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临沂发现北辛文化环壕聚落,是哪个时代的遗址?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8
北辛文化的分布

1964年4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在滕州市(现枣庄市滕州市)北辛遗址调查中,采集到一批和大汶口文化风格不同的陶器,称之为“北辛类型”。北辛文化主要分布于泰沂山系南、北两侧一带,包括了除胶东半岛以外的山东省大部分地区。 2015年1月,在沂河上游右岸堤防加固工程的考古勘探中,沂水县首次发现一处距今约七八千年的北辛时期文化遗址,这一发现填补了沂河上游新石器文化发展的序列和时代缺环。该遗址位于沂水县许家湖镇邵家宅村南,东部紧邻沂河,北、西两侧被丘岭环绕,属岭前冲积平原向河边台地过渡地段,面积约3.5万平方米。遗址保存状况较好,内涵较为丰富,采集遗物标本以夹砂红陶、褐陶为主,质地较粗疏,器型有鼎、钵、盆、罐等。根据器型的演变特征并经山东省考古研究所专家鉴定,为新石器时代北辛文化遗存。它的发现,是沂河上游乃至沂蒙山腹地几大流域中难得的一处该时期文化遗址,大大缩短了沂河上游旧石器晚期到新石器文化的距离,原始文化发展脉络更加清晰。2、典型遗址:北辛文化发现以来,经过发掘的遗址有滕州北辛、邳县大墩子、兖州王因和西桑园、汶上东贾柏村、泰安大汶口、邹平苑城、临淄后李官庄、章丘王官、青州桃园、兰陵县于官庄等10余处。3、文化特征、分期与年代:北辛文化已形成完整的聚落,房址均为半地穴式建筑,墓葬流行长方形土坑竖穴墓,无葬具,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骨、角、牙、蚌器十分发达,制作工艺以磨制为主。一般认为北辛文化的年代在距今7300—6100年之间,早期约在距今7300—6800年,中期距今6800—6400年,晚期距今6400—6100年。4、地方类型:可分为北辛类型和苑城类型。5、社会经济与社会性质:农业、饲养业、手工业和陶器制作业均有所进步;社会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所有制形式由氏族公有制向家族私有制转化。 2009年,考古人员在东上林村和吴家辛兴村附近发现的古遗址,被专家认定为是距今7000多年的北辛文化遗址。这块国内罕见遗址的发现,将临朐有人居住的历史又向前推进了2000年。  2009年4月份的一天上午,临朐县博物馆研究员宫德杰和同事来到临朐县龙岗镇吴家辛兴村西的农田中进行文物普查。农田里一块有刻痕的石头令他的眼睛一亮,这块石头有一位成年女性的拳头大小,厚约0.1米,表面明显被打磨过,已有断裂残缺的痕迹。同事在附近发现了很多陶片,和在临朐以前发现的大汶口文化遗址和龙山文化遗址里的陶器不同,年代应该还要早。随后的两天里,宫德杰和同事们几乎一直在吴家辛兴的田地里转悠,不断找到陶片、石器等古物。  2009年5月27日上午7点40分左右,宫德杰又和同事们来到龙岗镇东上林村附近普查。在观察高出路面1米多的河边台地断崖面时,他就发现断崖层里有一些纹路很奇特的陶制品残片。将陶片挖出后,他发现这些陶片与4月份他在吴家辛兴发现的很类似。他和同事们推断,在东上林村和吴家辛兴村附近,可能存在同一个时期的大量遗址。遗址大多位于东上林村东南的河边台地上。遗址西南部断崖处暴露有文化层、灰坑、墓葬、壕沟、红烧土等遗迹遗物。由断崖观察,北辛文化层厚约0.5至2米不等。果不其然,馆员们陆续发现了很多陶片、石器以及墓葬。宫德杰跟博物馆馆长衣同娟商量后,带着一大堆标本赶到了济南,拜访了山东大学考古专家栾丰实和方辉教授。当看到那个刻有放射形线条的石器后,专家们都变得异常兴奋。2009年7月份,专家们在细致的现场勘查之后,初步确定在龙岗镇存在着大量较为完整的北辛文化遗址。在此之前,在临朐发现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址是由距今约5000年的中晚期大汶口文化遗址。也就是说,临朐有人居住的历史被整整前推了2000年。  对于这块埋藏在地下近10万平方米的北辛文化遗址,山东大学考古专家方辉说,这些遗址是目前他知道的在临朐境内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后李文化是山东地区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约8200至8500年,之后便是北辛文化,这样的遗址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非常少见的。 1、发现与分布:白石村类型的遗址共发现近40处,分布区域限于胶东半岛地区。近80%位于海边或距海很近的河口两岸,并多为贝丘遗址。2、典型遗址:比较重要的有即墨南阡和北阡、莱阳泉水头、长岛大钦东村、乳山翁家埠、福山丘家庄、烟台白石村、牟平蛤堆后和姜家庄、威海义和、荣成河口和北兰格等。其中白石村、丘家庄和河口三处经过发掘。3、分期、特征与年代:白石村类型分为早晚两期。早期的遗迹仅在白石村灰沟中发现3具人骨架,晚期的遗迹以柱坑柱洞发现最多,尤以较大的柱坑引人注目;年代在距今6500—6100年前后。4、文化性质:白石村类型与北辛文化,尤其是与苑城文化有诸多相似之处,同时苑城类型与白石村类型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于官庄北辛文化遗址位于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兰陵镇。该遗址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的。1988年秋,笔者陪同中国考古队韩教授等人下乡普查我县文化遗址保护情况。下午五时许,我们一行四人在于官庄村北菜地边休息时,笔者发现地上一些陶片和陶足,是红陶加大的粗砂粒,比较特殊,便捡了几块给考古队的韩教授看,韩教授异常兴奋,立即奔向菜地,并把自己的风衣脱下,包起捡回的陶片,然后请村里的壮年挖掘了几处,文化层较深。韩教授明确地说,此处是北辛文化遗址。

  北辛文化遗址
  北辛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被认识,开始于1978年至1979年对山东滕县北辛遗址的发掘。它是黄河下游一种原始社会较早期的文化遗址,根据北辛遗址发掘的碳—14测定为距今7300一6300年,它的发现与确立不仅解决了大汶口文化的渊源问题,而且对我国原始社会早期的国原始社会早期的农业、手工业及渔猎生产等方面的问题提供了重要依据和线索。 表现在北辛文化中的农业特征,一是粟粒碳化颗粒的发现,二是大量磨制生产工具的出土。在一些窖穴的底部,发现了粟类作物的颗粒,这些碳化了的粟颗粒,是目前我国北方发现较早的农作物之一,这说明了农业生产是他们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也是定居生活赖以生存的重要保障。粟是耐旱作物,从地理环境、土质和气候方面观察,北辛文化所处的地带是非常有利于古代人类的居住和古老的农业生产的。因为这一地区的降水量集中于夏季,不及南方年降水量平均,所以,北辛文化的居民很自然的选择具有耐旱早熟之特点的粟作为主要农作物。它的发现不仅证实了我国有发达的原始农业,同时还证实我国是世界上农业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发现的农业生产工具,石制的有斧、铲、刀;鹿角制的锄等。斧多为打制,主要的平面呈梯形或长方形,是开垦荒地砍伐树木的工具。铲,体形扁薄,平面有呈长方形的,梯形和舌形的,有呈圃角方形的,有呈横长方形的,有的在其刃部遗留有使用痕迹,通体磨光,是翻土播种的工具。石刀,分打制和磨制两种,打制的大多利用石片加工制成,略呈长方形;磨制的有略呈长方形的,半月形的,可能作为一种收割工具。鹿角锄主要是利用鹿角的分叉处,把短枝的一侧磨成斜面刃,长枝的一侧为柄部。另外,还有的截取鹿角的一段,将上部进行修整,可安柄。这种鹿角锄,可能为种植时开沟播种或挖坑点种用,也可以作为中耕松土之用。石磨盘、石磨棒和石磨饼为配套器物,是一套粮食加工工具。磨盘的形状有方形的,有近似鞋底形下有矮足的,经过磨制而成,有的盘面因经长期使用作弧形下凹。这些工具都是在原始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这样就为原始农业的较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北辛文化的陶器以夹砂黄褐陶和泥质红陶为主,有少量黑陶。夹砂陶火候较低,陶胎较厚;泥质陶火候较高,质地细腻。全部陶器都是手制的,尚处在原始阶段,出土的器皿种类单调,造形简单,主要有鼎、釜、罐、钵、壶等。这些陶器均为当时人们的生活用具。 编织、缝纫和制骨等手工业也有了初步发展,在出土的两件残陶器的底部清晰地印有规整的席纹。磨制精细的骨针和陶纺轮的出现,使利用野生纤维和动物毛绒纺线编织,缝制穿着成为可能。因此可以说当时的北辛人们已由身披兽皮、腰围树叶的时代进入了穿衣阶段。北辛文化的人们除对农业生产劳动外,狩猎、捕捞和采集仍是不可缺少的生存手段。遗址中出土的骨镞、鹿角矛形器、弹丸、骨鱼镖、陶网坠、骨梭,以及数量相当多的兽骨、鱼骨和贝壳,经鉴定,有猪、牛、梅花鹿、獐、四不象、貉、獾、鸡、龟、青鱼、丽蚌、中国田螺等种类。这些动物除猪已经是人工驯养外,其余皆为野生动物,都反映了这一事实。综上所述,在距今7000多年以前的时代,自然气候和地理环境都与现在有着很大的差异,我们的祖先在那样的条件下。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用粗笨的生产工具发展生产,过着较稳定的定居生活,却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北辛遗址发现后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于1991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辛文化遗址位于枣庄市北部,是一处七千余年前的新石器早期村落遗址。
  北辛文化遗址位于官桥镇薛河故道的北辛村,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是古代先民从事生产活动的理想的区域。
  1964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成文物普查队来滕县考查,发现了北辛遗址。1978年秋、1979年春对北辛遗址进行了两次历时85天的发掘。发掘面积2583平方米,获得十分丰硕的成果,发掘中获得的含碳标本经同位素C14测定,其年代距今7300年,是中国古代社会中母系氏族社会趋向繁荣的发展阶段。
  北辛时期的经济以农业为主,遗址出土了配套齐全的农耕工具和粟类颗粒。从翻地的石铲、鹿角锄、播种用的尖状角器,到收割用的蚌镰,脱粒用的石磨盘,石磨棒等,对研究当时的农业生产状况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从出土的陶器来看,其工艺较为原始,陶质有夹沙陶和泥质陶两种,纹饰有附加堆纹、划纹、指甲印纹等等,手工业在北辛时期也出现了萌芽。遗址中还发现了家猪型的头骨,刷新了我国的养猪史。由于北辛文物独特的文化面貌,因而被命名为“北辛文化”。1982年向全世界公布并编入历史教科书。
  北辛遗址的发掘与“北辛文化”的命名,是海岱文化区,新石器时代的一次重要发现,是山东大汶口文化发展的源头,她将山东的始前考古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山东临沂发现北辛文化环壕聚落,是新石器时代遗址

据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8月10日消息,该院自2019年11月底至2020年8月初对山东沂南县里宏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北辛文化遗存,并清理出北辛文化小型环壕一段。

里宏遗址位于临沂市沂南县砖埠镇里宏村东,地处沂河与汶河交汇处,发掘面积近1000平方米。现存遗址平面为南北向的长条形,南北长约200米、东西残宽约40米,残余面积7000余平方米。

里宏遗址领队朱超介绍说,本次发掘清理各时期灰坑98个、沟状遗迹14条、墓葬2座、房址7座、长条形坑20个、灶2个、水井1口以及柱洞若干,时代自北辛文化开始,经龙山、岳石、商、周等几个时期,持续至魏晋。

扩展资料:

北辛文化

北辛文化是分布于黄河下游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在环鲁中南山地周围的兖州、曲阜、泰安、平阴、长清、济南、章丘、邹平、汶上、张店、青州、莒县、临沭、兰陵和滕州等地,都发现了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

北辛文化由于最早发现于江苏淮安青莲岗,考古界曾定名为青莲岗文化,后因该文化以滕州市官桥镇北辛遗址最为典型,遂重新定名为北辛文化。

主要遗址有山东滕州北辛、兖州王因、泰安大汶口、江苏邳县大墩子、连云港市二涧村和淮安青莲岗等。碳14 测定这种文化的年代在公元前 5400年至前 4400 年之间,其后发展为大汶口文化。

参考资料来源:前瞻网-山东临沂发现北辛文化环壕聚落,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山东临沂地区发现北辛文化环壕聚落



据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2020年8月10日消息,该院自2019年11月底至2020年8月初对山东沂南县里宏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北辛文化遗存,并清理出北辛文化小型环壕一段。此次发现的北辛文化遗存是沂南县境内乃至整个山东临沂地区时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存。

  • 山东临沂发现北辛文化环壕聚落 北辛文化遗址在哪
    答:我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在我国不断发展和变化当中形成了许多的文化,而人们为了能够了解更多信息也不断探索,近日在山东临沂发现北辛文化环壕聚落引起了关注,那么山东临沂发现北辛文化环壕聚落是什么情况呢?北辛文化遗址在哪呢?接下来就跟随本期的民族文化一起来看看吧!山东临沂发现北辛文化环壕聚落为...
  • 为何老把中华文明叫成华夏文明
    答:其文化渊源和承袭关系比较清楚,发展序列完整。后李文化(前6300—前5600年)〈24〉,青莲岗•北辛文化(前5600—前4300年),大汶口文化(前4300—前2500年),龙山文化(前2500—前2000年)和岳石文化(前1900—前1500年),诸文化前后互继。海岱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与神话传说的太昊、少昊部落集团相对应,其中一部分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