着科普的幌子实则只是主观称颂袁崇焕的历史抒情散文诗,静下心来研读史料,不难发现,所谓宁远大捷,不过只是明朝为了鼓舞士气,所发起的一场造神运动罢了。

坚守宁远,难度不高
拜影视剧所赐,我们总是觉得攻破一座城池,固然十分惨烈,但是难度不高。往往几百士兵扛着个长长的梯子跑到城墙底下,然后顶着拱木雷石蚁附攻城,爬上城头一番厮杀就破城了。
事实上,在炸药以及重炮出现之前,冷兵器时代正面强行攻破一座坚城的难度,远远超乎你的想象。

诸葛亮二次北伐时,陈仓之战,三万蜀军进攻由郝昭驻守的陈仓城,而郝昭手底下只有一千多兵马,兵力对比大约二十比一,结果相持二十多天,诸葛亮无功而返;纵横天下战无不胜的蒙古铁骑,被军事力量孱弱的南宋生生阻挡在襄阳城下六年之久,不能前进一步。
对于攻防战的认知,纸上谈兵的袁崇焕只停留在“兵法有进无退”这个层面,然而两千年前的《孙子兵法·谋攻篇》就曾明确指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其实古代攻城,多半都是借助内应开城,比如努尔哈赤之前攻陷开原、铁岭等等;或是借助天灾以及人为天灾,例如纵火或者水淹。真正正面攻防极少,往往都是围而不攻,要么围点打援,要么围城以求守城一方困毙。“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是很有道理的。
具体到宁远之战,袁崇焕统兵两万,努尔哈赤手下兵力也不过是六七万而已,可以说,凭借这个兵力对比,只要没有内乱,封死四门,顶住努尔哈赤两天的攻击,根本没有什么难

关于宁远大捷的杀敌战果,有两个谣传。一是击毙或是击伤努尔哈赤,二是斩杀后金军队一万七千余人。
我们先说努尔哈赤之死。袁崇焕自己报功的奏章上没有提,后金方面也没有相关的记载,不知“红衣大炮击毙努尔哈赤”这个说法究竟从何而来。可能出于蓟辽经略高第奏报,炮毙一个“大头目”,敌人用红布包起来抬走了,而且边走边哭;也有可能是明人张岱记载的,红衣大炮击中了“黄龙幕”,伤一“裨王”。
然而无论如何,击毙努尔哈赤这种说法没有任何明确史料可以证明。可能后来有人也意识到了这个牛皮吹大了,毕竟宁远之战之后几个月,努尔哈赤本人还亲征蒙古,接见使者。于是,击毙变成了击伤,然而这个说法依然经不起推敲。
宁远城的红衣大炮现在依然还在那里,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实地去参观一番。这种火炮发射的是实心弹,那么后果无非就是两个,要么毫发无伤,要么打个稀巴烂,又不是后世的开花弹,没有弹片,何来击伤?

于是,造谣者又退了一步,说是因为没有攻克宁远,努尔哈赤是被袁崇焕活活气死的。总之无论如何,要让努尔哈赤的死和袁崇焕挂钩,也算用心良苦。然而,想想努尔哈赤生平,年轻时候吃过的苦,如果气量真的如此狭窄,恐怕他连“七大恨”都来不及说,就已经气死了。
再说杀敌数量,无论明朝还是后金,官方记载虽然有些出入,但是基本差不太多,都是三五百人,袁崇焕上交二百多斩首。然而不知何时起出现了一个“一万七千人”的惊人数字。
认同这个数字的人,大致出于两个理由,一是推测。毕竟红衣大炮对着人群里轰,动辄就是“糜烂数里”甚至“数十里”,杀敌数量怎么会只有区区几百人?第二还是推测,努尔哈赤号称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那么究竟区区几百损失,何至于让他退兵呢?肯定是兵力损失到了伤筋动骨的地步,努尔哈赤才会无奈退兵。

其实两点可以合并反驳。在攻城时,骑兵的作用是凭借速度进行抛射,压制城头敌军,攻城工作最终还是要步兵完成的。然而步兵攻城是需要器械的,比如偏桥、鹅车、对楼等云梯类工具。宁远之战只持续了两天,就地打造的话,时间上肯定是来不及的。
因此,努尔哈赤确实是进行了围城,应该也做了攻城的尝试,但是绝非孤注一掷,誓要破城。等到知道自己需要的粮草不在宁远,而在觉华岛,于是努尔哈赤就放弃了。如此一来,守城方无法主动杀敌,攻城方无意拼死一战,那么明军实际杀敌数量能有多少?

所以,宁远之战确实发生了,宁远城也确实守住了,然而,这只是一次成功,算不上大功,更远称不上是大捷。所谓宁远大捷,其政治意义要远大于军事意义。
自萨尔浒一战之后,明朝军队士气低迷,几乎可以说谈后金色变。在这种情况下,朝廷方面急需一场胜利鼓舞士气,因此,袁崇焕的不败,就变成了一场大胜,其本人则被鼓吹成大明战神。

因为宁远大捷是被动防御的一场战争,所以后金不会有太大损失。宁远大捷可以说是明末异常无人不知的战役,这场战役让袁崇焕一战成名,但这场战争却只击杀了二百多个敌人,让人听起来就觉得不可思议。我们都觉得“大捷”应该会对敌人造成严重的损失,但宁远大捷却一反常态。其实大捷不一定是看伤亡人数之类的,更重要的是这场战争所带来的意义。

后金觉得宁远不太好攻,于是他们改变目标去攻打觉华岛。觉华岛使明军损失惨重,觉华岛对于明军非常重要,那个岛上囤积着他们的粮食物料。后来岛上的人和物都被后金拿下了,这场战争的伤亡可比宁远大捷多得多。很多人都不太相信后金只伤亡了二百多人,他们觉得是后金在说谎,可根据史料记载,这个人数是很值得相信的。

后金有很多骑兵,他们都善于骑马,也很灵活,所以攻城是他们的弱点。在他们的过往征战中,他们一般都是利用骑兵的优势来采取作战技术,他们一般都是攻得了就攻,实在不行就找机会离开。所以宁远大捷这种类型的攻城战,是不会给他们带来多大损失的。

而那些叙述后金伤亡惨重的信息,大多都是明军谎报战功还有文人自己想象出来的结果。那些都不值得我们相信,我们所要知道的事,宁远大捷是明朝守城坚固的典范,这就是它称之为大捷的原因。



首先我们要知道宁远之战怎么来的,高第刚刚到任辽东,后金进犯,高第的意见是坚壁清野,全军退守山海关,以袁崇焕为首的主战派不听,要死守宁远,所以袁崇焕这些人就和高第闹翻了,而后高第带领明军主力退守山海关,对关外之事不闻不问。

宁远之战对明军来讲是一场防守战,后金兵力有6万,攻城有3天,宁远明军主要防守手段就是火炮,以当时的火炮杀敌效率来讲,后金损失1万多的可能性不大,斩首200多人是满桂的奏报上说的,是登上城头的被斩杀的后金士兵,另外还有不少被火炮杀死了,但具体数量不明确,粗略估计上千人是应该有的,人头少的原因,一方面是袁崇焕不肯出城,毕竟没有援兵,和高第闹翻了,觉华岛之战袁崇焕都没出城救援,所以城外的人头就拿不到了。另外一方面,后金有收敛己方士兵尸体的习惯,退军后,明军也拿不到在城外战死后金士兵的人头。

这个斩首269级说的并不是后金损失人数,明朝官方认可的数字是一万七千余,野史大多记载的是数万。宁远大战能取得首级,主要是因为曾有一段城墙破口,危机时刻袁崇焕身先士卒消灭攻入敌军,并补好缺口;以及袁崇焕派敢死队趁夜突袭后金工程器械的阵地时,取得的首级;后金攻势极猛且急,其中有两日昼夜不停的猛攻,但他们很难攻上城墙,这方面首级并不多。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因为那个时期明朝军队祸国害民的陋习极多,袁崇焕确实不喜首级记功,所以后来的宁锦大捷和京城保卫战(清亡后被称为京师大捷),均战前与将士约定,只要胜利,斩、俘不计。至于网络上关于袁崇焕的历史颠覆类炒作内容,其实与历史毫无关系,倒是涉嫌恶意造谣诽谤。

宁远大捷是一场大战,但袁崇焕只斩首二百余人因为他是一位善良的统军,不滥杀无辜

和他本人的性格有关,他本人的性格是不会滥杀无辜的,斩首200多人可能也只是为了保全自己的战争胜利,还有战争的胜利与否与斩杀多少人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关系。

  • 宁远大捷的真实情况是什么?袁崇焕被杀后为什么老百姓争相食其肉呢...
    答:宁远大捷,之所以被大家传得神乎其神,无非是因为这是袁崇焕的成名之战,而且据说在此战中,满清被打死数千人,甚至努尔哈赤也是在宁远城下被炮炸伤而死,最后逼退满清大军。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宁远战役,确实算得上是一场大捷。但问题是,据史书上记载,宁远之战后,努尔哈赤率军返回沈阳,其后两个...
  • 宁远之战中击败努尔哈赤全靠袁崇焕
    答:袁崇焕战后向朝廷提出的奏折中,也指出:“辽左之坏,虽人心不固,亦缘失有形之险,无以固人心。兵不利野战,只有凭城用大炮一策。”可见,红衣大炮这种新式武器在明金战争后期已经成为决定双方胜负的一个要素。宁远之战对长期以来傲视中原的满洲贵族也是一副清醒剂,大炮的厉害迫使他们开始向自己的对手...
  • 宁远之战是如何爆发的
    答:宁远之战是如何爆发的宁远大捷简介 通过对宁远大捷简介,了解明军和后金的交战历史,也能对明朝末期的大将袁崇焕能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宁远之战发生在明朝最后第二个皇帝天启六年。当时的后金(后称满清)势力在辽东崛起,统一了女真族,并开始对明朝发动攻击,先后取得抚顺、清水堡、辽沈、广宁等大战的胜利,...
  • 袁崇焕的宁远大捷真实情况是什么样的?
    答:至于明朝,除了阳明先生王守仁,还有一个众所周知的典型儒将人物不得不提——袁崇焕,当然,在先正看来,袁崇焕的儒将,前面需要加上一个“伪”字。是的,在我眼中,袁崇焕只是一个伪儒将。提及袁崇焕,就不得不说他的成名之战——宁远大捷。事实上,所谓的宁远大捷...
  • 宁远之战袁崇焕会失败,原因是什么?
    答:俗话说得好:“得陇望蜀,乘胜追击”,用毛泽东得的话说:“得得者得天下,得胜者得天下,得胜者得天下,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好,这是一场大胜仗,这场战争的胜算很大,用毛泽东的话来说,是一场大胜仗。宁远之战前两年,东三省一带由孙承宗指挥。按照“辽人守辽土”的...
  • 袁崇焕是为什么而死
    答:袁崇焕(1584-1630).字元素.号自如.曾任兵部尚书.蓟辽督师.曾多次率兵阻止后金南下.取得宁远等大捷.可惜.生性多疑的崇祯帝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以[通敌叛国"之罪.判袁崇焕[磔刑".袁崇焕是明朝最大的忠臣和功臣. 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两位大汗以及率领的几十万将士.都拿他没有办法.屡战屡败.就是打不过...
  • 明朝宁远之战详细过程
    答:袁崇焕:主要事迹:指挥宁远之战。主要活动区域:宁远。遗迹、文物:宁远城。宁远大捷明朝失去辽河以东土地之后,后金与明朝继续在辽西进行军事争局:第一局是广宁之战,第二局是宁远之战,第三局是宁锦之战,第四局是大凌河之战,第五局是松锦之战,第六局是山海关之战。其中山海关之战发生于顺治朝,主要是同李自成...
  • 宁远大捷:袁崇焕以2万破6万 努尔哈赤被炮轰后重伤致死
    答:袁崇焕歃血为盟死守宁远 在努尔哈赤渡过辽河的时候袁崇焕就得到了消息,由于这个时候宁远已经成为了孤城,没有后勤,没有援军。想要活命只有两个办法,一:大败贼军,将他们赶回老家!二:投降 但是投降是不可能的,自己的一家 老小全都是明人,而后金的那都是一群野蛮人建立的国度,就算是投降了也是...
  • 宁远之战是一场怎样的战役?
    答:后金军队连续攻城两日,都不能得手,加上努尔哈赤受了重伤,不得不下令撤退。袁崇焕乘胜杀出城去,一直追赶了30里,才得胜回城。努尔哈赤回到沈阳重伤而死,他的第八个儿子皇太极接替他做了后金大汗。宁远
  • 袁崇焕为什么能取得宁远大捷,都有哪些因素呢?
    答:努尔哈赤用兵老道,擅长谍战,以往攻城过程中都会安排奸细在城中里应外合。往往在战事焦灼时一小股袭击城门的奸细就能改变整个战局,这招在辽东攻城战中屡试不爽,但是在宁远城下却失效了。宁远之战前,袁崇焕就用保甲法军民联防严查奸细,保证了宁远之战只要专注对付城外的后金大军而不需担心奸细乘乱开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