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社会学探讨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3
组织社会学的历史发展脉络,及各阶段主要思想

组织社会学的历史发展脉络:
早期的组织社会学是在研究官僚制组织的结构学派的基础上,吸收管理学派、人际关系学派的研究成果发展起来的。
现代对社会组织的研究基本沿着上述三个学派的研究方向发展。始自法约尔、泰勒等人的从管理的实际需要出发对社会组织的研究,逐步发展为管理科学;始自梅奥等人的对组织中的人的心理、行为、人际关系的研究,发展为行为科学的一个分支──组织行为学;韦伯从社会学角度对官僚制组织的分析,发展为组织社会学。
20世纪40年代中期以后,英、美等国众多的社会学家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社会组织进行研究,提出了各种理论见解,组织社会学逐渐发展为一门独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各阶段主要思想:
早期阶段:各种社会组织尽管目标不同,遇到的情况各异,但存在着结构与程序上的共同性。从这些共性中可以发现一些适用于各种组织的普遍的管理原则。他们还认为,“合理—合法的权威”存在于官僚制组织中。
发展阶段:把组织称为一个系统,对社会组织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阐明组织的本质,把人、人的行为作为分析对象。
成熟阶段:阐述了社会组织是对更广泛的社会系统发挥某种功能的、为了实现特定目的而组织化的一种社会系统。组织本身是由各个子系统构成的,各子系统对组织来说也发挥着特定的功能。社会学中的出现了社会交换、冲突理论等组织理论。

组织社会学
研究对象组织社会学以社会组织为研究对象。社会组织是由相互作用的个人或小群体构成的一种有特定目标的协作系统。社会组织的雏型产生于古代社会,它的普遍出现是与工业化和社会现代化相伴随的。自18世纪英国发生工业革命以来,具有特定目标和功能的社会组织逐渐介入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社会组织数量增加、组织规模扩大,逐渐为人们所关注,并成为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组织理论。
社会组织理论早期的组织理论大体分为 3个学派:①管理学派,又分为古典管理学派和科学管理学派;②人际关系学派;③结构学派。它们都着重研究组织结构、组织管理、组织活动效率等,但是探讨的方向各异。组织社会学是在结构学派的基础上,吸收另外两个学派的研究成果发展起来的。
古典管理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H.法约尔。他认为,各种社会组织尽管目标不同,遇到的情况各异,但存在着结构与程序上的共同性。从这些共性中可以发现一些适用于各种组织的普遍的管理原则。法约尔以实践经验为基础,提出了14条管理原则,其中特别强调命令统一原则。命令统一原则是从公司的最高主管到工人之间,只采用单一的、直接的命令系统。与这种管理系统相对应的是直线式组织结构。设计这样的组织结构,必须考虑管理跨度和层次的问题。科学管理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发明家、工程师F.W.泰勒。他探索了如何通过科学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出职能化组织原理。管理者专司管理职能,其活动要以科学为基础,受规章制度的制约。管理的实施必须以职能式组织结构为基础。
人际关系学派源于早期的工业心理学研究,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家G.E.梅奥。1927~1932年,梅奥等人在美国西方电器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了一系列的观察和实验。通过试验,认识到组织成员的心理状态受人际关系的影响,而心理状态又影响人的行为,影响劳动生产率。他们发现,在社会组织中除了有目的地设计和建立的正式关系体系外,还存在着以感情、个人的实际作用等为基础的非正式关系体系。“霍桑试验”引起了研究者和管理者对组织中的人、人际关系、非正式结构的关注。
结构学派的代表人物首推德国社会学家M.韦伯。韦伯于1889年完成的博士论文《中世纪企业组织对历史的贡献》是第一部从社会学角度论述社会组织的论著。他对组织理论的最大贡献是对官僚制组织的分析。他在分析导致复杂的社会组织产生的历史因素的基础上,用"理想型"的方式叙述官僚制组织的特征。他首先区分了权威的三种类型,描述了三种不同的组织形态,认为“合理-合法的权威”存在于官僚制组织中。官僚制组织是现代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权威类型和组织形态。
现代对社会组织的研究基本沿着上述三个学派的研究方向发展。始自法约尔、泰勒等人的从管理的实际需要出发对社会组织的研究,逐步发展为管理科学;始自梅奥等人的对组织中的人的心理、行为、人际关系的研究,发展为行为科学的一个分支──组织行为学;韦伯从社会学角度对官僚制组织的分析,发展为组织社会学。1938年哈佛大学出版C.I.巴纳德的《经理的职能》一书,反映了对社会组织进行综合研究的趋势,是20世纪50年代以前唯一完整地、有系统地论述社会组织的理论性著作。书中指出为了阐明经营者的职能,必须阐明组织的本质,把人、人的行为作为分析对象。巴纳德第一个把组织称为一个系统,对社会组织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

40年代中期以后,英、美等国众多的社会学家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社会组织进行研究,提出了各种理论见解,组织社会学逐渐发展为一门独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美国社会学家T.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对组织社会学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他在1956年发表的《组织理论的社会学研究》一文中,阐述了社会组织是对更广泛的社会系统发挥某种功能的、为了实现特定目的而组织化的一种社会系统。组织本身是由各个子系统构成的,各子系统对组织来说也发挥着特定的功能。社会学中的其他理论,如交换理论(见社会交换论)、冲突理论等对组织理论的发展也起了重要作用。8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学家越来越注重对各种类型的社会组织的基本特性及相互关系进行比较研究和定量分析。

研究内容组织社会学主要研究:①组织目标。包括组织目标的构成、分类,组织目标的确立,组织目标与成员的价值观念的关系,组织目标的置换和承续等。②组织结构。包括组织结构的类型,组织正式结构与非正式结构各自的功能及相互关系。③组织过程。包括组织决策过程、管理过程、沟通过程等。④组织冲突。包括组织冲突的原因、类型,冲突的解决等。⑤组织与所使用的技术及其他环境因素的关系。⑥组织变迁与组织发展。包括变迁与发展的原因,发展的技术、过程等。
组织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结构单位。人们利用各种组织把资源集中起来,从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社会活动。开展组织社会学的研究,有助于提高组织活动效益,正确理解和处理组织中的人际关系,更好地发挥人的作用,促进社会现代化。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85366/
http://auction1.paipai.com/8AC0BD18000000000401000033F056CA

  名词解释
  1、组织社会学是指对专业组织(包括企业、机关)的结构、功能及其运转规律和问题的研究。
  2、正式组织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具体包括:第一,每一组织都有其确定的目标,组织内的每个人也有各自的目标;第二,组织有一定的独特心理结构,不同的组织有不同的结构;第三,每一个组织都有其特定的技术结构;第四,组织是一种有结构的整体活动。
  3、组织目标就是组织努力争取达到和所希望的未来状态。它是组织开展活动的依据和动力,代表着一个组织的未来和发展方向。
  4、平衡性目标是指组织有意地作出了与它的客观环境相和谐的决策,采取了一种适应环境的战略。
  5、改进性目标是指改进旧有的工作目标和以更高效率完成计划的愿望,由于现代社会环境变化迅速,组织为了适应环境变化得需要,常常会改进或树立新的目标。
  6、目标管理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技巧,它指组织上下级管理人员一起制定组织的共同目标,根据预期的愿望严格规定个人的职责范围,并用这个尺度作为组织经营的指导方针和评定个人所做贡献的标准。
  7、组织设计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指设立某种组织的过程,既包括对新型组织的设立,也包括对原有组织结构的改造,主要从动态的角度考察组织设计;二是指一种设计方案或结果,这是一种静态的考察,主要表现形式是组织图式。
  8、非正式群体是由一定数量的个人(通常规模比较小)经过长期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社会团体。
  9、组织文化是指组织成员在长期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过程中所形成的共同价值观体系,它包括组织成员共用的人生观、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理想、信念、期望、态度和行为准则的总和。
  10、头脑风暴就是在决策环境中,对决策参与者不加任何限制,让头脑中的各种想法都能表达出来,从而形成科学决策地过程。这种决策方法主要针对决策问题, 如遵从压力,而制定的一种科学方法。
  11、组织发展是指以人员优化和组织气氛协调为思路,通过组织层面的长期努力,改进和更新企业组织的过程,实现系统的组织变革,进行组织发展,往往要在一些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运用管理心理学和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技术,以实现预定的组织变革计划和目标。
  填空题
  1、组织研究的基本变项:人的变项、组织变项、环境变项
  2、新型组织的出现:出现了大量的中介组织、所有制类型的分化、组织的隶属关系发生了变化
  3、帕森斯的分类方案(按照其功能和目标分类):1、经济生产组织2、政治目
  标组织3、整合组织4、模式维持组织
  4、布劳和斯科特的分类方案( 以组织的受惠者为基础进行分类):1、互惠组织 2、服务组织3、经营性组织4、大众福利组织
  5、单位组织的特点:单位资源的公有制或国有制、非独立性、功能多元化、单位之间的“行政”差别
  6、组织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地位:组织作为一个系统,它的构成要素一般包括四个方面,即组织目标。组织结构与设计、组织文化和组织内的群体。组织目标是组织存在的基础,组织的结构与设计是实现组织目标所必需的“硬件设备”,而组织文化以及组织群体则是实现组织目标的“软件”部分。
  7、影响目标制定的因素:文化环境的影响,组织内部因素对目标的影响,组织参与者对目标的影响
  8、目标制定的原则:互惠原则,评估原则,选择原则
  9、目标管理的要素:明确目标,参与决策,规定期限,反馈成绩
  10、目标实现的评估:组织目标的有效性标准,组织目标的效率标准,组织目标的人道主义标准
  11、组织结构的要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职位、目标、权威和角色,它们的相互关系和联系共同构成了组织的基本结构
  12、群体是指为实现共同目标的两个以上保持持续性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个人组成的社会单位
  13、群体的发展阶段:形成阶段、内部协调阶段、发展壮大阶段、成熟阶段
  14、群体关系的制约因素:任务确定性、目标差异性、相互依赖性
  15、群体间冲突的原因:扩大自身的影响力、提高群体的综合地位、增加资源的
  份额
  16、组织文化的研究方法:访问调查法、二次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17、权力的类型:强制权、奖酬权、法定权、专家权、关联权、信息权、职能权
  18、权力的制约因素:环境的确定性、资源的代替性、任务的中心性
  19、组织冲突的原因:目标上的差异、行为期待的差异性、价值资源分配上的差异性
  20、组织决策程序:判断问题和目标、收集和处理有关信息、方案的制定和选择、决策方案的实施和评价
  21、群体决策优点:1、集中知识和信息2、相互启发,相互弥补3、开放性4、有效性5、稳妥性和效率
  22、群体决策的问题:1、反应较慢2、团体偏移3、遵从压力4、矛盾与对抗
  5、先决策结论6、主观概率
  23、组织沟通从性质上可区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24、组织变革的过程:准备与计划阶段、组织变革的内容、试验与推广阶段、评价与巩固阶段
  25、无边界组织:垂直界限、水平界限、外部界限、地域界限
  简答题
  1、组织社会学的研究内容:一是对组织的结构与设计的认识
  二是对基本结构的功能进行分析
  三是对组织的运转过程与规律的研究
  四是对组织运转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诊断和分析
  2、政府组织方面的分化:首先是分权制度实施,过去中央与地方混为一体,所有的资源都由中央逐级分派到地方,现在则分化为“分灶吃饭”的形式,更多地考虑地方的自主权和地方利益。其次,政府组织的职能部门和管理方式发生了变化,政府组织把具有经济管理职能的部门与纯行政部门分离开来。这种分离强化了地方利益和部门利益。各级政府组织与专业组织之间出现了以“政企分开,让利放权”为特征的分化。而在专业组织内部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由于放权之后占有的资源不同而出现了较大异质性。再次,政府将部分行业管理的职能转移给新型组织,利用中介组织对经济事务实行间接管理,并最终使政府组织专门化,不再干预经济事务。
  3、泰罗科学管理理论原则:1、建立真正科学的劳动过程
  科学管理理论之父 2、科学地挑选和渐进地培养人才
  3、将经过科学挑选和训练的工人与科学的劳动过程相结合
  4、管理者和工人之间亲密和经久的合作
  4、韦伯的权威类型:法定权威,法定权威是以法律法规为基础。这种类型的权
  威是最有代表性的科层制;传统权威,传统权威靠对社会秩序的神圣至上及
  特权的信念来维持;感召型权威,感召型权威的基础是追随者对首领的衷心
  爱戴和首领的天资禀赋(感召力),包括首领呼风唤雨的才能、英雄气概、聪
  明才智与能言善变,以及那种超凡脱俗的气质和令人如痴如醉的表演等等,
  都是人们忠于感召型权威的原因。
  5、韦伯科层制的基本观点:1、基本职能的专业化和劳动分工
  2、有明确规定的职权等级
  3、稳定不变的规章制度
  4、官员的非人格化
  5、量才用人
  6、行政效率
  6、我国社会组织的分类:一、以第一产业为基础进行分类:1、第一产业组织是以自然为开采对象的产业组织形式,包括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及石油开采业的地质勘探业等;2、第二产业组织主要是指在第一产业组织基础上形成的产业,包括工业和建筑业;3、第三产业主要包括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两大类。流通部门的行业包括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邮电通讯、物资供销和保管仓储业。服务部门的行业可分为:(1)生产和生活服务部门(2)教科文卫等服务部门(3)社会公共服务机构;二、以企事业、国家机关、党派及人民团体机构编制的性质为标准的分类:1、国家机关编制的组织;2、国家事业编制组织;3、国家企业编制组织。
  7、组织目标的意义:第一,组织目标是组织的灵魂
  第二,组织目标是确定组织活动路线的基础
  第三,组织目标是衡量组织的效率与效益的标准
  8、目标管理的过程:1、明确企业组织的整体目标
  2、部门目标的制定
  3、个人目标的制定
  4、行动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5、反馈信息过程
  6、评价目标管理
  9、组合设计的传统原则:1、目标任务原则
  2、有效管理跨度原则
  3、分工协作原则
  4、统一指挥原则
  5、责权对等原则
  6、精简与效率原则
  7、统一领导与分级管理原则
  10、组织设计的程序:1、明确组织设计的基本方针
  2、进行职能分析和职能设计
  3、设计组织结构的框架
  4、联系方式的设计
  5、管理规范的设计
  6、人员配备和训练
  7、各类激励制度的设计
  8、反馈和修正
  11、直线式职能制组织结构
  特点:是各级主管者没有专业分工,所有管理职能都集中于一人之手,一个下级单位只接受一个领导的指令,上下级关系简单、明确、清楚。这种形式的优点是保持了直线式集中统一指挥的优点,又具有职能分工专业化的长处,提高了管理工作效率。其次,组织内部各级直线主管人员都有相应的职能机构和人员做参谋和助手,是管理者能够对本部门的生产、技术、经营活动进行有效地组织和指挥。所以,它比较适应现代工业企业管理的需要,并被广泛采用。但却不适合教育科研类组织、高技术创新性组织、商业贸易组织等。
  不足:组织内部下级职员缺乏必要的自主权、各专业职能部门的联系较弱、组织之间信息传递速度较慢等。
  12、有效结构的基本特征:1、结构要有效率与效能
  2、结构要具备创新能力
  3、结构要具备灵活性和创新性
  4、结构要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发挥与发展
  5、结构要有利于整合与协调
  13、群体形成的原因:1、从所属组织的角度看,群体形成的基础主要是共同的工作任务
  2、从群体成员个人的角度看,有两个主要因素促成他们结成群体。(一是物质利益的因素;二是社会心理因素)
  14、权力的意义:第一,任何权力都依赖于特定的组织情境,离开情境组织的权
  力也就自然消失;第二,权力根植与相互作用体系;第三,权力是施加影响的潜在能力,而非影响本身;第四,权力表现为对作用对象的成功影响
  15、组织冲突的类型:1、根据冲突发生的层次和领域分为:个人内冲突、个人间冲突与超个人冲突
  2、以冲突行为与所要达到的真实目的之间的关系为标准分为手段性冲突和目的性冲突
  3、以冲突是否涉及相互关系赖以建立的基础为依据分为基础性冲突和非基础性冲突
  16、有限理性模式的基本观点:第一,在很多情况下,决策不完全是理智思考的
  结果,而是受各种压力相互妥协的产物;第二,许多决策不是在占有全部信
  息的基础上作出的;第三,决策者不可能在找出所有方案后,再选择一个最
  优方案;第四,决策者作出方案要受许多人为因素的影响
  17、组织沟通的过程:1、创造有价值的信息
  2、信息的编码过程
  3、选择传送媒介
  4、接收者通过某种渠道接收到信息
  5、解码过程
  6、接收者对信息作出反应
  18、组织沟通的功能:1、沟通时制定正确决策的基础
  2、沟通是有效控制的手段
  3、沟通能够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
  4、沟通可以加强内外关系的相互协调
  19、领导者的能力:1、强化自我意识
  2、领导者的反馈习惯与意愿
  3、求知的意愿和能力
  4、兼顾工作和生活的能力
  5、尊重差异的能力
  20、组织变革的原因:
  组织变革的外部环境:1、法律和政策环境的变化
  2、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变化
  3、竞争性环境的变化
  4、社会心态的影响
  组织变革的内部环境:1、经营业绩下降
  2、组织自身结构的缺陷
  3、产品市场变动
  4、组织战略改变
  5、组织规模扩大
  6、人力资源变化
  21、组织变革的方式:1、按程序分为量变式和质变式
  2、按变革对象分为正式关系式、非正式关系式和人员式
  3、按变革的力量来源分为主动思变式和被动应变式
  4、按变革的进程分为突变式和分段发展式
  5、按变革方案的形成过程分为强制式、民主式和参与式
  6、按变革起始可以分为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和上下结合
  重点
  1、非正式群体的意义
  积极意义:1、非正式群体对工人的意义:(1)减轻单调、厌烦的疲劳;(2)提供获得地位的机会;(3)情绪反应的充分表露;(4)提供独立的机会;2、非正式群体对管理者的意义:(1)有助于完成工作任务;(2)有助于减轻管理者的工作负担;(3)提供工作满意感。
  消极意义:1抵制变革;2、目标上的冲突;3、遵从行为的问题;4、谣言问题。
  2、组织文化的功能
  正功能:1、外部环境是指适应环境的生存功能。第一,它起着分界线的作用,即它使不同的组织相互区别开来;第二,组织文化表达了组织成员对组织使命、策略及其基本任务的共识,或者一种认同感;第三,对组织目标和手段的共识;第四,对测量方法和纠偏的共识。2、内部功能指的是内部团结问题。第一,共同的语言和共同的概念有助于增强社会组织的稳定性;第二,权力与地位的共识;第三,友爱、奖与罚、善与恶、意识形态与宗教等等。
  反功能:1、组织变革的障碍;2、组织多样化的障碍;3、组织兼并和收购的障碍。

  • 组织管理与组织创新:组织社会学实证研究文选目录
    答:厨艺社区的制度变迁和航空公司的学习经验在“新式烹饪”和“复杂性中学习”章节中被详细探讨,展示了创新的多元路径。中国研究紧随其后,包括“间接关系在中国求职中的角色”以及“宗族网络在转型经济中的影响”,“嵌入性与合同关系”揭示了中国特有的商业环境。最后,编后记部分反思了组织社会学五十年来的...
  • 组织系统的社会学
    答:组织,从社会角度来讲是以人或法律所认可的法人为基本单位的团体。组织一般有以下特征:1.有其长期比较固定的组织原则性纲领;2.有其组织建立的核心目的和远期理想;3.一般组织都由几个或几十个单位组成,而每一个组织都有其吸纳成员的基本标准;4.组织并不完全受政府所限制(注:政府也应是组织中的一种,而政府又建...
  • 社会学中关于社会组织的概念是什么
    答:在社会学领域,社会组织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不同的学者对其有不同的解释。大致上,这个概念可以分为两种主要的解释方向:1. 广义的社会组织包括所有的人类集体活动,无论这些活动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这不仅包括了正式的组织,如企业、社团和政府,还包括了家庭、朋友圈等初级群体。2. 狭义的社会组织是...
  • 从组织社会学的角度怎么对学生会组织变迁的性质进行分析?
    答:孔德在1838年《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提出,是一门利用经验考察与批判分析来研究人类社会结构与活动的学科。社会学家通常将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等一起并列于社会科学来进行研究。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范围广泛,小到几个人面对面的日常互动,大到全球化的社会趋势及潮流。如果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请记得...
  • 关于社会机构或社会组织的社会学理论有哪些
    答:这方面的理论挺多的,大的来说社会学的主流视野都关注过组织,功能论、冲突论、交换论与互动论都有论述,此外还有很多各领域的研究也都涉及组织,比如集体行动、农村与城市、经济社会学等等,都有关于组织的观点。组织社会学自己也有很多理论,可以看周雪光的书,或者翻一下于显洋的书。我自己熟悉集体行动...
  • 组织管理与组织创新:组织社会学实证研究文选内容简介
    答:这本书的诞生源于周雪光教授的倡议和积极倡导,他推动了一系列在中山大学、上海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大学主办的“组织社会学实证研究工作坊”活动,其中第二届和第三届的工作坊成果集结成了这部文选。文选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社会网络研究的深入探讨,法国组织决策分析的独特视角,技术与创新扩散的前沿...
  • 组织行为学与社会学的异同
    答:组织行为学综合运用了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还有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有关人的行为的知识与理论,来研究一定组织中的人的行为规律。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学科,偏理。它从过去主要研究人类社会的起源、组织...
  • 社会学对于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建立具有重要的意义?
    答:4. 社会关系和组织网络:社会学研究社会关系、社交网络等,为组织行为学提供了观察和分析组织内外人际关系的方法和理论基础。通过社会学的视角,我们可以深入探讨组织中的合作、冲突、权力关系、信任以及信息传递等问题。5. 社会变革和组织适应:社会学研究社会变革和社会结构的演变趋势,而组织行为学关注组织...
  • 于显洋研究成果
    答:于显洋的研究成果丰富多样,主要体现在多个领域。他的著作涵盖了广泛的主题,从《组织社会学》深入探讨组织行为和结构,到《企业形象制胜》和《工商企业管理基础》,展示了他对企业管理和战略制定的独特见解。此外,《社会组织管理》和《应用社会学》则进一步延伸到社会现象和实践应用的研究。论文方面,他关注...
  • 社会学中关于社会组织的概念是什么
    答:国内外社会学界对社会组织一词广泛使用,惟不同的学者对这词的界定或多或少有所不同,大体而言,存在著两种取向:(一)广义的: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或团体),除涵盖下面所讲的正式群体(或团体)外,还包括家庭、朋辈等初级群体(或团体)。(二)狭义的:专指人们为了有效达到特定目标,有计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