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位步行完成南极探险的中国人是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12
第一位步行完成南极探险的中国人是

秦大河

秦大河个人简介
  1947年1月4日出生于甘肃省兰州市。地理学博士,国际冰川学会(IRS)会员,美国前沿科学协会(AAAS)会员,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之气候与冻圈计划(CLIC)专家指导委员会成员,国家有突出贡献科学家,现任中国气象局局长、党组书记。
  科学考察经历:参加过川西、滇北现代冰川,乔戈里峰冰川,珠穆朗玛绒布冰川,南极洲等一系列重大科学项目的考察及研究。1987年11月--1989年1月,在南极进行长达一年多的科学考察。1989年7月,作为国际横穿南极科学考察队员之一,徒步横穿南极洲,进行科学考察研究,成为徒步横穿南极的第一位中国人。曾先后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在澳大利南极局冰川研究室和澳大利亚南极凯西站、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冰川与环境地球物理研究所、美国堪萨斯大学空间技术中心、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地球海洋空间研究所、法国原子能研究中心气候环境模拟实验室、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气候变化研究中心等国外著名科研机构进行考察及科学研究。
  ▉ 最艰难的历程
  童年时的我,富于幻想。记得在小学六年级的时候,老师出了一篇作文题目叫做《我长大要做什么样的人》,我写了《长大要做探险家》。如今还记得,我在作文中写了这样一句话:“我要让我的脚印,踏遍地球上的任何角落!”20多年以后,当我终于有机会得偿所愿时,恍然想起,童年时代的梦想,竟然变成了可以实践的现实!
  1989年5月,当我得知南极办正在物色人员的消息时,按奈不住跃跃欲试的心情,递上了申请报告。一切都很顺利,经过周详的准备工作之后,我踏上了征程——5968公里徒步横穿南极的探险考察,世界上的第一次。
  这是一支由美、苏、法、日、联邦德国、中六国组成的考察队,看上去像一个小联合国。当时的国际社会对于“姓资姓社”的问题还有很深的芥蒂,能够携手合作实属不易,更何况是自南极半岛~阿蒙森~斯科特站~东方站~麦克默多的大考察工作,这次机会弥足珍贵,每个人都很珍惜。
  1989年7月16日,探险队的6名队员和42条狗登上了一架苏制伊尔76型大型运输机,机身上贴着六个国家的标志,分外醒目。随机乘坐了20名各国记者,外加 40吨探险器材和物资。运输机徐徐离开美国明立阿卜利斯国际机场,于24日飞抵南极半岛的马尔什基地。
  张望机场,能见度很差,400米以外什么都看不见。按常规,飞机在南极降落要试降几次,我们焦急地等待安全降落。
  突然,感到身上猛然一震,苏联机长报告,飞机着陆了。大家走出飞机回头一看,才发现那架运输机有点不对劲。机场跑道被飞机砸出一个1米深的大坑。心中暗想,不愧是苏联货,坚固无比,要是换上另一种客机,我们可能要出演一场“火海余生”了。
  虽然“出师不利”,但并未打击士气,队员们对那即将到来的“危险”全都翘首以待。7月28日清晨,我们——国际横穿南极探险队的全体队员,肃立在三架雪橇边,等待着那个重大时刻的到来。记者们不停地拍照,他们要把这一人类探险史上的重要行动传播到全世界。9点整,队长一声号令:前进!急不可待的北极狗,一跃而起,拖动雪橇向前冲去,我们与被狗橇带翻的两名记者擦身而过,头也不回地向前奔去。
  南极是一个奇妙的地方。这里气候违反常规。它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地方,年平均气温为零下50℃,但在夏季,半岛沿海地区最高温度可达零上10℃。在海边生长着一些地衣、苔藓,没有一棵树木,仅在盛夏才能看到一两种美丽的小花。那里的企鹅、海豹、海鸥布满海滩,但内陆几乎没有生命。那里有世界上最清新的空气,没有环境污染,没有尘世的喧嚣,人们友好相处,似乎没有国籍,像是一个真正的世外桃源。
  但我们没有陶渊明的好运,美丽的“世外桃源”准备了种种艰险,迎接我们这些“闯入者”的到来。
  最先让我头痛的就是狗橇与滑雪板,这是我们这次穿越南极的主要交通工具。我与它们“搏斗”了很久,而多日来的训练还是颇有成效的,虽称不上是游刃有余,但一些基本的路况已经难不倒我了。只是遇到冰裂隙时,还会偶有翻车的情况出现。冰裂隙在南极冰盖上随处可见,更麻烦的是它常常躲在积雪下,让人栽个措手不及。有时甚至连人带狗一起往里陷,跑在最前头的狗,至少有5次掉了进去。
  但比较起来这些困难都还只是小CASE。9月,在中国人心目中是收获的季节,到处一片金黄,瓜果飘香。可是在我们的行程中,9月却成了灾难的季节。没完没了的暴风雪使我们的行进日程不得不一再拖延。这里的雪太软,有时每天只能行进3公里。为了争取时间,赶在寒季来临之前到达终点,队长下令轻装前进。我们不得不把价值十几万美元的衣物、设备埋进一个大坑里,每人只留2套衣服。以便带上所剩无几的食品前进。
  我们的食品补给是用飞机预先运送到指定地点的,这种地点叫“食物储存点”。每250-600公里一处。每一处存放足够每个人20 天、每条狗l0-l5天的食品。在储存点上用挂旗的铝制标记做出标示,以便寻找。可是有时仍然找不到这些标志。有一次两个储存点都没有找到,大雪掩埋了一切。我们只好用无线电呼救。
  我们有一台20瓦的无线电通讯机。偏偏它有一个月几乎失灵。好不容易来了救援飞机,但能见度太差。我们明明听到飞机马达的隆隆声,但该死的飞机在头顶盘旋一两个小时又扔下我们不管返回去了。他们看不见我们,无法着陆。想着那条悠哉游哉航行在南大洋的探险船,它的现代化通讯设备有什么用,大家直咒骂。法国队长苦笑着摇头,因为那条船是他监造的。
  我们开始感到饥饿。从8月起两个月来,体力一天不如一天,整天想着饿。有时滑雪的路上还在聚精会神地想着吃一顿家乡兰州的面条该是上天堂一样的滋味了吧!
  这时全队的食物只能再维持两天,人的口粮只能维持4-5天,狗则只能维持l-2天。我们不得不限制到每天吃定量的1/2,狗只吃1/4。那些狗饿得可怜巴巴。晚上拉开帐篷向外看去,几十双绿森森的眼睛闪着寒光。我们不得不采取防范措施,在睡觉前将它们牢牢地拴在雪橇上,谁知道这些爱斯基摩狗和森林野狼的后代会干出些什么蠢事来!
  老天有眼。有一天,天空突然露出几个蓝色的洞来,飞机终于在特大风暴前的间隙及时降落了。考察队又一次得救。食品又有了,虽有16条狗严重冻伤,不得不空运回基地治疗,用新的狗替换,但总算人员平安。
  我们遇到的另一次巨大威胁来自暴风雪。当时已是1990年3月1日,早上10点左右起床时发现外边狂风吹雪,我们称之为“Whiteout”。这是南极洲的一种极坏的天气,出现这种天气时,室外一片混沌,景物全部消失,天地不分,极易造成人员丢失,甚至人身伤亡事故。而苏联和平站的雪上车却一直不能前来与我们会合。
  到了下午时分,风雪更大了,大家都停止了一切活动,留在帐篷里等待天气的好转。晚上宿营后不久突然发现事情不妙,日本人舟津圭三失踪了,再仔细回想一下,发现没见到他已经好几个小时了。顿时,一阵寒意掠过,多次的探险经验告诉我们,圭三有可能出了意外。但我们都极不愿意相信这个猜测,内心默念他的平安,希望他此时正呆在某处,只想和我们开个玩笑。谨慎起见,大家倾巢出动,用绳子把彼此相连,在每一个可能的角落寻找圭三的下落,在茫茫雪原上呼喊着舟津圭三的名字。苏联的极地“护航”拖拉机也隆隆地驶着来回绕圈子。车灯在大风雪中闪闪发光。当时已经入夜,能见度又极低,焦急的心情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加深。那一晚,我们都在外面来回奔跑,整整13个小时之后,才听到舟津微弱的回答声,当时已经是第二天早上六点多了。我们朝声音方向找寻过去,发现雪地上有一个小小的洞。挖开雪堆,大家看到了与暴风雪搏斗了一夜的圭三,人显得很疲备,脸色苍白。但幸运的是,圭三手脚均好,没有冻伤,人也安然无恙,只是右脚两趾发白,很快也恢复正常了,此时,大家才稍稍放心。
  据圭三讲,他大约在下午5点左右外出,准备回帐篷喂狗。不料,刚走出去,暴风雪就加速,能见度立时变成了零。没走几步,便迷失了方向,既看不到帐篷,又看不到拖拉机,他试图自救,逆风走了很远,并看到了拖拉机车印,知道自己在上风方向。但无法顺着车印追踪,因为车印很快就消失在暴风雪下。舟津看不到目标物,不能冒然行事,怎么办?这位机灵的日本人当机立断,从口袋里找出一把小钳子,开始学我挖坑的样子,在雪地里挖了一个洞,猫身钻进去,只露出一个供呼吸的孔。外面的雪花在吹,想把那个不协调的小孔堵起来;舟津在里面偏偏不信老天那一套,你堵我就挖,整整挖了一个夜晚,他才得以安然无恙。圭三讲,当时自己心里想的是自己的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他关系到父母、未婚妻秋本恭江……即使再辛苦也不能放弃。
  昨天晚上测风速22~24m/s,估计最大风速达30m/s或略高。吹雪十分严重。但幸运的是气温不是很低,今日凌晨为零下7℃。如果温度一直保持在昨晚的-20℃,圭三则万分危险。当时的他只穿了一套单薄的防寒服,脚上没有穿鞋,只有两层袜子。若气温继续下降,那么雪洞就成了圭三的墓棺了。这一路上的艰难险阻不计其数,颇有些唐僧取经,历尽九九八十一难的意味,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终于修成了“正果”,完成了这次6000余公里的徒步穿越,我也第一次让中国人的足迹踏过了南极的土地——一

好象叫秦大河

秦大河
秦大河,地理学家。1947年1月出生于甘肃省兰州市。1970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自然地理专业,1992年获理学博士学位。2004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气象局局长、中国科学院冰冻圈与环境联合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气候委员会主任。曾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局长。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秦大河,男,中共党员,1947年出生于甘肃兰州,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
001965年考入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1970年毕业。大学毕业后曾在甘肃省和政县第一中学任教。
001978年考取兰州大学地理系研究生,1980年获得硕士学位,1992年获兰州大学理学博士学位。曾先后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副所长、冰芯与寒区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局长,中国气象局局长、党组书记。
00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4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秦大河是第七届全国青年联合会副主席,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
002008年6月获第五十三届国际气象组织(IMO)奖。
002008年3月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2008年9月连任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
00近日,美国气象学会公布2011年美国气象学会各奖项名单,中国科学院院士、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秦大河当选为美国气象学会荣誉会员。
002011.5.30当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研究成果
00秦大河长期从事冰川和极地研究,多次组织南、北极和亚洲腹地及青藏高原地区的科学考察,取得了一系列创造性成果,首次从理论上阐明雪的暖型、冷型和交替型密实化过程,建立了定量划分标准。
00
系统研究了南极冰盖雪层内环境记录,揭示了现代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发现了南极表层雪冰中NO3含量在极光卵区出现峰值的现象。
001983年秦大河首次到南极考察,1987年第二次到南极考察。
001989年7月参加国际徒步横穿南极大陆科学考察,行程5986公里,中经南极点和“不可接近地区”,1990年3月3日抵达这次考察终点——苏联和平站,成为中国第一个徒步横穿南极大陆的人,并采集了800多个雪样,特别是采集到南极洲“不可接近地区”内一套完整的珍贵冰雪样品,填补了冰川学研究的空白,成为世界上唯一全部拥有南极地表一米以下冰雪标本的科学家。

参与IPCC报告编写
00秦大河院士作为国际冰冻圈科学与全球变化领域研
究的著名学者,在许多相关国际组织中也发挥着积极作用,具有广泛影响力。他为许多国际科学计划如国际横穿南极科学考察计划的实施做出了重要贡献。秦大河院士长期参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评估报告的编写。
00作为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2002-2008),他成功组织了IPCC科学评估活动,大力支持和推荐发展中国家科学家和年轻科学家参与IPCC评估报告的编写。
00该项工作在努力构建和传播有关人类活动影响了气候重要科学结论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从而为人类必须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IPCC为此获得了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

荣获“气象诺贝尔奖”
002008年10月28日,在人民大会堂,秦大河从世界气象组织主席别德里茨基手里接过了沉甸甸的国际气象组织奖(IMO奖)。
00国际气象组织奖是世界气象组织最具声望、最有影响的奖项,享有“气象诺贝尔奖”之称,每年只颁发给一位在全球气象、水文和地球物理科学领域作出过杰出贡献的人士。继我国气象界宗师叶笃正之后,秦大河是第二个获此殊荣的中国科学家。
00对于“气象诺贝尔奖”这项殊荣,秦大河受之无愧。他曾担任中国气象局局长、世界气象组织中国常任代表、国际南极科学委员会(SCAR)冰川工作组主席等,现担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一项项职务,不仅代表了头衔,更折射了秦大河对气象事业所做出的贡献。
00在过去几十年里,秦大河在冰冻圈和全球变化研究方面成绩卓越并取得了大量创新性成果;作为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他参与组织IPCC科学评估,推动了中国和国际气候变化研究,并大力推荐青年科学家尤其是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科学家参加到IPCC评估报告的编写中;作为世界气象组织的常任代表,他高度重视气象和水文之间的国际合作,有力推动了气象事业在世界范围内的进步。
00打开网页,《秦大河院士阐述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气象专家秦大河呼吁市民节能减排“绿色消费”》等一篇篇文章映入眼帘。于是,一个全心关注全球变暖问题,并不遗余力地对其进行研究和宣传的秦大河形象跃然于眼前。
00耳边仿佛又响起秦大河那铿锵的声音:“关注极地气象、研究全球变化、保护全球气候,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科学家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
00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或许是对仍醉心于气象事业的秦大河最形象的写照。

秦大河,1990年3月3日成为中国第一个徒步横穿南极大陆的人

秦大河

  • 世界上著名的探险家有哪些?
    答:1、刘雨田 刘雨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职业探险家。刘雨田,1942年2月26日生于河南省长葛县,原是新疆乌鲁木齐铁路局机关的一名干部。面对外国人的挑战,1984年5月,他毅然舍弃一切,开始徒步万里长城。经过一年多的艰苦跋涉完成壮举,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徒步万里长城的人。之后,他又徒步走完丝绸之路、黄土...
  • 第一个到达南极的人是
    答:罗阿德·阿蒙森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人。1911年12月14日,这位挪威著名的极地探险家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最终成功踏足南极点。中国南极考察委员会办公室原副主任高钦泉与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的海洋生物学家张坤诚,成为了第一批到达南极点的中国人。他们应美国国家科学院极地研究委员会的邀请...
  • 中国最早在南极留下足迹的人?
    答:胡斯马义 胡斯马义工作与考察足迹遍布六个大洲50余个国家,中国大陆历史上他是赴南极进行科普考察的哈萨克族第一人,是亚洲中心,世界离海洋最远的中国西北第一人。(南极是地球上最后一块未被人类完全探知的荒原。1958年人类历史上第一支南极旅行团抵达南极大陆,在此后半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里,遥远而...
  • 著名的探险家有哪些
    答:1、麦哲伦:麦哲伦1519年奉西班牙国王之命,率领探险队寻找到通往东印度群岛的香料群岛这一西行路线,在与菲律宾交战中阵亡。由于他的阵亡,使麦哲伦失去了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完成环球航行探险家的机遇;2、阿蒙森:第一个航行于西北航道,第一个到达南极;3、张骞: 张骞是第一位横穿阿富汗旅行的中国人,...
  • 探险史上有哪些第一
    答: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阿蒙森 第一个登顶珠峰的中国人-贡布 第一个到达美洲-哥伦布 第一位横穿阿富汗旅行的中国人-张骞 第一位中国历史上的职业探险家-刘雨田 第一个环球旅行-麦哲伦
  • 世界历史上的五大探险家
    答:贡献:麦哲伦是个实干家,他以亲身的环球航行实践,向全世界宣告:地球是圆的。3、刘雨田。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职业探险家。原是新疆乌鲁木齐铁路局机关的一名干部。1984年5月,开始徒步万里长城。经过一年多的艰苦跋涉完成壮举,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徒步走完万里长城的人。之后,他又徒步丝绸之路、黄土高原、...
  • 勇于探险的中国人的名字
    答:彭家木,余纯顺(都是在罗布泊遇难),位梦华(中国南极第一人)
  • 古今中外著名探险家的故事有哪些
    答:刘雨田 刘雨田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职业探险家刘雨田,1942年2月26日生于河南省长葛县,原是新疆乌鲁木齐铁路局机关的一名干部.面对外国人的挑战,1984年5月,他毅然舍弃一切,开始徒步万里长城.经过一中国五大沙漠.至今他已经完成四十三个考察旅行探险项目.足迹遍及祖国大陆的山山水水,世界数百家报刊、杂志、电视能...
  • 中国的著名探险家有哪些
    答:经杭州、广州、由海口,不到半年进入越南的海防市,同行者或因难耐其苦,或因患病,相继打道回府。行到清化,仅剩他一人,潘德明决定独自走下去,而且索性走出亚洲。次年元旦他重上征程,把徒步改为骑自行车,进行环球旅行。2、李乐诗是第一位提出"白色力量"的人。所谓"白色力量"指南极与北极。李乐...
  • 第一个涉足南极点和北极点的人是谁
    答:1926年5月 11日至13日,阿蒙森和美国探险家L.埃尔斯沃思、意大利航空工程师U.诺比莱从挪威乘飞艇到阿拉斯加,第一次飞越了北极上空。1928年6月18日, 阿蒙森在一次前往北极的飞行中失事亡故。主要著作有《南极》(1912)、《我作为探险家的一生》(1927)等。北极简史 【古中国人在北极】 继古爱斯基摩人向北迁徙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