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何应钦.中宛指什么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15
何应钦的老家在什么地方?

  何应钦(1890年4月2日-1987年10月21日),字敬之。贵州省兴义人。国民党政治家、军事家,黄埔系仅次于蒋介石的第二号人物。

  何应钦在兴义市泥凼的故居有两处:
  一处在风波弯,在风波弯的故居占地10余亩,依山势筑石为堡,房屋于堡内、石垣上设有炮口枪洞,遇有攻击,可依堡自守。石堡好像建在一条“回龙转向”的龙头之上,易守难攻,坚固沉稳。堡内建筑由正厅、两厢、花园、鱼池等构成。正厅面阔五间,长30米,硬山木结构,三层三重檐。门窗、柱础采用透浮相间的中国传统雕刻手法,刻制诸多栩栩如生的花鸟虫鱼、狮虎龙凤图案,既典雅庄严,又富贵美观。柱础上刻梅兰竹图案,宛如一幅幅水墨丹青,其手法之高,堪称山区石雕杰作。檐下垂瓜柱,又如红灯高悬,使整座建筑更加艺术化。故居往上加高过两次,意为节节高升,但是因家中何人升官后加高均不得而知。
  一处在泥凼街上。坐落于山腰,由前厅、两厢及正厅构成四合大院,均一楼一底。院中天井用石板镶嵌。院内石雕木刻图案多达百余幅,其中尤以刻在窗下石裙板上的“鱼跃鸢飞”四字最为引人注目,其书为行书阴镌,每字约60厘米见方,书法游刃如龙、俊迈洒脱,刻艺深浅得宜、洗练细致,堪称书法佳作。院门前临桂北丘陵,千山万壑,浩瀚无垠,一眼望去,清晨“万马奔腾”,傍晚“万马归槽”,气势磅礴。民间传说这千峰万岭,好像百万雄兵,后面大山犹如统兵大将,何氏故居为将台,称之为“大将点兵”。何应钦故居,既包涵了大自然与能工巧匠的神奇功力,又从其特殊的一面体现了何应钦先生非同寻常的一生。

  如果有机会可以去看看,何应钦也是个人物!

七七事变中宋哲元痛哭的是: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二十九军佟麟阁副军长。
1937年5月,宋哲元离开北平,回到山东乐陵老家修祖坟。“七七事变”发生后,宋哲元立刻从山东赶回来,但他并没有去北平,而是到了天津。潘毓桂等几名亲日分子包围住他,劝他和日军谈判。随后8天,蒋介石接连发出11封密电,恩威并施地对宋哲元表示:“务望在此期间,从速构筑预定之国防线工事,星夜赶筑,如限完成为要。”
7月17日,蒋介石发表“最后关头”演讲,亮出抗日底线。而宋哲元却带着张自忠悄悄进入天津,愿意委曲求全,接受日方要求,将抗日色彩浓厚的37师撤离北平城。宋哲元始终认为能和日本人讲条件,但到了7月20日,他终于惊觉,日本人的目的没那么单纯。7月27日,宋哲元发出《自卫守土通电》,全力对抗日本,但这时已经晚了。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二十九军佟麟阁副军长相继牺牲,宋哲元悲痛万分。

大宛(yuān),是西汉时,泛指在中亚费尔干纳区域居住的国家和居民,大宛国大概在今日费尔干纳盆地。285年时,大宛国王蓝庾向晋武帝司马炎贡献汗血马,而司马炎派杨颢出使大宛,在蓝庾逝世后,其子摩之也派遣使者贡献汗血马。之后于五胡十六国和南北朝时,大宛则改称破洛那。
《史记,大宛列传》:“骞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具为天子言之。曰: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汉正西,去汉可万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有蒲陶酒。多善马,马汗血,其先天马子也。有城郭屋室。其属邑大小七十馀城,众可数十万。其兵弓矛骑射。其北则康居,西则大月氏,西南则大夏,东北则乌孙,东则扜鰛、于窴。于窴之西,则水皆西流,注西海;其东水东流,注盐泽。盐泽潜行地下,其南则河源出焉。多玉石,河注中国。而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盐泽去长安可五千里。匈奴右方居盐泽以东,至陇西长城,南接羌,鬲汉道焉。乌孙在大宛东北可二千里……奄蔡在康居西北可二千里……安息在大月氏西可数千里……条枝在安息西数千里……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馀里妫水南……其东南有身毒国。”
《魏书·西域传》:(破)洛那国,故大宛国也。都贵山城,在疏勒西北,去代万四千四百五十里。太和三年(479年),遣使献汗血马,自此每使朝贡。

上宛县古县名,古书亦称上苑,上菀。北周时宛县并入上陌县合称上宛县。位于今南阳市区及其南部地域。属南阳郡。隋开皇初改名南阳县。县治所在今南阳市城区。

小宛国在新疆且末县戈壁中,汉西域三十六国之一,治捍零城,后属鄯善。据汉书记载,小宛国离西汉首都长安七千二百一十里,也就是在今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且末县,首都是扜零城,东与婼羌接壤,人口约有一千多人,兵力二百。

南阳市简称“宛”,是中国河南省西南部的一座区域性中心城市,位于中国最东端的大型盆地南阳盆地之中,头枕伏牛,足蹬江汉,东依桐柏,西扼秦岭,历史上,南阳是古丝绸之路的源头之一,她是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屈原“扣马谏王”地,军事家诸葛亮的躬耕之地,著名的秦楚“丹阳之战”和三国故事“三顾茅庐”就发生在这里(一说湖北襄阳)。南阳孕育出医圣张仲景、科圣张衡、商圣范蠡、谋圣姜子牙等历史名人,战国时期,南阳是著名的冶铁中心,后为秦朝三十六郡之一的南阳郡治所所在地,东汉时期曾作为陪都,乃光武帝刘秀发迹之地,故在东汉时期又有“南都”、“帝乡”之称。
《资治通鉴·周纪五·赧王四十三年》载:“秦置南阳郡,以在南山之南,汉水之北也”;
《元和郡县图志·山南道二》载:“秦昭襄王取朝地,置南阳郡,以在中国之南而有阳地,故曰南阳”;
《释名·释州国》载:“南阳在中国之南,而居阳地,故以为名也”;
以上记载表明秦置南阳郡时,因具备中国古代方位阳性的双重特征,即位于南山(如今的伏牛山)之南,居汉水之北而得名,这一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宛”(yuān)是南阳最早的地名,宛,即反映了“盆地”的地貌特征,又反映了它的生态环境。《说文解字》:宛,屈草自履也,从宀、夗声。其义:“四方高中央下”,符合南阳西、北、东三面环山,当中低平的盆地地貌特征;“屈草自覆”为芳草盖地,植被葱绿貌。春秋初期,楚国灭了吕、申两国。并在这里建置宛邑,宛之名,即自此而始。其后,朝代更替,这里曾设置过“宛城”、“宛县”、“宛州”、“上宛县”等,所以,“宛”便成为“南阳市”约定俗成的简称。

中原一词从现存文献最早可见于《诗经》,如《小雅·南有嘉鱼之什·吉日》:“瞻彼中原,其祁孔有”;《小雅·节南山之什·小宛》:“中原有菽,庶民采之”;但这些中原并非完全是地域概念,而是“平原、原野”的意思。
现代一般使用中原地区称谓,常指“黄河中下游地区”,以河南省为主体,包括陕西省中部(即关中地区)、河北省南部、山西省南部、山东省西部、江苏省西北部、安徽省北部。
在中华文明肇始时期,因“天下之中”和“河洛”的地域称呼专指洛阳一带,这里因夏商周三代奠基,河洛文化的繁盛而成为中原地区的心脏地带。先秦时期已有雒邑(今洛阳)为天下中心的说法。随着华夏族向周围迁移,其活动范围扩大,春秋战国时期,中原的概念延伸至华夏各诸侯国,与秦、吴等边远地区相对应。秦代开始,中原一词的含义进一步拓展,可以指黄河中下游一带大片地区,包括今河南、陕西关中一带、山西和河北南部、山东西部、江苏西北部、安徽北部。《宋史·李纲传》:“自古中兴之主,起于西北则足以据中原而有东南”之“中原”即指黄河中下游流域。偶尔也指黄河流域,诸葛亮《出师表》:“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之“中原”即指黄河流域。
文化意义上的中原,表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中华文化的象征,是正统中华文化的代名词。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原是汉民族的文化象征源头。历史上,从文化意义的角度,晋代时衣冠南渡,京师自洛阳迁都金陵,因而南北朝时被视为文化中心的江南被称为“文化中原”。这与华夏民族起源中原有关,古代华夏族通过与周边民族融合形成中国主体民族汉族。定都中原的各个民族政权,包括五胡十六国时期的诸胡人政权(匈奴刘渊的“汉朝”/羯人石勒的后赵/氐人苻坚的前秦/鲜卑人拓跋家的北魏/鲜卑人宇文家的北周/鲜卑化了的高家的北齐),五代时期沙陀人建立的后唐/后晋/后汉,把赵宋政权压缩到淮河以南的女真人建立的“金”,征服了包括南宋在内广大亚洲大陆的蒙元,以及女真后裔满洲人建立的清政权。

安徽

  • 一篇古文的名字,名字好像是“岂不快哉 24则”之类,应该是宋明清时期的...
    答:若尚有残红,便捧之大嚼,若无,辄指桥上垢詈之。想当年,落拓不羁,竟有魏晋名士之风,不亦快哉!十四:戏水河中,逢一女裙裾飞扬,绰约板桥上。吾仰面而视,得尽览无边春色。彼浑然无知,吾亦不担偷窥之名,不亦快哉!十五:大年三十,阖家团聚,共享盛宴。我坦然去夹盘中之卤鸡腿,手却遽为母所按,并斥曰:“独为...
  • 蒋介石临终遗言,道出不肯释放张学良的原因,宋美龄听后湿了眼眶_百度知...
    答:他以为一直期盼的自由该来了,到处托人打听局势,希望知道自己到底什么时候能被释放。 终于,张学良等来了接他的飞机。然而当飞机起飞后,他才发觉飞机飞往的不是他久别的故乡,而是与故乡相反的方向——中国台湾省。 从此,张学良在台湾新竹的井上温泉度过了13年的时光,这也是他囚禁生涯中待得最久的地方。他痛恨蒋介石...
  • 点样找有关抗日方面的资料??
    答:6月11日 梅津美治郎就华北问题提出备忘录,7月6日,何应钦复函全部承认日方要求,实际形成《何梅协定》。6月27日 《秦土协定》签定。6月28日 丰台事件发生,日军非法进驻丰台。8月1日 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通称《八一宣言》),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8...
  • 纪念70年前那场战争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答:八年抗战中,四川向全国战场奉献了300万子弟兵。抗战时期,四川出川抗战300万子弟兵,伤亡64万,其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居全国之首。最值得自豪的是四川涌现了朱德、刘伯承、邓小平等抗日领袖。据时任国民政府军政部长何应钦公布的数字:四川一省征兵额占全国总额的1/5,居全国第一;全国约有15万...
  • 中国历代名人名录
    答:他密切注意时局的发展,所以对天下形势了如指掌。人称“卧龙”。娶黄承彦之女为妻。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
  • 日军何时开始驻宛平
    答:1935年7月。一、历史背景 1935年5月初,倭寇自导自演天津《国权报》社长汉奸胡恩溥、《振报》社长兼伪“满洲国中央通讯社”记者汉奸白逾桓被刺身亡。华北驻屯军参谋长的酒井隆放出话来,称二人之死是国民党蓝衣社所为(战后,酒井隆供认二人之死是其策划的)。1935年6月9日,酒井隆约见何应钦,就...
  • 姓何的历史人物有哪些
    答:何进:东汉大将军,南阳宛人,何皇后的异母兄,时黄巾起义拜进为大将军,率军卫镇京师,以功封慎侯及灵帝崩,皇子辩即位,以主幼宫廷内外不安,进谋诛宦官不密,反为所害。 何熙:字孟孙,东汉,陈郡阳夏人,少有大志。不拘小节,体貌魁梧,善为容仪,官御史中丞,晋大司农,永初间南翠于与乌丸俱反,以熙车骑将军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