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诗经》的赋比兴手法?并各举两个例子加以说明.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8
什么是《诗经》的赋比兴手法?并各举两个例子加以说明

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如今的排比修辞方法。
比:类比,比喻。(这里有两种说法,分别是类比和比喻。而在“比兴”中,“比”为“比喻”之意。
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相当于如今的象征修辞方法。兴就是以情寓于象中,此象乃是意象也,故兴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举例】
赋:
例1.《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译文:
采了又采车前子,采呀快去采了来。采了又采车前子,采呀快快采起来。
采了又采车前子,一枝一枝拾起来。采了又采车前子,一把一把捋下来。
采了又采车前子,提着衣襟兜起来。采了又采车前子,别好衣襟兜回来。
例2.《无衣》,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
比:
例1.《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例2.《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
兴:
例1.《风雨》: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译文:
风雨交加冷凄凄,鸡儿寻伴鸣叽叽。终于看见君子归,烦乱心绪怎不息?
风狂雨骤声潇潇,鸡儿寻伴声胶胶。终于看见君子归,相思之病怎不消?
风雨连连天昏蒙,鸡儿报晓鸣不停。终于看见君子归,心里怎能不高兴?
例2.《卫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就是兴。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一个貌似忠厚老实的男子,假借“贸丝”的名义来到心仪的女子家中求爱,单纯的女子被他的甜言蜜语骗住了,不但喜欢上了他,还不辞劳苦,远送他“涉淇”,情意缠绵地请他不要着急生气,约他秋天前来订婚迎娶。

扩展资料
1.诗经的历史价值
《诗经》实际上全面反映了西周、春秋历史,全方位、多侧面、多角度地记录了从西周到春秋的历史发展与现实状况,其涉及面之广,几乎包括了社会的全部方面——政治、经济、军事、民俗、文化、文学、艺术等。
后世史学家的史书叙述这一历史阶段状况时,相当部分依据了《诗经》的记载。如《大雅》的《生民》等史诗,本是歌颂祖先的颂歌,属祭祖诗,记录了周民族自母系氏族社会后期到周灭商建国的历史,歌颂了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文王、武王等的辉煌功绩。
这些诗篇的历史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它们记录了周民族的产生、发展及灭商建周统一天下的历史过程,记载了这一历史发展过程中大迁徙、大战争等重要历史条件,反映了周民族的政治、经济、民俗、军事等多方面情况,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史料。虽然这些史料中掺杂着神话内容,却无可否认地有着可以置信的史实。
《诗经》的民俗价值也显而易见,包括恋爱、婚姻、祭祀等多个方面。如《邶风·静女》写了贵族男女青年的相悦相爱;《邶风·终风》是男女打情骂俏的民谣;《郑风·出其东门》反映了男子对爱情的专一。
这些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反映表现各种婚姻情状的诗篇,综合地体现了西周春秋时期各地的民俗状况,是了解中国古代婚姻史很好的材料,从中也能了解到古代男女对待婚姻的不同态度和婚姻观。
《诗经》中不少描述祭祀场面或景象的诗篇,以及直接记述宗庙祭祀的颂歌,为后世留下了有关祭祀方面的民俗材料。如《邶风·简兮》中写到“万舞”,以及跳“万舞”伶人的动作、舞态,告诉人们这种类似巫舞而用之于宗庙祭祀或朝廷的舞蹈的具体状况。
更多更正规的记录祭祀内容的诗篇,主要集中于《颂》诗中。如《天作》记成王祭祀岐山,《昊天有成命》为郊祀天地时所歌。这些诗章充分表现了周人对先祖、先公、上帝、天地的恭敬虔诚,以祭祀歌颂形式,作讴歌祈祷。
反映了其时人民对帝王与祖先的一种良好祈愿和敬天畏命感情,从中折射出上古时代人们的心态和民俗状况,是宝贵的民俗材料。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诗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赋比兴


1、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现在的排比修辞方法。如《七月》叙述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就是用赋。

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

2、比:比喻。相当于现在的比喻修辞方法。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 一般说,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

3、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相当于现在的象征修辞方法。兴就是以情寓于象中,此象乃是意象也,故兴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例子:

1、《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

译文: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琢玉器

2、《诗经》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运用兴。

译文:桑树叶儿未落时,枝叶繁茂色泽润

3、《诗经》中“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译文:生离死别好凄苦,先前与你有誓言.紧紧拉着你的手,与你偕老到白头。

扩展资料:

《诗经》中赋、比、兴影响:

《诗经》中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为后世文学的创作提了成功的艺术借鉴。《诗经》中运用大量的赋的手法,铺张扬厉,为楚辞、汉赋的发展提供了艺术基础。

诗经中的比、兴,更是为后代诗人所发扬光大,如李白、苏轼等人,运用形象的比喻的手法,创造出了兴寄与文笔并举的艺术境界,形成了我国诗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独特风格。

关于赋比兴的含义:宋代朱熹的解释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他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赋比兴



  一、比,就是譬喻。
  朱熹《诗集传》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这是在今天仍常常使用的一个主要修辞手法,包括比喻与象征。比喻可以使描述形象化。如《卫风·硕人》写庄姜的美貌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因为有前后的一系列比喻,所以末尾的点睛之句才能使其形象跃然纸上。[12]
  比喻还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因为比喻都是取整体上差异较大,而某一方面有共同性的事物来相比,喻体与本体相同之处往往就相当突出。因此,在比喻中,便常常有夸张的性质。如《硕鼠》,就其外形、生物的类别及其发展程度的高低而言,本体与喻体的差别是相当之大的;但是,在不劳而获,白吃饭这一点来说,却完全一致,所以这个比喻实际上是一种夸张的表现。
  又由于喻体在人们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已获得了一定的情感意蕴,在某种程度上已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故根据与不同喻体的联系,可以表现不同的感情,如《硕鼠》、《相鼠》等。《诗经》中用比的地方很多,运用亦很灵活、广泛。如《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前者用以比喻形体,后者用以比喻感情之变化。[12]
  《邶风·简兮》:“执辔如组,两骖如舞。”以形态比形态;
  《唐风·椒聊》:“椒聊之实,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硕大无朋”。以某种繁多之物喻人之多生;
  《王风·黍栗》:“中心如醉”,“中心如咽”。以感觉喻感觉;
  二、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
  朱熹《诗集传》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兴即引发、开头。包括两种情况:
  1、情触于物而发为歌咏(即用一个同表现内容相协调的事物为开头)。
  2、借助某事某物起韵。
  朱熹对赋、比、兴概念的解释十分明确,但他将《诗经》每章表现手法都一一标出,在他所言的类型同他对诗本文的解释中,就显示了矛盾。如《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朱标:“兴也。”但他在具体解释此章时又说:“雎鸠,一名王雎,……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偶常并游而不相狎,故《毛传》以为挚而有别,《烈女传》以为人未尝见其乘居而匹处者。盖其性然也。”串讲全章时又云:“言彼关关然之雎鸠,则相与合鸣于河洲之上矣。此窈窕之淑女,则岂非君子之美匹乎?言其相与和乐而恭敬亦若雎鸠之情挚而有别也。”则又成了“比”。再如《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他也标为“兴也”,解释时却说:“周礼,仲春令会男女,然则桃之有华,正婚姻之时也。”又成了“赋”。
  这样,赋、比、兴三者的界限就又乱了。比较适合的划分是,凡与当时情景之描述有关联者,都应归于赋,如《卷耳》、《黍离》、《蒹葭》、《七月》;凡有比喻、象征意义者,都应归之比,如《关雎》、《桃夭》、《谷风》、《无衣》;只有无法与诗本义联系的,才是兴,如《黄鸟》、《采薇》等。
  兴包括“情触于物而发为歌咏”的情形,是指由于人们生活阅历各不相同,每个人的经历都会有种种偶然的情形,某些事物对一般人来说是漠不相关,但对某一具体人来说,就可能会勾起对旧的经历的回忆,引起很深的感慨。
  三、赋。
  《诗集传》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这里所谓“直言之”,是说不以兴词为引,也不用比的手法,并不是不要细致的形容描绘。因此可以说:兴、比以外的其他一切表现手段,都可以包括在“赋”的范围之内。作为一种写作手段,它包括得十分广泛。就《诗经》言之,它包括叙述、形容、联想、悬想、对话、心理刻画等。《七月》、《生民》全诗都用赋法,无论对于弃儿情节的叙述,还是对于祭祀场面的描写,都极为生动。《东山》、《采薇》二首,除《东山》第一章“蜎蜎者蠋,烝在桑野”外,也全用赋法。但这两首诗写行役征人之心绪,可谓淋漓尽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最上乘的写景诗。所以,《诗经》的赋法不只是指叙述,不只是所谓“直陈其事”,在抒情写景方面,也达到很高超的地步。
  赋法,在《诗经》中也常体现于一些简单的叙事。如《邶风·静女》写了一个女子约他的男朋友晚间在城隅相会,但男青年按时到了约会地点,却不见这位姑娘,等之不来,既不能喊,也不能自己去找,不知如何是好而“搔首踟躇”。过了一会,姑娘忽然从暗中跑出来,使小伙子异常高兴。诗中所写姑娘藏起来的那点细节,可以理解为开玩笑,也可以理解为对小伙子爱的程度的测试,但总之是充满了生活的情趣,表现了高尚纯洁的爱情。后面赠彤管的细节也一样。其中既无比,也无兴,却十分生动。
  《诗经》中也有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抒情、叙述的。如《郑风·溱洧》,表现三月间水暖花开之时,男女青年在水边游玩戏谑的情景。通篇并无兴词,也全无比喻,却描绘出一幅充满欢乐气氛的民俗画。
  赋法中,也包括叙写、联想与悬想。如《豳风·东山》第三章写到“有敦瓜苦,烝在栗薪”,从而引出“自我不见,于今三年”;第四章更承上“瓜苦”(瓜瓠,结婚合卺之物)而联想及结婚时情景,作为对于将要面对的现实的烘托或反衬等。
  悬想即未必有,而是诗人设想之,借以表现诗人的心绪。如《东山》的第二章写其想象中的家可能会出现的情况,第四章前半写设想妻子可能正在家中想念自己等。《周南·卷耳》、《魏风·陟岵》亦是。
  《诗经》中有些纯用赋法的诗中,也创作出了很深远的意境。《黍离》、《君子于役》、《蒹葭》全用赋法,既无兴词,也无比喻,然而抒情味道之浓、意境之深远、情调之感人,后来之诗,少有其比。诗人写景不是专门描摹之,从抒情中带出;而情又寓于景。

赋比兴的手法 后人曾经把《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概括为赋、比、兴三种,这三者也确实是《诗经》最基本的艺术手法.关于赋比兴的含义,历来众说纷纭,宋代朱熹的解释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他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是《诗经》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之一,这种直接叙写的例子多不胜举,《豳风·七月》就集中运用了赋的手法,按照季节物候变化的顺序,铺叙了农家一年四季的生活.其他如《氓》中弃妇的不幸遭遇、《君子于役》中黄昏时分农家小院的情景、《击鼓》中对家乡妻子的深挚思念以及《溱洧》中男女相约游春的欢乐等,也都是用赋的手法直接叙写出来的.
“兴”一般用于诗歌的开头,《诗经》民歌中借以起兴的物象大都是自然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山川河流、日月星辰,如烂漫的桃花(《桃夭》)、和鸣的雎鸠(《关雎》)、猗猗的绿竹(《淇奥》)、皎洁的月亮(《月出》)等.这些物象本身就使人感觉优美的诗意.而兴的妙处更在于借以起兴的物象和下文之间有着一种若有若无的关联,它或衬托,或暗喻,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在粗犷尚武的《秦风》中有一首荡气回肠的恋曲《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这首诗一唱三叹,诉说着对可望而不可及的“伊人”的向往,而那用来起兴的苍苍蒹葭、清清白露,和主人公忧伤怅惘的心情互相映衬,使全诗都笼着一层淡淡的哀伤.王国维曾经赞誉它“最得风人深致”,而这正得力于“兴”的妙用.
“比”在民歌中也俯拾皆是,比的运用使得诗歌的语言更加生动传神,如《硕人》连用了六个比喻来夸写女子的美貌: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这些比喻把女子的美丽描画地鲜活灵动,使人几乎有耳闻目睹之感,而这些比喻也因此被后世不断沿用,成为描写女子美丽的习语.其他如用癞蛤蟆比喻荒淫好色的卫庄公(《新台》)、用美丽的蕣华比喻女子的容颜(《有女同车》)等,也同样贴切逼真.
《国风》民歌中还经常用比喻把抽象的心情甚至品德具象化,像下面这样的句子: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心之忧矣,如匪浣衣.(《邶风·柏舟》
未见君子,惄如朝饥.《周南·汝坟》)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卫风·淇奥》)
彼其之子,美如英.……彼其之子,美如玉.(《魏风·汾沮洳》)
这些新颖活泼的比喻,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回环复沓的章法 《诗经》民歌一般由若干章组成,每章之间常常只更换一两个字,例如《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这首诗三章之间只变换了六个字,其他的语言全都一样.这就是回环复沓的结构形式.这种形式是民歌中独有的.民歌大多是即兴抒情之作,它全部的目的只在抒情.而《诗经》民歌的语言是洗练的,往往寥寥几句就能表明主题

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现在的排比修辞方法。比:比喻。相当于现在的比喻修辞方法。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相当于现在的象征修辞方法。

  • 结合《诗经》中的具体作品,分析赋、比、兴三种艺术手法是如何运用的...
    答:总结 综上所述,《诗经》中的作品运用了赋、比、兴三种艺术手法。通过赋的描写、比的对比和兴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以及对情感和思想的表达。这些艺术手法的运用使得《诗经》中的作品更加生动、富有感染力,展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 2、《诗经》的“赋比兴”指什么?(举例分析)
    答:《诗经》中比句很多,形式也多种多样,有明喻、暗喻、借喻、博喻等。这些比喻,都能紧扣诗中的情、事、景,十分贴切。《诗经》中兴句多在一首诗的开头,或起协调韵律的作用,或起创造意境、烘托气氛的作用,或起象征、联想、比拟的作用。比兴赋表现手法的作用 赋是最基本的,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 如何区分比兴手法,以《诗经》中具体诗歌为例。
    答:《诗经》中的赋比兴手法艺术手法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赋比兴,对基础知识做一个了解:第一我们来说说什么是"兴"?“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兴”也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那么“比”呢?“比”:“以彼...
  • 分别解释《诗经》赋、比、兴各自的意思,并用这三种手法创作三组...
    答:赋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赋中比兴,或者起兴后再用赋。 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如《七月》叙述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就是用赋。比 比就是类比(赋比兴中比的意思是类比,不同于网络...
  • 诗经中的赋比兴分别指什么
    答: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是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它是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具体信息大家一起来看看吧。赋比兴概述 1、赋 赋法,即直接陈述,直描情状,直抒胸臆,直写人物,直叙事伯,直写景物。是告诉我们“是什么”的问题。唐以前的人们,赋比较多,后来...
  • 诗经 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
    答:《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1、“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2、兴是借他物来引出此物的意思,相当于现在的象征修辞方法。《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
  • 赋比兴指的是诗歌的三种表现手法
    答:赋比兴指的是《诗经》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是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它是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赋比兴详解:赋,就是平铺直叙,把人的思想感情及有关事物平铺直叙的表达出来。《农夫》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就是用平铺直叙的方法。比,就是类比,与比喻有些相似,但不完全等同于比喻...
  • 《诗经》中赋、比、兴指的是什么?
    答:如《七月》叙述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就是用赋。《诗经》中比的运用很广泛,比较好理解。其中整首都以拟物手法表达感情的比体诗,如《魏风·硕鼠》《小雅·鹤鸣》,独具特色:而一首诗中部分运用比的手法,更是丰富。(《毛诗正义》引)他把“比兴”的手法和外在世界的物象联系起来,认为“...
  • 了解《诗经》风雅颂和赋比兴各指什么
    答:1. 关于风雅颂赋比兴的诗句 关于风雅颂赋比兴的诗句 1.风雅颂 赋比兴各指什么 所谓风、雅、颂,是指《诗经》按音乐划分的三个类别。“风”,是指国风,即西周时期各国的民间歌谣。“雅”,是周王京畿的乐歌,周王京畿被周人称为夏,古代雅、夏通用,故有此称。“雅”分大雅、小雅,意与后世的大曲、小曲相近。“...
  • 《诗经》的“赋比兴”指什么?
    答:”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三种表现手法。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现在的排比。如《七月》叙述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就是用赋。比:类比,比喻。(这里有两种说法,分别是类比和比喻。而在“比兴”中,“比”为“比喻”之意。)如:《卫风·硕人》,描绘庄姜之美,用了一连串的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