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30
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
厄尔尼诺(西班牙语:ElNiño),又称圣婴现象,与另一现象南方涛动合称为ENSO。
是秘鲁、厄瓜多尔一带的渔民用以称呼一种异常气候现象的名词。
主要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造成一些地区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又降雨量过多。


扩展资料:

成因

1、东南信风减弱
当南半球赤道附近吹的东南信风减弱后,太平洋地区的冷水上泛会减少或停止,从而形成大范围海水温度异常增暖,传统赤道洋流和大气环流发生异常,导致太平洋沿岸一些地区迎来反常降水,另一些地方则干旱严重。
在正常状况下,北半球赤道附近吹东北信风,南半球赤道附近吹东南信风。信风带动海水自东向西流动,分别形成北赤道暖流和南赤道暖流。从赤道东太平洋流出的海水,靠下层上升涌流补充,从而使这一地区下层冷水上泛,水温低于四周,形成东西部海温差。
但是,一旦东南信风减弱,就会造成太平洋地区的冷水上泛减少或停止,海水温度就升高,形成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异常增暖。而突然增强的这股暖流沿着厄瓜多尔海岸南侵,使海水温度剧升,冷水鱼群因而大量死亡,海鸟因找不到食物而纷纷离去,渔场顿时失去生机,使沿岸国家遭到巨大损失。

2、地球自转
研究发现,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有关,自二十世纪50年代以来,地球自转速度破坏了过去10年尺度的平均加速度分布,一反常态呈4~5年的波动变化,一些较强的厄尔尼诺年平均发生在地球自转速度发生重大转折年里,特别是自转变慢的年份。
地球自转速率短期变化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变化呈反相关,即地球自转速率短期加速时,赤道东太平洋海温降低;反之,地球自转速率短期减慢时,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升高。这表明,地球自转减慢可能是形成厄尔尼诺现象的主要原因。
当地球自转减速时,“刹车效应”使赤道带大气和海水获得一个向东惯性,赤道洋流和信风减弱,西太平洋暖水向东流动,东太平洋冷水上翻受阻,因暖水堆积而发生海水增温、海面抬高的厄尔尼诺现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西班牙语:El Niño),又称圣婴现象,与另一现象南方涛动合称为ENSO。是秘鲁、厄瓜多尔一带的渔民用以称呼一种异常气候现象的名词。 主要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造成一些地区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又降雨量过多。
厄尔尼诺形成的前兆包括以下表现。
1、风向变化和海温变化。
2、气压变化。
3、海平面高度变化和环太平洋地震火山活动。
4、旱涝反常。
5、南极半岛海冰异常减少。
6、多次日食发生在两极。

扩展资料
中国厄尔尼诺现象
对于中国来说,厄尔尼诺易导致暖冬,南方易出现暴雨洪涝,北方易出现高温干旱,东北易出现冷夏。比起单纯的气温变化,极端天气更容易引发危险。
1、台风减少。西太平洋热带风暴(台风)的产生次数及在我国沿海登陆次数均较正常年份少。
2、夏季风较弱,季风雨带偏南,位于中国中部或长江洪涝。近百年来我国的严重洪水,如1931年、1954年和199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水,都发生在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次年以南地区。北方地区夏季容易出现干旱、高温,南方易发生低温。
3、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冬季,我国北方地区容易出现暖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地处太平洋热带地区的海水大范围异常增温现象。这一现象造成了地球温度的升高,使影响气候的各种因素失衡,从而导致气候异常。据历史记载,自1950年以来,世界上共发生13次厄尔尼诺现象。其中1997年发生的并且持续之今的这一次最为严重。主要表现在:从北半球到南半球,从非洲到拉美,气候变得古怪而不可思议,该凉爽的地方骄阳似火,温暖如春的季节突然下起来大雪,雨季到来却迟迟滴雨不下,正值旱季却洪水泛滥……
由于热带海洋地区接收太阳辐射多,因此,海水温度相应较高。在热带太平洋海域,由于受赤道偏东信风牵引,赤道洋流从东太平洋流向西太平洋,使高温暖水不断在西太平洋堆积,成为全球海水温度最高的海域,其海水表面温度达29℃以上,相反,在赤道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却较低,一般为23~24℃,由于海温场这种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使热带西太平洋呈现气流上升,气压偏低,热带东太平洋呈现气流下沉,气压较高。
正常情况下,西太平洋上升运动强,降水丰沛,在赤道中、东太平洋,大气为下沉运动,降水量极少。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由于赤道西太平洋海域的大量暖海水流向赤道东太平洋,致使赤道西太平洋海水温度下降,大气上升运动减弱,降水也随之减少,造成那里严重干旱。而在赤道中、东太平洋,由于海温升高,上升运动加强,造成降水明显增多,暴雨成灾。
科学家们认为,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与人类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化有关,是地球温室效应增加的直接结果,与人类向大自然过多索取而不注意环境保护有关。
厄尔尼诺现象的力量

科学家最近注意到,由于受目前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全球温度不断升高,进而导致大气风速加快,地球自转速度变缓。相对于地球这个实体行星而言,厄尔尼诺加速了大气的向东运动,因此它给地球带来了恶劣影响,研究人员通过对大气角动量变化的分析显示,从1997年3月中旬至11月底,大气角动量始终高于平均值。在没有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年代,热带地区的风由东向西刮,地球其它区域的风则从西向东刮。两者迭加起来的净动量则是由西向东的角动量。随着风在地球表面及山脉间的来回移动,大气按照惯例与这个实体地球也在来回地交换着部分动量。在北半球的冬季,大气加速,地球减速;而在夏季时节,这种情况正好相反。专家指出,厄尔尼诺通过减缓热带东部的风速,加大热带地区以
外的风力可使大气角动量增大。 在爆发厄尔尼诺期间,随着大气风力的不断加速,地球本身自转速度的减缓,使这种混合了的角动量得到守恒。美国NASA戈达德宇航中心的约翰•吉普森说,他通过监测昼间的长度变化,观察地球的自转情况。在过去一年里,白天曾缩短和延长过约1毫秒,这基本上是因大气角动量发生偏移所造成的。吉普森说,在目前发生厄尔尼诺的时候,白天已经延长了四分之一毫秒。
解读今秋怪天气 专家分析厄尔尼诺是祸首
北方网消息:虽已进入初冬,但大暴雨、暴雪、雷暴、寒潮以及连续两次“偷袭”的风暴潮,都让刚刚过去的这个秋季令人难忘。昨天,市气象专家对此做了总结分析,认为这种异常主要跟环流形势以及海温变化有关,据目前的资料推断,很可能是厄尔尼诺现象的一种表现。
总降水多2倍
按照一般的情况,到了秋季,降水主要以小雨或小雪的形式出现,中雨和中雪亦属少见,大雨大雪就更难见到,而今年这一系列异常天气是一场大暴雨拉开的大幕。10月10日—11日本市全市范围内降下大暴雨,仅仅一次降水市区的降水量就达到160.9mm,创下了自1887年以来历史同期本市的最高纪录,而在此之前这一纪录仅为41.9mm,各区县也纷纷创下降水量的极值。
从整个秋季9月—11月的统计数字来看,本市在我国华北地区降水普遍偏多的情况下,降水异常偏多达222.8mm(市区),比在此之前1955年秋季创下的降水极值164.0mm多出近60mm,而相比30年平均值81.5mm则多近2倍,创下1887年有正规气象记录以来的极值。
雪伴雷暴历史罕见11月7日本市首场大雪提前降临,此次大多数区县出现大雪和暴雪,市区日降雪量达到12.5mm,本市蓟县的降雪量更是达到了20.7mm,创下自1918年以来历史同期降雪量的纪录。在降雪同时,还伴有深秋极少出现的强雷暴现象,形成罕见的雷雪,再次改写了本市的气象纪录。
风暴潮两次袭津10月11日和11月25日前后,在天文大潮和海上大风的共同作用下,本市滨海地区先后两次出现了风暴潮,海水明显超过警戒水位并倒灌入街区。而其中11月25日这次风暴潮出现之晚创下了自1918年有正规气象记载以来的新纪录,比1993年11月16日曾出现的最晚风暴潮还晚了9天。
寒潮提前来袭
黄金周刚刚结束,10月11日包括本市在内的我国华北地区就出现了一次寒潮天气,市区11日清晨的最低气温骤降至4.7℃,当天的平均气温由前一天的17.2℃降到了7.3℃,按照气象上规定日降温幅度超过7℃、最低气温达到5℃以下即可称为寒潮天气的标准,这次刚刚进入10月便出现的降温天气则已经可以称为寒潮。

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南美赤道附近(约北纬4度至南纬4度,西经150度至90度之间)幅度数千公里的海水带的异常增温现象。

原来,太平洋洋面并不是完全水平的。在南半球的太平洋上,由于强劲的东南信风向西北横扫,将海水也由东南向西推动,结果是位于澳大利亚附近的洋面要比南美地区的洋面高出约50厘米。与此同时,南美沿岸大洋下部的冷水不停上翻,给这里的鱼类和水鸟等海洋生物输送大量养料。

令人不解的是,每隔数年,这种正常的良性环流便被打破。一向强劲的东南信风渐渐变弱甚至可能倒转为西风。而东太平洋沿岸的冷水上翻也会势头减弱或完全消失。于是太平洋上层的海水温度便迅速上升,并且向东回流。这股上升的厄尔尼诺洋流导致东太平洋海面比正常海平面升高二三十厘米,温度则升高2-5摄氏度。这种异常升温转而又给大气加热,引起难以预测的气候反常。经如,厄尔尼诺曾使南部非洲、印尼和澳大利亚遭受过空前未有的旱灾,同时带给秘鲁、
厄瓜多尔和美国加州的则是暴雨、洪水和泥石流。那次厄尔尼诺效应造成了1500余人丧生和80亿美元的物质损失。关于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迄今科学家们尚未找到准确的答案。有人认为,可能是太平洋底火山爆发或地壳断裂喷涌出来的熔岩的加热作用造成洋流变暖,进而导致信风转弱和逆转。另有人则推断,也许是因为地球自转的年际速度不均造成的。他们说,每当地球自转的年际速度由加速度不均造成的。他们说,每当地球自转的年际速度由加速变为减速之后,便会发
生厄尔尼诺现象。令人忧虑的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越来越频繁。原来认为5年、7年乃至10年来临一次,后来又以3至7年为周期出现。但进入90年代以来似乎每两三年就降临一次。

尽管厄尔尼诺的成因尚未查清,但人类并未在它面前听天由命、作为。1986年国外科学家成功地提前一年预报了厄尔尼诺现象的来临,并积极探索温室效应与厄尔尼诺现象之间的联系。可以预言,人类终将能解开这一肆虐人类的大自然之谜,并找出办法,避免它的危害。
厄尔尼诺现象之谜
在秘鲁利马以南的沿海,是一个富饶美丽的渔场。沿海的群岛上,栖息着成千上万只海鸟。这些海鸟多得密密麻麻,它们飞来飞去,鸟声鼎沸。
海鸟在大海上嬉戏,在海岛上栖息。它们悠闲自得地生活在这儿,生生息息靠的是什么呢?
原来秘鲁渔场产量非常高,连续10年来保持在1000万吨以上。大海提供足够的鱼儿供海鸟吞食,大约每年被海鸟吃掉的鱼达250万吨。
1982~1983年,发生了一件异常的事件。这一年秘鲁亚卡俄沿海庞大的鳀鱼群悄然失踪了。以鳀鱼为食的海鸟也失去了赖以生存的食源,奄奄一息,不久都死去了。原来生机勃勃的海滩上,这时一片凄凉,留下了几万只海鸟的残骸。渔民们无鱼可捕,鱼粉厂没有原料,濒于倒闭。不到几天,海水也变了颜色。原来大量的死鱼和浮游动物布满了海面。腐烂的有机物发酵产生大量的硫化氢气体,把海水搅得又脏又臭。硫化氢和渔轮外壳上的油漆化合,生成了硫化铅,就像给渔轮涂上了黑漆,船员们无奈地摇头叹息。渔场失去了往日的生气和繁荣,陷入一片死寂。
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原因很快查清楚了。负责调查鳀鱼失踪之谜的科学家,对这儿海水发生的各种变化,进行细微周密的调查。原来,这片冷水性的海域里,近些日子里出现了一股活跃的暖流——厄尔尼诺。暖流突然涌来,使海水的温度一下子升高了3~6℃。在暖流的突然袭击下,习惯于冷水中生活的鳀鱼受不了了。它们开始生病,不久便大量死去。鳀鱼的可悲命运,使海鸟也跟着遭了难。它们失去了鱼儿作食粮,不久便饿死在海滩上。
奇怪的是,秘鲁发生鱼灾的同时,世界各地以至全球的气候都发生了异常。有的地方一年不下一场透雨;有的地方水灾连连。亚洲不少地区久旱无雨,天气干燥,仿佛烧烤一般;欧洲和美洲的一些地区却暴雨成灾……
气候为什么会发疯?人们纷纷推测其中的原因。
有人说,那两年太阳黑子活动频繁,引起了地球上天气系统的变化;也有人说,地球上火山活动增多,在空中形成了火山灰层。火山灰层又变成了许多奇特的云彩。它在地球的上空飘动,经久不散,影响了气候变化……
他们的推测各有各的道理,但总让人觉得没找准真正影响气候变化的原因。
就在秘鲁发生那场严重的渔灾时,研究天气异常的科学家也把注意力转向那支不寻常的暖流上。随着研究的深入,他们越发深信不疑,全球气候变坏,就与这支暖流有关。
真是厄尔尼诺引起气候发疯吗?人们打开历史的案卷,真相大白了。在档案里,气候异常的年份都记载在册;厄尔尼诺出没活动的年份也记录在案。以前人们没有研究过它们之间的关系,现在才发现,它们常常先后出现,竟然配合如此默契。
一支太平洋东部的赤道暖流,为什么能破坏大气环流的正常工作,影响气候的变化呢?
原来,浩瀚的大海是地球上温度和湿度的调节器。天气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大气受热不均匀。海洋向大气不断提供着热量。海洋自身温度升高了,它提供给大气的温度就多;反之,海洋自身的温度下降了,给大气的热量就比较少。海洋面积巨大无比,它对热的容量比空气大。要是把1立方厘米的海水降温1℃,放出的热量可以使3000立方厘米的大气气温升高1℃。同时海水是流体,海面的热可以传到深层,使厚厚的海水都来贮存热量。如果让全球海洋里100米深的表层海水降温1℃,放出的热量可供整个地球的大气增温6℃。
这么说来,秘鲁海域海水增温对大气环流的作用真不小。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对地球大气的影响就更明显了。它不仅影响了附近的天气,通过大气环流,还会影响到遥远的地方,遍及地球的各处。厄尔尼诺,这支小小的赤道暖流,牵动了大气舞台的风云变幻,真令人不安!
气候发疯的原因虽然找到了,要是人们能在厄尔尼诺暖流将要出现的时候,预先向全世界人发出警报,人们就可以有避开灾难的准备,那该多主动啊!可是厄尔尼诺在哪里呢?它是股出没无常行踪不定的海流。人们只知道它大约每隔几年出现一次,但并不知道它出现的确切时间。
科学家研究厄尔尼诺的形成原因,想方设法弄清它的活动规律。他们在各个不同的领域研究,从各个方面对这支暖流的形成提出不同的见解。比如有的科学家认为,厄尔尼诺的出现是由于地球上东南信风变弱的缘故;有的气象学家说,厄尔尼诺的出现与地球自转减慢有关系。
不久前,有两位美国地质学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们用声波定位仪,在夏威夷群岛和东太平洋一带的海底进行测量。通过一些数据,使他们发现了这一带海底的一个秘密。原来,这里的海底蕴藏了很多火山,火山正在喷发大量的熔岩。巨大的热流体随着熔岩的喷发,源源不断地涌入海洋,使海水的温度升高了。这种现象告诉人们,东太平洋一次又一次出现的奇怪暖流——厄尔尼诺,可能就是海底火山喷发提供的热量。
科学家们一直在密切地注意着这股暖流的动态,有信心揭开它的秘密,并准确预报它的到来。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地处太平洋热带地区的海水大范围异常增温现象。这一现象造成了地球温度的升高,使影响气候的各种因素失衡,从而导致气候异常。据历史记载,自1950年以来,世界上共发生13次厄尔尼诺现象。其中1997年发生的并且持续之今的这一次最为严重。主要表现在:从北半球到南半球,从非洲到拉美,气候变得古怪而不可思议,该凉爽的地方骄阳似火,温暖如春的季节突然下起来大雪,雨季到来却迟迟滴雨不下,正值旱季却洪水泛滥……
由于热带海洋地区接收太阳辐射多,因此,海水温度相应较高。在热带太平洋海域,由于受赤道偏东信风牵引,赤道洋流从东太平洋流向西太平洋,使高温暖水不断在西太平洋堆积,成为全球海水温度最高的海域,其海水表面温度达29℃以上,相反,在赤道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却较低,一般为23~24℃,由于海温场这种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使热带西太平洋呈现气流上升,气压偏低,热带东太平洋呈现气流下沉,气压较高。
正常情况下,西太平洋上升运动强,降水丰沛,在赤道中、东太平洋,大气为下沉运动,降水量极少。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由于赤道西太平洋海域的大量暖海水流向赤道东太平洋,致使赤道西太平洋海水温度下降,大气上升运动减弱,降水也随之减少,造成那里严重干旱。而在赤道中、东太平洋,由于海温升高,上升运动加强,造成降水明显增多,暴雨成灾。
科学家们认为,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与人类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化有关,是地球温室效应增加的直接结果,与人类向大自然过多索取而不注意环境保护有关。
厄尔尼诺现象的力量

科学家最近注意到,由于受目前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全球温度不断升高,进而导致大气风速加快,地球自转速度变缓。相对于地球这个实体行星而言,厄尔尼诺加速了大气的向东运动,因此它给地球带来了恶劣影响,研究人员通过对大气角动量变化的分析显示,从1997年3月中旬至11月底,大气角动量始终高于平均值。在没有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年代,热带地区的风由东向西刮,地球其它区域的风则从西向东刮。两者迭加起来的净动量则是由西向东的角动量。随着风在地球表面及山脉间的来回移动,大气按照惯例与这个实体地球也在来回地交换着部分动量。在北半球的冬季,大气加速,地球减速;而在夏季时节,这种情况正好相反。专家指出,厄尔尼诺通过减缓热带东部的风速,加大热带地区以
外的风力可使大气角动量增大。 在爆发厄尔尼诺期间,随着大气风力的不断加速,地球本身自转速度的减缓,使这种混合了的角动量得到守恒。美国NASA戈达德宇航中心的约翰•吉普森说,他通过监测昼间的长度变化,观察地球的自转情况。在过去一年里,白天曾缩短和延长过约1毫秒,这基本上是因大气角动量发生偏移所造成的。吉普森说,在目前发生厄尔尼诺的时候,白天已经延长了四分之一毫秒。
解读今秋怪天气 专家分析厄尔尼诺是祸首
北方网消息:虽已进入初冬,但大暴雨、暴雪、雷暴、寒潮以及连续两次“偷袭”的风暴潮,都让刚刚过去的这个秋季令人难忘。昨天,市气象专家对此做了总结分析,认为这种异常主要跟环流形势以及海温变化有关,据目前的资料推断,很可能是厄尔尼诺现象的一种表现。
总降水多2倍
按照一般的情况,到了秋季,降水主要以小雨或小雪的形式出现,中雨和中雪亦属少见,大雨大雪就更难见到,而今年这一系列异常天气是一场大暴雨拉开的大幕。10月10日—11日本市全市范围内降下大暴雨,仅仅一次降水市区的降水量就达到160.9mm,创下了自1887年以来历史同期本市的最高纪录,而在此之前这一纪录仅为41.9mm,各区县也纷纷创下降水量的极值。
从整个秋季9月—11月的统计数字来看,本市在我国华北地区降水普遍偏多的情况下,降水异常偏多达222.8mm(市区),比在此之前1955年秋季创下的降水极值164.0mm多出近60mm,而相比30年平均值81.5mm则多近2倍,创下1887年有正规气象记录以来的极值。
雪伴雷暴历史罕见11月7日本市首场大雪提前降临,此次大多数区县出现大雪和暴雪,市区日降雪量达到12.5mm,本市蓟县的降雪量更是达到了20.7mm,创下自1918年以来历史同期降雪量的纪录。在降雪同时,还伴有深秋极少出现的强雷暴现象,形成罕见的雷雪,再次改写了本市的气象纪录。
风暴潮两次袭津10月11日和11月25日前后,在天文大潮和海上大风的共同作用下,本市滨海地区先后两次出现了风暴潮,海水明显超过警戒水位并倒灌入街区。而其中11月25日这次风暴潮出现之晚创下了自1918年有正规气象记载以来的新纪录,比1993年11月16日曾出现的最晚风暴潮还晚了9天。
寒潮提前来袭
黄金周刚刚结束,10月11日包括本市在内的我国华北地区就出现了一次寒潮天气,市区11日清晨的最低气温骤降至4.7℃,当天的平均气温由前一天的17.2℃降到了7.3℃,按照气象上规定日降温幅度超过7℃、最低气温达到5℃以下即可称为寒潮天气的标准,这次刚刚进入10月便出现的降温天气则已经可以称为寒潮。

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南美赤道附近(约北纬4度至南纬4度,西经150度至90度之间)幅度数千公里的海水带的异常增温现象。

原来,太平洋洋面并不是完全水平的。在南半球的太平洋上,由于强劲的东南信风向西北横扫,将海水也由东南向西推动,结果是位于澳大利亚附近的洋面要比南美地区的洋面高出约50厘米。与此同时,南美沿岸大洋下部的冷水不停上翻,给这里的鱼类和水鸟等海洋生物输送大量养料。

令人不解的是,每隔数年,这种正常的良性环流便被打破。一向强劲的东南信风渐渐变弱甚至可能倒转为西风。而东太平洋沿岸的冷水上翻也会势头减弱或完全消失。于是太平洋上层的海水温度便迅速上升,并且向东回流。这股上升的厄尔尼诺洋流导致东太平洋海面比正常海平面升高二三十厘米,温度则升高2-5摄氏度。这种异常升温转而又给大气加热,引起难以预测的气候反常。经如,厄尔尼诺曾使南部非洲、印尼和澳大利亚遭受过空前未有的旱灾,同时带给秘鲁、
厄瓜多尔和美国加州的则是暴雨、洪水和泥石流。那次厄尔尼诺效应造成了1500余人丧生和80亿美元的物质损失。关于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迄今科学家们尚未找到准确的答案。有人认为,可能是太平洋底火山爆发或地壳断裂喷涌出来的熔岩的加热作用造成洋流变暖,进而导致信风转弱和逆转。另有人则推断,也许是因为地球自转的年际速度不均造成的。他们说,每当地球自转的年际速度由加速度不均造成的。他们说,每当地球自转的年际速度由加速变为减速之后,便会发
生厄尔尼诺现象。令人忧虑的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越来越频繁。原来认为5年、7年乃至10年来临一次,后来又以3至7年为周期出现。但进入90年代以来似乎每两三年就降临一次。

尽管厄尔尼诺的成因尚未查清,但人类并未在它面前听天由命、作为。1986年国外科学家成功地提前一年预报了厄尔尼诺现象的来临,并积极探索温室效应与厄尔尼诺现象之间的联系。可以预言,人类终将能解开这一肆虐人类的大自然之谜,并找出办法,避免它的危害。
厄尔尼诺现象之谜
在秘鲁利马以南的沿海,是一个富饶美丽的渔场。沿海的群岛上,栖息着成千上万只海鸟。这些海鸟多得密密麻麻,它们飞来飞去,鸟声鼎沸。
海鸟在大海上嬉戏,在海岛上栖息。它们悠闲自得地生活在这儿,生生息息靠的是什么呢?
原来秘鲁渔场产量非常高,连续10年来保持在1000万吨以上。大海提供足够的鱼儿供海鸟吞食,大约每年被海鸟吃掉的鱼达250万吨。
1982~1983年,发生了一件异常的事件。这一年秘鲁亚卡俄沿海庞大的鳀鱼群悄然失踪了。以鳀鱼为食的海鸟也失去了赖以生存的食源,奄奄一息,不久都死去了。原来生机勃勃的海滩上,这时一片凄凉,留下了几万只海鸟的残骸。渔民们无鱼可捕,鱼粉厂没有原料,濒于倒闭。不到几天,海水也变了颜色。原来大量的死鱼和浮游动物布满了海面。腐烂的有机物发酵产生大量的硫化氢气体,把海水搅得又脏又臭。硫化氢和渔轮外壳上的油漆化合,生成了硫化铅,就像给渔轮涂上了黑漆,船员们无奈地摇头叹息。渔场失去了往日的生气和繁荣,陷入一片死寂。
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原因很快查清楚了。负责调查鳀鱼失踪之谜的科学家,对这儿海水发生的各种变化,进行细微周密的调查。原来,这片冷水性的海域里,近些日子里出现了一股活跃的暖流——厄尔尼诺。暖流突然涌来,使海水的温度一下子升高了3~6℃。在暖流的突然袭击下,习惯于冷水中生活的鳀鱼受不了了。它们开始生病,不久便大量死去。鳀鱼的可悲命运,使海鸟也跟着遭了难。它们失去了鱼儿作食粮,不久便饿死在海滩上。
奇怪的是,秘鲁发生鱼灾的同时,世界各地以至全球的气候都发生了异常。有的地方一年不下一场透雨;有的地方水灾连连。亚洲不少地区久旱无雨,天气干燥,仿佛烧烤一般;欧洲和美洲的一些地区却暴雨成灾……
气候为什么会发疯?人们纷纷推测其中的原因。
有人说,那两年太阳黑子活动频繁,引起了地球上天气系统的变化;也有人说,地球上火山活动增多,在空中形成了火山灰层。火山灰层又变成了许多奇特的云彩。它在地球的上空飘动,经久不散,影响了气候变化……
他们的推测各有各的道理,但总让人觉得没找准真正影响气候变化的原因。
就在秘鲁发生那场严重的渔灾时,研究天气异常的科学家也把注意力转向那支不寻常的暖流上。随着研究的深入,他们越发深信不疑,全球气候变坏,就与这支暖流有关。
真是厄尔尼诺引起气候发疯吗?人们打开历史的案卷,真相大白了。在档案里,气候异常的年份都记载在册;厄尔尼诺出没活动的年份也记录在案。以前人们没有研究过它们之间的关系,现在才发现,它们常常先后出现,竟然配合如此默契。
一支太平洋东部的赤道暖流,为什么能破坏大气环流的正常工作,影响气候的变化呢?
原来,浩瀚的大海是地球上温度和湿度的调节器。天气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大气受热不均匀。海洋向大气不断提供着热量。海洋自身温度升高了,它提供给大气的温度就多;反之,海洋自身的温度下降了,给大气的热量就比较少。海洋面积巨大无比,它对热的容量比空气大。要是把1立方厘米的海水降温1℃,放出的热量可以使3000立方厘米的大气气温升高1℃。同时海水是流体,海面的热可以传到深层,使厚厚的海水都来贮存热量。如果让全球海洋里100米深的表层海水降温1℃,放出的热量可供整个地球的大气增温6℃。
这么说来,秘鲁海域海水增温对大气环流的作用真不小。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对地球大气的影响就更明显了。它不仅影响了附近的天气,通过大气环流,还会影响到遥远的地方,遍及地球的各处。厄尔尼诺,这支小小的赤道暖流,牵动了大气舞台的风云变幻,真令人不安!
气候发疯的原因虽然找到了,要是人们能在厄尔尼诺暖流将要出现的时候,预先向全世界人发出警报,人们就可以有避开灾难的准备,那该多主动啊!可是厄尔尼诺在哪里呢?它是股出没无常行踪不定的海流。人们只知道它大约每隔几年出现一次,但并不知道它出现的确切时间。
科学家研究厄尔尼诺的形成原因,想方设法弄清它的活动规律。他们在各个不同的领域研究,从各个方面对这支暖流的形成提出不同的见解。比如有的科学家认为,厄尔尼诺的出现是由于地球上东南信风变弱的缘故;有的气象学家说,厄尔尼诺的出现与地球自转减慢有关系。
不久前,有两位美国地质学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们用声波定位仪,在夏威夷群岛和东太平洋一带的海底进行测量。通过一些数据,使他们发现了这一带海底的一个秘密。原来,这里的海底蕴藏了很多火山,火山正在喷发大量的熔岩。巨大的热流体随着熔岩的喷发,源源不断地涌入海洋,使海水的温度升高了。这种现象告诉人们,东太平洋一次又一次出现的奇怪暖流——厄尔尼诺,可能就是海底火山喷发提供的热量。
科学家们一直在密切地注意着这股暖流的动态,有信心揭开它的秘密,并准确预报它的到来。

  厄尔尼诺(西班牙语:El Niño),又称圣婴现象,是秘鲁、厄瓜多尔一带的渔民用以称呼一种异常气候现象的名词。 主要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造成一些地区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又降雨量过多。其出现频率并不规则,但平均约每4年发生一次。基本上,如果现象持续期少于五个月,会称为厄尔尼诺情况(condition);如果持续期是五个月或以上,便会称为厄尔尼诺事件(episode)。
  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使地球出现大面积干旱,这就是“厄尔尼诺现象”。

 

成因:
  当南半球赤道附近吹的东南信风减弱后,太平洋地区的冷水上泛会减少或停止,从而形成大范围海水温度异常增暖,传统赤道洋流和大气环流发生异常,导致太平洋沿岸一些地区迎来反常降水,另一些地方则干旱严重。
  在正常状况下,北半球赤道附近吹东北信风,南半球赤道附近吹东南信风。信风带动海水自东向西流动,分别形成北赤道洋流和南赤道暖流。从赤道东太平洋流出的海水,靠下层上升涌流补充,从而使这一地区下层冷水上泛,水温低于四周,形成东西部海温差。但是,一旦东南信风减弱,就会造成太平洋地区的冷水上泛减少或停止,海水温度就升高,形成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异常增暖。而突然增强的这股暖流沿着厄瓜多尔海岸南侵,使海水温度剧升,冷水鱼群因而大量死亡,海鸟因找不到食物而纷纷离去,渔场顿时失去生机,使沿岸国家遭到巨大损失。
  研究发现,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有关,自50年代以来,地球自转速度破坏了过去10年尺度的平均加速度分布,一反常态呈4~5年的波动变化,一些较强的厄尔尼诺年平均发生在地球自转速度发生重大转折年里,特别是自转变慢的年份。地转速率短期变化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变化呈反相关,即地转速率短期加速时,赤道东太平洋海温降低;反之,地转速率短期减慢时,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升高。这表明,地球自转减慢可能是形成厄尔尼诺现象的主要原因。
  当地球自转减速时,“刹车效应”使赤道带大气和海水获得一个向东惯性,赤道洋流和信风减弱,西太平洋暖水向东流动,东太平洋冷水上翻受阻,因暖水堆积而发生海水增温、海面抬高的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西班牙语为“圣婴”)这个名称最早起源于十九世纪末秘鲁沿岸的渔民中间,指季节性的 向南流动的暖洋流入侵,取代了往常他们捕鱼时向北流动的冷洋流,这种现象一般发生在圣诞节前后。如 今,厄尔尼诺不再指局地性的洋流的季节性变化,而是指ENSO现象中的一部分。厄尔尼诺/南方涛动( ENSO)指的是影响全球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大气和海洋循环变化的一种现象。厄尔尼诺指中东太平洋地区海 洋表面异常增温并与低层大气相互作用,它能产生较为显著的天气影响。与之相对应,自1985年起,中东 太平洋地区海表异常变冷的现象被称为“拉尼娜”(小女孩)。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相互转变需要大约 四年的时间。
近年来,各类媒体越来越关注这样一个气候学名词:厄尔尼诺。众多气候现象与灾难都被归结到厄尔尼诺的肆虐上,例如印尼的森林大火、巴西的暴雨、 北美的洪水及暴雪、非洲的干旱等等。它几乎成了灾难的代名词!

可是厄尔尼诺究竟是什么呢?用一句话来说:厄尔尼诺是热带大气和海洋相互作用的产物,它原是指赤道海面的一种异常增温,现在其定义为在全球范围内,海气相互作用下造成的气候异常。

厄尔尼诺现象是发生在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之间的强耦合事件的例子。大气环流(风)施加于海洋的应力是海洋环流的主要驱动力,同时,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来自海洋的热量,特别是蒸发作用对大气环流有极大的影响。
厄尔尼诺的简化模型表明了能量在海洋中传播过程中的不同波动的作用。在这个简化模型中,海洋中的被称为罗斯贝波的波动,从赤道附近的异常暖的海面向西传播。当它达到海洋的西边界时会被反射成一种不同的波,称为开尔文波,这种波向东传,它起着抵消或改变原来的暖海温距平符号的作用,并引发降温事件出现。整个厄尔尼诺事件中这半个循环所需时间是由这些波传播的速度决定的,它大约需要2年。

这一现象本质上由海洋动力学驱动,与之相应的大气变化是由海表面温度确定的(反过来大气的变化会加强海洋温度分布型),而海表面温度分布是由海洋动力学决定的,因而用上面的简化模型表示的厄尔尼诺现象本质上是可预报的.



  • 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
    答: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太平洋赤道东部海水暖流向西移动,并且导致全球气候系统发生一系列变化的自然现象。1.厄尔尼诺现象的产生 厄尔尼诺现象通常发生在每2至7年的时间间隔内,其主要原因是太平洋赤道东部海水温度异常升高,导致大气环流发生变化。这种异常升温通常源于赤道太平洋西部的海水长期对流和暖湿空气上升导致的...
  •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什么?如何产生的?
    答:厄尔尼诺现象,是指东太平洋海水每隔数年就会异常升温的现象,它与中太平洋和东太平洋赤道位置产生的温暖海流有关,属于厄尔尼诺-南方振荡现象中“东太平洋升温阶段”。介绍秘鲁、厄瓜多尔一带的渔民用以西班牙语称呼此种异常气候为“El Niño”(音译:厄尔尼诺)意为“小男孩”或“圣婴”,因为此种...
  • 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
    答: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就是沃克环流圈东移造成的。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
  • 厄尔尼诺现象是什么?
    答:在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的,这一过程使太平洋的表面保持温暖,从而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也带走了热带降雨,出现了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圣婴现象,是秘鲁?厄瓜多尔一带...
  • 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
    答: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发生在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内在的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种模式每2年至7年就会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
  • 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什么是拉尼娜现象?
    答: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就是沃克环流圈东移造成的.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
  • 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
    答:厄尔尼诺是西班牙语“圣婴”的音译,现被气象和海洋学家做为专用名词使用。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中部和东部海洋表面温度持续异常增暖(连续6个月高于常年0.5℃)的现象。厄尔尼诺发生的机制目前还不十分清楚,但它并不是孤立的海洋升温现象,而是热带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的产物。正常情况下,赤道太平洋...
  • 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
    答:而这种气压差增大时,海水温度会异常降低,这种现象被称为“拉尼娜现象”。 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观测手段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人们发现厄尔尼诺现象不仅出现在南美等国沿海,而且遍及东太平洋沿赤道两侧的全部海域以及环太平洋国家;有些年份,甚至印度洋沿岸也会受到厄尔尼诺带来的气候异常的影响,发生一系列自然灾害。总的...
  • 厄尔尼诺现象是什么?
    答:中文名称:厄尔尼诺现象 外文名称:El Niño Phenomenon 【 厄尔尼诺现象概括 】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种模式...
  •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什么
    答:大范围热带太平洋增暖。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圣婴现象,西班牙语“EINino”的音译。发生在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增暖的一种气候现象,与另一现象南方涛动合称为ENSO。大范围热带太平洋增暖,会造成全球气候的变化。其出现频率并不规则,但平均约每4年发生一次。基本上,如果现象持续期少于五个月,会称为厄尔尼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