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几大谋士都是谁啊?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30
曹操五大谋士是哪几个?

曹操的五大谋士是指荀彧、荀攸、贾诩、程昱、郭嘉五人。
唐朝宰相朱敬则在《隋高祖论》里称及:“荀彧、贾诩、荀攸、程昱、郭嘉,可谓天下之精英。帷幄之至妙,中权合变,因败为功,爱自秦汉,讫於周隋。“
1、荀彧(163-212年),字文若,汉末至三国时期最著名的政治家、军事谋略家、战略家,自小被世人称作“王佐之才”外号“谋主”。作为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荀彧在战略上为曹操制定并规划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得到曹操的赞赏;战术方面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险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

2、荀攸(157-214年),字公达,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荀彧之侄,杰出战术家、军事谋略家,被称为曹操的“谋主”,擅长灵活多变的克敌战术和军事策略。荀攸在何进掌权时期任黄门侍郎,在董卓进京时曾因密谋刺杀董卓而入狱,后弃官回家。曹操迎天子入许都之后,荀攸成为曹操的军师。 曹操征伐吕布时荀攸劝阻了曹操退兵,并献奇计水淹下邳城,活捉吕布。

3、贾诩(147年-223年),字文和,外号“毒士”。著名的军事谋略家,原为董卓部将,董卓死后,献计李傕、郭汜反攻长安。李傕等人失败后,辗转成为张绣的谋士。张绣曾用他的计策两次打败曹操,官渡之战前他劝张绣归降曹操。曹操在官渡战袁绍、潼关破西凉马超、韩遂,皆有贾诩之谋。曹操占荆州想乘机顺江东下为贾诩劝阻,说应该安抚百姓等待时机,曹操不从,结果在赤壁之战中大败而归。死时七十七岁,谥曰肃侯,《唐会要》尊其为魏晋八君子之首。贾诩精通兵法,著有《钞孙子兵法》一卷,并为《吴起兵法》校注。

4、程昱(141年-220年),字仲德,兖州东郡东阿人,三国时魏国名臣、战术家。本名程立,因梦中於泰山捧日,更名程昱。曾于东阿率领民众抗击黄巾。后从曹操于兖州,封寿张令。曹操征徐州时,程昱与荀彧留守后方,阻吕布、陈宫大军,保住三城,因功受封为东平相,屯于范县。黄初元年逝世,寿八十,曹丕亦为之流涕,追赠车骑将军,谥曰肃侯。

5、郭嘉(170-207),字奉孝,外号“鬼才”,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东汉末人物,杰出的军事谋略家。原为袁绍部下,后转投曹操,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功勋,官至军师祭酒,封洧阳亭侯。于曹操征伐乌丸时病逝,年仅三十八岁。谥曰贞侯。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曹魏五谋臣

曹操前期五谋士指:荀彧、荀攸、贾诩、程昱、郭嘉五人。
1:荀彧(163-212年),字文若,汉末至三国时期最著名的政治家、军事谋略家、战略家,自小被世人称作“王佐之才”外号“谋主”。是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荀彧在战略上为曹操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得到曹操的赞赏。
2:荀攸(157-214年),字公达,荀彧之侄,杰出战术家、军事谋略家,擅长灵活多变的克敌战术和军事策略,荀攸行事周密低调,计谋百出,深受曹操称赞。
3:贾诩(147年-223年),字文和,外号“毒士”。著名的军事谋略家,贾诩精通兵法,著有《钞孙子兵法》一卷,并为《吴起兵法》校注。
4:程昱(141年-220年),字仲德,兖州东郡东阿人,三国时魏国名臣、战术家。昱常为曹操出谋献策,汉献帝定都许县后,以程昱为尚书,后又为东中郎将,领济阴太守,都督兖州事宜。
5:郭嘉(170-207),字奉孝,外号“鬼才”,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东汉末人物,杰出的军事谋略家。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而曹操称赞他见识过人,是自己的“奇佐”。可惜英年早逝。

曹操后期五谋士指:董昭、钟繇、贾诩、华歆、王朗五人。
1:董昭(156年-236年),字公仁,东汉末年曹魏谋士、重臣、开国元勋。郭嘉的继任董昭,是曹操幕府军师祭酒,他建议恢复古封建制,为曹操自立魏王创造制度。并且是曹操晋丞相,晋魏王劝进的发起人。
2:钟繇(151年-230年 ),字元常。汉末至三国曹魏时著名书法家、政治家。是魏诸侯国相国,汉帝禅让的重要支撑者。
3:贾诩(147年-223年),字文和,在曹操继承人的确定上,贾诩以袁绍、刘表为例,暗示曹操不可废长立幼,从而暗助了曹丕成为世子。黄初元年(220年),曹丕称帝,拜其为太尉,封魏寿乡侯。曹丕曾问贾诩应先灭蜀还是吴,贾诩建议应先治理好国家再动武,曹丕不听,果然征吴无功而返。
4:华歆(157年—232年1月30日),字子鱼,汉族。平原高唐人(今山东聊城高唐县)。汉末魏初时名士,曹魏重臣。曹丕代汉称帝,华歆登坛主持受禅仪式,向曹丕献上皇帝玺绶,
5:王朗(?-228年11月),字景兴。东海郯(今山东临沂市郯城西北)人。汉末至三国曹魏时期重臣、经学家。曹操幕府末代丞相军祭酒,在魏诸侯国成立后治魏县(魏诸侯国辖境),与诸侯国相国钟繇一起治狱修法,为魏创立国之基。

一、
曹操的五大谋士——荀彧、荀攸、贾诩、程昱、郭嘉。

二、简介
1)荀彧:体大思精,总统后盾
荀彧被冠以“王佐之才”的称号。所谓王佐之才,就是“辅佐君主成就王业的人”。这里的“王”,恐怕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君主”、“君王”,它的内涵更偏指“王道”,即依靠“圣王仁义教化”治理国家的方式。当然,我个人认为纯粹的“王道”是不可取的,乱世治世都不可以,尤其是在乱世。实际上荀彧也不是那种固守“王道”的儒家卫道士,但至少忠君、仁义、德政的思想在荀彧的政治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基于这样的思想结构,结合乱世务实的现实需要,荀彧必然会成为一个全能型,而且处事细致的智囊。

2)荀攸:传奇完人,战术大师
荀攸这个人非常聪明,十三岁的时候就能察言观色,竟发现了一个深藏不露的杀人在逃犯!
年轻的时候,这小子更加有胆识。董卓烧毁洛阳迁都长安之后,他曾经主谋刺董,并计划辅佐皇帝、号令天下,成就齐桓晋文的霸主之业!这个家伙的想法是在是尼玛太超前,太劲爆了!!!显然在那个时候,荀攸就已经看出天下分崩、王权旁落乃大势所趋,而且还敢身体力行的要当齐桓晋文!应该说荀攸才是三国时期“挟天子以令诸侯”政治思潮的奠基人。然而毕竟是年少轻狂,这孩子后来让董卓抓起来了。此时荀攸又表现出常人难及的明智与豁达,反正要死了,不如每天开开心心,该吃就吃,该喝就喝。也真是他命大,恰好不久董卓被刺杀而死,他自己也就因此免罪。
这孩子见失去了当齐桓晋文的机会,便要跑到一个绝对保险的地方,随时准备割据自立。然而最终成为别人的谋主,而不是自立门户,也是由于这种激进的性格。即便不是因为道路阻隔无法到达蜀郡,荀攸也终将被真正的领袖收服。不过,或许正是年轻时的这些变故,将中年的荀攸打磨成一个德才并重、近乎完人的优秀人才。

3)贾诩:经权达变,长于应对
贾诩的关键词与荀攸的特点雷同,事实上他的综合评价确实不如荀攸。毕竟这个家伙几度易主,而且一句话就能搅得天下天翻地覆的。然而在几度易主的过程中,贾诩所展现出的“经权达变”的修为,又是荀攸所不及的。正如《三国志》里所说:“权以济事”,也就是应对事故、应对人事。
。贾诩善于细致入微的体察说话对象的身份、处境、性格,采取适当说服或者应对方式,让对方乖乖的顺着自己的话做。不仅是“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而且是“说什么人听什么”,这不能不说是贾诩能够深刻抓住矛盾的本质,用最实际管用的说辞说服对方,而绝不会拘于自己的城规。也正是这种明察秋毫、务实应变的思维方式,贾诩在战术上还曾经让曹操小小的尝到败果、让马超和韩遂这两个稀里糊涂的家伙一败涂地。
贾诩长于应对,能够根据既有的情况找到最佳的应对方案,所以贾诩处事永远是被动的、低调但聪明的。这也是为什么后期在魏国越混越好的原因,这种低调隐忍,为风评加了不少分,因而得以和二荀同列。

4)程昱:勇略过人,刚戾傲慢
早年在家乡城池,一次遇到县丞呼应黄巾作乱,一城百姓都向东跑到了山上。县丞领着贼人们不久出城,在城西五六里停了下来。程昱侦查到这种情况,就建议城中的大姓率领百姓杀回去,因为贼人显然没有攻城的能力,只不过是劫掠财务罢了。百姓们没见识,不想去,程昱一不做二不休,派人在东边冒充黄巾贼来了,愣是把百姓们吓回了城中。县丞发现没了退路,便领着贼兵来攻城,程昱求县令组织守城,果然贼人攻城不克,于是要走。此时程昱率领吏民开城追击,竟将贼人们打得一败涂地。其人胆勇可见一斑。
后来,袁曹对峙,袁绍带领十万人马即将南渡,而当时程昱镇守南方的城池,士兵只有700。曹操想给程昱增兵2000,程昱却说袁绍必然以自己兵少,不会来攻,如果增兵,袁绍就不得不攻城,那时我肯定受不住。因此不如不增兵。后来袁绍果然没有派兵攻打程昱。曹操对贾诩说:“这货太猛,猛于贲、育。”孟贲、夏育,貌似是战国时期两名勇士,曹仁曾被称赞“曹大司马之勇,贲育弗加。”而程昱的胆气,也足以与这两名猛士相比了。
程昱由于性子太直,虽然曹操能容忍他,但私下的人缘很差,甚至有人曾诬告他谋反,但曹操反而待愈厚。当初这个倔强的家伙不息背负前后矛盾的名声投奔曹操,看来也算没看错人。

5)郭嘉:鬼才
郭奉孝是五大谋士中人气最高的家伙。我想大概是因为《三国演义》的一个标题:“郭嘉遗计定辽东”,以及“士为知己者死”的抱负,还有英年早逝的悲凉命运。很多人是因为怜爱才喜欢的郭嘉,正如喜欢断臂的维纳斯一样。实际上郭嘉的确带兵参加了最后一次出征,但并没有遗计定辽东的桥段,而在演义中是唯一一个跟诸葛亮一样,可以预见死后事情发展的人。
郭嘉在战略战术方面的见识,与荀攸不相上下,而最奇特的是可以在千里之外预料孙策的命运。这一点曾招惹很多人胡思乱想。其实这个东西并没那么复杂,郭嘉的那段话相当严谨,每一句话都是有用的,要达成结果必须符合之前的所有条件。而如前所说,如果能像荀彧那样对很多方面的情况都能体察到,就不难做出这样的预言。这个我跟孙策在群里讨论过,这里不想再费口舌了。实际上孙策尚未进入中原,就被刺客刺杀,郭嘉的预言还是太谨慎。不过,郭嘉敢于做出如此大胆的预言,这与性格中不拘小节的艺术细胞是有关系的。
郭嘉的言论大都与荀彧相仿,论述非常完备,然而他和荀彧的区别是,荀彧说话喜用长句,往往做一大套灰常严密谨慎的分析,将局势一点一点的给曹操分析出来,最终让曹操自己决断。即便是表达自己的态度,也往往是反问句,所说能加强语气吧,但总不那么痛快。但郭嘉说话常用短句,说话的节奏明快,形式上多排比对仗,富有音韵美感。分析相比荀彧,更加清晰流畅,环环相扣,逻辑性更强,结论语气往往非常肯定,让人非常痛快。总而言之,郭嘉进谏,善于抓住主要矛盾进行论述,逻辑顺畅,结论明白,语言艺术也更为高超。他比荀彧多了一份果断,比贾诩多了一份积极,比程昱多了一份美感,而郭嘉最完美的地方,就是不像荀攸那么完美。

智囊中包含:骨干谋士、重要谋士、以及各级掾属,直到曹操去世为止,共有一百零二人 。 骨干谋士九人: 荀彧(首席)、荀攸、贾诩、郭嘉、程昱、戏志才、刘晔、蒋济、司马懿 重要谋士三十六人: 陈群、华歆、钟鹞、满宠、董昭、王朗、崔琰、毛玠、贾逵、杜几、田畴、王修、杨修、辛毗、杨阜、田豫、王桀、蒯越、张既、杜袭、枣祗、任峻、陈矫、郗虑、桓玠、丁仪、丁廙、司马朗、韩暨、韦康、邴原、赵俨、娄圭、许攸、郭淮。

  • 曹操的5大谋士都有谁
    答:曹操少年机警,任侠放荡,不治行业。二十岁时,举孝廉为郎,授洛阳北部尉。后任骑都尉,参与镇压黄巾军。迁济南相,奏免贪吏,禁断淫祀。征为东郡太守,不就,称疾归家。及董卓擅政,乃散家财起兵,与袁绍等共讨董卓。曹操早年经历 曹操出身官宦世家,《三国志》称其为汉相曹参之后,曹操的父亲曹嵩...
  • 曹操前期五大谋士和后期五大谋士分别是谁?
    答:曹操前期五谋士指:荀彧、荀攸、贾诩、程昱、郭嘉五人。1:荀彧(163-212年),字文若,汉末至三国时期最著名的政治家、军事谋略家、战略家,自小被世人称作“王佐之才”外号“谋主”。是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荀彧在战略上为曹操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得到曹操的赞赏。2:荀攸(...
  • 曹操的五大谋士都是谁?这其中谁最厉害?
    答:曹操麾下的五大谋士是荀彧、荀攸、郭嘉、程昱和贾诩。他们五人为曹操建立了许多的功劳,没有这五个人,曹操也不会建立统一中原的丰功伟业。在这无人当中,我觉得郭嘉最厉害,因为在曹操落魄时,而且要向袁绍投降,郭嘉提出了“十胜十负”重新点燃了曹操的雄心,所以我觉得郭嘉最厉害,之后他...
  • 曹操前期五大谋士和后期五大谋士分别是谁
    答:前期:戏志才、郭嘉、荀彧、荀攸、程昱。后期:贾诩、蒋济、程昱、刘晔、司马懿
  • 曹操有五大谋士,诸葛亮若投奔曹操,能“秒杀”几个?
    答:在战术方面,也有不错的表现,在陈宫迎奉吕布席卷兖州的时候保全三城,为曹操反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然,在举荐人才等其他方面,荀彧也不逊色,如钟繇、荀攸、陈群、杜袭、郭嘉等人都是他给曹操推荐的。荀攸 荀攸,字公达,大谋士荀彧之侄,是曹操身边最厉害的战术家、军事谋略家。他最擅长灵活多变的...
  • 曹操的五大谋士
    答:五大谋士指荀_、荀攸、贾诩、程昱、郭嘉五人。因为这五个人对曹魏势力的成立与巩固有巨大贡献,所以把他们叫做曹魏五谋臣。荀_自小被世人称作“王佐之才”,东汉末年曹操帐下首席谋臣,杰出的战略家,被曹操称赞为“吾之子房”。荀攸十三岁的时候就能察言观色,年轻的时,董卓烧毁洛阳迁都长安之后,他...
  • 曹操的五大谋士如何排名,若诸葛亮加入曹操,能排第几?
    答:如果要把这几位谋士做一个排名其实是很难的,如果以综合能力来排名的话应该是这样的:荀彧第一,荀攸第二,贾诩第三,程昱第四,郭嘉第五。如果以谋略水平来排名的话是这样的:荀攸第一,荀彧第二,贾诩第三,郭嘉第四,程昱第五。如果诸葛亮投靠曹操的话,能在五大谋士中排第几,能挤掉谁?诸葛亮...
  • 曹操手下五大谋士:曹操身边的五大谋士都是谁?
    答:三国时期,三位大将各据一方,曹操的地域最为广泛,他之所以能够拥有如此广阔的领域,最重要的是身边的谋士较多。那么曹操身边的五大谋士是谁呢?曹操的五大谋士:荀彧、荀攸、贾诩、程昱、郭嘉。荀彧——体大思精,总统后盾 荀彧自小被世人称作“王佐之才”,东汉末年曹操帐下首席谋臣,杰出的战略家,...
  • 曹操手下的“五大谋士”分别是谁?他为何能招揽这么多谋士呢?
    答:这五大谋士各有自身的优势,例如郭嘉才思敏捷,见地超人、屡出奇计,再如程昱有勇有谋,随曹操征战四方,总的来说这五个人是曹操攻城略地不断扩张的重要保障,他们足智多谋,是曹操的得力干将。那么为什么曹操能招揽到这么多贤士为其效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曹操求贤若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