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李广的原因卫青未能围歼单于,回朝之后李广会怎样?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17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李广是大汉忠臣勇将,百战沙场不得封侯,确实有点说不过去。于是有人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这解释很牵强,所谓的“天幸”“数奇”,合理的解释就是对战场态势的把握能力: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随机应变才能取得胜利,有勇无谋则可能损兵折将。我们细看李家朋友司马迁写的《史记》,就会发现李广难封除了运气很差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他们一家都是暴脾气。李广直到生命最后一刻还在发脾气:卫青只是向他了解情况好向汉武帝汇报战果,结果李广“引刀自刭”了。

看《卫将军骠骑列传》和《李将军列传》,我们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百战沙场不得封侯,李广难封是因为运气不好,还是因为脾气太大?两军迷路致使卫青未能围歼单于,李广回朝之后会受到怎样的惩罚?其实按照汉朝的以铜赎罪制度,没钱的司马迁是一定要受宫刑的,而有钱的李广虽然迷路贻误军机,但却绝对性命无忧。司马迁的怨气,可能是来自五十斤黄铜


司马迁是一位优秀的史家,但他用的好像不是董狐之笔,这一点从他给卫青霍去病李广作传的排列顺序和各篇名称就能看出来:先列李将军,其后匈奴,然后才是卫将军骠骑,这卫将军容易引起歧义,因为当时有“卫将军”这一称号,位在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之后,前后左右四方将军之前,卫青的最后官职是大司马大将军而不是像李广那样的将军,这封号就不对,统称将军,实际是把卫青李广级别拉平了。

班固写《汉书》的时候,把匈奴传甩到了后面,把李广与苏建合为一传,但也排在了卫青霍去病前面,大家都直呼其名,就不容易搞混了。司马迁对卫青霍去病是有一些怨气的,而这怨气的来源,可能就是五十斤黄铜:如果司马迁有五十斤黄铜,就不用受宫刑了。

汉朝因为连年征战,财政是比较紧张的,其主要表现就是出现了“通缩”:大量黄金和黄铜赏赐给功臣或作为阵亡将士的抚恤金发了下去,而当时人们又有厚葬习俗(汉文帝提倡薄葬,基本无效),本应流通的金银铜(黄金为上币,一般是诸侯上缴皇帝和皇帝赏赐功臣;白银为中币,数量较少;黄铜铸钱为下币,流通最广)都深埋于地下,以至于汉朝铸钱的时候无铜可用,不得不以铁铸钱。


为了解决铜资源紧缺或者是货币紧缺问题,汉朝肇基伊始就实行了以铜赎罪的政策,到西汉末期更是连三公官帽都拿出来换铜钱。

像司马迁那样的诽谤之罪,有三条路可选:其一,处死;其二,宫刑;其三,罚铜五十斤,贬为庶民。

但是当时大家都缺铜,司马迁凑不够那五十斤铜,又因为《史记》未完成而不忍去死,就只好选择了第二条路,所以他在给益州刺史任安(原来是卫青门客)的信(《报任安书》)中,就抱怨自己家里穷而且人缘儿不大好:“家贫,财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

司马迁拿不出买五十斤黄铜以保全受之父母的身体发肤,而卫青霍去病却数以十万计地从汉武帝那里得到赏赐,这巨大的落差,怎能不令司马迁“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报任安书》中语)”


这样看来,议罪银制度还真不是乾隆或和珅发明的,即使是在赏罚比较严明的汉朝,也是有钱就可以不死,如果司马迁有钱,也不会被汉武帝割掉一块肉。

也许有人要问这样的问题:卫青霍去病得到汉武帝那么多赏赐,怎么就不从手指缝里漏下一点来帮助司马迁一下?如果卫霍花钱替司马迁赎罪,是不是能少被写一些坏话?

这就冤枉卫青霍去病了:司马迁在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受宫刑的时候,卫霍早就在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和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先后薨逝了。卫霍的陵墓,一座像阴山一座像祁连山,不管里面埋藏了多少黄金白银黄铜,都不可能拿出来替司马迁交罚款。

李广难封,但不难保命


说完司马迁因为没钱交罚款而只好被割肉,咱们接下来再看看当时出身名门望族的李广。李广是“良家子”,也就是“非医、巫、商贾、百工也”,李广的职业,就是军人,而且是世代从军:“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里,徙成纪。广家世世受射。”

在秦汉两朝,都是重武轻文,武将万里觅封侯,文官除了丞相很少有人封侯,封侯的直接体现,就是有封邑,不管是万户还是千户百户,反正是一人封侯几代富足,所以李广家并不缺钱——穷文富武,斗米十斤肉只有武将吃得起,文人寒窗苦读,就只能断齑画粥。

李广虽然家境富足,但是运气好像差了一点,脾气也太大了一点。这倒也怪不得李广:军人世家的子弟,必然是要有聛睨一切的勇气的,而李广因为十分勇悍,似乎也不把大将军卫青放在眼里。


汉武帝元狩四年,大将军卫青击匈奴,郎中令李广为前将军,太仆公孙贺为左将军,主爵都尉赵食其为右将军,平阳侯曹襄为后将军,五路大军分进合击,准备毕其功于一役。结果前将军李广和右将军赵食其都因迷路而没有参加会战,这才导致了汉军兵力不足而让匈奴单于跑掉了:“大将军与单于接战,单于遁走,弗能得而还。”

虽然没有取得完胜,但也毕竟是一场大胜,卫青照例要写报捷奏章,则就要汇总五路大军的情况,为了安抚一肚子气的李广,卫青还专门送去了慰问品:“大将军使长史持糒醪遗广(拿着干粮美酒送给李广),因问广、食其失道状,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卫青并没有专门针对李广,因为赵食其也要汇报情况,但是李广丝毫不给卫青面子(也可以说是抗拒军令),这才激化了矛盾:“广未对,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

李广一气之下横刀自刎,酿成了一场千古悲剧,大汉悍将就以这种方式结束了自己的戎马生涯。有人说李广太过骄傲,也有人说反正都是一死,李广自刎是保住了尊严。事实果真如此吗?当然不是,李广依律当斩,但却一定不会被斩,此前此后的事情都可以证明:卫青肯定不会将他军法从事,汉武帝也会对他网开一面。


李广并不是第一次犯死罪,此前至少两次依律当斩,但是一次罚款了事,另一个汉武帝连问都没问。当年卫尉李广从雁门出击匈奴,不但全军覆没,连自己也成了匈奴俘虏,逃回后,只是罚了几十斤铜:“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李广当平头百姓的时候被霸陵尉管束过一夜醒酒,结果李广起复委用后第一件事就是杀了霸陵尉,按照汉太祖高皇帝刘邦的规定,杀人者死,霸陵尉并非平民百姓,无罪被杀应该有人抵命,霸陵尉算是白死了。回过头来咱们再来看李广:即使他对大将军卫青十分不礼貌甚至有抗命之嫌,卫青也不会把他怎么样,因为卫青有一个原则,那就是绝不擅杀大将立威。

当年苏建全军覆没,有人劝卫青直接将他斩首示众,但是卫青坚决不肯:“臣职虽当斩将,以臣之尊宠而不敢自擅专诛于境外,而具归天子,天子自裁之,于是以见为人臣不敢专权,不亦可乎?”卫青知道,当时大汉帝国正是用人之际,汉武帝才舍不得杀苏建呢,自己不临阵斩将,等于救了苏建一命:“建至,天子不诛,赦其罪,赎为庶人。”

汉武帝得了钱,苏建得了命,双赢,皆大欢喜。在处理苏建的过程中,我们能看到卫青的仁厚和谨慎,所以即使是李广揍卫青一顿,卫青也只能把他交给汉武帝处理。像李广这样只是迷路耽误会战,但所部人马没有受到损失,是根本没必要去死的,跟李广一样犯错误的右将军赵食其,也就是罚款了事:“右将军(赵食其)独下吏(交给执法人员处理),当死,赎为庶人。”

赵食其无论是家世还是名望,都远远不如李广,当然也没有性命之忧。本来可以用钱解决的问题,李广却选择了结束生命,除了自尊之外,李广老而弥辣的姜桂之性,也是重要原因:他当年杀霸陵尉,杀八百降羌,就是因为心胸不够开阔,没有容人之量。有钱也不能太任性,李家是个反面教材


在李广自刎事件中,卫青实际是两面受气。汉武帝面授机宜,不让李广打头阵,李广坚持要当先锋,结果是李广带着怒火离去,这也是导致他迷路的主要原因:“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五路大军走丢了两路,卫青那一仗打得很艰苦,最后还被误认为是自己逼死了李广,也遭到了李广之子李敢的报复:“怨大将军青之恨其父(令其父恨而死)。乃击伤大将军,大将军匿讳之。”

李敢之所以敢打伤卫青,是因为他有所依仗:“敢有女为太子中人,爱幸,敢男(李敢的儿子)禹有宠于太子,然好利,李氏陵迟(逐渐衰败,不是千刀万剐)衰微矣。”李家的暴脾气是遗传的,李广暴躁,李敢暴躁,李敢的大哥李当户更是暴躁,他连汉武帝的男宠都敢揍,而且揍了也没事儿:“广子三人,曰当户、椒、敢,为郎。天子与韩嫣戏,嫣少不逊,当户击嫣,嫣走。于是天子以为勇。”

笑过之后却忍不住叹息:所谓悍将,就是很能打也很不听话,李广是忠臣,也是名将,但同时他也是一位悍将,所谓李广难封,是不是性格决定命运?

结语:性格决定命运,钱也不是万能的

且不说司马迁受宫刑是不是因为太敢说话了,也不深究司马迁为什么拿不出五十斤赎罪之铜,咱们要看到的,是性格决定命运,即使是在比较喜欢金银铜的汉朝,钱也不是万能的。李家的掌门人李广因为赌气而放弃了生命,二代佼佼者李敢也因为赌气而痛打大司马大将军,这其实也是少爷脾气发作。

但是李敢忘了:你李敢是将二代,但是你并不是最牛的将二代,那个霍去病比你牛十倍,你打了仁厚的卫青,卫青可以不计较,但同样年轻气盛的霍去病可不惯着你。于是李敢也悲剧了:“骠骑将军去病与青有亲,射杀敢。去病时方贵幸,上讳云鹿触杀之。”其实李敢在打伤卫青的时候,就可以被判诛三族了:卫青是大汉柱石,李敢因为私仇而谋害国家栋梁,本身就已百死莫赎。



  • 李广有三次封侯机会都错过了,真是汉武帝薄情吗?
    答:李广第三次封侯机会,出现在元狩四年,也就是公元前119年。元狩四年之战,也是李广与匈奴的最后一战,或者说是只出兵而没交战,卫青之所以没有围歼匈奴单于而毕其功于一役,李广似乎也要负一点责任,连司马迁也为李广迷路贻误战机感到惋惜:“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大将军与单于接战,单于遁走,弗...
  • 卫青和李广有什么仇?
    答:李广因为延误军机,被卫青追责,最后因内疚自刎而死。李广已到垂暮之年,他心里很清楚这次出击匈奴是他封侯的最后机会,所以求战心极盛。但是,汉军出塞后,卫青却决定亲自率精兵追逐匈奴单于,而命令李广与右将军合并队伍从东路出击。从东路出击就意味着迂回绕远,根本无法与主力军一起抗击匈奴,更不可能因...
  • 卫青为人宽容豁达,为何却与李广父子之死扯上了关系?
    答:为了保护李广,卫青做出了一项改变李广命运的战略部署:既出塞,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广并于右将军军,出东道。东道少回远,而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史记》在获知匈奴单于居所后,卫青亲率精兵追逐,而让李广从东边绕道。东部路少,但路土远,而且水草不...
  • 李敢是飞将军李广之子,霍去病为何要射杀他?
    答:卫青治军也很严谨,奖罚分明,他的部下一律靠战功提拔,不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草根,都是一样的待遇。史书记载,他手下800骑士兵,都是以一敌百,精锐中的精锐,依靠这些精锐卫青最终打了胜仗,打败了匈奴单于。单于本人见势不妙抛下大军出逃,未能擒获。如果李广能按时赶到,卫青就能擒获单于,立下卓越...
  • 广既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答:东路有些迁回绕远,而且大军走在水草缺少的地方,势必不能并队行进。李广就亲自请求说:“我的职务是前将军,如今大将军却命令我改从东路出兵,况且我从少年时就与匈奴作战,到今天才得到一次与单于对敌的机会,我愿做前锋,先和单于决一死战。“大将军卫青曾暗中受到皇上的警告,认为李广年老,命运不...
  • 李广在随卫青北征的战争中,因为?而延迟军情,最终羞愤自杀
    答:”李广不向卫青告辞就启程了,心中非常恼怒地前往军部,领兵与赵食其合兵后从东路出发。军队没有向导,有时迷路,结果落在卫青之后,卫青与单于交战,单于逃跑,卫青没能活捉单于只好收兵。卫青南行渡过沙漠,才遇到李广与赵食其的军队。李广谒见大将军后回自己军中。卫青派长史送给李广干粮和酒,顺便向...
  • 李广的执念是什么,为何他和卫青两人始终不和?
    答:李广的请求合情合理,但卫青却断然拒绝,坚持让李广从东路出击,不给他正面抗击匈奴单于的机会。李广也是个非常固执的人,他由于气愤难当所以未按规定向大将军卫青请示就启程与赵食其合兵从东路出发了。出乎所有人预料的是,由于是仓促出兵,缺少向导,李广及其所部竟然迷路了,最终未能参战。卫青对此十分...
  • 李广将军的信息
    答:公元前133年(汉武帝元光二年),汉武帝听从王恢之言,在马邑伏重兵意图围歼匈奴,但因单于生疑退兵而作罢。李广马邑之战时是骁骑将军,属护军将军,因此无功而返。[8] 屡战败北公元前129年(汉武帝元光六年),汉武帝遣李广、公孙敖、公孙贺和卫青四人率四万大军分别从雁门、云中、代郡、上谷四个方面同时出击入侵的匈奴...
  • 李广(西汉名将)详细资料大全
    答:公元前133年(汉武帝元光二年),汉武帝听从王恢之言,在马邑伏重兵意图围歼匈奴,但因单于生疑退兵而...郎中令石建去世了,于是皇上征召李广接替石建作郎中令。元朔六年,李广又调任为将军,跟随大将军卫青的军队...李敢独自带了几十名骑兵飞奔而去,直穿匈奴骑兵的包围圈,抄出敌军的左右两翼而回,报告李广说:“匈奴...
  • 李广的故事
    答:第二天早上,李广带着一百多名骑兵安然回到大营。后来,在一次抵抗匈奴战斗中,由于匈奴兵多势盛,李广不幸受伤被俘。匈奴兵把他放在用绳子制成的吊床里,用两匹马驮着,准备送到单于的大营。李广像死了似的一动不动。大约走了十几里地,他偷偷地瞅准旁边一个匈奴兵骑的一匹好马,使劲一挣,猛地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