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府的潮州府(古潮州)所辖各县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30
潮州府(古潮州)所辖各县有哪些?

在岭南设南海郡,南海郡又下设揭阳戍,揭阳戍辖区含今广东省潮州、汕头、揭阳、梅州四个地级市与陆丰县地域,以及福建省漳州下辖的云霄、东山、诏安、漳浦、平和等五县的县域。揭阳戍以地处于揭岭之阳定名。
潮州府是明清时期广东省下辖的一个府。潮州府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元朝潮州路改潮州府置,治海阳县(县府置地既今广东潮州市潮安区),1912年废。明、清时期有盐场。府城东有广济桥(又名湘子桥,中国古代四大古桥之一)。 潮州府辖潮州八邑:海阳县(既潮安县)、潮阳县、揭阳县、澄海县、饶平县、普宁县、惠来县、丰顺县。
清末民初,潮州概念已基本定型,这时潮州辖县共9个:即潮安(原称海阳)县、潮阳县、揭阳县、惠来县、普宁县、澄海县、饶平县、丰顺县、大埔县。(注:南澳县时为饶平县辖地,揭西县时为揭阳县辖地)
中国解放后二次大的疆域调整,造成二个"潮州"概念, 广义潮州即历史上所说的潮州府,包括现在潮州市、汕头市、揭阳市以及丰顺县;狭义潮州即目前的潮州市,管辖潮安区、湘桥区、枫溪区、饶平县。湘桥区也就是通常民间称呼的"府城""潮州城"。

清末民初,潮州概念已基本定型,这时潮州辖县共9个:即潮安(海阳)县、潮阳县、揭阳县、惠来县、普宁县、澄海县、饶平县、丰顺县、大埔县,及(澄海县辖地)汕头埠和南澳岛。
明朝崇祯六年(1633年)至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以前,是潮州府管辖县份最多的时期,时长100年。 海阳县、潮阳县、揭阳县、澄海县、饶平县、大埔县、普宁县、惠来县、程乡县、平远县、镇平县,合共十一县

后改名潮安县,包括现在的潮州市的潮安区、湘桥区,县治与府治同城,即现在的潮州古城。
海阳县古为闽越地,“海阳”一词出现于公元前1115-1091年,古之海阳县其实也是一个方国,国名就是海阳国。此处“方国”不是正式的国家政权。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统一岭南后,在岭南设南海郡,南海郡又下设揭阳戍,揭阳戍辖区含今广东省潮州、汕头、揭阳、梅州四个地级市与陆丰县地域,以及福建省漳州下辖的云霄、东山、诏安、漳浦、平和等五县的县域。揭阳戍以地处于揭岭之阳定名。明代郭春震《潮州府志》云:“揭阳山在县西北150里,秦名揭岭。”《潮州志》载:揭阳山在揭阳县城两北48公里,东北高1106米,南北二支抵丰顺陆河境,形势岩峤,县之主山也,或以此为揭阳岭。这是韩江流域设立地方行政区之始。
西汉初,汉朝为削弱闽越、南越两个藩国,令闽越、南越各分出部分土地,建立南海国。南海国国王(即南武侯,名织)由西汉中央直接任命,名义上下属东越国。大多数学者认为南海国首都应在广东,因为其实南海国境相当于原秦揭阳戍境。
西汉初,南越国(公元前203年—公元前111年)在秦揭阳戍(汉初南海国)境内分置揭阳县、海阳县(海阳县治在今潮州),这一时期揭、海两县并立,是海阳建县之始。
西汉武帝元鼎六年(西元前111年),汉武帝灭南越国时置揭阳县(治所在今丰顺),荒置南越国所设立的海阳县。
王莽(公元8年—23年),原揭阳县设南海亭,亭治在今潮州。
东晋成帝咸和年间(325-342)南海郡东部分立东官郡,辖揭阳县、宝安县等。含今增城、东莞、深圳及以东的粤东地区。  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撤销揭阳县,设立海阳县,隶东官郡,县治在今潮州。
海阳县分置(从义招到澄海)
东晋义熙九年(公元413年)建立义安郡,郡治便设在海阳县(今潮州)。东晋义熙九年(413年)以恶溪上游5个“流民营”为基础,古海阳县北部析置了义招县(今大埔)。
南朝齐永明元年(483年),析义招县置程乡县(今梅州市梅县区)。
南朝梁设置东扬州,後来又更名为瀛州。
隋开皇十年(590年)全国废郡设州,初义安郡地属循州。十一年义安始称潮州,潮州州治仍在海阳县城(即今潮州)。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析海阳县永宁、延德、崇义三乡置揭阳县,治[阝留]隍,归属潮州。绍兴三年撤销。海阳县永宁乡,今揭阳榕城及以东地方;海阳县延德乡,今汕头市金平区、龙湖区,包括潮安县庵埠镇;海阳县崇义乡,今揭西大洋、五经富、金和、塔头、凤江及揭东霖磐、玉湖,包括丰顺县汤坑等。
宋绍兴十年(1140年),重新设立揭阳县,县治迁至玉窖村(今揭阳榕城)。
至明代,始分海阳县置饶平县、大埔县、澄海县。
至清乾隆三年(1738),分海阳县北部永宁乡丰政都,合揭阳县崇义乡蓝田都、大埔县光德乡清远都,三县之边乡僻都设置丰顺县,丰顺县是从海阳县分出的最后一个县,县治初驻原海阳县地丰政都,故名丰顺县。
民国元年(1912),因与山东省海阳县(今山东省海阳市)同名,更名为潮安县。
解放初定名潮安县(潮州市),1958年11月,划饶平县凤凰镇、大山镇归属潮安县。1991年原省辖市潮州市升格为地级市,旧潮州城与郊区分治,郊区另设潮安县,县城设在枫溪镇,同年九月县城迁至县域南部的庵埠镇。
2013年6月,国务院批准撤销潮安县,设立潮州市潮安区。 潮阳县境内于新石器时代已有部落聚居。春秋战国时,地属岭南百越。秦属南海郡地。汉属南海郡揭阳县地。西晋为揭阳县地;东晋隆安元年(397)始置县于海之北,称潮阳,属义安郡。唐永徽元年(650)并入海阳县;先天元年(712)复置潮阳县,县治设临昆山。元和十四年(819),潮州刺史韩愈决定迁潮阳县治于新兴乡棉阳(今潮阳市区,旧称棉城镇)。郡、州几度更易,潮阳县都系潮州属县。南宋绍兴二年(1132)再度并入海阳县,十年复置潮阳县。元代属潮州路。明代属潮州府。清代属潮州府。民国时期先后属广东省都督府、巡按使署潮循道、直属广东省、东江行政委员公署、东区绥靖委员公署、广东省第五、第六、第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22年(1933)划出两英圩及河浦寮等18个乡村置南山移垦委员会(民国24年改称南山管理局,县级)。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月20日县城解放(22日,潮阳全境解放),成立潮阳县人民政府,设于一区(附城)。潮阳县先后属潮汕临时专员公署、潮汕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潮汕专员公署、粤东行政公署、汕头专区行政专员公署、汕头地区军事管制委员会、汕头地区革命委员会、汕头地区行政专员公署。1983年7月汕头地区与汕头市合并,潮阳县属汕头市。1985年,全县政区分为2镇24区,下辖316乡12管理区14街道12渔业队。1986年11月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潮阳县撤区置镇建制,全县设25个镇。
1993年4月9日撤县设为潮阳市。
2003年撤市设为汕头市潮阳区 揭阳是粤东古邑,历史悠久,见诸史载已有2200余年, 得名于古五岭之一的揭阳岭,春秋战国时属百越地。秦始是平越后,于33年(公元前214年)设立揭阳戍守区,隶属南海郡。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建制揭阳县,管辖现潮汕、兴梅和闽南的龙溪、漳浦等地方。东晋成帝成和六年(公元331年)揭阳析为海阳、潮阳、海宁。绥安4县。以后几经复废,至宋绍兴10年(公元1140年),又设立揭阳县。新中国成立后,揭阳县先后隶属潮汕专区、粤东行政区、汕头专区、汕头市。1991年12月7日,国务院(国函[l991」84号文)批准揭阳撤县建市(地级)。
海阳县、潮阳县、揭阳县古称潮州三阳。 饶平县,得名于“饶永不瘠,平永不乱”。
商末西周时期,饶平境内已有部落聚居,创造“浮滨型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饶平为百越地。
秦汉时期属南海郡揭阳县。
晋时属义安郡海阳县。
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从海阳县析光德的弦歌(清代称元歌)、滦州、清远、太平乡的宣化、信宁及怀德乡的隆眼城、苏湾、秋溪等三乡八都置饶平县,县治为饶城(今三饶镇),总人口92921人,隶属潮州府。
建国后至1991年先后隶属潮汕专区、粤东行政区、汕头专区、汕头地区、汕头市管辖。1991年12月至今归潮州市管辖。
南澳岛:据南澳象山1993的出土的细石器考证,早在8千年前岛上就有人类生活。西汉元鼎6年(公元前111年)南澳始入版图,归南海郡揭阳县管辖。明万历三年(1575年)诏设南澳副总兵,分广东、福建两营。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升设总兵。雍正十年(1732年)设南澳厅。民国元年(1912年)7月改南澳厅为南澳县。1914年10月,全县原由广东、福建分治划归广东省管辖。1927年,县城从深澳移至隆澳(后宅)。1950年2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澳。6月,南澳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1914年10月,南澳岛原由广东、福建分治划归广东省管辖,并划入饶平县管辖。 惠来县古为百越之地,秦汉时属南海郡的揭阳、博罗两县辖地。晋咸和六年(331)从南海郡分出地域设立东官郡,在今惠来县西部地区设置海宁县,隶属东官郡。东晋义熙九年(413),又从东官郡折置义安郡(郡治为今潮州市),辖海宁、海阳、潮阳、绥安、义招等县。海宁县历经宋、齐、梁、陈、隋诸朝,至唐武德四年(621)并入潮阳县。五代、宋、元分属潮阳、海丰两县管辖。明嘉靖三年(1524),从潮阳县折出大坭、酉头、惠来三都和隆井都之一半(即赤洲、东陇、后溪洋等7村),从海丰县折出龙溪都(今隆江镇总铺洋以西区域),合置惠来县。因县治设于惠来都,故名。
民国时期,惠来县曾为潮梅、潮汕的辖县。1949年5月20日,惠来县全境解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于该年8月1日成立惠来县人民政府。1958年12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决定,撤消惠来县建制,原惠来县区域分并于普宁、潮阳县,1961年恢复惠来县建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惠来县先后隶属潮汕、粤东、汕头行政区管辖。1983年,地方机构改革后,实行市管县,惠来隶属汕头市。1992年,原汕头地区,分设汕头、潮州、揭阳三市。惠来归属揭阳市至今。全县现设置14个镇、3个乡、4个农林场,全县乡镇下辖288个村民委员会,552个自然村。 大埔县属山区县,“地无三里坪”,故有“山中山”之称,这里是清代 从福建汀州府、江西赣州府等地迁来的客家人结庐聚居的密集地方。明嘉靖五年(1526年)分饶平县的清远等2都置县,改名“大埔”。据清乾隆年间通进士杨赞烈《邑名音义考》释:“邑曷为大埔名。盖俗呼水宜稻者曰田;呼平旷高原宜瓜果蔬麻者曰埔。埔者俗单俗字。字书尚未收者也……茶山之麓,弥望平原。无虑数十百顷地。总呼曰埔;埔固块莽矣哉。大埔之名,俗所由称也。”其意是以江河两岸冲积的坝地和山地、旱地之广取名。
大埔历史悠久,已先后发现多处属于新石器晚期的文化遗址和商墓群,证明早在4000多年前就已有人群聚居。县志载:远自夏商周3代,大埔为扬州南裔地,秦汉时属揭阳。东晋义熙九年(413年)立义招县。隋大业三年(607年)改义招县为万川县。义招、万川县治均设在湖寮(古城)。唐武德四年(621年)万川并入海阳县(今潮安)。此后,历宋元及明前期,均为海阳县光德乡。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立饶平县,大埔为饶平地。明嘉靖五年(1526年)析饶平县的清远等2都置县,改名“大埔”。清乾隆三年(1738年)分出白芒畲、箭竹洋、下畲子、塘子腹、风吹[石示]、青麻园等6处新设丰顺县。
1949年解放后,先后属兴梅专区、粤东行政区、汕头专区。 1958年撤丰顺县,划潭江、黄金、[阝留]隍、大龙华等4个公社归大埔县;1960年复设丰顺县,上述四个公社归还丰顺。明重置大埔县时县城驻茶阳,1961年春,县治由茶阳迁至湖寮镇五虎山麓,隶属梅州地区,1988年划属梅州市。 普宁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置县,初始县衙暂寄于潮阳贵屿民宅;万历十四年(1586年)县治迁于洪阳。
1949年7月1日,普宁县人民政府成立,定县城于流沙。
嘉靖四十二年(1563) 正月,朝廷批准析潮阳县西境洋乌、戎水、黄坑三个都的地域置普宁县。
嘉靖四十三年(1564)三月,总兵俞大猷统官兵6万,与入侵的2万名倭寇于戎水神山沟(今军埠)展开血战。此役杀死和俘倭寇1100多名。嘉靖四十四年(1565)普宁首任知县赵钺到任,县衙暂寄于潮阳县贵屿民舍。
万历三年(1575)知县刘钝于厚屿(今洪阳)营建城垣。
万历十年(1582)苦宁县洋乌、戎水两都划归潮阳县辖。
万历三十八年(1610)冬,知县阮以临主修《普宁县志略》,无刻印,今存抄本。是年,阮以临在县城东郊筑新堰,堤上植柳,后人称为阮堤。
崇祯十六年(1643)十二月,朱晚、张十一等数百人占领普宁城郊村寨,知县朱统鎙率兵出战,朱统鎙战死,官兵退入城固守。
顺治五年(1648)黄鼎集结贵山都后山村李芳等众夜袭普宁城,清首任知县周一元逃跑。黄鼎等占据普宁城3年。
顺治十二年(1655)九月九日,郑成功部将苏茂、林文灿串兵抵普宁,将城垣拆除,并拆卸官署、学宫的瓦木运往揭阳城固防。
顺治十四年(1657)泗竹埔村塾师吕东阳倡建陂沟水陂,办13乡引水工程。
康熙十三年(1674)四月二十二日,潮州镇总兵刘进忠反清,派部将刘斌占据普宁城。先后委颜国祥、穆登醴为普宁知县,至康熙十六年六月,刘进忠降清,普宁城复归清廷统治。
康熙二十六年(1687)八月,东华屿寨总陈振仙、陈振玉在洪山顶古寺聚众举事,知县汪溶日请潮州府兵镇压,寺被毁。是年,知县汪镕日主修《普宁县志》,出木刻本,今佚。
雍正十年(1732)六月,广东巡抚杨文乾奉旨批文,将潮阳县戎水都170村、贵山都西半部93村、洋乌都尾段45村划归普宁县辖。
乾隆七年(1742)知县萧麟趾倡建培风塔。
乾隆十年(1745)知县萧麟趾重修《普宁县志》,分10卷,84目。今存1934年再版铅印本。
嘉庆十七年(1812)七月十六日,窖尾村庄阿亲以白莲救名义于铁山聚众举事,白布大旗书“顺天王”三字,后庄阿亲为清军所杀。
道光三十年(1850)十月十九日.钦差大臣兼广西巡抚林则徐抱病奉旨往广西赴任,行次普宁,二十二日在普宁城文昌阁病逝。
咸丰四年(1854)三月,大长陇村陈娘康于石港山聚集农民万余人起事。二十二日农军攻潮阳县城西门,四月二日攻城西南。十四日于潮阳县大布乡同清兵开战,杀死惠州协副将膺保、舵浦巡检司巡检章坤,潮州知府吴均败入潮阳城。五月十二日,农军攻克惠来县城,杀知县汤廷英、游击辛鼎甲。六月,协助许阿梅农军围攻普宁县城。五月,北山村许阿梅为首聚集农民万余人起事。农军于六月十六日和二十二日至七月十五日两次围攻普宁县城,十一月在大坝圩打败潮州知府蒋立言官军,蒋立言败后自劾解任。
同治九年(1870)潮州镇总兵方耀奉檄清办积案,追究陈娘康农军杀官陷城事,大长陇村被毁。
同治十年(1871)潮州镇总兵方耀烧毁马院桥村,驱散村民,夺地为自已建府第“德安里”。
光绪十五年(1889)赖焕辰纂《普宁县志》续稿,未印行,今存抄本。
光绪三十一年(1905)县学改办高等小学堂。县设立学务公所,光绪三十二年九月十六日学务公所改为劝学所。
光绪三十二年(1906)县人方瑞鳞、黄绪虞、方次石、方念祖等赴日本留学。
宣统三年(1911)九月二十一日(阳历11月11日),辛亥革命后,革命军光复潮汕,任赵绦云为普宁县民政长。 远古时澄海是一个“海气昏昏水拍天”的海湾,大部分地方处在海域中,后来逐渐冲积浮聚成陆。夏、商、周时属百越之地。秦汉时属南海郡的,揭阳县。晋时属东官郡的海阳县。隋、唐时属潮州(又称义安郡)的义安县(海阳县)。朱宣和三年(1121年)后,澄地分属于潮州辖下的海阳和揭阳两县。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后,澄地分属于潮州府辖下的海阳.揭阳和饶平3县。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置澄海县,隶属于潮州府。澄海县辖原海阳县的上外莆、中外莆、下外莆都,原揭阳县的鸵江、鳄浦、蓬洲都,以及原饶平县的苏湾都共7个都。县名取”澄靖海氛”之意。治所设于下外莆都的辟望村(即今澄城镇)。
清康熙三年(1664年),清廷为根绝闽粤沿海人民与郑成功反清力量的联系,施行靖边海禁政策,强迫沿海人民内徒50里称为“迁界”又俗称“斥地”)。澄海县全境皆被列入“迁界”的范围,先迁去上外莆、中外甫、下外莆和鸵江、鳄浦、蓬洲共6个都,后又再迁去苏湾都,澄海县建制撤销,至康熙八年,才重新恢复澄海县建制,仍归属潮州府管辖。
民国时期澄海县的上属机构名称时常变兔先称潮州安抚使、潮州军务督办、潮梅镇守使,后称东江行政委员公署和第五区(后又称第六、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等。
1949年10月24日澄海解放。10月24日成立澄海县人民政府。1955年3月14日起,根据《宪法》规定,澄海县人民政府改为澄海县人民委员会。1958年9月12日成立澄海县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体制。1659年1月24日,澄海县建制撤销(1959年3月20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县地并入汕头市郊,这是澄海第二次撤销县建制。是年11月13日澄海恢复建制(1960年9月30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复称澄海县人民委员会。“文化大革命”期间,1967年3月25日成立澄海县军事管制委员会;翌年4月5日成立澄海县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21日,撤销澄海县革命委员会,恢复澄海县人民政府。
1994年4月18,经国务院批淮,撤销澄海县,设立澄海市(县级),澄海县人民政府改称澄海市人民政府。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澄海上属机构先后有:新中国成立后属潮梅人民行政委员会;1949年12月3日起属潮汕临时专员公署;1950年2月10日起属潮汕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0月1日起属潮汕区专员公署;1951年7月年属粤东办事处1952年.11月4日起属粤东行署;1956年11月16日起属汕头专员公署;1967年3月22日起属汕头地区军事管制委员会;1968年3月16日起属汕头专区(后改称汕头地区)革命委员会1980年1月1日起属汕头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12月起实行市管县,澄海县归汕头管辖;1994年4月18日起,澄海撤县设市,澄海市由汕头市代管。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在丰顺县境内设立了揭阳戍,西汉初改为揭阳县。东晋义熙九年 (413) 废揭阳县,并在今潮州境内设义安郡海阳县。唐朝开元年间,在潮阳郡海阳县境内有永宁乡(即后来的丰政都)、光德乡、崇义乡(即后来的蓝田都)。北宋宣和三年(1121),又于丰顺境内复设揭阳县,史称“复旧县治”,可见秦设揭阳戍确在丰顺境内。《读史方舆纪要》载:“揭阳故城,在县西北,揭岭之南。汉置县,以揭岭为名。”可知古揭阳戍在后来的揭阳的西北,据考证,大约在丰顺马山乡一带。…至南宋绍兴年间,将揭阳县城迁于今揭阳榕城, 从此直至清朝丰顺境内才再有县制。丰政都、清远都、蓝田都的地域,相当于现在的丰顺县。从秦设揭阳戍算起,丰顺县有行政建制的历史至今已超过2200年。现县域主要为清朝从潮州府各县析地而置。
丰顺县南北各地在1912年以前,基本属潮州府(除建桥镇外),其中:
1.源出潮州府海阳县丰政都:今留隍镇、丰良镇、龙岗镇、黄金镇、径门镇、大龙华镇、潘田镇。
2.源出潮州府大埔县清远都白芒社:今潭江镇、砂田镇、小胜镇。
3.源出潮州府揭阳县蓝田都:今汤坑镇、汤南镇、汤西镇、北斗镇、埔寨镇、八乡山等镇。「注:八乡山原属潮州府揭阳县,不属嘉应州长乐县(今梅州市五华县)。」



  • 请问潮汕有几个州?
    答:潮汕只有一个州,叫潮州,即古代的潮州府,管辖下面九个县:海阳(民国时期改为潮安)、潮阳、揭阳、饶平、普宁、惠来、澄海、大埔、丰顺。
  • 潮州总共几个区?几个县?区和县的名字各叫什么?
    答:4、饶平县 饶平县地处广东省“东大门”,潮州市东部,东邻福建省,南濒南海,是原中央苏区县。全县辖21个镇,共395个村(居)委会。镇分别是上饶镇、饶洋镇、建饶镇、新丰镇、三饶镇、新塘镇、汤溪镇、浮滨镇、浮山镇、东山镇、新圩镇、樟溪镇、钱东镇、高堂镇、联饶镇、海山镇、汫洲镇、所...
  • 潮汕的行政区划
    答:即海内外潮人认同的潮州八邑:潮属八邑皆为原潮州府属县,其认同感始于清朝乾隆三年(1738年)朝廷置丰顺县之后。八邑商人在穿梭于海内外商界的同时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大量以潮州八邑命名的会馆,潮州八邑这一叫法由此广泛流传。潮州府时期八邑辖地:海阳-Teoann(潮安区、湘桥区)潮阳-Teoyall(潮阳区、潮南...
  • 【重金诚询】潮汕各地辖区属地变迁情况
    答:元代改称潮州路,仍辖“三阳”地域。明洪武二年(1369),潮州路改称潮州府,管辖海阳、潮阳、揭阳和程乡等4个县,隶属 广东行中书省。成化十三年(1477)置饶平县;嘉靖三年(1524)置惠来县;五年又置大埔 县;四十二年增置澄海县、普宁县。继之,扩大所辖区域范围,四十三年潮州府又置平远县。
  • 潮汕包括那些地区?
    答:潮州市(辖:湘桥区、潮安县、饶平县);揭阳市(辖:榕城区、揭东县、揭西县 、惠来县、普宁市【代管】);汕尾市(辖:陆丰市(代管)、海丰县、陆河县、市城区)注:在一些观念里,汕尾不归入狭义的潮汕地区 二、传统潮汕地区,即海内外潮人认同的潮州八邑:潮属八邑即在以上潮汕核心四市的基础上...
  • 潮州历史文化资料
    答:12、宋宣和三年(1121年),析潮州海阳县复置揭阳县,潮州辖海阳、潮阳、揭阳、程乡4县。13、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州为路,称潮州路。潮州路辖海阳、揭阳、潮阳3县。14、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路为府,称潮州府。潮州府辖海阳、揭阳、潮阳、程乡4县。15、清承明制,仍称潮州府;雍正...
  • 广东潮汕地区包含哪些地方?
    答:广东潮汕地区包含:汕头市管辖澄海(现分澄海、金平、龙湖3区)、潮阳(现分潮阳、潮南、濠江3区)2邑和南澳县(原属饶平邑),潮州市管辖饶平(南澳县以外)和海阳(现分潮安、湘桥2区)2邑,揭阳市管辖揭阳(现分榕城、揭东、揭西2区1县)、惠来、普宁3邑。基于潮州八邑历史原因,今丰顺县南部和...
  • 潮州以前是不是属于汕头管的
    答:1956年置汕头地区专员公署,署治驻汕头市。1958年底,撤销潮州市建制,并入潮安县。1965年7月设立梅县专区,原兴梅7县从汕头专区分出,归属梅县专区,后改为梅州市。1968年成立汕头地区革命委员会,治驻汕头市,汕头地区辖潮安、潮阳、揭阳、揭西、澄海、普宁、饶平、惠来、南澳、陆丰、海丰11县和汕头市...
  • 潮州府的《潮州府志》版本及潮州府各县志
    答:(明)《潮州府志》,《永乐大典》本,1956年中华书局影印(明)郭春震纂修:《潮州府志》,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刻本,《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北京:中国书店,1992(清)吴颖、贺宽纂修:《潮州府志》,清顺治十八年(1661)刻本,《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北京:中国书店,1992;康熙五年(...
  • 潮州唐代的辖域有哪些
    答: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称潮阳郡,唐乾元年(公元758年)再复潮州。元朝的时候,潮州称为潮州路,明洪武二年(公元 1369年)改路始置府制,称潮州府。崇帧六年是潮州府辖县最广之年,辖海阳、潮阳、揭阳、饶平、惠来、澄海、普宁、平远、程乡、大埔、镇平共11县。隋唐以后,随着战乱、戍边、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