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 无为修性,有为修命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9
      修道者对这一章还有另一种理解。

      他们将国君、圣人理解为自己的元神,把身体的各个部位理解为百官。西部有一句话是“不要昧了主人公”,这个“主人公”,指的也是元神。它相当于大手印所说的真心。人之所以能成为自己,能自主心灵、行为和命运,就是因为真心。所以,真心就是我们的君”,是我们真正的主体性。修道者将真心也看作“天下神器”。

      至于有为和无为,也可以运用到道家的训练之中。比如,道家的丹法就分为有为和无为两种。有为的丹法是调整呼吸的同时观想丹田,慢慢地让真气在丹田处凝结,沿着小周天运行。无为的丹法叫大周天,达到大周天的境界时,真气会沿着奇经八脉运行,修道者安住在虚空、明空、道的境界之中,不执著具体的修法,这就是无为丹法。

      禅宗兴起之后,道家从禅宗思想中汲取了很多无为法方面的内容,也提倡明心见性。这时,道家就迎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升华的契机。明朝之后,道家出现了很多非常好的流派和经典,如果有机会,大家以后可以找来看一下。我经常提到一个叫黄元吉的人,他是一个道人,他传下的丹法之中,就有很多跟禅宗非常相似的修道方法。

      所以,无论是道家修炼还是佛家修炼,都是从有为到无为的,没有最初那个勉强修道的过程,就成不了道。“知其荣,守其辱”“知其白,守其黑”“有欲观窍,无欲观妙”都是有为之修,通过这些方法入手,最后将修道变成一种生活方式,慢慢升华到出世间法的层面,就实现了无为。无论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都需要从有为到无为的过程,都需要从勉强到自然。

      其中,无为之修以修性为主,有为之修以修命为主。“性”是心性,也就是真心、元神,从心性入手者直接修智慧和心性,叫先修性。“命”是身体,从身体入手让心安住,就是先修命。

      佛家的数息观就是先修命。释迦牟尼最早教的就是数息,其目的是通过观呼吸、数呼吸消除杂念,很多阿罗汉最初都修数息观。修数息观不相应的人,释迦牟尼会传给他白骨观;修白骨观仍然不相应,释迦牟尼再教他们修不净观。所以,数息观是早期的佛教训练中最重要、最基础的修法。因为,任何人都离不开呼吸,只要能安住于呼吸,就必然能安住心。所谓的安住心,就是让心安定下来,没有那么多的胡思乱想,没有那么多的烦恼焦虑,就像融入大海的一滴水那样。同样,道家的意守丹田、打太极拳时的专注于动作,也是从身体入手达到心的安住。这些都属于先修命后修性。如果无为和有为一起修,也就是智慧和身体同时修,就叫性命双修。

      中国道家对人类最伟大的贡献就是强调命的修行,在这一点上,汉传佛教很弱,因为汉传佛教不提倡修命,认为肉体是臭皮囊,不用太在乎。所以,道家的修命之说,对汉传佛教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对中国文化也是一个很好的补充。非常可惜的是,它在生命科学方面的研究一直没有得到世界性的关注,仅仅在一些内丹修炼者的群体中流传。

      《道德经》中隐藏了很多生命科学方面的诀窍,比如今天的“或歔或吹”,道人在研究《道德经》的时候,发现这两个字有特殊的养生作用,因此衍生出了一些流派。一些专门讲如何修身的书中,还由此发展出了六字口诀,如气功的六字诀和《遵生八笺》中的一些口诀,它们通过“歔”“吹”等字的念诵,就可以达到养生的目的。比如,在道家的一般说法中,“歔”对应肝,念“歔”字可以泻肝火、清热,过去会建议肝不好的人多念“歔”字,念诵时用力睁大双眼,还可有益于眼睛;“吹”对应肾,多念“吹”字可生起阳气;“呬”对应肺,肺有病可以多念“呬”字;“呵”对应心,多念“呵”字有益于心;“呼”对应牌,多念“呼”字有益脾胃。这些口诀都是从研究《道德经》开始,结合自己的修炼经验总结出来的。20世纪80年代中国兴起气功热的时候,就非常流行念诵气功六字诀,同时观修气的运行,而且还形成了一套功法。这些都是道家对人类的贡献。

      在出世间法层面,释迦牟尼做到了极致;世间法层面,孔子做到了极致;而老子,他既有释迦牟尼的出世间法,也有孔子的世间法,是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结合得最完美的一个智者。他在有为和无为之间教导人们如何更好地活着,如何成为圣者,所以,老子非常了不起。

      我对老子的理解是分阶段的,十八九岁时我背了很多他的东西,但那时因为还小,不太懂他说的很多东西,有时还会觉得他太世故了。但是,到了五十岁知天命的时候,经历过人世间的风风雨雨,也经历过诸多的挫折,再回过头来看老子,就觉得他真是一个智者。尤其是解读《道德经》的这段时间,因为我会根据大家的需要,结合这个时代的一些东西讲解老子思想,所以,每次解读,我都会再一次发现老子思想的精髓和精要。希望我的解读也能给大家带来一种启发,让大家在个人事务、家庭关系、发展事业以及修道等各个方面,都能处理得更好。

                                                                              ——选自《老子的心事第二辑》雪漠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