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发展有何改革发展?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9-10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取得了发展,原因是什么?

铁犁牛耕
春秋战国时期产生,是我国古代农业的最主要生产方式.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井田制的解体.
推广铁器牛耕 唐朝的农业迅速发展,其重要原因之一是铁犁牛耕进一步推广。在黄河流域乃至今甘肃、新疆地区,铁犁牛耕已普遍用于农业生产。关于这一情况不仅在文献中有记载,在一些墓葬和敦煌、榆林石窟的众多的壁画“牛耕图”中,都有反映。其中多数为二牛抬杠,用长单直辕犁;少数用一牛耕田,犁有双长直辕,亦有短曲辕。犁均为铁制,多使用犁壁(鐴土)。这时在江南地区也推广牛耕,并使用曲辕犁。(唐)陆龟蒙《耒耜经》中详细记载了江东(今江南)所用曲辕犁的结构和使用功效。曲辕犁比直辕犁轻巧,犁辕上躬,便于深耕;牵引点低,犁架平稳;犁辕缩短,回转方便。这是古代步犁中最先进的类型。惟当时使用此种犁者极少,以用二牛抬杠者为最多。文献和考古资料证明,这时边疆地区也在推广铁犁牛耕。
http://baike.baidu.com/view/832511.htm?fr=ala0_1

在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后,商鞅推行了一系列军事,政治,经济,民风民俗等多方面改革。其中的废井田,开阡陌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都为当时所处社会的农业生产与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所谓“阡陌”,指“井田”中间灌溉的水渠以及与之相应的纵横道路,纵者称“阡”,横者称“陌”。“封疆”就是奴隶主贵族受封井田的界限。“开阡陌封疆”就是把标志土地国有的阡陌封疆去掉,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度,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法令规定,允许人们开荒,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赋税则按照各人所占土地的多少来平均负担。此后秦政府虽仍拥有一些国有土地,如无主荒田、山林川泽及新占他国土地等,但后来又陆续转向私有。依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这样就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商鞅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因弃本求末,或游手好闲而贫穷者,全家罚为官奴。商鞅还招募无地农民到秦国开荒。为鼓励小农经济,还规定凡一户有两个儿子,到成人年龄必须分家,独立谋生,否则要出双倍赋税。禁止父子兄弟(成年者)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这些政策有利于增殖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发展封建经济。

牛耕

原来中原地区使用称为耒耜的脚踏耕具,耕作的人用手把着耒耜的柄,用脚踏着刃部,把锋刃刺入土中,向外挑拨,才能把一块土掘起来。耕地就是把土一块一块地挨次掘起来,耕作的人需要掘一块,退一步。这种后退间歇的耕地方法,用力多而效果差。传说早在商代就用牛驾车,也有人根据甲骨文“犁”字初文的象形,认为商代已有牛耕,但论据不足。到了春秋时期,牛耕已经使用则是毫无疑问的。这样耕地就变为连续向前,用力少而效果好,这是耕作技术的一次重要改革。春秋战国时期牛耕开始于东方,商鞅变法后,秦国后来居上,也普遍使用牛耕。当时还开始用马耕田,商鞅为了重视农业,规定:“盗马者死,盗牛者加。”《盐铁论·散不足篇》中说:“古者”,人们用马代劳,行则拉车,“止则就犁”。汉人说的“古者”,当指战国和秦。畜力与铁器的结合,给精耕细作提供了条件。

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农业科学的兴起

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技术有了显著进步。耕作技术用当时的话说叫“深耕易耨”,耕田要深,除草要快。灌溉方法,中原地区已普遍用桔槔来灌溉,代替过去抱着汲瓶来灌溉的原始方法。战国时期农民已知施肥,《荀子·富国篇》有“多粪肥田”的话,说明当时深知施肥的重要。不仅知道施用动物粪肥,还懂得使用草木灰和绿肥,把野草割来焚烧成灰或灌水使之腐烂,用作肥料,改良土壤。对积肥施肥的重视,是提高农业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欧洲要到10世纪和11世纪,才开始施肥,比我国晚了1 300~1 400年。战国时期已经重视选择优良品种,“长斗石,取上种”,就是说要提高粮食产量,必须选取上等品种。人们已开始对土壤进行研究,主张先分辨土性,挑选适宜种植在某种土壤里的农作物来播种。战国时代农业的显著进步,开创了我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那时候,人们已经知道用人力来改变土壤的现状。就是耕地要根据土地的干硬或湿软而分先后,干硬的土地必须先耕,湿软的土地可以后耕。高旱的田要注意保墒;低湿的田要注意排水。为了给农作物的生长创造优良条件,垄要广而平,沟要小而深;苗必须纵横排列成行,以利通风;肥地留苗要密,薄地留苗要稀,肥地苗稀就会增加无效分蘖,薄地苗密就会因水肥供应不足而夭折。这些做法都是符合农业科学原理的。当时的人还掌握了耕种时节的重要性。“得时”的小麦生长发育好,植株粗壮,穗子大,色泽深,麦粒重,虫害少,出粉率高,品味香,吃了耐饥有益;“先时”的小麦苗生太早,易受病虫害侵袭;“后时”的小麦苗生得脆弱,穗结得稀疏,色泽也不好。故强调耕种必须及时。

战国时期农业产量的提高

由于铁农具的普遍使用,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和农业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有所提高。据李悝对战国初年魏国农产量的估计,一亩地普通年景可产粟一石半,折今亩产九斗。据《史记·河渠书》记载:凡受郑国渠水灌溉的土地,每亩可收一钟。一钟是六石四斗,折今亩产三石八斗四升,在二千多年前战国晚期的生产条件下,产量的确是很高的。

都江堰

李冰约于公元前256~前251年被秦昭王任命做蜀郡守。岷江上游高山深谷,水流湍急,一到成都平原,流速突然减慢,所夹带的泥沙石子随即沉积下来,淤塞河道。每年夏秋水势骤涨,灌县(在今四川)以下常常泛滥成灾。雨季过后,又会出现干旱。为了灌溉农田,变水害为水利,李冰总结前人治水经验,因势利导,依靠当地人民群众,在岷江出山流入平原的都江堰市,兴修了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由渠首和渠道两大系统组成。渠首工程包括都江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个主要部分。都江鱼嘴是建在岷江中流的分水建筑工程,它把岷江水一分为二,东边的叫内江,供灌溉渠用水,西边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又在都江堰市城附近的岷江南岸,凿开玉垒山脚,形成一个被隔开的石堆即离堆和一个狭小的进水口就是宝瓶口。内江水通过宝瓶口流入密如蛛网的渠道系统。大小水口都安置“斗门”,需水时打开斗门,水多时可关闭斗门。“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华阳国志·蜀志》)。夏季岷江水涨,都江鱼嘴淹没了,离堆就成为第二道分水处。紧接内金刚堤和离堆之间修筑了飞沙堰,用以调节内江水量,洪水猛涨时,内江水可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确保内江灌溉系统的安全。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一个以灌溉为主兼具防洪、运输功效的综合水利工程,既解除了岷江泛滥之灾,又便利了航运,灌溉农田三百多万亩,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华阳国志·蜀志》)。都江堰地点选择恰当,工程布置合理,配套严密完整,修建就地取材,整个系统自流灌溉,用功省而效益大,两千二百多年来一直造福于人民。都江堰总计分支河渠五百二十多条,渠道总长约一千一百多公里,解放前工程失修,灌溉面积缩小至二百余万亩。解放后大力整治扩建,现在灌溉面积已扩大到八百多万亩。它不仅是中国水利史上的一颗明珠,在世界水利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石器时代以来,一直春秋战国时期以前,主要是使用青铜器农具,但在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器的农具。我想铁器农具的使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 从商朝到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发展的变化?
    答:商朝和周朝是刀耕火种的年代,生产力水平低下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重大发展,其原因是铁质农具工具和牛耕技术的革新。使得生产力大幅提高,私田大量出现,分封制瓦解
  •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又有什么重大发展
    答: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重大发展,其原因是特质农具工具和牛耕技术的革新。
  • 春秋战国时期的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主要是因为什么?_百度...
    答: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 722 年到公元前 221 年)是中国历史上较为繁荣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主要是因为出现了一系列的农业技术革新和经济发展,下面是主要原因:1.农业技术革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系列的农业技术革新,如改进农田灌溉系统、发明农具、开垦荒地、...
  • 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原因及作用
    答:原因: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发明推广。作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奴隶社会的解体和封建社会的建立。
  • 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
    答:1.春秋:开始出现了铁质农具,但未普及,人们开始进入铁犁牛耕的时代。2.战国:铁制农具大范围推广,农业技术突飞猛进!农业中心在今黄河流域一带 3.秦汉:农业技术进一步发展,秦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土地制度)确立了小农经济,汉代赵过推行垄作法,发明了耧车!农业中心仍在黄河...
  • 春秋战国时期进行的制度改革对农业发展有什么作用?
    答: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旧的井田制已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各国进行改革,承认土地私有,变宗族制的力役地租为家庭制的事物地租。官仲的按田而税,鲁国的初税亩等,都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犁牛耕的推广使用中国农业进入什么时代?
    答:进入了农业文明时期,铁犁牛耕的时代 春秋战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牛耕的出现是我国农用动力的一场革命,随着铁器、牛耕的出现,一家一户的生产有了可能,自耕农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原来的井田制逐步解体,土地私有制逐步出现。
  • 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有哪些发展?
    答: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纷起,人们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当时的思想家都对农业的重要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管仲的说法最有代表性.管仲不仅有"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样的名句,更把农业生产与国强民富联系起来.提出:"错国于不倾之地者,授有德也...
  •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重大发展,其原因是何种生产工具和技术...
    答: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的粮食作物有稷、禾、黍、稻、麦等,除了这些农作物的产量普遍提高外,蚕桑业与丝织业亦相当发达,漆林和果树的栽培也逐渐推广。另外,此时出现了讨论农业生产技术的著作,并将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科学知识予以系统化和理论化。4.手工业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代,除了官营手工业外,还出现了...
  • 《超急》概括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农业的发展趋势
    答:所言这一切极大地调动了农民从事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已进入铁器时代,铁制农具的使用已较普遍。与铁犁相配,牛马被用于农业,从而实现了农业动力上由人力耦耕向畜力耕作的革命性变迁。铁犁与牛耕并举,相辅相成,使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力有了突破性发展。如《吕氏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