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文章 不要词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7
苏轼有哪些最著名的诗?(要诗不要词)

春宵 [苏轼] 海棠 [苏轼]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和子由踏青 [苏轼]
花影 [苏轼]
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
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苏轼]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三月二十九日 [苏轼] 上元侍宴 [苏轼]
石苍舒醉墨堂 [苏轼]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 [苏轼]
题金山寺 [苏轼]
题西林壁 [苏轼]
望海楼晚景 [苏轼]
雪后北台书壁 [苏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东坡居士号称唐宋八大家之一,文章生前就名满天下。何止诗词。

1、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胸有成竹出处。
文同,字与可,苏轼的从表弟。苏轼文章,表示对他的追怀、悼念。

亡妻王氏墓志铭——也不错,但不如江城子~短松冈来的情真意切!

祭欧阳文忠公文—— 今天我们读这篇祭文,首先会讶异它的形式的“简陋”。苏轼是写文章的好手,精美的骈文是理想的祭文形式。可就是这样一位才学出众的人,给老师写的祭文里一点也显不出自己的才学。任相对自由的散文语言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此刻,苏轼只想把自己闻知噩耗后的感受倾泻在纸上。情到至深处,为文毋须技巧。
  其次苏轼在祭文里对“上以为天下恸,而下以哭其私”的详略处理是惊人的悬殊。他哭得死去活来,不是为靠山的倒塌,不是为再也借不到仙气而遗憾,而是为天下失掉一个人伦楷模而担忧!欧阳修是大宋文明的集大成者,他活着时震慑的是邪恶,匡护的是正义,提携的是真正的大师。
皆有深情 啊!!

  《前赤壁赋》
  【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译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下游玩。清风缓缓吹来,水面没有波浪。举起酒杯,劝客人同饮,朗诵《月出》诗,吟唱“窈窕”一章。一会儿,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白蒙蒙的雾气笼罩江面,水光一片,与天相连。任凭小船儿自由漂流,越过一望无际白茫茫的江面。江在旷远啊,船儿像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又像脱离尘世,无牵无挂,变成飞升仙果的神仙。
  这时候,喝着酒儿,心里十分快乐,便敲着船舷唱起歌来。唱道:“桂树做的棹啊木兰做的桨,拍击着澄明的水波啊,在月光浮动的江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思念心中的君主啊,在天边遥远的地方。”客人中有会吹洞箫的,随着歌声吹箫伴奏,箫声呜咽,像含怨,像怀恋,像抽泣,像低诉。吹完后,余音悠长,像细长的丝缕延绵不断。这声音,能使深渊里潜藏的蛟龙起舞,使孤独小船上的寡妇悲泣。
  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为什么奏出这样悲凉的声音呢?”客人回答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句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这儿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当他占取荆州,攻下江陵,顺江向东进军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临江饮酒,横握着槊吟诗,本是一时的豪杰,如今在哪里呢?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州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驾着一只小船,举杯互相劝酒;寄托蜉蝣一般短暂生命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里的一粒小米。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愿与神仙相伴而遨游,同明月一道永世长存。知道这种愿望是不能屡次实现的,只好把这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寄托于曲调之中,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出来。”
  我对客人说:“你也知道那水和月的道理吗?水像这样不断流去,但它实际上不曾流去;月亮时圆时缺,但它始终没有消损和增长。如果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会停止;从那不变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本身都没有穷尽,我们又羡慕什么呢?再说那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如果不是我应有的东西,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拿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它,听到的便是声音,眼睛看它,看到的便是色彩,得到它没有人禁止,享用它没有竭尽,这是大自然的无穷宝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
  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再次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天已经亮了。
  《后赤壁赋》
  【原文】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译文】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向四周看看,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象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大声的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括起,波浪汹涌。我也不觉忧伤悲哀,感到恐惧,觉得这里使人害怕,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
  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象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嘎嘎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苏轼,一只孤舟,两个模样模糊的朋友,赤壁下,夜色中,山很高,天空一轮满月如点如豆。

他的思绪飘到何处?

当年他还年轻,和父亲、弟弟,还有美丽的妻子,开开心心地上京,赶考!远离故乡眉山,一路颠簸走来,抬头发现:那京城的天空是那么的广阔,那么的明净,生平第一次看到那么的蓝,那么的亮。

皇城是那么的堂皇,那么的庄严。一代文宗欧阳修,对他是多么的赏识惊叹;高高在上的皇帝,对他又是多么的欣赏喜欢。登上皇城,天空高旷,他看到前面路途是那么的通畅,他感觉到一只雄鹰展翅那么的自由,心潮激荡。

离愁更行更远。

曾经是那么受欢迎的诗歌,皇帝也很喜欢的诗歌呀!朋友们都争着看第一眼的诗歌,居然成了我的罪,成了我的百年孤独。有的朋友拿着我的诗歌去换了背叛,有的朋友藏着我的诗歌变成了囚徒。而我却一走再走,渐渐远离了那皇城的天空,那理想的天空。

父亲去了,妻子去了,弟弟也在遥远的月亮的另一边厢。从此的天空好像没有过晴朗。

人前,我的笑声依然是那么肆无忌惮,那么辽阔漫长。人后谁看见我心里的天空黯然。

赤鼻矶,如此一个狭小的地方,水是那么浅,山是那么低矮。我的世界为什么,跟着我的路,一步步缩小?我的天空为什么冲不出丛山,就象被一个手掌紧握?是人性的嫉妒?是权力的魔掌?是命运的嘲弄?

山上的栖鹘,收起翅膀,在龌龊的巢穴中,冷冷的哀叫。

酒模糊了我的眼,浮起的礁石间,我看到了年轻英俊的周瑜,是的他刚刚成亲,娶了美丽的小乔,是的他笑着轻摇羽扇,而百万曹军就在他的眼前——灰飞烟散,仿佛不曾存在过。

江风吹过我的胡髭,江水溅上我的眉梢,周瑜和曹操忽然没有了踪影。豆点的月光中,天空好像突然亮了,好像在一瞬间变得深邃悠远。我感到自己的心灵在飞向高处。一只白鹤在头顶飞转曼舞。噢,原来雄鹰化做了白鹤,之后,天又宽阔了。

我又拾起了枯干的笔,醮上滋润的浓墨,黑白之间,鹤舞九天。我创造了一个苏轼的赤壁,我自己开辟了一个无边的天空。

后记

我看着藏在无边高楼里的天空,怀想……

2、诗意的生活

我想,没有人会不喜欢“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意生活。

得意时,想着“直挂云帆济沧海”;失落时,想着“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谁不想诗意地活着?顾城、海子都是诗人,但是他们只能在天堂寻找他们的诗意生活。鲁迅笔下的许钦文,边写着《幸福的家庭》,边抵挡着乏味枯燥的穷日子。却是我们现实的“诗意”。究竟有没有人能够在现实中寻找诗意的生活?

也许,要找诗意的生活就得回到盛唐。

那时候,我们的国库钱多得连串钱的绳子都腐烂了;那时候,外国人都到咱这里来留学;那时候,我们国家的干部也有很多异域脸孔。一句话,比现在的美国还美!那时候的唐人是以一种什么样的诗意心态来生活呢?唱着“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白,走入了我们眼帘。他打马走进帝阙,皇帝为他调羹,贵妃为他研墨。就算是得罪权贵,他也带着皇帝送他的万两黄金,潇洒开始他的漫游。就算是因人获罪,也能在中途白帝城,一叶轻舟飞过。就算是穷途末路,也要醉着酒,倒入水中月亮的怀抱中沉眠。李白的一生也是诗的写照啊!可其实,李白这一辈子是否诗意呢?到底是我们诗意了李白,还是李白诗意了自己?“云想衣裳月想容”与报国的壮志有什么同归?“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里究竟是骄傲还是凄凉?“轻舟已过万重山”里面是不是逃脱死亡的快感?历史说:其实,李白那一年61岁,他还要去投军杀敌,平叛安史,可是,病死在表叔家里。

也许,我们可以到积弱的宋朝。

一个被列强虎势眈眈的宋朝,一个被改革和反改革弄得人心惶惶的宋朝,一个版图小,国力弱的宋朝。这时,我们也看到了一个倒霉的苏轼。除了几天高中的得意和一段三品大员的踌躇之外,他的一生就是起小落大,浮少沉多,基本是一贬再贬,越走越远。可是这个背影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生活的真趣。“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他和农夫一起喝着酸如醋的酒,啃着不知名堂的饼。就算是在买不起肉的海南,他辛苦地剔着羊骨头上的一点肉丝,却高兴地写信对弟弟说,好似吃螃蟹。在匮乏病倦中,他舒服地享受着泡脚后剪脚趾甲的快乐,感觉是老鹰脱离束缚在天空自由飞翔。

如果李白不是抑郁不得志,而是和苏轼一样在颠簸和窘困中度过大半生,他是否还唱得出歌来呢?

也许,我们可以明白什么诗意的生活,关键是你的心是否把一切看成诗歌,而不是你的生活本身是否是诗歌。有诗心,自然有诗意的生活!

3、科举论

自古寒生惟苦读!无劳焉可得。功名本为青云梯,读书自是登高足。十几年,冬寒夏暑,孰不苦之,惟其苦之,故能甜之。家君年二十七方发愤,虽历科举,而未曾得意。故冀望寄于吾弟兄二人。至于六十,夜梦中,仍感忆家君严苛,只粗及桓庄初,惧不得尽《春秋》而战战然。嬉戏童年几在惶惶中度过矣。余读书,务求精熟,所读经史,无不手抄,书法与经纶同生,岁月与识见共长。

余历经科举制试,名次高标,而年不过二十余,故人称少年得志。光宗耀祖,家人咸欢,自以为从此可一展平生抱负。然不宜官场不测,历科举而得冠盖者,求其权利而不忠其事,谋其政私而不诚其言,多矣。余混迹其间,屡遭波折,而心寒人远,不复识来时之路。故课子不以功名为念,不以精明自负。三子皆平平之辈而功名浅薄者也。故曰,科举之得人才,而不核人心,悲矣!

科举可尽得人才否?尚有可论之地。家君天姿异赋,年二十七方立志读书,自得成就。观其课余兄弟,自为父师,而余兄弟历经科举,于制试中,余次序高居一百多年之首,弟辙稍逊亦飘然入围,尽可知其才也。然家君初年二试,皆名落。故曰:科举不可尽得人才也。

复思家君,苦读而无功,转而勤学专著,散文专才。一书生而纸上谈兵,做《权书》而名动天下,垂而至今,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不亦有得乎?忆家君得皇恩特予,召试舍人院,而辞疾不至。人皆以吾兄弟高中,而不得复以名次自下也。非也!其身自越科名,而不愿以才自尝于人也!

故曰,科举者,衡量之术也,君王择才途也,非才与非才之决也。科举者,书生自试经书也,书生寻觅前途也,非书生唯一依归也。故科举有其是,君子当自有其是也!

考试终了钟响,我看着这篇文言文,也读不清楚,没有时间了。只好就此交卷。自求多福!

4、提篮春光见妈妈

人们总是觉得当爸爸的冤,因为歌里唱的总是妈妈。其实仔细想想,就会发现:妈妈更冤。历史上多少人物,人们不仅常说起他们的爸爸,甚至还常提到他们的爷爷。就象苏轼,大家都知道他爸叫苏洵,甚至他爷爷苏序也有人念叨起。可是他母亲呢?至今只有一个姓,连名也无人得知!

妈妈总是背后的一个,所以也总是成了无名的巾帼。即使孩子成就了,又有几个懂得提篮春光见妈妈?

苏轼的母亲程氏,辛苦地支撑着一个家庭,让到了二十七岁才正经发愤读书的丈夫可以闭门苦读。丈夫出外游玩,她还的亲自教育两个孩子。

她训诫她的孩子:“汝读书,勿效曹耦,正欲以书自名而已。”“汝果能死直道,吾无戚矣。”她最著名的教学案例,就是有一次,苏轼读《范滂传》后,想到范滂舍生取义,母亲慨然支持,就问自己的母亲:“轼若为滂,夫人亦许之否乎?”程氏肯定地说:“汝若能为谤,吾顾不能为滂母耶!”苏轼一生虽屡遭挫折与打击,但仍能追求正义,不畏强权,不惧得失,积极地入世用世。无不出自母亲的淳淳教导。

可惜,程氏一辈子却见不到儿子高中的风光就匆匆早逝。苏轼提篮春光去见妈妈,可母亲不可见矣。

有好事者对近代历史上江浙一带人才辈出众生的情形好奇地细心分析,却发现一个意外收获。这些人有着一个共同的背景,家道中落,父亲早逝,有一定文化的母亲无奈之下,之内凭着刚毅的意志,粗浅的学识,严格地引导着唯一的寄托和希望。所以一代精英就此诞生。可惜,这些母亲都看不到儿子们光辉的那一刻,就匆匆离开苦难的人世间。

多少少年才俊,古代的、现代的、中国的、外国的,背后都是母亲充满希望的目光,但是有几个有幸能够提篮春光去见妈妈,让妈妈在春光中微笑呢?

史铁生,在地坛里哭泣:妈妈看不到自己的成功。阿诚的《棋王》里棋呆子王一生赢了“棋王之称”后,哇的一声大哭:“妈,儿今天明白事儿了。人还要有点儿东西,才叫活着。妈-------”

人生总得有自己的价值,人总得懂得妈妈。可以的话,快点提篮春光去见自己的妈妈,让妈知道,儿今已懂事!

5、有句话常挂在嘴边

有句话常挂在嘴边:少说话!

打小老爹就严格要求我哥俩,尤其对我,他常说:“荣知辱牢缄口,谁是谁非暗点头”。“少说话”常挂在爹的嘴边,却没放在我耳朵里。

爹在《名二子文》中就说给我起名字叫“轼”,就是要我像车扶手一样,不显山露水,不太张扬,只安分地当个不吭声的次要部件。是啊!老爹是太不了解我了,好显摆,好逞口舌之快了。

王安石当宰相,变化,好事!但他比我大上十六岁却想着一蹴而就这样的易事。太天真了!一百多年的体制,一下子推翻重来,怎么可能?大家都知道,可是没有人说,至少没有人直接说。可我说了,而且是指着王安石的鼻子说。还好他看在一场同门,更出于爱护我没有计较。可是李定他们就要和我计较了,而且一计较就挖出我写的诗词文章,就连我给皇帝的奏折也成了我诋毁朝臣,攻击新法的罪证,我的诗词也成了谩骂朝廷,心怀异志了。忘了那句挂在嘴边的话,活该!

司马光当宰相,他对我好,就象一个老哥哥。是他把我从鸟不下蛋的安置所黄州拉回了中央,还让我成了未来的宰相。可是他也是个极端的犟老头。一下子又把王安石的一套全部打倒,推翻重来。这么一来,老百姓还不被折腾死!稳定可是压倒一切的!我忍住了朝廷上的那一口,可是到了家门前,我两句粗话还是传了开去。“司马牛,司马牛!”老哥哥没怪我,可那一班保守派又挤兑我了。又忘了那句嘴边的话,活该!

老哥哥走了,刚好碰上皇帝祭天的吉礼。我和大伙脱下吉服就去拜祭老哥哥,可是程颐不让,还搬出孔子的训诫。我一口“伪道学”就把他骂了。这一来,程颐兄弟又咬上我了。又忘了,活该!

朝云老劝我,别总是一肚子不合时宜,她的嘴边也挂着那句话,少说话!

我那老成稳重的弟弟,他就象一道车辙子。总是后车子而存在,什么是非功过倒不到他头上去,因此他一切顺利到老了。可我总觉得,自己活得不冤,至少朋友们喜欢我,学生们喜欢我,老百姓也喜欢我,我甚至相信历史也喜欢我,没有我们这些大嘴巴大舌头,世界也太没意思了。

有句话常挂在嘴边,什么来着?我又忘了。我这么说,有人有噘嘴巴了,亲她一口先。

苏轼记于海南。

6、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

时间不会记忆风化!总有人想唱忘情水,总有人想吃后悔药。变幻的世界总因为永恒的记忆让人爱惜。

时间的流水无情地冲刷着众生留下的一点点痕迹。多少年前,一场浩大的战争曾经在赤壁之下展开。当年的周公瑾,年轻英俊,刚娶了吴国最美丽的小乔;当年的周公瑾,睿智洒脱,正打败了最强大的曹操百万大军。一切都被时间洗掉了,沉戟也被江沙覆埋。但眼前穿空乱石,还是唤起了被贬黄州的苏轼关于这段历史的记忆。因为这是一段浪漫与英雄的记忆,一段心怀壮志的多情人永不遗忘的记忆。

时间狂风冷酷地蚀磨着众生珍存的一丝丝温情。

官海浮沉,曾经相依相扶的两兄弟,一踏进官场就身不由己地卷入旋涡,又分隔异地。官场的风波一阵又一阵,人却一天又一天衰老。人生短暂,重聚还有几何?童年一起寒暑苦读,青年时一起上京应试中扬名。记忆浮起,月光照着无眠的苏轼,也照着无眠的苏辙。“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虽然重聚渺茫,但情谊的记忆不会风化。

人生飘摇,曾经温馨的红袖添香,绣工伴读。王弗永远是苏轼心底最美的记忆。十年后的梦境,将记忆泛起。王弗还是那么年轻,一如她走的时候,不过二十六岁。苏轼看着眼前风化依然的妻子,正在轩窗前梳妆。十年了,王弗还是那么美丽,眼里闪烁着灵气,脸庞刻划着温和。苏轼想到自己镜中两鬓如霜,想着自己容颜巨大的变化,自己都不复认知,何况她!十年了,生死相隔,往事不再。命运多舛,不知所归的苏轼心中虽有千言万语想对这位善解人意的爱妻倾诉,可是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只有满脸泪水汪汪。爱的记忆从来不被风化!

深情的记忆总藏在我们心灵深处,不用着意去想,自然地就难被忘却,区区一点时间又怎能将它风化?

沉淀入我们人类心灵,成为记忆的,其实正是我们人类最美好的理想和最珍贵的感情。而这一切都是时间带不走的。

时间带不走苏轼心灵的美好记忆,也带不走苏轼在我们心中的记忆。人类存在与意义也尽在于此。

7、必须跨过这道坎

人生总会遇到很多坎坷,眼前这一道坎,越过了你就会得到一个崭新的自我,跨不过去,你就永远定格在过去。

苏轼还在做着一州之长,正在努力地为当地老百姓做一点贴心的事。这时,弟弟的信使带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苏轼面对这道坎站立不稳,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必死无疑。

苏轼正惶惶不安,不得主意。皇帝派来抓他的人已到门前。钦差一言不发盯着苏轼。苏轼吓得连个讨好的话也说得战战兢兢。“我知道我错了,说了很多不该说的话,让皇上生气了。死罪难免,求给我点时间和家人道个别。”“那还不至于。”一句如钉在板的话后,两个士兵上前将苏轼五花大绑。苏轼,狂放潇洒的苏轼,在这道坎前,怕了!

到了御史台,劈头盖脸一句话:“你有没有丹书铁卷?”苏轼哪来的先帝“免死牌”?

这不明摆着先给个下马威么?“到底还是要把我往死里推啊!”苏轼内心感慨,不由想起《史记》里面的李广。因为不愿意面对执法笔吏,宁可自杀也不接受审讯。在来的路上,其实他就想过跳入江中,但是儿子苏迈就在他身边,他不能就这样子树立一个父亲的榜样。监狱里,他其实也怀揣着毒药,因为眼前这道坎,他觉得自己迈不过!再多的乐观开朗,再多的男儿气概,他毕竟是个不经生死的文人。

迈向这道坎的腿,苏轼觉得很沉很沉。但他不愿意放弃生命,放弃自己,他觉得还有很多事没有做。亲友的奔走,皇帝的息怒,让他捡了一条命。

被贬黄州,挂一个衔,没工资没住房。一家二十几口人就眼巴巴地忘着苏轼。苏轼家无余财,怎么度过这漫无边际的贬谪岁月?但现在一切都不是问题了,因为苏轼已经过了生死坎,眼前的坎不再使他犹豫困惑。

修葺破弃的驿站,一家挤在一起。讨来几十亩荒地,穿上农夫的短衣,提起衣袖,卷起裤腿,自给自足。在东坡之上,亦文亦农的苏轼蝶化成苏东坡。

人生总有很多道坎,就象我眼前的高考,将来的就业。但是只要勇敢地跨过去,我们就能让自己变得更高更强,去收获明天的丰硕。

8、读懂一首诗需要多少年

童年的苏轼并不喜欢抄写和背诵,但当严厉的父亲瞪大眼睛时,他有心惊胆跳地开始了自己的“劳作”。

苏轼问过为什么,回答只有一句:“将来你会明白的。”

苏轼喜欢一首诗,尤其是里面“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两句。问父亲是什么意思,回答:“将来你会明白的。”

那一年,苏轼高中进士,因为他实在是太年轻了,而且父子三人又同时得到一代文宗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荐。这时苏轼看着京城的美景,仿佛明白了这两句诗。春风得意,流连春色,即使雨雾湿衣,落花遍地,又怎能挫减雅兴。他觉悟到父亲的话。成功总在无数的付出后理解一首诗也需要大量的积累。他终于明白父亲的严苛和那一次次乏味的抄写与背诵意义何在。

那一年,苏轼因“鸟台诗案”被贬黄州。那天他除完草,累得直不起腰,扶着个竹杖,在路上慢走。好久没有人来探望他,每天和村夫开着肤浅低俗的玩笑,他其实感觉很闷,再没有人和他玩“君子多乎哉”“小人樊须也”的游戏了。雨后,落花遍地,又是旧时情形,可惜那两句诗在他心中已经变得淡然无味,不堪孤独的咀嚼了。他觉得自己是那湿透的衣裳是那孤独的花瓣,却没人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那一年,是他生命最后的几年中的一天。在海南岛,远离了朝廷的纷争,也远离了亲人的眷顾。朝云也撒而去,陪伴在身边的只有小儿子苏过。这时的苏轼对孤独已麻木了,报国的热情和希望已经幻灭了。一副残躯病体,拖着他剩余的一丝意志,想起那首诗: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他写下这首诗,却把笔重重的在最后一句划上横线。他半眯着眼,,手托着松弛的腮帮,轻轻地打起呼来。

发销见白的苏过,捡起父亲默写的诗句,也吟哦起来。

9、施比受有福

中国有句古话最有趣:“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施恩不图报。”帮助人是无私的,但受惠却是有偿的。老外的《圣经》却从自乐的角度看帮助:施比受有福,我认为值得提倡。

丛飞是不求回报的,但他伤心“爱心”无法传递。希望小学的师生是贫穷的,但他们却要艰难地回报,传递“爱心”。

反思多个“帮助”的案例,我们都可以发现:施予援助的人往往正是强者、幸福者,或者从中相应精神体验的人。

几百年前,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落狱受审。亲朋好友为其奔走。这时候施援的有个出人意料的人,就是政敌王安石。王安石的帮助明显地比其他人都来得有用,因为他毕竟是皇帝的导师,是改革派的核心人物。王安石不仅地位上是强者,在人格上也是强者,不因为政见不同而中伤对方,反而因爱才而帮助对方。正因为王安石的“强”,苏轼几年后才和他成为文人历史上稀罕的“文人相重”的楷模。王安石又是幸福者,他收获了友情。

年老贫穷的吴味道,在乡亲们的支持下,凑了点麻布做盘缠上京赴考。为了躲开层层的旁剥杂税,他伪称是苏轼给他弟弟的礼物。结果被抓到苏轼面前。苏轼大笔一挥,为老头圆了谎,让他带着“自己的礼物”继续前行,让他得以高中进士。这时的苏轼远离了中央,但毕竟有一州的生杀大权,他体恤民艰,不以个人声名为恼,反而施以援手,这时他不仅是一个势力强者,也是人民爱戴的幸福者。

爱因斯坦这么一个淡泊纯粹的人,选择物欲横流的美国栖身,他说:“(美国)有钱人认为把他的财产的很大部分,而且常常连同他的精力的很大部分,交给社会去支配,是自己理所当然不可推卸的责任。” 爱因斯坦所参加的许多研究所都是富人无偿提供经费资助的,他们是真正的强者与幸福者。

强者有责任去帮助弱者,这本身也是强者的责任与幸福所在。一个助人成风的国度,那才是一个强大的国度,一个幸福的国度。

10、传递理想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早在几千年前,先民就吟唱着一个理想的生存环境。多少人象猪狗牛羊一般生活在无尽的压迫之下,已经麻木了;但也有许多人一直在传递着“光明世界”“人间天堂”的追求。

“理想之棒”传递到孔子手中,他天天念叨着“大同”,不倦地学习,不倦地教学,既是在摸索,又是在实践,宣传着自己的理想。有资格接棒的人,不仅是理想家、实践者,更是忘我的人。孔子大半生颠沛在路上,“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但他知道只有这样做,才有更多的人去接“理想之棒”。只有把理想传递开去,理想才有实现的可能。

孟之接过了,韩愈接过了,可惜当理想传递到他们手中时“大同世界”一再忍痛割爱削足适履。当被孤立,泓儒硕儒也无能为力。

“理想之棒”传递到苏轼手中,王安石、司马光也想接棒。但两个人都太极端,隔热意志乃至党派都无法转移社会的未来。两个握不住“理想之棒”的人却把握着权力。苏轼源自父亲的富国强兵理想在现实中也只剩下一点点为百姓做实事办好事的实际工作。在两个极端中“扣而问之。”

理想一代代传递下去。鲁迅是个合适的人选,他刚强而有韧性,他孤独而勇猛,在人间彷徨,在人间呐喊,他以信仰的态度来接棒。他把自己献祭,是最大的悲痛者和幸福者,因为有很多人去接他的棒。理想从此广泛地传递开去。

“奔小康,创和谐。”当一个理想存在众人心中时,理想必定会实现。只要继续将理想传递,广泛地传递,传递到所有人手中,“英特耐雄耐尔就一定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