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丰历史多少年?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07
历史上的广东

地理环境:广东处于珠江三角洲面临大海,交通发达;毗邻港、澳、台及东南亚地区,接受新信息较快。历史背景:在清朝闭关锁国政策下,只允许广州一地对外开放;广东首先受到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的冲击;由于接触西方文化,一批先进的广东人眼界打开,他们积极投入到救国救民道路中来。
广东,名由岭南东道、广南东路演变而来,省会广州,是中国大陆南端沿海的一个省份,岭南在秦朝之前已经存在灿烂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高度文明,岭南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后,各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1921年5月建立中华民国政府,孙中山任非常大总统。

扩展资料:
翻来近代史,无论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三元里抗英事件,还是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起义,抑或是康梁的维新运动,更或是孙中山主导的辛亥革命,广东爆发了多少起义,进行了多少斗争很难说清。
几乎每一次起义或斗争都波及全国,影响深远,有的甚至是革命性的。这在其他省份是比较少见的。历史上的广东一直是对外贸易的最前沿,即便是闭关锁国期间,与外一直有密切的往来。
正因于此,广东得风气之先,最容易,也最先受到外来思潮的影响。有人说,在古代广东一直是重型犯人的流放地,各色人等杂糅集聚,而这些人恰恰是最具革命精神的。
广东地偏南端,远离政治中心,中央管理弱化,这无形中给革命思潮成长提供了条件。广东邻近租界港澳,地理位置大大降低了革命失败的风险。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广东


1、镇海楼(广州博物馆)
又名望海楼,俗称五层楼。位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山(越秀公园)小蟠龙冈上,为广州城市标志之一。现是专门收藏、展览关于广州历史文物和史料的场所。
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候朱亮祖扩建广州城,将宋三城(子城、东、西两城)合并,并开拓北城800余丈,城墙横跨越秀山,在上面建一座五层高楼以壮观瞻。建筑有雄镇海疆之意,故名镇海楼。
广州城的历史上,除了镇海楼,没有哪座建筑能够在漫长的6个世纪中都稳居“城标”的宝座。广州博物馆馆藏的《十三行油画》,画面描绘了清代广州十三行商船云集的繁荣景象,商馆右后方不远处的一座红色五层高楼格外显眼,这就是镇海楼。藏品中还有一张外国明信片,图片的主体就是清代的镇海楼。
实际上,在很长一段时间中,镇海楼就是外国人眼中“广州”的象征,进一步引申,也就是“中国”的象征。自明代起,漂洋过海的外国商船,一过狮子洋,经虎门北上,沿途可见莲花塔、琶洲塔、赤岗塔。驶近广州城外,望到高耸在越秀山上的镇海楼,便知到了广州。
600多年间,镇海楼由于它的特殊地理位置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清初尚可喜兵抵广州城下,300守城将士坚守镇海楼十个昼夜,不眠不休,最后弹尽粮绝,无一生还。如今镇海楼的旁边仍存放有一批大炮,是明清时期广州城防大炮。
1883年,正逢中法交战之时,兵部尚书彭玉麟奉命到广东督师抗法,以五层楼为海陆两军指挥部。1885年,朝廷议和之声甚嚣尘上之际,彭玉麟上书朝廷,力争抵抗。但清政府最终选择了妥协,郁闷中的彭玉麟举目广州城,撰下了一副广东最有名的对联:“万千劫危楼尚存,问谁摘斗摩霄,目空今古;五百年故候安在,使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
对于这副对联,有评论解读说,联中“故侯”指朱亮祖,镇海楼是他建的,如今人亡楼存,可证历史沧桑。“使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则是有感而发,当年彭玉麟因中法战争率兵至广东办理防务。他是主战派,反对和议,但最终只得“泪洒英雄”了。此联先咏楼,后写人,意境磅礴,不失为一幅佳联。
据《镇海楼名联话旧》一文作者陈叔垣先生说,少时他曾随其父登镇海楼,亲见三楼悬挂木雕对联,下款署为“宫保雪琴彭玉麟”(宫保是官衔,雪琴是彭的字)等字,五楼则悬挂两广总督瑞麟书写的“镇海楼”三字。
就是说,这副对联当时悬挂在三楼,是彭玉麟本人书写的。彭的手迹后来遗失,改由叶恭绰、沈演公、吴子夏等书法家“补书”。现在这副对联悬挂于五楼,且用两种字体,由两位书法家书写。

美国盖蒂中心收藏了一幅摄于1900年的镇海楼内景照片(上图),画面是镇海楼顶层文昌、关帝二神像左侧的两位配神。配神前面的香炉上刻有“镇海楼”3个字,说明照片摄于镇海楼无疑。照片右边的柱子上,就显示出这副对联下联的“浩气,霄汉常悬”几个字,清晰可辨。在下联落款位置,还有清晰的“衡阳彭玉麟撰书”字样。彭玉麟祖籍湖南衡阳,出生于安徽安庆。
2、南海神庙
南海神庙位于广州庙头村, 坐北向南,占地3万平方米,是中国古代广州对外海上交通贸易的重要遗址。该庙始建于隋朝,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世世代代的航海人,起锚前和返乡后,都要到这里祭拜海神,可以说,南海神庙亲眼见证了广州这一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的千载历史。
来到南海神庙,兴旺的香火和神庙的恢宏壮观、古朴大方并不出所料,意外的是那“番鬼望波罗”。庙内东侧有一座着中国人衣冠的外国人泥塑像,举左手遮眉,眺望远方,他就是来自古印度的朝贡使者达奚司空。为什么咱们中国的神庙里还有这样一张“黑着脸”的洋面孔?
原来关于这个“黑脸”神像,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呢!
据考古专家黄淼章老师讲述,这个人是个外国人,名叫达奚,宋仁宗庆历年间,达奚随商船沿海上丝绸之路从印度来到中国。回程时,船停靠在神庙码头,达奚司空上岸祭祀完南海神,种下了两颗波罗树种子,而后迷恋庙中秀丽的景色,流连忘返,以至于误了返程的海船,船上的人忘记了他,开船走了。他长久地站立大海边,远望来时路,后来立化在海边。
人们认为达奚是来自海上丝绸之路的友好使者,即将其厚葬。后来,人们为了感谢达奚带来的波罗树,就在南海神庙立起了他的塑像以纪念,并给他穿上中国的衣冠,封为达奚司空。因其塑像望着他手植的波罗树,故民间又有“番鬼望波罗”之说,有很多人也把南海神庙就叫做波罗庙。

3、南越文王墓

又称为南越王墓,是中国西汉时期南越国第二代王赵眜(《史记》称为赵胡)的陵墓。位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解放北路的象岗山上,在中国大酒店的北侧,越秀公园西侧。
赵眜是赵佗的孙子,无论是在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以及其他一些中国史料中都没有关于赵眜生父是何人的记载。越南方面的《大越史记全书》则称赵眜是赵仲始的儿子。[4]汉武帝建元四年(前137年),第一代南越王赵佗去世。由于他去世时已达百岁高龄,其儿子都已经死去,他的王位交由孙子赵眜继承,成为第二代的南越王。
赵眜即位两年后,前135年,闽越王驺郢借机向南越国发动战争,攻打南越国的边境城镇。赵眜刚继承王位不久,国内民心还不稳,这时只好向汉武帝上书,说明闽越侵犯南越的事实,并请求汉武帝处理此事。汉武帝对赵眜的做法大加赞扬,称其忠于臣属之职,不兴兵互相攻击,并派遣王恢、韩安国两将军前去讨伐闽越。汉朝的军队还没有越过南岭,闽越王的弟弟余善就发动叛变,杀死了闽越王驺郢,投降了汉朝,于是汉朝的军队停止了讨伐的行动。
汉武帝随后将余善立为新的闽越王,并派遣中大夫严助前往南越国将处理闽越的事告谕赵眜。赵眜得知后,向严助表达了对汉武帝的深刻谢意,并告诉严助,南越国刚遭受过闽越的入侵,等处理完后事后,他就去汉朝的京城朝见汉武帝。随后,还派太子赵婴齐跟随严助回汉朝的朝廷当宿卫。
严助离开后,南越国的大臣们用赵佗的遗训向赵眜进谏,劝赵眜不要去汉朝的京城,以免被汉武帝找借口扣留,回不来南越,就成亡国的形势了。于是,赵眜在以后统治南越的十年中,一直以生病为借口没有入朝见汉武帝。
前125年,赵眜病重,其儿子赵婴齐向汉武帝请求回到南越国。赵眜死后,赵婴齐继承王位。
赵眜在位一共12年,长期患病,性情软弱,没什么建树。他虽然在闽越侵犯南越之时,巧妙的把汉武帝搬了出来,让汉武帝来对付闽越,而自己不用大伤元气。但此举,也使赵佗时期就已经役属南越国的闽越,和南越国脱离了役属关系,而直接受制于汉朝中央,使南越国实际上被孤立起来。
同时,又使汉武帝找到借口,派严助假借表彰赵眜能忠于臣属之职为名,请赵眜赴京朝见汉武帝,最后迫使赵眜把儿子赵婴齐送到了汉武帝身边达10年之久,为日后南越国内部之乱埋下了伏笔。
《史记》里一直把南越国第二代王“南越文王”称为赵胡,1983年“南越王墓”被挖掘后,在出土的印章中发现“赵眜”的玉印和“文帝行玺”的金印,经考古学家证实,确认“赵眜”应该是《史记》所载的“赵胡”的真名,“赵胡”可能是司马迁在编写《史记》时出现的错误;也有可能是班固的《汉书》在传抄中抄错,后人又根据《汉书》更正了《史记》中的“错字”,以致一错再错。
然而,也有一些学者对笔误一说提出了异议。学者余天炽、覃圣敏、蓝日勇、梁旭达、覃彩銮等人,在其所著的《古南越国史》中认为南越文王名字不可能出现记载错误。他们认为,《史记》对在位时间最短的赵建德事迹记载都尤为详实,因此对南越文王名字记载错误的偶然性不存在;而且文王在位期间同汉朝交往频繁,名字的笔误更不可能。
他们认为赵眜是赵佗的儿子、文王赵胡的父亲(或者赵眜是赵佗的长孙、文王赵胡的兄长),被赵佗立为太子,未即位就死去了。赵胡将赵眜生前使用的印章带入坟墓,以示缅怀之意。
4、陈家祠

清光绪年间,广东几个陈姓族人,倡议在广州筹建一座全省性的陈氏合族祠堂,各地陈氏热烈响应,纷纷慷慨捐资。
1892年,京城传来喜报:一名陈姓子弟被钦点探花郎。这对在建的祠堂而言,可谓锦上添花。族人惊诧四起,喜不自禁:建祠的功效竟然如此灵验!于是更大规模的筹资活动开始。
1894年,宏伟而精致的陈氏祠堂宣告竣工。这座祠堂,就是闻名至今的陈家祠;而那名高中探花的陈姓子弟,叫陈伯陶,东莞市中堂镇凤涌人,他也是修建陈家祠的几个倡议者之一。
陈伯陶五岁就读,六岁师从广东历史上有名的大学者陈澧。他少年勤学,生性聪慧,十岁便能背诵五经。某日,父亲的两位朋友方文炳(东莞报功祠四君子之一)与方应锡来访,夜饮,见伯陶夜读,就出上联为“半夜读书灯火细”的对联叫伯陶应对。伯陶应声说“三更饮酒月轮高”。听后,方文炳对方应锡说“此佳婿也”。方应锡即与陈家订立婚姻,把次女许配给陈伯陶。
21岁,陈伯陶中了秀才,25岁时获乡试第一名。老师陈澧更以对联赠送给陈伯陶,勉励他“文章高似罗浮顶,科第连登会状元”。可惜,此话并未“一语成谶”,光绪十八年陈伯陶复出应试,在殿试中初置第一,也就是状元。然而在试卷中,他将“宣抚司”写成了“宣慰司”,因此被压在第十名之外。所幸得到咸丰朝状元、户部尚书翁同和为他据理力争,谓此积学之士,故改列第三名,成为了东莞历史上唯一的文探花。
在这之后,38岁的探花郎陈伯陶,历任云南、贵州、山东乡试副考官,文渊阁校理,武英殿纂修,国史馆总纂,宪政编查馆一等谘议等职。虽没高官厚爵,而对于生性不善逢迎的陈伯陶而言,也称得上青云直立。即便在甲午战败、戊戌变法等事件冲击下,陈伯陶也是不为所动、坐怀不乱。
庚子乱起,八国联军攻陷京师,光绪和慈禧仓惶出逃。陈伯陶仍不为时势所动,早在1898年,他便亲自见证了李鸿章代表中国与英方签署《拓展香港界址专条》,强租新界及香港地区235个岛屿99年的耻辱之事。两宫返京后,陈伯陶入职南书房,后被派往日本考察学务,归国后出任江宁提学使。陈伯陶重视国学,曾四处奔走,游说劝谕国内外华人华资办学以振兴中华。
1906年,陈伯陶协助当时的两江总督端方,在六朝古都南京创办国内首个培养侨生的学堂,目的是培养华侨学生的国文及国语等,并由陈伯陶命名―――暨南学堂,也就是今天广州暨南大学的前身。陈伯陶更以提学使身份,兼任暨南学堂监督,亲自制定办学章程和经费预算。他与中国教育的深厚渊源,由此可见一斑。
参考资料:
凤凰网—清代兵部尚书青睐镇海楼?
人民网—中国庙立着“黑脸番鬼”?
百度百科—赵眜
百度百科—南越文王墓
百度百科—陈伯陶

截至2019年,有31年历史。

1988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在原海丰、陆丰两县的行政区域上设置地级汕尾市,汕尾市管辖城区、海丰县、陆丰县、陆河县。

扩展资料:

1927年东江地区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在领导9月7日农民起义后,又于10月30日领导由南昌起义军第24师余部编成的工农革命军第 2师和农民自卫军及农民群众,再次举行武装起义,占领了海丰、陆丰两县全境。

海陆丰革命根据地最早领导开展了土地革命,被称为“中国第一个苏维埃”,创造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在革命斗争中发挥了很大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汕尾



31年。

汕尾市,是一九八八年初经国务院批准,以原海,陆丰的行政区域建立起来的地级市。

辖海丰、陆丰,陆河三县和市城区,共设置3个办事处、40个镇、10个乡,13个农林场。总面积5271平方公里,总人口258.3万(1998年)。全市旅居海外的华侨和港、澳、台同胞近百万人。在口头上,人们仍沿用那个亲切而具有沧桑感的名字—海陆丰。

扩展资料:

海陆丰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广东省海丰、陆丰两县领导农民武装举行的起义。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相继背叛了革命后,广东汕尾市海陆丰 等地的农民在彭湃领导下,于9月和10月先后举行了三次起义。第三次起义占领海丰、陆丰地区(今汕尾市),建立我国第一个工农政权。后在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下,起义队伍转入山区进行游击战争。

1927年4月26日,广东东江地区的农民自卫军为反击国民党右派的反共屠杀,在中国共产党东江特别委员的领导下举行了武装起义。

百度百科:百度百科—海陆丰



 汕尾市,是一九八八年初经国务院批准,以原海,陆丰的行政区域建立起来的地级市。辖海丰、陆丰,陆河三县和市城区,共设置3个办事处、40个镇、10个乡,13个农林场。总面积5271平方公里,总人口258.3万(1998年)。全市旅居海外的华侨和港、澳、台同胞近百万人。在口头上,人们仍沿用那个亲切而具有沧桑感的名字—海陆丰。
汕尾市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东南沿海出土文物考证,距今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渔猎种植,生息繁衍。《禹贡》有九州之说,时汕尾属九州中的扬州南境;《周礼.夏官.职方》称为藩服之地;春秋属南越;战国入楚称百越、秦至汉初,汕尾全境均属南海郡博罗县地域。汉元鼎六年(公年前111年)时海丰县隶属东官郡,辖地包括现汕尾市全境及惠来、普宁、揭西之部分地区。隋文帝开皇十一年(591年),东官郡与梁化郡等并置为循州,海丰县改属循州;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析海丰且东部置安陆县,安陆县治设在大安屯(今陆丰大安镇辖地),辖今之陆丰市、陆河县及惠来、普宁、揭西之一部,至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又废安陆县,并复海丰县,仍隶属循州。五代十国时期,循州改为祯州,汕尾随属祯州。宋开宝四年(971年)设广南东路祯州,天禧五年(1021年),因避太子赵祯(后即仁宗)名讳,改祯州为惠州,时海丰、博罗、河源、归善(今惠东)四县均属广南东路惠州。海丰县辖兴贤、金锡、杨安、石塘、石帆、吉康、坊廓、龙溪等8都。元代,汕尾地区属江西行中书省广东道惠州路;明代属广东布政使司惠州府;清代属广东省惠州府;清雍正九年(1731年),析海丰县东部之石帆、坊廓、吉康三都置陆丰县。县治在东海(今陆丰东海镇),海丰、陆丰两县同属惠州府。民国初年,隶属广东省潮循,民国19年(1930年),隶属广东省第4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海丰、陆丰均属粤东江专员公署管辖;1953年改属东行政公署;1957年隶属惠阳专员公署;1958年12月划归汕头地区专员公署;1983年9月,又归属惠阳地区专署管辖。1988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在原海丰、陆丰两县的行政区域上设置地级汕尾市,并析海丰县南部沿海的汕尾、红草、马宫、东涌、田乾、捷胜、遮浪7镇建置市城区;设陆丰县北部山区的河田、河口、新田、螺溪、水唇、上护、南万、东坑等8个镇设置陆河县。1992年底,市城区设出田乾镇、遮浪镇、新建红海湾经济开发试验区。1995年,设原陆丰所辖华侨农场为华侨管理区,以上两区属市政府派出机构。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陆丰撤县建市(县级市),由省政府直辖,委托汕尾市人民政府代管。目前,全市管辖的区域(含代管)有陆丰市、海丰县、陆河县、市城区、红海湾经济开发试验区、华侨管理区等一市二县三区,辖区内设有47个镇,6个街道办事处、场,市政府驻汕尾市城区。
在全国,可能会有不少朋友,甚至在广东的朋友也许连汕尾的名字都未听说过,或也仅限于听说而己,并不真正对汕尾有多少了解。当然,更有的,只因另一个带“汕”字的城市——汕头经济特区,所以才连带的认为有头就有尾,由此才连猜带蒙而得到汕尾的一鳞半爪印象!
其实,只要提起汕尾的另一个名字——海陆丰,则恐怕普天之下,就算是海外,也没有几个人会不知晓的了!如就有这样一句民谚:“天上雷公,地上海陆丰。”有人对它作了这样的诠释,坚韧而彪悍的民风,总是孕育着躁动的期待,总是积淀变革的渴望,蓄势待发之后爆一声:嗨,咱们的海陆丰!汕尾市,就是基本上是在原海丰县、陆丰县的基础上设立的!说到汕尾,是绝对避不开“海陆丰”这几个字的!“海陆丰”在全国、在海内外的知名度,要远较“汕尾”为高,要响亮得多!(近年来,有不少人纷纷提议,要将汕尾市改为“海陆丰市”,甚至连本地的省人大代表也将此正式做为提案,提交到了省九届人大进行审议!)
现在许多人对海陆丰人的评价最多的就是凶悍,狠.确实,海陆丰人确实很凶悍,这其实跟海陆丰人民在抗日及革命所表现出来的英勇是一样的.当时很多人是“石敢当”。
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人们对海陆丰关于与潮汕扑朔迷离的关系。对于海陆丰属不属于潮汕有了争论。一段时期以来,汕尾人对于自己是否属于潮汕地区,也是很迷惑的。因为如从语言上,风俗和历史上来讲,他们大都可归作潮汕人。但却又因长时期远离潮汕的大本营,所以语言,风俗上又有着很大的不同!所以,对潮汕又缺乏认同感,并不怎么认同自己是属“潮汕地区”的一分子。另外,再加上其它各地的潮汕人,对是否把汕尾包括进大潮汕地区,也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例如,很多潮汕的网络、网站,在论述潮汕的时候,就是一直认潮州,揭阳,汕头为潮汕三市。不少潮汕人也并不认同汕尾为“个己人”或“个D人”).另外更为可笑的是,在许多关于潮汕文化的书籍上,说潮汕分为潮州,汕头,揭阳三市,但却把汕尾的方言划入潮汕方言里面,而特别是陈泽泓的《潮汕文化概述》里面的关于考古学最早在潮汕地区的地方却是海丰,还有那本书里面也把海陆丰福佬话划入潮汕话。这让海陆丰人特别感到迷惑。总之,有相当一部分的潮汕的学者在论述“潮汕地区”的时候,也往往并不把“汕尾”包括进潮汕地区里边去的!可以这么说,历来,汕尾与其它潮汕地区的联系,并没有其它各潮汕地区间联系那么密切的,相反它与惠州的联系却反而更要强些!因为海陆丰地区长期属于惠州管辖,而且有一种惠阳人的认同感。当然在有些潮人网站,潮汕是包括汕尾的。同时在许多大学里面,一般海陆丰的人都归属潮汕。

      作为一个海陆丰人,出门在外与人初次见面,寒暄时免不了互问籍贯,听到我介绍自己是陆丰人,对方便猛点头:“知道、知道!天上雷公,地上海陆丰嘛!”有的人会补上一句:“你们是潮汕人吧?”

      我们是潮汕人吗?这个问题还真是令人纠结。

        (一)我们是潮汕人吗

      在历史上,长达上千年的时间里,海陆丰都隶属于惠州府,新中国成立后,虽然有过短暂时间被划归汕头地区,但后来又划回惠阳地区,直到二十多年前索性单独划出来独立建市,遂称“汕尾市”。这里的“汕尾”是谐音“汕美”,与“汕头”也搭不上什么关系。

      这些行政区域的划分,不免让人疑惑:虽说我们曽有上千年隶属惠州府的历史,但我们的语言和文化又明显和潮汕地区更为亲近一些;但要说我们是潮汕人吧,人家潮汕兄弟似乎也在疑惑:你们是潮汕人吗?

      不怪人家疑惑,古潮汕地区指的是汕头、潮阳、潮州、揭阳等地,历代同属潮州府,还真没包括海陆丰。这就尴尬了,难不成我们海陆丰人是天上雷公的后代?

      其实,不管潮汕人也好,海陆丰人也好,追本溯源都属南迁的中原人。记得小时候见很多人家贴的对联大多有这几句:“甫田世泽长,江夏家声远”,或是“甫田世泽,颖川家声”。老人常说,从对联可以看出这户人家姓什么,譬如贴“江夏家声”的,这户人家姓黄,贴“颖川家声”的,肯定姓陈。从这些对联可以看出我们先祖的迁徒路线:先祖来源于中原的江夏、颖川一带,然后再由福建甫田等地一路迁徒过来。

      二千多年前,五胡乱华事件让许多中原人衣冠南渡,举族迁往福建,宋末元初自闽入粤。一部分人到了今天的汕头潮州一带,一部分迁到海陆丰一带。虽说是同宗同源的关系,但明朝中叶以来,潮汕地区与福建的联系渐渐稀少,潮汕地区的语言也和闽南语相去渐远。而海陆丰人因迁徒时间较潮汕人晚,故在语言习俗等方面更接近闽南地区。海陆丰当地还有很多是西晋“永嘉之乱”和中唐“安史之乱”南迁的部分中原河洛人,所以海丰建县其实比潮州前身的“义安郡”还要早四百多年,比潮州的建立早七百年以上。

      海陆丰方言有人说叫“福佬话”,有大量福建移民的台湾根据谐音创造了“河洛话”的叫法,倒是颇有意思。河指的是黄河,洛指的是洛水,黄河与洛水之间的语言——洛阳官话。“河洛话”,这种叫法也不无道理嘛。

        从几次迁徙的时间来看,海陆丰人和潮汕人确是同宗同源,同属闽南语系,但二者绝不是从属关系,说是兄弟关系好像还更行得通。

      可能因为经济地域的原因,两地发展并不均衡,文化气质也差异不小。潮汕人细腻雅致,海陆丰人坚韧彪悍,二者在文化气质上还是有差别的。譬如称呼女子,潮汕人称“姿娘”,海陆丰人则称“渣某”(这称谓真是让人流汗);夸女孩好看,潮汕人夸“雅斯”,海陆丰人夸“水啊月”(漂亮得像月亮一样),这样看来,似乎潮汕人更推崇典雅端庄之美,海陆丰人则喜欢可爱灵动之美。

      不知是不是经济文化的发展差异问题,这两兄弟确实曾有一段时间关系有点微妙,潮汕人嫌弃海陆丰人粗砺,海陆丰人则回敬一句:“涩肚”(小气),真是相爱相杀的两兄弟。

      不过,现在已经是9102年了,这些地区间的差异作为了解地方文化的特色即可,不必强行区分,过于执着反而不利于交流、共同发展。毕竟,大家都是“胶己人”嘛!

(因所知有限,文章难免有错漏之处。愿以拙文抛砖引玉,请各位方家不吝赐教)

     

       

     

潮汕四市,包括:汕头、汕尾、潮州、揭阳,海陆丰是汕尾市管辖

  • 海陆丰历史多少年
    答:截至2019年,有31年历史。1988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在原海丰、陆丰两县的行政区域上设置地级汕尾市,汕尾市管辖城区、海丰县、陆丰县、陆河县。
  • 海陆丰是什么地方?
    答:海陆丰是什么地方?海陆丰是汕尾市的旧称历史非常悠久,早在4000多年前海陆丰就有人的生息,击退海盗 征服倭寇,明朝嘉靖年间。海丰碣石大战倭寇 明朝嘉靖年间,海盗横行,倭寇肆虐,但海陆丰人英勇善战,不怕牺牲,击退了海盗征服了倭寇,获得皇帝赞誉为“有如春雷贯耳,海丰也”。自此一战,海陆丰“...
  • 海陆丰的历史沿革
    答:622年(唐武德五年)复名循州,析海丰县东部置安陆县(南齐陆安,唐改安陆),安陆县治设在大安屯(今陆丰大安镇辖地),辖今之陆丰市、陆河县、惠来、普宁、揭西(今惠来西北部客家地区、普宁西部客家地区、揭西客家地区)。唐武德五年,岭南俚帅杨世略以循、潮二州来降,遂被唐朝政府封为循州总管,循州总管府初辖循、...
  • 海陆丰地区以前是惠州府的,跟潮汕有什么关系吗?
    答:从那时起,一千多年来,海陆丰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归属过潮洲府,历来为惠州府辖地。海陆丰真正与潮汕的交集,还是在解放后,1958年—1983年,曾短暂归属过汕头专区。然而1983年—1988年,即海陆丰独立设立地级市前,又被划回惠阳地区。从这方面看,海陆丰与潮汕地区真正在一起的时间仅为二十五年,与...
  • 海陆丰的革命历史
    答:汕尾市,是一九八八年初经国务院批准,以原海,陆丰的行政区域建立起来的地级市。辖海丰、陆丰,陆河三县和市城区,共设置3个办事处、40个镇、10个乡,13个农林场。总面积5271平方公里,总人口258.3万(1998年)。全市旅居海外的华侨和港、澳、台同胞近百万人。在口头上,人们仍沿用那个亲切而具有沧桑感的名字—海陆丰...
  • 海陆丰是什么意思?
    答:石塘、金锡、杨安、石帆、吉康、坊廓七都,春秋属南越,战国入楚称百越,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东南沿海出土文物考证,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渔猎种植,生息繁衍。春秋属南越,战国入楚属百越,东晋咸和六年置海丰县,清雍正九年(1731)分置陆丰县,辖境基本趋定,逐渐演化成今之海陆丰境。
  • 海陆丰地区属于潮汕地区吗?海陆丰地区属于潮汕地区吗?
    答:清雍正九年(1731年)划出石帆、坊廓、吉康三都置陆丰县(陆丰是在海丰辖区内建立的)。1988年3月成立汕尾市,海丰划出沿海7镇为汕尾市城区。海丰建县比潮州的前身“义安郡”还要早四百多年,比潮州的建立可要早七百年以上。 两地历史表明,海陆丰只是曾经被划分为汕头管辖区域,但海陆丰在意义上是不属于潮汕这个群体的...
  • 据说海陆丰所有拳种都在这里了,你学的是哪一种?
    答:海陆丰武术文化的传承从清朝中叶开始至今约有260年历史,内容丰富多彩。 罗山拳: 海陆丰着名南拳大师郭转(1720--1790),海丰可塘罗山庄厝乡人。清乾隆六年(1741)只身往南少林学艺,被至善禅师收为少林俗家弟子,郭转先後两次入寺,第二次同在寺中的还有可塘下踏村王铁手、汕尾城区东冲镇石洲村王绍良、陆丰西山曾埠胄...
  • 地下有海陆丰天上有雷公,是什么意思
    答:还有一个说法,说是民国时期有的这句话。说1921年,海丰人陈炯明当上了广东省长兼粤军总司令,把广东发展得很好。海陆丰是陈炯明的家乡,也获得了很大发展,走在全省前列,海内外舆论都表扬陈炯明和海陆丰。海陆丰人都觉得扬眉吐气,广东各地的海陆丰人都联合起来,表示不能给家乡丢脸。广州、香港有很多...
  • 汕尾市简介
    答:汕尾市具有悠久的历史。远在42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就在海丰沿海一带聚居生息 。公元前221年,海陆丰属南海郡博罗县。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始建海丰县,陆丰属东海郡海丰县地。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从海丰县析出陆丰县。清初以来,汕尾开埠,沟通海外,逐渐繁荣,曾有“小香港”之称。海陆丰是彭湃烈士的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