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比较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异同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9
列表比较中国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

中国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区别如下:
1、两者的领导力量不同
日本明治维新:中下级战士拥有较大的武装力量。通过军队的倒戈,皇帝有了实权,改革的阻力比较小。
中国戊戌变法:改革派不能动员群众,希望没有实权的皇帝不能实行一系列的措施。
2、两者国际环境不同
日本明治维新:在明治维新时期,当世界处于自由资本主义状态时,殖民地斗争的高潮还没有形成。西方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客观上为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中国戊戌变法:改革开放时期,资本主义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迫切需要开放原材料生产区和商品销售市场,掀起了分裂中国的狂潮。在这种情况下,方法的改变是强烈的,是帝国主义所不能容忍的。

3、两者社会背景不同
日本明治维新:人民反抗持续而猛烈,新兴的阶级力量相对较强,统治阶级内部发生较大分化。
中国戊戌变法:资本主义发展很不充分,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比较强大。
两者相同点:
1、两者都是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下进行;
2、两者都是资产阶级发动;
3、两者都促进了思想的解放;
4、两者都准备走君主立宪制的道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戊戌变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治维新

高中历史老师回答您
相同点
1性质都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
2都是在国家面临外敌入侵,民族危机的背景下开始的
不同点
1二者性质上还是有所区别,戊戌变法由于在实际推行变法过程中,比起之前的宣传有所退步,实际上只能是一场改良。
2明治维新是在自下而上的武装倒幕运动,推翻封建幕府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明治政府后展开的。掌握了军队和政权。而戊戌变法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封建皇帝身上,没有发动群众,没有掌握军队,更没有掌握政权。
3明治维新雷厉风行的推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极大地改变了日本面貌,推动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戊戌变法颁布的诏令由于缺乏政治基础,到了地方都成了一纸空文。根本没有实施。
4在对外上,日本明治政府抗击帝国主义侵略,使得日本逃脱了民族危机,并且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而戊戌变法中,维新派幻想帝国主义会同情变法,寄希望于帝国主义身上。

一、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异同点
相同点:(1)背景相同,改革前都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2)性质相同,都是由最高统治者自上而下进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3)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采取了重大措施;(4)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不同点:戊戌变法依靠一个无实权的皇帝,以失败而告终,中国仍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明治维新获得成功,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逐渐强大起来.
二、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成败的原因比较.
(1)社会背景:日本方面,人民反抗持续而猛烈;新兴的阶级力量相对较强;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较大分化.中国方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很不充分;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列强勾结,封建势力比较强大.
(2)领导力量:日本,中下级武士拥有较大武装力量,通过武装倒幕使天皇掌握实权,改革的阻力相对薄弱.中国,改良派不能发动群众,寄希望于毫无实权的皇帝,虽然颁布了一系列改革的诏书,但根本无法实施.
(3)国际环境:日本,明治维新期间,世界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争夺殖民地高潮还未形成.西方列强正加紧侵略中国,客观上也为日本发展资本主义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维新变法期间,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迫切需要开拓原料产地和产品倾销市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样的背景下变法图强,为帝国主义列强的不容.

从内部条件和社会背景上。第一,日本实现近代化的条件优于中国。由于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两国封建社会内部都已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但在19世纪中叶,这两个国家都还不具备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充分的社会经济前提。只是由于遭到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日中两国才被迫将“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的任务提上自己的历史议事日程。由于日本经济发展的普遍水平略高于中国,因此它实现近代化的条件也比中国更有利一些。第二,日本幕府统治与清朝统治虽然同样面临严重的危机,但情况有所不同。在明治维新前,日本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其危机主要体现在:一是日本存在着猛烈而持续的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它有力地冲击着幕府的统治和腐朽的封建制度。二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和分化也日益激烈。旧的统治阶级——武士等级,不仅在其上层存在着尖锐复杂的矛盾,日益贫困化的广大下级武士对上层的不满情绪也发展到“恨主如仇”的严重程度,一部分武士甚至向资产阶级转化,这就使幕府陷入极端孤立的地位。此外,强藩的离心倾向也越来越大。1864、1865年幕府两次发兵征讨长州藩,标志着幕府与强藩的矛盾也已公开化。而日本封建制度因其僵化的土地所有制和封闭式的社会结构,不但无法调节这些矛盾,本身也陷于瓦解。而中国戊戌维新时却没有出现这样的形势。自从1864年欺骗利用。在统治阶级内部,掌握清政府大权的满族贵族,对外向外国侵略势力投降妥协,勾结起来共同绞杀中国人民革命;对内则向汉族地主实行让步,依靠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军阀官僚镇压农民起义,办理国防外交,使清朝封建政权暂时得以维持。统治阶级内部虽然有洋务派、顽固派以及帝党、后党之争,但总的说来守旧势力还很强大。
从力量对比上。在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尚不成熟的条件下,能否实现近代的社会变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旧的统治阶级营垒中是否能分化出一支革新的力量以及这支力量的实力情况。在日本明治维新时,幕府的势力已经十分脆弱,陷于极端孤立的境地。维新势力以中下级武士为核心,抬出天皇为旗帜,与反幕府的强藩相结合,既有基地,又有军队,广大农民和市民也积极参加和支持反幕武装,因此组成了强大的维新阵营,一举推翻了幕府旧政权。中国的情况则不然。由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和官僚结成的“四位一体”,同现存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有着密切的利害关系,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学又是它们的共同思想准则。而且,这股反动势力还有强大的外国侵略势力的支持。因此,在这个具有特殊凝聚力的统治营垒中是很难分化出与之相对抗的革新势力的。如中国的维新势力仅以有资产阶级倾向的士大夫知识分子为核心,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联合少数官僚。既没有基地,也无兵权、财权,“与守旧党比,不过千与一之比,其数极小”(严复语)。因此,守旧势力一反扑,维新势力顷刻瓦解。
从政策措施的实施上。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如奉还版籍(1869年)、废藩置县(1871年)、改革封建身份(1869至1873年)、废除封建俸禄(1876年)、地税改革(1873年)、教育改革、殖产兴业、修改不平等条约,最后制定宪法(1889年)、召开国会(1890年),使日本成为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的“百日维新”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权以及守旧势力的强大,根本不可能实施。
从国际环境上。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末,当时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也尚未开始。而西方列强在东亚侵略的主要目标是地大物博的中国,加上亚洲民族 解放运动特别是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对西方列强力量的牵制,都为日本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日本维新派本身也比较注意外交斗争策略,尽量利用英法、英俄之间的矛盾。而中国戊戌维新已经到了19世纪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的高潮已经基本上把世界瓜分完毕。中国成了列强在东方争夺的“惟一富源”,出现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这时帝国主义列强绝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

  相同点:①背景相同:改革前中日都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

②性质相同:都是由最高统治者自上而下进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③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采取重大措施;④都有利于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不同点
  (1)社会背景不同:
  其一、日本明治维新,农民的起义和市民的反抗斗争持续而猛烈,新兴地主和高利贷商人对自身处境越来越不满,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中下级武士对现实的不满增强。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
  其二、中国的封建统治危机虽然十分严重,但由于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还比较强大。
  (2)领导力量不同:
  其一、尽管日本资产阶级尚不成熟,但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下级武士充当了倒幕运动的领导。他们懂得斗争策略,建立了军队和基地,分阶段完成了清扫敌对旧势力的任务,保证了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
  其二、中国的维新派力量脆弱,仅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加之守旧势力强大,因而改革不能成功。
  (3)政策措施不同:
  其一、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其二、在中国戊戌变法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权以及守旧势力强大,根本不可能实施。
  (4)国际环境不同:
  其一、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中期,当时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尚未开始。由于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其二、中国戊戌变法已是19世纪的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中国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这时帝国主义列强也决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

  • 比较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的异同,分析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失败的原因
    答:但是,从根本来讲,中国的封建生产关系和封建上层建筑是要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此,中国的戊戌变法最终会失败。而明治维新之所以能成功,正是因为它从根本上改造了日本社会。这最终导致两国大相径庭的结果。[解题过程](1)社会背景不同:其一、日本明治维新,农民的起义和市民的反抗斗争持续而猛烈,新兴...
  •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有什么不同,相同?
    答: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1、背景相同:都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2、性质相同: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3、结果不同:日本的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危机,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失败了。
  •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异同
    答:相同点:(1)背景相同,改革前都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2)性质相同,都是由最高统治者自上而下进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3)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采取了重大措施;(4)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同点:戊戌变法依靠一个无实权的皇帝,以失败而告终,中国仍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明治维...
  •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区别
    答:但是,从根本来讲,中国的封建生产关系和封建上层建筑是要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此,中国的戊戌变法最终会失败。而明治维新之所以能成功,正是因为它从根本上改造了日本社会。这最终导致两国大相径庭的结果。[解题过程](1)社会背景不同:其一、日本明治维新,农民的起义和市民的反抗斗争持续而猛烈,新兴...
  • 比较并列出中国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别复制。分别写出相同和不...
    答:其二、中国儒家思想传统思想文化根深蒂固,比较难接受新鲜事物(7)结果: 其一、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了,逐渐使日本成为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强国 其二、中国戊戌变法失败了,中外势力更加紧密的勾结在一起,中华民族的危机进一步加深 追问 没写出来什么不同什么相同啊,太多了,帮忙说下。。数字编号即可没写出来什么不同什么...
  •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的区别
    答: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区别:1 发生的背景不同:戊戌变法发生在封建势力强大的中国,明治维新发生在明治政府已经建立,封建势力处于弱势时期.2 领导者的实力不同:明治维新掌握实权,戊戌变法依附于没有实权的皇帝.3 改革的策略不同:明治维新符合日本国情,从各方面进行了实际有效的变法,戊戌变法太过急躁,脱离...
  • 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4)国际环境:①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末,当时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也尚未开始.由于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②而中国戊戌变法已是19世纪的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中国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
  •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有什么异同?
    答:戊戌前后兴起的中国维新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然而,它们的结果却迥异。本文试图从二者的比较中探讨两国改革运动的异同,以揭示两个在变革前国情相似的改革运动,呈现两种完全不同命运的历史必然性。 由于当时中日两国是同处亚洲的封建国家,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有着密切交往...
  • ...的异同,比较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异同,急……
    答:②内容不同,明治维新在政治、经济、社会方面进行改革,1861年改革内容单一,宣布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废除了农奴制度。产生差异的的原因我认为最主要是国家文化背景不一样。比较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异同 答:相同点:(1)背景相同,改革前都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2)性质相同,都是...
  •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与日本的明治维新的异同点
    答:4、实践结果:都失败了,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的民族危机依然严重。5、失败原因:客观原因是反动势力的破坏,主观原因是资产阶级的阶级和时代局限性。性质: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救亡运动。不同点:1、代表阶层:明治维新代表的是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利益;辛亥革命代表的是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的利益。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