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写作背景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4
呼兰河传创作背景是什么

  创作背景:《呼兰河传》是长篇小说,1939年写于香港,1940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这部作品是萧红后期代表作,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出作者对于旧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讲述了作者的童年故事。作家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 “回忆式”的巅峰之作。茅盾曾这样评价她的艺术成就: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不少研究者提出的作品所流露的那种“孤寂与苦闷”的情怀,其实也可以从这一角度予以理解。小说共分7章,前有序后有尾声,著名文学巨匠茅盾作序。

《呼兰河传》创作于1942年,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这使远在香港的萧红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于是,她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
它在艺术形式上是一部比较独特的:它虽然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全书七章虽可各自独立却又俨然是一整体。作家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回忆式”的巅峰之作。





作品简介
《呼兰河传》共分七章,第一章写呼兰河的自然风光以及它的琐屑平凡的日常生活;第二章写当地人们精神上的盛举;第三、四两章写作者的幼年生活,她的慈祥的祖父以及左邻右舍。
第五、六、七章分别写三个不同的生活悲剧:天真活泼的小团圆媳妇的死,孤苦无依的有二伯遭受凌辱,贫困的磨官冯歪嘴子的不幸。
作品通过这些生活画面,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对祖父的眷恋,对纯真无忧的童年生活的追念,对在苦难中挣扎求生的无知、善良、坚韧的故乡人的悲悯。

《呼兰河传》写作背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全国抗日形势低迷,时值萧红随丈夫离开重庆,飞抵香港,当地"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在大东酒店为二人举行欢迎会。3月,萧红参加香港女校纪念三八劳军筹备委员会在坚道养中女子中学举行的座谈会。

面对国破山河的场景,加之作者本身就是出生的东北哈尔滨是呼兰区,《呼兰河传》应运而生。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9月1日,《呼兰河传》开始在《星岛日报》副刊《星座》连载;12月20日完稿;12月27日连载完毕。


拓展资料:


1、《呼兰河传》是著名作家萧红的作品,教育部新课标必读书目,几代人背诵过的文学名著,中国孩子躲不过的美文名篇,自然与世界、自由与成长的永恒主题。

2、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学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

3、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萧红写作《呼兰河传》的时间是20世纪30年代末期,而《呼兰河传》故事发生的时间应该是20世纪10年代中期前后,那时,日军还未侵略中国。

《呼兰河传》单本的创作,于1938年开始于武汉,1940年完成于香港。1941年底,萧红病危之际要求骆宾基送她北上:萧红要回到家乡去。萧红曾计划写《呼兰河传》的第二部。

拓展资料

《呼兰河传》简介

她的童年生活是快乐的,但也是寂寞的,她的活动地就是后院的那个大花园。在这座大花园里,作者和祖父一起玩耍,一起干活,童年的生活充满了乐趣。萧红在离开家乡来到香港后,她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用自己那轻盈的文笔写下了这篇文章,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但处处是故事。



《呼兰河传》,长篇小说,1940年写于香港,1941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这部作品是萧红后期代表作,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出作者对于旧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讲述了作者的童年故事。作家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 “回忆式”的巅峰之作。茅盾曾这样评价她的艺术成就: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拓展资料:

《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

该作品于1940年9月1日见载于香港《星岛日报》,1940年12月12日,萧红于香港完成《呼兰河传》书稿创作,12月27日全稿连载完。该作品以萧红自己童年生活为线索,把孤独的童话故事串起来,形象地反映出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从而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陋习在社会形成的毒瘤,以及这毒瘤溃烂漫浸所造成的瘟疫般的灾难。



《呼兰河传》创作于1942年,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这使远在香港的萧红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于是,她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它在艺术形式上是一部比较独特的:它虽然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全书七章虽可各自独立却又俨然是一整体。作家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回忆式”的巅峰之作。

  1. 《呼兰河传》创作于1942年,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这使远在香港的萧红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

  2. 于是,她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它在艺术形式上是一部比较独特的:它虽然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全书七章虽可各自独立却又俨然是一整体。

  3. 作家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回忆式”的巅峰之作。

    拓展资料:

    萧红,中国现代著名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和张爱玲等人并称"民国四大才女"。被鲁迅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多篇作品章节被收入中小学语文教材。



  • 呼兰河传
    答:内容提要:《呼兰河传》创作于1942年,描写的是东北哈尔滨的小镇《呼兰》,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这使远在香港的萧红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于是,她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它在艺术形式上是一部比较独特的:它虽然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
  • 萧红|《呼兰河传》
    答:《呼兰河传》外,这三年中,她还创作了不少短篇小说、散文以及戏剧作品。《呼兰河传》无疑是写写停停的。茅盾先生为《呼兰河传》作序。五千来字的文, 28个“寂寞”。他叹息复叹息萧红的种种寂寞:寂寞的幼年,寂寞的童年,寂寞的精神、寂寞的心境,寂寞的生活,寂寞的环境,寂寞的呼兰,寂寞的死亡,寂寞的坟墓……他...
  • 呼兰河传作者对祖父和祖母分别是怎样的情感?
    答:《呼兰河传》中祖父是慈爱的,他给了孩子心灵的自由,他允许孩子随便玩闹,对孩子倾尽了爱心和耐心。作者对祖父的感情是依赖的,有着深深的爱,敬重以及感激之情。作者对祖母的是一种怀念,喜爱的感情,充分赞美了祖母和葵花一样都充满了乐观生活的态度和坚定的信念,都有着对未来的憧憬。文本中的“...
  • 怎么理解呼兰河传悲剧性
    答:一、萧红人生以及《呼兰河传》写作背景的悲剧性 萧红的坟墓孤立在香港的浅水湾上,与其说她是被病魔夺去生命,不如说她是被“悲剧”的人生带走,面对着生活的漂泊和不安定、战争的灾难、婚姻的痛苦,在生命即将结束时,这位女作家都没有感受到一丝温暖,悲情离世,其本身就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同时一个...
  • 《呼兰河传》的作者是谁?
    答:该作品以萧红自己童年生活为线索,把孤独的童年故事串起来,形象地反映出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从而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陋习在社会形成的毒瘤,以及这毒瘤溃烂漫浸所造成的瘟疫般的灾难。创作背景:萧红写作《呼兰河传》的时间是20世纪30年代末期,而《呼兰河传》故事发生的...
  • 《呼兰河传》第七章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冯歪嘴子任凭人们奚落,平静地生活着。冯歪嘴子这一个小人物没有过多的言语来强调自己的身份、地位,他知道自己最大的任务就是要解决生存的问题。创作背景 萧红写作《呼兰河传》的时间是20世纪30年代末期,而《呼兰河传》故事发生的时间应该是20世纪10年代中期前后,那时,日军还未侵略中国。《呼兰河传...
  • 呼兰河传讲述了什么
    答:冯歪嘴子的两个孩子,“大的孩子会拉着小驴到井边去饮水了,小的会笑了,会拍手了,会摇头了。给他东西吃,他会伸出手来拿。而且小牙也长出来了。”“微微一咧嘴笑,那小白牙就露出来了。”《呼兰河传》到此结束。创作背景:萧红写作《呼兰河传和改清》的时间是20世纪30年代末期,而《呼兰河...
  • 呼兰河传写作的社会背景
    答:就是一本萧红以自己故乡为依托的自传性小说,就其社会背景为呼兰河地区的社会状况。
  • 《呼兰河传》作者是谁
    答:3.创作背景:萧红写作《呼兰河传》的时间是20世纪30年代末期,而《呼兰河传》故事发生的时间是20世纪10年代中期前后。《呼兰河传》单本的创作,于1938年开始于武汉,1940年完成于香港。[4] 1941年底,萧红病危之际要求骆宾基送她北上:“ ‘我’要回到家乡去。有一天,‘我’还会健健康康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