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此成宾主"的理解 联系《柳侯祠》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5
文化苦旅-柳侯祠赏析

  静一点也好,从柳宗元开始,这里历来宁静。京都太嘈杂了,面壁十年的九州学子,都曾向往过这种嘈杂。结果,满腹经纶被车轮马蹄捣碎,脆亮的吆喝填满了疏朗的胸襟。唯有在这里,文采华章才从朝报奏摺中抽出,重新凝入心灵,并蔚成方圆、它们突然变得清醒,浑然构成张力,生气勃勃,与殿阙对峙,与史官争辩,为普天皇土留下一脉异音。世代文人,由此而增添一成傲气,三分自信。华复文明,才不至全然黯暗。朝廷万万未曾想到,正是发配南荒的御批,点化了民族的精灵。
  好吧,你们就这么固执地肃立着吧。明天。或许后天,会有一些游人,一些少年,指指点点,来破读这些碑文。
  《 柳侯祠》


  著名理论学者陈剑晖说:“散文的文化本体性要求散文作家不仅要以独到的眼光对历史文化进行重新审视描绘,并在这种审视描绘中创造性地构建民族文化性格。”余秋雨正式用这种高度来度量历史和古人,体现出超强大气的美学震撼力。
  此文看似游柳侯祠,但作家的笔触更多的触击着历史与现实、触击着历代文人内心深处的苦痛。从屈原到柳宗元、刘禹锡,再到苏东坡等等,历代文人有太多不为朝廷所理解甚至戕害的典型。他们的鸿图大志在理想中破灭,面对被贬他们表现出苦闷或豁达。苦闷着渴望能有那么一天统治者的一道诏书从天而降,豁达则往往是反京无门表现出的一种倘然的心境。文人的命运往往属于后者,最终客死于荒凉凄清的异地他乡。
  文人是痛苦的,他们在当时的王朝下一事无成,即使有显赫的政绩同样也得不到统治者的认可,但恰恰是当时不为认可的政绩推动着历史文化进程和构建着民族的文化性格,柳宗元当属此类。
  《柳侯祠》集文化散文大气恢弘的气魄,作家用精湛优美的笔墨道出了柳侯祠继前启后的深刻意义。正是因为有了千千万万个像柳宗元式的文人书写着中国的历史。柳侯祠不仅仅是用来观赏的旅游景点。“几个少年抬起头看了一会石碑,他们读不懂那些碑文。石碑固执地怆然肃立,少年们放轻脚步,离它们而去。”这是作家留给我们青年人的思考。我们必须认识到柳侯祠对我们现代人的深刻意义。

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

【唐】柳宗元

宿云散洲渚,晓日明村坞。

高树临清池,风惊夜来雨。

予心适无事,偶此成宾主。

【题解】

《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这首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期间。愚溪北池在永州愚溪钴鉧潭北。这首五言古诗作于元和五年(810),也是柳宗元被贬永州司马的第五年。柳宗元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失败,于顺宗永贞元年(805)被贬为永州司马。几年来,他遭受的打击接踵而至,“国忧加身愁”使他自觉不自觉地在自己的许多诗文中抒发胸中愤懑,表达孤寂之情。此诗描绘了愚池雨后的晨景,眼前景物的明丽动人,抒发了暂时忘却烦忧,醉情于清新明丽的大自然的喜悦之情,更是隐喻诗人怀揣着经历风雨后必定会红日升空的信念。

【诗意】

昨夜的落云闲散地飘浮在水中的小洲上,

晴日的晨阳温暖地照亮了山村的小茅庐。

愚溪北边清澈见底的池塘边上高树挺立,

微风吹落夜雨,好像簌簌落下满树珍珠。

我内心安适,眼前的美景与我成为宾客。

【注释】

1、愚溪北池:在愚溪钴鉧(mǔ)潭北约六十步。池水清澈,冬夏不涸。池水沿沟流入愚溪。愚溪,是柳宗元自己命名的一条小溪,地在柳宗元的贬地永州。详情请参考柳宗元《愚溪诗序》。

2、宿云:夜晚的云气。唐宋之问《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诗:“宿云鹏际落,残月蚌中开。”宋苏轼《答胡道师书》:“道师又不远数百里负笈相从,秉烛相对,恍若梦寐,秋声宿云,了然在吾目中矣。”元赵孟頫《桃源春晓图》诗:“宿云初散青山湿,落红缤纷溪水急。”

3、洲渚(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这里指水边山地。《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晋左思《吴都赋》:“岛屿緜邈,洲渚冯隆。”唐杜甫《暮春》诗:“暮春鸳鹭立洲渚,挟子翻飞还一丛。”阿英《明朝的笑话》一:“如今那有闲洲渚,寄语沙鸥莫浪眠。”

4、晓日:朝阳。

(1)朝阳。唐刘禹锡《酬令狐相公使宅别斋初栽桂树见怀之作》诗:“影近画梁迎晓日,香随绿酒入金杯。”元郝经《贤台行》:“晓日曈曨赤羽旗,燕王北面亲前席。”《花月痕》第5回:“誊写毕,窗纸上早已晓日曈曈了。”

(2)引申为清晨。唐张九龄《郡中每晨兴辄见群鹤东飞至暮又行列而返甚和乐焉遂赋以诗》:“晓日东田去,烟霄北渚归。”

5、明:照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6、村坞(wù):村庄,多指山村。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凹的地方。北周庾信《杏花》诗:“依稀映村坞,烂熳开山城。”唐白居易《过郑处士》诗:“闻道移居村坞间,竹林多处独开关。”《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一》:“天祐八年五月丁亥,周德威、史建瑭帅三千骑致师于柏乡,设伏于村坞间。”元本高明《琵琶记·张大公扫墓遇使》:“渡水登山多劳苦,到得这荒村隖。”隖,一本作“坞”。

7、高树:高大的树。

8、临:面对。

9、清池:清澈见底的水池。

10、予:我。

11、适:舒适;安适。

12、偶此:与以上景物相对;与以上的景物配对(在一起)。

13、宾主:指眼前之景和作者自己。宾,眼前之景。主,作者自己。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愚池雨后的晨景。它通过对“宿云”、“晓日”、“高树”和“清池”等景物的描写,展示了一幅雨霁云销的明丽图景。诗人紧扣题目中的“雨后晓行”先概写愚池周围环境。首句“宿云散洲渚”把时间推到昨夜,点明夜里一场雨后,天空中的最后几片残云,从水中的沙洲上飘散而去。这时,早晨的太阳渐渐升起,灿烂的阳光照耀着远近村落,使之呈现出一片光明。

起首两句,从形象地描写雨后愚池的景物入手,来点明“雨后晓行”。夜雨初晴,隔宿的缕缕残云,从洲渚上飘散开去;初升的阳光,照射进了附近村落。这景色,给人一种明快的感觉,使人开朗,舒畅。三、四句进一步写愚池景物,构思比较奇特,是历来被传诵的名句。“高树临清池”,不说池旁有高树,而说高树下临愚池,是突出高树,这与下句“风惊夜来雨”有密切联系,因为“风惊夜来雨”是从高树而来。这“风惊夜来雨”句中的“惊”字,后人赞其用得好,宋人吴可就认为“‘惊’字甚奇”(《藏海诗话》)。夜雨乍晴,沾满在树叶上的雨点,经风一吹,仿佛因受惊而洒落,奇妙生动,真是把小雨点也写活了。这里也隐喻诗人自身所处的环境,虽然被贬,但仍怀抱着昨日风雨终会逝去,明日骄阳必定升起的信念。末二句,诗人把自己也融化入景,成为景中的人物。佳景当前,正好遇上诗人今天心情舒畅,独步无倡,景物与我,彼此投合,有如宾主相得。这里用的虽是一般的叙述句,却是诗人主观感情的流露,更加烘托出景色的幽雅宜人。有了它,使前面四句诗的景物描写更增加了活力。这两句中,诗人用一个“适”字,又用一个“偶”字,富有深意。它说明诗人也并非总是那么闲适和舒畅的。

读这首诗时,就宛如欣赏一幅池旁山村高树、雨后云散日出的图画,画面开阔,色彩明朗和谐,而且既有静景,也有动景,充满着生机和活力。从而读出诗人心中那份乌云终会散去,光明终将来临的坚定的信念,诗中所抒发的情,与诗人所描写的景和谐而统一,在艺术处理上是成功的。



偶此:偶然在此地,碰巧在此地。
古代写景诗句"不然谁家老图书,破碎偶此一片遗。"
古代亲友相逢诗句"停舟偶此期"
唐诗赞美月亮的诗句有,
为礼依天象,周旋逐月成。
教人三让美,为客一宵生。
初进轮犹暗,终辞影渐明。
幸陪宾主位,取舍任亏盈。月亮一直残缺,为了客人一夜突然圆了,有幸于主人(月)身边作陪,居处宾客的位置。对待事物态度一下子变得豁达。
扯远了额~
我正好闲来无事,随处走走,无意间来到此处,却受到了宾客般的"盛景款待",收货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