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学习策略 有关心理学的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8
心理学中学习策略有哪些?

目前比较认同的是三大策略: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认知策略——主要是加工组织信息的策略,也就是理解和记忆学习材料所需要的各种方法的总称;
元认知策略——主要是对学习活动进行计划、组织、监控、调节的各种方法策略的总称;
资源管理策略——主要是种种学习条件的利用,内在条件如努力,外在条件如学习环境的选择,学习时间的安排与利用,老师的指导与同学的帮助等。

学习有很多种策略,只要用的上就是好的策略,跟本就不存在最好的。
但是有效的话,应该是跟你要学习的内容想对应才算是有效,这里是一个选择的问题,因为根本没有万能的学习策略。
学习大多数可以分解为理解、记忆两个大块。其实理解就是记忆策略,你有很好的理解你就能够把知识点记忆起来。这里涉及到元记忆这个东西,它指的是你是怎样学习的记忆。例子:1+1=2你记的不是答案,而是2是1的进一位,+1代表在1的基础上进一位。
那么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图象记忆法等等,你上网就可以找到一堆,我在这里说方法不在于多,在于能用,就是你说的有效。
那么理解也是有策略的,按照一定学习目标(了解作者的观点,分析文章的结构),学习结构(例子:你看文章会把书分为总分总或者其他的来看)

那么总结一下学习策略就是要让自己知道要学习什么,怎样学习,怎样理解好并记忆。

什么是学习策略?

通俗地讲,学习策略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学习方法”。

“学习策略”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1. 学习策略是行动的过程 。每一个人在学习时都在执行某种策略。比如,一个人在阅读一篇英语短文,这个人像以往那样,在阅读刚刚开始的时候就注意到“语言点”,而且就开始记住它们。这就是这个人在执行阅读的学习策略。不管这种策略是不是有利于这个人对文段的整体理解,这个人实际上在通过行动来执行自己的既定策略。当这个人认识到这种学习策略不利于自己的阅读理解时,这个人不可能立即丢掉这种策略,而需要用新的行动来代替原来的行动。

2. 学习策略是体验的过程。有了学习的行动,也就有了对学习的体验。因此,在一个人进行学习活动时,必定会产生某种体验。比如,一个人现在想改变自己的那种逐字逐句进行阅读的习惯,于是,这个人加快了阅读速度,忽略了语言细节,这显然是一种新的阅读行动,伴随着这种行动的是发生在这个人内心的新体验。

3. 学习策略是适应的过程。新的行动带来新的体验。但是,如果一个人曾经很适应用较慢的速度阅读短文,如果一个人曾经习惯于探查一个个孤立的语言点,在这种情况下,这个人可能对快速阅读有一种不适之感,于是,这个人还要经历一段适应的过程。

4. 学习策略是矫正的过程。如果一个人过去不懂得培养有效的学习策略,不自觉地养成了一种不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在英语写作时,一个人已经习惯于把心中想好的汉语意思一句一句地翻译成英语。尽管这个人已经知道这样做的弊病,但是,这个人仍然需要用一段时间的训练来矫正这个习惯,否则,这个人就会依旧执行原来的策略。

5. 学习策略是巩固的过程。经过一段时间的行动、体验、适应和矫正,一个人会逐步获得较为有效的学习策略。但是,这个人应当坚持实施这些已经形成的学习策略,为的是使之得到巩固。

6. 学习策略是发展的过程。一个人学习时实际上都有一套学习策略,比如,一个人喜欢从理性上接受外语,往往更善于规范的阅读,更重视写作,更乐于研究语法,等等。所以,当一个人改善自己的学习策略时,便是用一套新的学习策略来逐步代替原有的学习策略,而要做到这一点,是需要逐步把各项学习技能发展为一套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系统的,它被人们称作为“学习策略体系”。

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的界定

在有关学习策略的研究中,学习策略的界定始终是一个基本的问题。对于什么是学习策略,人们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和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至今任然没有达成一个统一的认识。有的被用来指具体的学习技能,诸如复述、想象和列提纲等;有的被用来指较为一般的自我管理活动,诸如计划、领会、监控等;有的被用来指组合几种具体技术的复杂计划。甚至有的与元认知、认知策略、自我调节的学习等术语的相互重叠。概括起来,对学习策略的界定,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把学习策略视作学习活动或步骤。 它不是简单的事件,而是用于提高学习效率,对信息进行编码、分析和提取的智力活动,是选择、整合应用学习技巧的一套操作过程。
把学习策略视作学习的规则、能力或技能。
把学习策略视作学习计划,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制定的复杂计划。
综合这些不同的看法,我们认为:
所谓学习策略(learning strategies),就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
[编辑本段]学习策略的特征
1、主动性 一般学习者采用学习策略都是有意识的心里过程。学习时,学习者先要分析学习任务和自己的特点,然后,根据这些条件,制定适当的学习计划。对于较新的学习任务,学习者总是在有意识、有目的地思考着学习过程的计划。只有对于反复使用的策略才能达到自动化的水平。
2、有效性 所谓策略,实际上是相对效果和效率而言的。一个人在做某件事时,使用最原始的方法,最终也可能达到目的,但效果不好,效率也不会高。比如,记忆一列英语单词表,如果一遍又一遍地朗读,只要有足够的时间,最终也会记住。但是,保持时间不会长,记得也不是很牢固;如果采用分散复习或尝试背诵的方法,记忆的效果和效率一下子会有很大的提高。
3、过程性 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策略。它规定学习时做什么不做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用什么方式做、做到什么程度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4、程序性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订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每一次学习都有相应的计划,每一次学习的学习策略也不同。但是,相对同一种类型的学习,存在着基本相同的计划,这些基本相同的计划就是我们常见的一些学习策略,如PQ4R阅读法。
[编辑本段]学习策略的层次分类
一、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一般而言,认知策略因所学知识的类型而有所不同,复述、精加工和组织策略主要是针对陈述性知识,针对程序性知识则有模式再认识策略和动作系列学习策略等。
(一)复述策略
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二)精细加工策略
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三)组织策略
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二、元认知策略
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
三、资源管理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有助于学生适应环境并调节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要,对学生的动机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