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做了什么事,让国家决定,十年内不允许发掘帝王墓?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21

郭沫若在挖掘明定陵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打开明定陵后,因为大量氧气的进入,让明定陵的文物瞬间化为乌有。我们都知道,郭沫若是现代注明是考古学家和文学家。他对历史和文物颇有研究,同时他对文物和历史也有着近乎于狂热的自爱和向往。所以在1995年,他向文化局提出申请,请求挖掘明定陵。

文物是古代文化历史的见证,不仅可以为我们还原古代时期人们的生活,有些文物上的文字记载更是一些历史的见证。所以文物的存在对于考古和文化传承这方面来说,还是非常有价值和意义的。

文物是古代流传下来的物件。古代时期,社会生产力落后,生产技术也是比较粗糙的。而且经历了几百甚至几千年,文物都是非常脆弱的。如果我们没有相对比较完善、成熟的技术去保护文物,那么文物就很容易遭到破坏,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1995年的时候,我们在文物保护这方面的技术有限,没有办法对出土的文物进行有力的保护。明定陵的文物化为乌有的惨痛教训,让我们都觉得十分悲痛。这样的一种损失,是没有办法估量的。因为技术的限制,想要修复那些文物,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这些意外损坏的文物所包含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都不复存在了。

所以在技术水平有限的情况下,禁止发掘帝王墓是正确的。当时郭沫若打开陵墓之后,文物毁坏了,氧化了。万历和他的妻子的尸体,在棺材被打开后,因为没有得到保护,就氧化腐烂了。而且因为郭沫若一行人的无知,在随意开掘陵墓之后没有对其进行封锁和保护,万历的金丝楠木棺材在之后就被当地的村民当成一些废柴,当成柴火拿去烧掉了。



郭沫若像走火入魔一般,帝王之墓对他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所以他坚持启动了挖陵墓的计划,只不过,长陵是找到了,但是入口却大半年都没有找到。没办法,只好先从万历皇帝的定陵开始考古。 因为没有保存文物的技术,所以陵墓中的很多古董文物,甚至是金银财宝等,氧化之后有些腐烂掉,有些直接灰飞烟灭了。

郭沫若当年主持发掘了明朝万历皇帝嘉靖的定陵。当时的考古技术和保护措施都不到位,致使定陵里面的许多珍贵文物损毁。

郭沫若当年做文化部长的时候,他主持挖掘了明朝皇帝的定陵,挖掘之后因为当时的保护技术不行,造成了文物的损失。

  • 郭沫若的简介
    答:1928年起,郭沫若流亡日本达10年,其间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古文字学,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著作,成绩卓著,开辟了史学研究的新天地。 抗日战争爆发后,郭沫若别妇抛雏,只身潜回祖国,筹办《救亡日报》,出任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和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负责有关抗战文化...
  • 谁知道郭沫若这句话的出处?
    答:谁知道郭沫若这句话的出处? 历史就是一些以前发生的事情,知道的人不说,不知道的人在说,等知道的人全死完了,不知道的人还在说,这些事便成了历史。... 历史就是一些以前发生的事情,知道的人不说,不知道的人在说,等知道的人全死完了,不知道的人还在说,这些事便成了历史。 展开  我来答 3个回答 ...
  • 郭沫若一生热衷于挖墓事业,为何被学术界称为“挖墓狂人”?
    答:1956年郭沫若等人首次向国家建议挖掘明朝万历皇帝的陵墓,定陵的时候,就遭到了多位考古学家的反对,但由于他们人微言轻而且 郭一意孤行,最终国家还是同意了开挖定陵。起初,郭沫若等人想要开掘的是明朝十三陵中的长陵,也就是永乐皇帝朱棣的陵墓,但是由于长陵挖掘难度很大,郭沫若没有办法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
  • 作者郭沫若的简介
    答: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幼名文豹,原名开贞,字鼎堂,号尚武,四川省乐山县(今四川省乐山市境)客家人。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剧作家、诗人,同时,还是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学者、社会活动家,致力于世界和平运动。郭沫若著述颇丰,主编《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
  • 如何评价郭沫若这个人
    答:但社会的发展并不是文人所能左右的,作为文人,他为新中国的科学发展和文化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在政治运动的各个阶段都把自己置身事外,并不有意地坑害别人,当然让那些受到政治运动冲击的人羡慕不已。大部分原因是他没有死。第三点,改革开放后,其实反郭沫若并不是目的,反毛是根本,为了反毛,...
  • 求一篇写郭沫若的小传
    答:1928年起,郭沫若流亡日本达十年,其间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古文字学,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著作,成绩卓著,开辟了史学研究的新天地。抗日战争爆发后,郭沫若别妇抛雏,只身回到祖国,筹办《救亡日报》,出任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和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负责有关抗战文化宣传...
  • 郭沫若是什么党派
    答:郭沫若是共产党人。郭沫若(1892年~1978年)1892年11月16日生于四川省乐山市观娥乡沙湾镇。乳名文豹;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剧作家、革命家。郭沫若早年赴日本留学,...
  • 郭沫若有什么贡献?(别说政治,说学术上的)
    答:属于先公后私境界的人在道德上的特征是,他们不论做什么事,都能注意考虑自己的一言一行,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他们有自己正当的利益,但又总是以集体利益为重,为社会而诚实地、积极地、忘我地劳动,同时也要从社会领取应得的报酬。属于大公无私境界上的人在道德上的特征是,他们的一切言行,都能以是否有...
  • 商鞅变法以后让秦国强大,为什么会有自己的悲剧
    答:商君相秦十年后,《史记》记载是:“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令人惜,乃是因为他是一个善处事而不善自处的人,或者说,他能做大事,却只能做小人。处事练要,为人刻薄。为国谋,善;为己谋,拙。以小人的方法去做大事,事成了,人却败了。郭沫若认为,他与秦孝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