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分求奠基者观后感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4
求奠基者观后感

第一篇:
看了几集蛮有感触的,主要讲的是中国解放后的那几年,国家很缺油,所以国家让当时时任石油部长的余秋里带领数万大军克服无路、无粮、无房以及天灾人祸等重重困难,在松辽地区展开了艰苦卓绝、历时3年的石油大会战,一举扭转我国石油的被动局面。

看了后,想着那个时候的条件那么艰苦,技术也是那么的落后,可是那时的工人们不畏惧一切困难的为这国家付出一生的心血 来找油,连建设油田.执着的“铁人”精神令我很敬佩,让我感动....

随着我们国家在世界上有一席之地..现代化建设的加强,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更不能缺少了,我们都是80后尾尾的人,在吃穿方面不像我们爷爷辈儿,爸妈那辈儿那么缺乏了,更不能滋长我们的安逸享受虐根性,反而更应该继承艰苦奋斗的精神,因为这些虐根性对自身的发展对以后的生活是很不利也是不好的现象,....

说了很多,因为我们都承载这父母的期望,社会的期望,说的大一点就是国家的期望..所以我们要作出不要让很多人说我们80后的人都是自负的都是自私的,都是怎么怎么地~等等之类地,当然 一切的事物都有两面性的..所以我们所做的事情,我们的事业要比说我们的不是的人要更好.. 为此要勤奋要付出很多,当然后来的收获也是很多的.要让他们看看80后尾尾的人也能继承像《奠基者》里面的人们一样的艰苦奋斗精神,为自己赢取一片天空 .... 朋友们努力吧!

“一切的困难都不是困难,一切的问题都不是问题,一切的一切都很轻而易举”,说的比较姑且 嘿嘿~~这都是些实话!....当然我也在为以后好生活为家庭和睦而奋斗,愿好友们也学学《奠基者》里面的精神和精华吧!

因为那些在现在看来都鲜有的精神才是我们以后奋斗的动力,成长的动力.....

第二篇:

最近,在中央电视台1台黄金时段播出的电视连续剧《奠基者》,我连续地看了几集。为了一睹当年石油大会战的场面和当年石油部长余秋里、副部长康世恩风采,我又在电脑上连续地看完了全集。《奠基者》把我带进了那个艰苦创业的年代,使我又一次受到了“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的再教育。同时,我也再次领略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老一代国家领导人风采和高大形象。

《奠基者》成功塑造了当年石油大会战中石油部领导的光辉形象。60年代前后的几年,中国像一个嗷嗷待哺婴儿,诞生不久就面临着西方的打压、蔑视和“三年自然灾害”的威胁。当中国处在贫困落后和百废待兴的年代,西方石油专家且用:“只有海相才能生成石油“的学说,断言:“中国大陆无石油”。但是,中国人没有相信这一套。在毛泽东主席的正确领导下,我国靠着李四光地质力学的理论,靠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在58年就完成了对松辽盆地的航空磁测、重力和磁力勘探。就在共和国这台机械急需血液的关键深刻,余秋里走马上任,当上石油部的部长。被人称为“独臂将军”的余秋里,从解放战争的战场走上了石油大会战的战场以后,处处从国家的振兴和大局出发,深入实际,统揽全局,解决矛盾,制定方案。从余秋里、康世恩这两位石油部领导的语言和行动中,我们看到了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将军形象。重重困难、重重矛盾,并没有把部长们吓倒。余秋里、康世恩两位领导,通过深入生产一线,掌握第一性石油地质资料,从失败中吸取教训,逐步解决了人手不够,车辆不够,粮食不够,物资不够等诸多问题。从余秋里、康世恩和陆惟夫等领导干部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勇于抗争、不屈不挠、乐观向上的精神。连续剧中塑造的石油部长形象,胸怀广阔、目光远大、性格耿直、无私无畏、决策果断、心系职工、知人冷暖。这不正是我们石油战线广大干部工人心中所期盼的领导形象吗。

《奠基者》成功再现了铁人王进喜等石油工人的高大形象。铁人王进喜在国家最需要石油的时候,从玉门来到了塞北荒原。在余部长“没有条件创作条件也要上”号召的指引下,王进喜不等不靠,发出了“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雄壮誓言。他带领的1205钻井队,与马厚生(马德仁)的1202钻井队开展竞赛活动的场面;他人拉肩扛卸钻机,脸盆端水保开钻,泥浆池里拌泥浆,奋不顾身压井喷的场面,都真实地再现了铁人战天斗地,不畏艰险,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气概。剧中的马厚生,性格率直,憨厚可亲,乡音浓重。这个大西北来的汉子,以大干快上的拼搏精神和永不服输的倔强脾气,打出了世界一流的水平,进尺超出了苏联的功勋钻井队。王进喜、马厚生、武山宝等先进人物,被会战功委树为“五面红旗”,至今成为我们石油战线干部工人学习的榜样。陆惟夫这个石油部总地质师的形象十分可爱。他的形象常常使我想起大庆油田发现者之一的杨继良总地质师。他憨厚诚实,讲究认真,生活朴实,勤奋好学。在他们身上,我们领略了老一代知识分子胸怀祖国、扎根基层、讲究科学、乐于奉献的可贵精神。

《奠基者》是一曲悲壮的石油英雄之歌。在苏联老大哥撤走专家、西方国家妄图用石油“窒息红色中国”的严峻形势下,中国石油部的部长,以“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决心和大志,在天苍苍、野茫茫的松嫩荒原上,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石油大会战。在中央领导的支持下,在黑龙江省委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和援助下,中国石油战线的干部工人,唱响了一曲悲壮的石油英雄之歌。在《奠基者》中我们看到,为了参加石油勘探和石油大会战,三万多部队官兵、勘探者和石油工人从部队、青海、新疆、玉门来到了“头上青天一顶、脚下荒原一片”和“狼嚎狐吟”、“有月多风”的荒原上,住进了牛棚、马廐、地窨子。为了保住油样,不为艰险的女工沉入了沼泽地里;为了压住井喷,奋不顾身的钻工死在了井场上;为了松基三井能按时试油,扎根一线的技术干部(沈霖)没有回家为母亲送终-----粮食不够吃,他们就抠鼠洞、扒树皮、挖野菜、开荒种地;设备不够用,他们就“人拉肩扛”------一个个蒙太奇的镜头,一幅幅感人的画面,组成了一曲雄浑悲壮的,惊天地、泣鬼神的石油英雄之歌。

《奠基者》,使我这个石油作家的心灵,再一次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和洗礼。《奠基者》不但是一部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的史诗,也是一部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大庆油田经过50年的开发建设,如今已是高楼林立、路桥纵横、如花似锦。今天,生活在大庆油田上的人,更应该牢记历史,继承优良传统,永远不忘共和国的奠基者。

  电视剧《奠基者》观后感


  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唯有石油部没有完成计划。西方国家妄图用石油"窒息红色中国"。独臂将军余秋里于危难之秋出任石油部部长。在川中会战失败之后,带领数万会战大军克服了无路、无粮、无房,以及天灾人祸等重重困难,在松辽展开了艰苦卓绝、历时三年的石油大会战,一举扭转我国石油工业的被动局面。
  1958年初,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唯有石油部没有完成计划。西方国家妄图用石油"窒息红色中国",年轻的新中国石油告急,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一筹莫展。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独臂将军余秋里于危难之秋出任石油部长。
  余秋里上任后,按照邓小平关于将石油勘探的重点由西部转移到东部的指示,积极在东部寻找油田。在八大二次会议上,余秋里带领石油部在事先定下的"成绩软,嘴上不能软"的调子,打了各部局一个突然袭击。
  1958年4月,余秋里在四川南充视察时,把解放军"支部建在连上"的传统带到了石油战线,要求每个钻井队都要建立党支部,配备一名政治指导员,宁肯少打两口井,也要把基层党支部建设好。
  中苏关系恶化,苏联背信弃义,撤走专家。年轻的新中国周边局势日趋紧张。毛泽东、周恩来和国防部长彭德怀等都非常关心石油状况。四川龙女寺2号井、南充3井等喜喷原油,石油部上下一片欢腾。在成都开会的毛泽东,没有和余秋里打招呼,突然现身四川隆昌气矿,并题词"四川大有希望"。不久,川中会战败退,余秋里压力重重。
  党中央在庐山召开"八届八中全会"后,在党内掀起了一场"反对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波及到了石油厂矿的一些领导干部。余秋里冒政治风险,力排众议,据理力争,保护下属。
  1959年9月26日,松基3井喜喷原油。石油部副部长康世恩指挥松基三井试油工作,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欧阳钦亲自视察松基三井,改大同镇为"大庆区"。余秋里召集干部、专家进行座谈,最终决定采用打破常规,甩开勘探,集中石油系统的一切力量,以大同镇附近为会战中心,在松辽展开一场声势浩大的石油大会战。并要求大家克服本位主义,树立全局观念,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水平,把这个大油田勘探、开发建设好。
  在邓小平的一路敦促下,石油部党委关于开展石油大会战的报告很快就得到了毛主席和党中央的批准。王进喜等一大批优秀钻井队积极率队奔赴大庆参加会战。面对少数人的畏难情绪,余秋里提出了"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的战斗口号。
  1960年3月10日,萨66井喷出高产油流。余秋里连续主持召开党组会议,提出挥师北上,把主战场从大同镇附近转移到萨尔图地区。全国有关系统支援大庆建设的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萨尔图火车站,大批的转业军人作为石油工业的新生力量抵达大庆。王进喜率领井队人拉肩扛连夜把钻机和设备运到井场,并率先破冰端水保开钻。
  余秋里将王进喜等树为会战的先进典型,并针对会战已经暴露的问题,边学习边分析会战的形势、任务和矛盾。在大庆掀起了学习毛著、"学两论"的高潮,统一了职工思想。
  这部剧,是对共和国第一代建设者的缅怀和追忆。“宁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庆油田。”铁人王进喜说出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这部剧,更像是一个国家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站稳脚跟之后为第二个十年的开宗明义。“石油是国防和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片中借邓小平之口说出了石油工业对于国家的意义。
  五十年后的今天,中国石油队伍走遍全球,为国家的石油需求拓土开疆——昔日奠基者,今朝拓疆人。如果我们知道历史怎么写,也许心情会更舒畅。

看看这行不
电视剧《奠基者》看完了,感觉拍得好,等不及电视播放速度,就在网上看完了。虽然导演在个别细节方面作了“现代化”的修正,以适应现在年轻人的感觉。但总体上讲,仍然比较准确的反映了当年石油工人开发大庆的奋斗史。

最有感触的,是在当时那种极其困难的环境和条件,老一辈革命家与石油工人,面对无数的困难和挫折,用惊人的勇气和智慧,开发了中国的大油田。“要挺住”,“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些豪言壮语,展示了先辈们的英勇气概和大无畏的精神。而正是这种精神,展示了每个英雄个人的人格、境界、心胸----。

今天看《奠基者》,之所有深有感触,一是因为我们虽然当年小少,但后来也经历了几乎同样的生活,二是因为我们是军人出身,懂得军人面对任何艰难困苦时应当具备的精神和气质。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会不相信、不理解当时那种困难的环境和条件。或许不理解那时人们的思想。或许会认为,条件不具备时就不应该这样或那样做。

然而,人生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艰难困苦,我们无法预料,无法准备,或者说我们能够准备的就是自己的信念。

面对困难,许多人会埋怨客观环境,会埋怨他人,甚至埋怨社会。而在许多时候,恶劣的环境及困难,不是某个个人在面对,而是一群人甚至整个社会都要面对。而在这种情况下,埋怨客观环境是没有任何用处的。唯一的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这个话有好多年没有听人说了),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克服困难。记得以前和人举过一个例子:一个人掉在河里,快要溺水身亡。这个人大骂老天爷怎么弄出这么深的河,大骂周围的人不能见义勇为,不断的大骂,最后在自己的骂声中溺水而亡。与其在骂声中死去,不如奋力挣扎求生。

曾经有一段时间,社会上在批判“有条件要上,没条件也要上”这句话,意图证明要遵循客观规律。虽然这样思考有一定道理。但理论从来就不是空的,理论问题必须结果现实问题。在困难面前,埋怨、等待都是没有用的。当没有任何外界帮助时,唯一能依靠的就是自身的意志和信念。在这种情况下,不是什么主观因素第一还是客观因素第一的问题,而是如果通过主观努力克服困难走出困境的问题。离开现实困难,离开现实问题,就理论谈理论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军人生涯给予我们最多的就是“品质与意志”。在任务面前,从来没有“我不会”、“我不想”、“我不行”之类的话。军人,就意味着要去克服一切困难争取完成任务。在军人面前没有不行。这并不是一个什么原则,而是一种信念,是一种意志。是军队每一个军人的意志。

如果没有这个意志,红军长征就完成不了,解放战争就不能打败国民党军队,抗美援朝就不能打得美国人坐下来谈判。没有这种意志,我们的两弹就不会成功,航天事业就不可能进步。汶川地震时,空降兵在三无的情况下纵身一跳,跳出的是军人的品质和意志!

办法总比困难多,这话说起来简单。但这句话中,蕴含着中国人无数英雄品质的沉淀,无数历史经验的沉淀。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困难,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面临的难题。虽然时代不同了,但人类永远是在克服无数的困难中发展着。不同时代的各个家庭也是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延续。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当这种精神真正渗透到自己的思想中,就会坦然面对一切,就能以积极的态度去看待自己,看待人生,看待社会。

当一个人以物质利益为目标时,就会变得没有快乐,永不知足。而当有了正确的精神之后,生活才会变得有意义,人生才会变得充实,生活才会变得快乐。

距离大庆开发建设已经整整五十年了,五十年来,我们的国家有了巨大的进步。

大庆成功开发五十年后,我们的石油部门怎么样了?我们的石油公司的领导们怎么样了?我们的石油工人怎么样了?

大庆成功开发五十年后,我们的领导怎么样了?我们的人民怎么样了?我们的年轻人怎么样了?

想想历史,比比前辈,我们今天是否还有这种精神?

《奠基者》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上都有独特优势。思想性上,在物质极为丰富的今天,我们的精神财富其实是缺失的,《奠基者》让我们感受到新中国创业者们艰苦奋斗的精神,那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艺术性上,小到石油工人,大至国家部长,每一个人物都力求真实,我们不刻意拔高人物,而是以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来凸显人物个性和特色;观赏性上,虽说是主旋律工业题材剧,但画面、场景都十分宏大,与其他同类题材不同的是,《奠基者》并非说教性质,而是一部矛盾冲突激烈,异常好看的剧集。
《奠基者》被业内人士称为是康洪雷继《我的团长我的团》之后的又一部警世之作。原著作者、编剧之一的何建明认为,在这部片子中,全国人民可以欣喜地看到一个和平时期的“大李云龙”艺术形象。

http://www.ccvic.com/yule/yingshi/dianshi/20100113/91077.shtml

电视剧《奠基者》观后感

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唯有石油部没有完成计划。西方国家妄图用石油"窒息红色中国"。独臂将军余秋里于危难之秋出任石油部部长。在川中会战失败之后,带领数万会战大军克服了无路、无粮、无房,以及天灾人祸等重重困难,在松辽展开了艰苦卓绝、历时三年的石油大会战,一举扭转我国石油工业的被动局面。
1958年初,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唯有石油部没有完成计划。西方国家妄图用石油"窒息红色中国",年轻的新中国石油告急,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一筹莫展。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独臂将军余秋里于危难之秋出任石油部长。
余秋里上任后,按照邓小平关于将石油勘探的重点由西部转移到东部的指示,积极在东部寻找油田。在八大二次会议上,余秋里带领石油部在事先定下的"成绩软,嘴上不能软"的调子,打了各部局一个突然袭击。
1958年4月,余秋里在四川南充视察时,把解放军"支部建在连上"的传统带到了石油战线,要求每个钻井队都要建立党支部,配备一名政治指导员,宁肯少打两口井,也要把基层党支部建设好。
中苏关系恶化,苏联背信弃义,撤走专家。年轻的新中国周边局势日趋紧张。毛泽东、周恩来和国防部长彭德怀等都非常关心石油状况。四川龙女寺2号井、南充3井等喜喷原油,石油部上下一片欢腾。在成都开会的毛泽东,没有和余秋里打招呼,突然现身四川隆昌气矿,并题词"四川大有希望"。不久,川中会战败退,余秋里压力重重。
党中央在庐山召开"八届八中全会"后,在党内掀起了一场"反对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波及到了石油厂矿的一些领导干部。余秋里冒政治风险,力排众议,据理力争,保护下属。
1959年9月26日,松基3井喜喷原油。石油部副部长康世恩指挥松基三井试油工作,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欧阳钦亲自视察松基三井,改大同镇为"大庆区"。余秋里召集干部、专家进行座谈,最终决定采用打破常规,甩开勘探,集中石油系统的一切力量,以大同镇附近为会战中心,在松辽展开一场声势浩大的石油大会战。并要求大家克服本位主义,树立全局观念,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水平,把这个大油田勘探、开发建设好。
在邓小平的一路敦促下,石油部党委关于开展石油大会战的报告很快就得到了毛主席和党中央的批准。王进喜等一大批优秀钻井队积极率队奔赴大庆参加会战。面对少数人的畏难情绪,余秋里提出了"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的战斗口号。
1960年3月10日,萨66井喷出高产油流。余秋里连续主持召开党组会议,提出挥师北上,把主战场从大同镇附近转移到萨尔图地区。全国有关系统支援大庆建设的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萨尔图火车站,大批的转业军人作为石油工业的新生力量抵达大庆。王进喜率领井队人拉肩扛连夜把钻机和设备运到井场,并率先破冰端水保开钻。
余秋里将王进喜等树为会战的先进典型,并针对会战已经暴露的问题,边学习边分析会战的形势、任务和矛盾。在大庆掀起了学习毛著、"学两论"的高潮,统一了职工思想。
这部剧,是对共和国第一代建设者的缅怀和追忆。“宁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庆油田。”铁人王进喜说出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这部剧,更像是一个国家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站稳脚跟之后为第二个十年的开宗明义。“石油是国防和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片中借邓小平之口说出了石油工业对于国家的意义。
五十年后的今天,中国石油队伍走遍全球,为国家的石油需求拓土开疆——昔日奠基者,今朝拓疆人。如果我们知道历史怎么写,也许心情会更舒畅。

最近,在中央电视台1台黄金时段播出的电视连续剧《奠基者》,我连续地看了几集。为了一睹当年石油大会战的场面和当年石油部长余秋里、副部长康世恩风采,我又在电脑上连续地看完了全集。《奠基者》把我带进了那个艰苦创业的年代,使我又一次受到了“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的再教育。同时,我也再次领略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老一代国家领导人风采和高大形象。

《奠基者》成功塑造了当年石油大会战中石油部领导的光辉形象。60年代前后的几年,中国像一个嗷嗷待哺婴儿,诞生不久就面临着西方的打压、蔑视和“三年自然灾害”的威胁。当中国处在贫困落后和百废待兴的年代,西方石油专家且用:“只有海相才能生成石油“的学说,断言:“中国大陆无石油”。但是,中国人没有相信这一套。在毛泽东主席的正确领导下,我国靠着李四光地质力学的理论,靠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在58年就完成了对松辽盆地的航空磁测、重力和磁力勘探。就在共和国这台机械急需血液的关键深刻,余秋里走马上任,当上石油部的部长。被人称为“独臂将军”的余秋里,从解放战争的战场走上了石油大会战的战场以后,处处从国家的振兴和大局出发,深入实际,统揽全局,解决矛盾,制定方案。从余秋里、康世恩这两位石油部领导的语言和行动中,我们看到了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将军形象。重重困难、重重矛盾,并没有把部长们吓倒。余秋里、康世恩两位领导,通过深入生产一线,掌握第一性石油地质资料,从失败中吸取教训,逐步解决了人手不够,车辆不够,粮食不够,物资不够等诸多问题。从余秋里、康世恩和陆惟夫等领导干部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勇于抗争、不屈不挠、乐观向上的精神。连续剧中塑造的石油部长形象,胸怀广阔、目光远大、性格耿直、无私无畏、决策果断、心系职工、知人冷暖。这不正是我们石油战线广大干部工人心中所期盼的领导形象吗。

《奠基者》成功再现了铁人王进喜等石油工人的高大形象。铁人王进喜在国家最需要石油的时候,从玉门来到了塞北荒原。在余部长“没有条件创作条件也要上”号召的指引下,王进喜不等不靠,发出了“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雄壮誓言。他带领的1205钻井队,与马厚生(马德仁)的1202钻井队开展竞赛活动的场面;他人拉肩扛卸钻机,脸盆端水保开钻,泥浆池里拌泥浆,奋不顾身压井喷的场面,都真实地再现了铁人战天斗地,不畏艰险,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气概。剧中的马厚生,性格率直,憨厚可亲,乡音浓重。这个大西北来的汉子,以大干快上的拼搏精神和永不服输的倔强脾气,打出了世界一流的水平,进尺超出了苏联的功勋钻井队。王进喜、马厚生、武山宝等先进人物,被会战功委树为“五面红旗”,至今成为我们石油战线干部工人学习的榜样。陆惟夫这个石油部总地质师的形象十分可爱。他的形象常常使我想起大庆油田发现者之一的杨继良总地质师。他憨厚诚实,讲究认真,生活朴实,勤奋好学。在他们身上,我们领略了老一代知识分子胸怀祖国、扎根基层、讲究科学、乐于奉献的可贵精神。

《奠基者》是一曲悲壮的石油英雄之歌。在苏联老大哥撤走专家、西方国家妄图用石油“窒息红色中国”的严峻形势下,中国石油部的部长,以“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决心和大志,在天苍苍、野茫茫的松嫩荒原上,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石油大会战。在中央领导的支持下,在黑龙江省委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和援助下,中国石油战线的干部工人,唱响了一曲悲壮的石油英雄之歌。在《奠基者》中我们看到,为了参加石油勘探和石油大会战,三万多部队官兵、勘探者和石油工人从部队、青海、新疆、玉门来到了“头上青天一顶、脚下荒原一片”和“狼嚎狐吟”、“有月多风”的荒原上,住进了牛棚、马廐、地窨子。为了保住油样,不为艰险的女工沉入了沼泽地里;为了压住井喷,奋不顾身的钻工死在了井场上;为了松基三井能按时试油,扎根一线的技术干部(沈霖)没有回家为母亲送终-----粮食不够吃,他们就抠鼠洞、扒树皮、挖野菜、开荒种地;设备不够用,他们就“人拉肩扛”------一个个蒙太奇的镜头,一幅幅感人的画面,组成了一曲雄浑悲壮的,惊天地、泣鬼神的石油英雄之歌。

《奠基者》,使我的心灵,再一次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和洗礼。《奠基者》不但是一部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的史诗,也是一部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大庆油田经过50年的开发建设,如今已是高楼林立、路桥纵横、如花似锦。今天,生活在大庆油田上的人,更应该牢记历史,继承优良传统,永远不忘共和国的奠基者。

换个思路,天下文章大抵如此!铁人有感,也能有所获!
http://zhidao.baidu.com/q?word=%CC%FA%C8%CB%D3%D0%B8%D0&lm=0&fr=search&ct=17&pn=0&tn=ikaslist&rn=10

... 辽河油田的吧 不就一征文麽 网上查有意思么...

  • 跪求双百人物林巧稚观后感,马上就要,500字左右,急,
    答:林巧稚(1901-1983)女,汉族,福建省厦门市人,无党派人士.生前系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中华医学会副会长.著名临床医学家和医学教育家.林巧稚是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上世纪30年代初,她对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生殖道结核进行研究;40年代末,开始对滋养细胞肿瘤和其他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