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条件下如何保护中国文化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9-10
全球化中如何保持中国文化

新世纪的风云变幻导致了全球经济的困扰,世界的未来扑朔迷离。但中国的发展却成为了世界的一个亮点。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发展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承认文化全球化,二是认为全球文化会多元化,三是主张全球文化多元一体化。
中国文化不但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而且基本上能够走中庸之道。今天,我们面对全球化时代文化发展出现的一系列两极化倾向,我们要在全球性和本土性、世界性与民族性、一体化与多元化、文化帝国主义和文化民族主义等等二元对立倾向中走中道。正如有学者所论:“对抗全球经济和文化霸权的可能性在于一种真正为各国、各族人民所共享的文化的出现。这种文化超越边境,兼济各国;它人道而普遍,但也尊重差异;它立足于统一性,但也保护多样性;在承认个人、社区、国家、文化、阶级、种族和性别等各种同一性时它探寻一致性。
我们以自己的文化传统为主体来吸收消化外来文化,同时以自己文化传统为主体来参与世界多元文明的融合(所谓全球化)也是必然的。今天,我们不一定用亲身周游世界的办法,因为各国的文化早已汹涌而来,信息时代更使我们坐在家里就能够知晓天下大事。从近代以来,我们也一直在学习,在兼容,在重构,我们现在正在需要的就是推行,是应该集今日世界之大成。也就是说,贯五千年传统之大道,采五大洲文明之精华,只有这样的集大成,才是中国文化未来的正途。

人类的文化与社会意识形态依赖于社会存在,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资本、技术、人才、知识、信息等生产要素跨国界的流动与配置必然会在不同程度上带来各国民族文化和价值观的改变,使各国文化呈现出与经济全球化相适应的新的发展态势。“这些到处安家落户的企业(即跨国公司)不可遏制地制造出一种新的世界文化,区域性的爱好在这一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少,商业贸易似乎在不知不觉中决定着人们的感觉和观察。”中国要在呈加速度发展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占据优势,就要制定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现实国情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战略。我们过去在研讨全球化时,大多把注意力放在经济方面,而对中国文化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挑战缺乏足够的重视。而文化在未来的国家发展中又占据着重要地位,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文化产业可获得巨大的经济利润,持续地创造国内生产总值,增加社会财富;促进社会消费,拉动内需增长;还能产生巨大的民族凝聚力等。所以研究经济全球化对全球文化的影响与中国文化发展战略就不仅仅是一个文化问题。
一、全球文化发展趋势
面对经济全球化这个不可逆转的世界大潮,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不管其是否愿意,都要自觉不自觉地融入其中,否则就会失去生存的空间。一定的文化是与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相联系的。经济全球化必然会给全球文化带来深刻的影响,使各种文化都在经济全球化这个巨大推动力的作用下发生重大变化。“全球资本主义既促进文化同质性,又促进文化异质性,而且既受到文化同质性制约,又受到文化异质性制约。” 关于全球文化的具体的发展趋势,就目前国内外学术界的观点,主要有三种:一是承认文化全球化,二是认为全球文化会多元化,三是主张全球文化多元一体化。
为更准确地判断经济全球化对全球文化影响的趋势,分析经济全球化影响全球文化的途径是有必要的。
(一)商品物质生产和消费全球范围的流动使附加于商品之上的文化成为世界性的,这种世界性大多仅限于消费文化层面上。
(二)人员的流动也使得各民族文化随着文化主体的流动而互动。在经济全球化态势下,科技人才和劳动力的国际流动将会变得频繁和广泛,主要表现为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流动,
(三)同样基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的全球性流动,更直接地促进了各种文化的相互交流。
(四)西方发达国家借助于经济全球化的态势直接推行其文化和价值观。
依据以上经济全球化对全球文化的影响途径的分析,分两个层面和两个视角来理解学术界的多元一体化文化格局,也许会有助于我们客观地认识这一问题。
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性概念,存在着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
构成文化核心的深层结构是那些将不同民族文化加以区别的文化的根本性特质,它包括价值观念与取向、思维与行为模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等,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它是一个民族文化中根本的、主要的、深层的内涵,是早已存在着的历史文化事实,是不容易动摇的,民族传统文化独特的形成与发展规律决定了文化现象一经产生,便获得了相对独立发展的可能性,有一种独立发展的内在惯性与规律,它能够不断吸取外来文化的精华丰富自己、发展自己、优化自己,却不会轻而易举地被同化。
如果从民族国家的角度来看,尽管一些全球问题引发了一些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但这些尚未构成人类利益的主导形式。也就是说,经济全球化并不意味着全球各民族国家有着完全相同的利益,西方话语的全球化实际上只是西方发达国家利益的反映,经济全球化并不能构成文化走向趋同或一体化的条件。相反,由于全球化条件下差异的加剧和利益多元格局的存在,反而会使文化发展的多样化有了更为牢固的基础。经济全球化并不能使民族国家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变小,反而存在着差距变大的可能性。只要这种差距存在,文化的多元性就存在。外来文化被引进的过程,其实就是其结合本国经济发展水平、历史传统等本国国情实际异化的过程。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文化的交流越广泛、越深入、越频繁,他们之间的互动和冲撞就越多向、越多元、越多层次。简言之,经济发展水平的不一致与南北差异的扩大是当今全球文化呈多样化的物质基础。
所以,我们认为,笼统地谈文化全球化或多元化或多元一体化其实并不利于搞清楚经济全球化与全球文化的关系。从不同的层面和不同的视角去看,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但从我们以上的分析也可以看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民族文化虽然在浅层次上表现出了一体化,但作为文化深层次内容的文化观念和文化价值却较为封闭和狭隘,它们只会在吸收外来文化中强化自己民族性的一面,而这些正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根本所在,决定着一个民族文化的性质,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虽然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一些全球问题引发了人类的共同关注,进而会引发出一些诸如“全球伦理”等文化理念的共同诉求,但由经济全球化导致的南北经济发展差距加大又必然使得各个民族国家对这些全球问题的关注程度呈现出较大的不同,它会在根本上妨碍这个层面上文化全球化的形成。只要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存在,这种妨碍就难以解除。

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四)

2010-10-26 09:38:24 作者:刘魁立 来源:学术论文网 访问量:122

   吸纳外来文化和继承原有传统并不是矛盾的,二者所形成的张力对于创造新的文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于是我们看到,许多文化系统都有着鲜明的多元特点。在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里,这种多元特点,不仅有吸纳外来文化这一方面,更有多民族文化相互交融这一尤为重要的方面。例如在美国,印第安族群贡献了自己的印第安文化,波兰、墨西哥、波多黎各等民族的后裔也作出了自己的文化贡献,美国文化的多元性呈现出杂色的特点。而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则更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它的融会能力表现得特别强烈。一位古印度净饭王的王子所创立的佛教传入我国,走了一条中国化的道路,演化成为中国化的佛教。这种已经彻底中国化了的宗教信仰,自隋唐始对中国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宝贵的文化遗产还具有鲜明的共享性特点,可以被不同的社会群体甚至是不同的民族或国家所享用。正因为有了这种共享性特点,它才使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了重大的世界性的意义。     但与此同时,人们往往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解为集体性的创造主体的智慧结晶,而且是历史性的智慧成果。于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变成了“无主体”的知识,于是它的知识产权保护就被搁置了。因此在涉及国家主权问题时,人们往往不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当前的世界政治格局中,这个问题当然是我们必须认真考虑和研究的课题。 六、悖论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通常理解的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仿佛是属于过去时的。但实际上所有这些事象又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它存在的痕迹,有的甚至生命力相当旺盛。这一点决定了在保护中存在着诸多的两难问题。说到在当今社会条件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我想没有哪一个题目会像它这样包含着那么多的悖论。     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呢?应该说它们大都是农业社会的产物。农业文化以家族、村落、社区为基础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受传统的制约。在新的社会条件下,传统文化则经历着很大的变异,极容易被消解。     第一,保护意味着保持原汁原味,保持它的本来面目,或者保持传统现存的面貌,保持它现今的或是昨天的形态、内涵、功能等。例如讲春节,则似乎更多的是着眼于其中的祭祖、迎神、祈福求祥等内容和相应的仪式。民居、信仰等也是如此。但社会要前进,一切事物——包括传统在内,总在不停地发展、演变,我们不是要把被保护的对象仅仅放在博物馆展台上,而是要它在现实中发挥作用,于是问题就来了。为了建设明天,自然应当强调弘扬、强调继承发展,这就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要改进,要变革,要创造。当说到保护的时候、当要把这一事物在现实生活中的具象表现保持在原有状态的时候,从某种意义上说,就可能被理解为要拉住历史前进的车轮,人为地阻止历史前进的步伐。     第二,当我们谈保护的问题时,往往会连带地提出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保护这些遗产的生态环境。而这个生态环境,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各种历史条件,也包括人的思想观、价值观,人的需求等,都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那么保护遗产的生态环境,实际上是一种美好的空想。这种想法本身也是十分矛盾的。     第三,当我们谈保护的问题时,为了保护的方便和有效,往往要把保护对象从一种完整的、庞大的体系中抽取出来,给予特别的关注,这实际上是采取一种解构的办法来对待文化遗产。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常重要的特点就在于它的发生和构成中的混元性、现实存在的共生性以及和生活的不可分割的关系。一旦我们将这些保护对象这样孤立地保护起来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是破坏了这个被保护的事物。对象的解构,意味着对对象完整性的破坏,这种保护离保护的本意渐行渐远,这也是很矛盾的事情。     第四,当我们谈保护的问题时,首要的任务就是要特别保护那些继承和发扬历史文化传统的优秀的传承人,而这些传承人(我指的不是个别人,而是这一伟大群体的每一个人),不是简单的一个抽象概念,而是活生生的、同你我一样的现实的人。他们的思想、他们的价值观、他们的生活方式在急遽变革的时代同样在不停地发展变化着。他们有新的生活欲求,有改善生活条件的理想,不能让他们为了保护某种遗产、保存某一历史传统而牺牲自己的现实生活,不能强求他们以昨天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来度过今天。     第五,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生活发生极大变化,生活的诸多因素大都打上了市场经济的烙印,保护一种传统文化,不让它受到市场经济的干扰是不大可能的。不是所有的文化遗产都可以变成创造物质价值的手段的。面对大量的类似情况,又如何能够把保护文化遗产的工作在理想的意义上付诸实施呢?这又是一个矛盾。当前在一些地方,把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作是开发旅游或者是兴办其他文化产业的手段,而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在于,它是广大民众的生活方式,而一旦这种生活方式被当作谋取利润的商品时,它的性质就完全改变了。旅游业使非物质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在性质、功能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当一种生活方式变成商品时就很难再完好地保持其原来的功能。例如结婚仪式如果作为每天舞台上的表演,当事人的内心情感、庄严仪式的内涵就都被抽掉了,保留的是外壳,这就丧失了神圣、严肃的本色和情感价值。这当然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损害和破坏。我们当然可以指责这是脱离了生活,但反过来问,原来占全国人口90%以上的农民,有一部分人离开了土地,离开了农业劳动,他们将自己过去的生活方式截取某些片段当作旅游资源,提供给城里人或者外国人观赏,这本身就是生活,怎么能说是脱离了生活呢?他们的这种做法也是现实要求的必然结果。现在70%的农业人口,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离土不离乡的人,他们同样需要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难道应该让他们为了保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保护某种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而固守贫穷吗?我们的以人为本的精神又表现在哪里呢?     同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还会产生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市场经济讲专利,专利的提出同民间文化的传承有一定矛盾。知识产权是个人生产、个人至上、以个人为中心条件下出现的,不是着眼于群体。现在用资本主义的一套准则来要求本来是以集体利益为目标,同时也是集体创造、世代相传的文化遗产是很难对应起来的。如某位老人的剪纸作品被子女作为专利“保护”起来不让其他人模仿传承,这样的情况今后会越来越多。通过各种官方的和非官方的形式保护传承人,给他们以相应的荣誉和地位是极好的事,是应该的。但现在有人把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人们口传心授的遗产作为一己的发明垄断起来,不传承、不交流,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会产生阻碍作用。然而为了扩大影响、扩大传承,而不去保护知识产权,也很难防范国内、国际的文化侵权和文化剽窃。这也是一种两难的处境。

貌似吧中国文化捧到天上去了
人类的发展不是靠捧的
该淘汰的就由它去
不该淘汰的不用捧自然会流传下去
一味的沉醉在历史之中不过多几个出土文物罢了。

发扬

  • 面对全球化,中国该如何保持文化的传承?
    答:利用现代媒体力量宣传民族民间文化知识,包括报纸、新闻、电视专栏节目、电影、书刊杂志、互联网以及宣传栏等方式长期、不间断的向普通民众进行民族民间文化知识的普及教育和宣传。通过这种方式让人们认识到民族民间文化的基础知识和存在意义,树立人们尊重和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意识。注重对现有掌握民族民间文化...
  • 在一个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怎样保持自己的文化?这种保持是必须的吗...
    答:保持文化的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与时俱进推动民族优秀文化的创新发展;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发展物质文明,夯实文化安全建设的基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形成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共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提升文化竞争力;坚持正确导向,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建立国家文化...
  •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如何保障国家文化安全.
    答:一是全球化背景使抵御外来文化的侵蚀、破坏,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经济全球化趋势使世界变成“村落”,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伴随着经济交往而相互渗透、影响和融合,国家对外来文化的进入难以选择、难以排斥,这使得西方敌对势力推进文化渗透具有极为便利的条件。二是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使文化安全的潜在威胁越来...
  • 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关系
    答:一、在全球化背景下审视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在全球化的视角下,我们应当将中国传统文化置于世界文化的大环境中进行重新评价。这样的视角能帮助我们避免盲目自大或因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而迷失方向。通过辩证的分析,我们可以识别并保留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识别并摒弃其中的守旧观念。在此基础上,我...
  • ...全球化与社会生活现代化浪潮冲击下应该怎么保护与传承民族服饰文化...
    答:在全球化浪潮下,我们必须坚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对传统文化去粗取精,保护好我们的民族服饰文化。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应注重民族文化自信的建立,一个民族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才能使本民族文化振兴和发达,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文化...
  • 在全球经济化的条件如何保证中国文化的安全
    答:我们过去在研讨全球化时,大多把注意力放在经济方面,而对中国文化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挑战缺乏足够的重视。而文化在未来的国家发展中又占据着重要地位,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文化产业可获得巨大的经济利润,持续地创造国内生产总值,增加社会财富;促进社会消费,拉动内需增长;还能产生巨大的民族...
  • 在全球视野下如何看待中华文明和域外文化的关系
    答: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中华文明与域外文化的关系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了这一关系:1. **传统文化的价值与保护**:传统文化不仅是民族身份的象征,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传统文化需要与时俱进,以适应现代...
  • 大学生应该如何抵制文化侵略?
    答:1、首先,要注意保护我国传统文化。全球化令各国关系更加密切,大家都从自由贸易和资本市场中尝到了甜头,全球化虽然丰富了文化,同时也带来了紧张。一些国家的流行文化渗透了所有国家的文化市场,侵蚀了本国的传统文化。因此,在打开国门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的同时,要加大投资保护我国的传统文化,防止被西方...
  • 文化全球化下,如何保持民族传统文化不被外来文化侵染?
    答: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腐朽的东西,必须加以改造和剔除。影视翻拍中国名著时不应该“全盘照搬”或者“断章取义”。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传统文化是我们五千年来经过无数先辈的鲜血和...
  • 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答:在这个过程中如何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行使宪法所规定的民族文化权力,仍然有较多的问题值得探讨,因此认识全球化背景之下的民族文化权问题,将有助于推进人权理论的发展。一、民族文化与文化权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否得到保护与发展,是一个民族拥有的文化权是否得到尊重与体现的重要表现。那么在当代除了宪法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