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五四”运动时期幼儿教育产生的背景、特点及其意义。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10
  一、开创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时期(1919-1928年)

  陈鹤琴先生1919年离美回国,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东南大学任教授,开始了对儿童心理与教育的科学实验和研究。次年喜得长子陈一鸣,逐日对其身心发展进行周密的观察、实验和文字与摄影记录.连续808天,对孩子的身体、动作、摸仿、暗示感受性、游戏、好奇心、惧怕、知识、言语、美感、思想等多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发表了系列关于儿童心理及教育的论文,并于1925年出版《儿童心理之研究》和《家庭教育》两部著作。其中《家庭教育》一书论述了家庭教育的101条原则和教育孩子的具体方法,堪称为一部影响了中国几代人的家教经典,陶行知先生发表书评《愿与天下父母共读之》称著者"以科学的头脑、母亲的心肠做成此书,系近今中国出版教育专书中最有价值之著作。"1923年由东南大学教育科支持,办起南京鼓楼幼稚园,试验适合国情的中国化、科学化的幼稚教育,次年在《新教育》杂志上发表"现今幼稚教育之弊病",指出中国普通幼稚园当时大概有四种弊病:一是与环境的接触太少,在游戏室的时间太多;二是功课太简单;三是团体动作太多;四是没有具体的目标。[1]1925年扩建鼓楼幼稚园园舍,邀请东南大学陆志韦等10人成立董事会,筹募资金,该园成为东南大学教育科实验幼稚园,派助教张宗磷协助研究工作,至此我国第一所幼稚教育实验中心诞生了。陈先生主持实验幼稚园的课程、故事、读法、设备和幼稚生应有的习惯和技能等,并与张宗麟合写《一年来南京鼓楼幼稚园实验概要》一文,由《新教育评论》发表。是年夏,主办东南大学幼稚师范讲习所,编写的讲稿《幼稚教育》围绕"为什么办幼稚园""幼稚教育的目标、原则、课程"等同题,对办中国化、科学化的幼稚园作了全面论述。1927年创办我国最早的幼稚教育研究刊物《幼稚教育》,同时发表《我们的主张》一文,根据自己办幼稚园的理论和实验总结,提出适合我国国情和幼儿发展特点的15条办园主张,其中涉及到适应国情、家园共宵、教育内容、幼稚园课程、教师素养、师幼关系、教法、设备、评价等方面的内容,这15条信条为当时中国的幼稚教育指明了道路,正如陈先生所言:"我们所主张的15条信条当然不是金科玉律尽善尽美,但从现在中国幼稚教育的情形来看,这15条信条也许是治病良方呢!"[2]是年,在《幼稚教育》上发表《幼稚教育之新趋势》,根据世界幼稚教育发展的情况,提出幼稚教育发展的7种新趋势:注重自由活动、注重户外活动、厘定课程、规定标准、研究幼稚生心理、幼稚园与一年级应联络、蒙养园运动,[3]种新趋势对当时我国幼稚教育的发展都有指导价值和意义。
  1928年,陈先生负责全国幼稚园课程标准的草拟和制定工作,5月与张宗麟合著《幼稚教育丛刊》,出版《幼稚园的读法》《幼稚园的故事》《幼稚园的课程》和《幼稚园的设备》,同时,反对小学和幼稚园的分科教学法,提倡"整个教学法",主张把儿童所应该学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教给儿童。次年8月,陈先生负责编制的《幼稚园课程暂行标准》经中小学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审查通过,由教育部颁发在全国试行。该课程标准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幼稚教育总目标,第二部分为课程范围,包括音乐、故事和儿歌、游戏、社会和自然、工作、静息、餐点7个方面的内容,第三部分是教育方法,提出了17种教育方法及要点。该标准成为指导我国当时幼稚教育的纲领性文件.使我国的幼稚教育不再盲目仿效他人,它对推动我国幼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该时期丰富的幼儿教育思想的产生,既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原因,也不可忽视陈先生的个人因素。从内因来说.陈先生1914年清华毕业赴美留学,考取的是庚子赔款奖学金,陈先生说:"清华大学经费来自美国退还的庚款,我游学美国也用的是庚款,庚款是什么呢?还不是中国人民的民脂民膏!人民的脂膏栽培了我,我如何不感激呢!如何不思报答呢!"[4]他在启程去美国之前,原本想学医,在横渡太平洋的邮船上,他改变了注意,认为要挽救病弱的中国,必须从教育人做起,而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儿童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他决定把一生献给祖国的儿童教育事业,他的志向得到同舟赴美的陶行知先生的赞赏,后来两人一起在哥仑比亚大学攻读教育学硕士;另一主要内因是陈先生对儿童无限的热爱,正如陈先生所言:"我是喜欢儿童的,儿童也是喜欢我的",他呼吁全社会都来"热爱儿童""尊重儿童""一切为儿童",正是陈先生对儿童的这种纯爱,才确定了他献身儿童教育事业的人生志向。
  从外因来说,陈先生留美期间.师从克伯屈、孟禄、桑代克、罗格等知名教授,系统学习了美国的教育学说及心理学的实验、研究方法.对克伯屈采用的启发式教学法,深感受益。回国后,正值"五四"新文化教育运动时期,他以亲身经历批判封建宗法制陈腐教育对儿童的束缚与残害,针对当时中国的幼儿教育被外国教会所垄断、全盘西洋化的现状,疾呼:"幼稚教育抄袭西洋,不切合中华民族性,不适合中国国情,不能使中国儿童适应。"[5]加之回国后就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儿童心理学课程.对早期儿童心理发展作了连续而周密细致的观察和研究,这些内外因素交织在一起,更坚定了他从幼儿教育人手,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的中国化、科学化、民主化、大众化的现代幼儿教育之路的决心。

  二、广泛开展教学实验和研究,编写各类儿童课本和读物的时期(1928-1939年)

  经过陈先生和先辈们的共同努力,中国的幼儿教育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此时从教会手中收回教育权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陈先生凭着对祖国的满腔热情,对儿童的热爱,受聘于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华人教育处任处
  长.为更多的中国儿童办学。在主持教育处工作11年期间.办的6所小学都附设幼稚园,并在小学和幼稚园大力提倡各种教学实验和教学研究活动,仍然关心幼稚教育的发展,编写了系列适合儿童特点的各类儿童课本和课外读物:1931年在《儿童教育》上发表《四年来中国之幼稚教育》,次年,与陶行知、张宗麟合著并出版《幼稚教育论文集》,编写出版《幼稚园课本》16册;1935年在《新闻报》上发表《对于儿童年实施后的宏愿》,要求全民族、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教育儿童,为维护和保障儿童权益奋斗;1937年7月,正值卢沟桥事件发生之时,中华儿童教育社在北平举行第7届年会,陈先生参加主席团讨论学前儿童教育问题,坚持到会议结束才带领南方与会同志绕道回沪,可见他对幼儿教育问题的关心和重视。是年,在《播音教育月刊》上发表《怎样做父母》《怎样教小孩》;1938年与钟昭华合编出版《南京鼓楼幼稚园儿童生活写真》。
  陈鹤琴先生认为,要使幼稚教育发展,必须发动和组织更多的人合作来做,他说:"推敲切磋,真理才出;科学进步,端在合作。""实地研究的人愈多愈好。"[6]在这一思想主导下,他大力创办儿童教育学术团体和刊物,20年代他发起组织幼稚教育研究会,1929年在此基础上创建中华儿童教育社,到30年代发展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儿童教育学术团体,还主编《幼稚教育》《儿童教育》《小学教师》等刊物,广泛交流经验,扩大宣传,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幼儿教育在战时的发展。

  三、活教育理论体系形成、较完整幼稚师范教育体系建立的时期(1939-1949年)

  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经济上贫穷落后,老百姓一贫如洗,人民生活极其艰难,科学技术极不发达,教育也陷入陈旧腐败、抄袭外国、停止不前的局面.幼儿教育显得尤为突出。对此.陶行知先生曾尖锐地揭露:当时国内的幼稚园害了三种病,即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陈鹤琴先生面对旧教育的全盘西化、脱离实际、死读书本的时弊,也严肃地指出:"今日抄日本,明日抄美国,抄来抄去到底弄不出什么好的教育来。"陶行知先生曾把旧中国陈旧腐败的教育概括为"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针对当时的这种教育现状,陈先生认为自己有责任去改变,他要下决心使这种腐败的"死教育"变为"前进的、活泼的、有生气的教育"。
  陈鹤琴先生青年时期受到欧美新教育思潮的影响。特别是受到以杜威为代表的美国资产阶级进步教育运动的影响。这一进步教育运动抨击当时传统教育的形式主义教学方法,反对以教师、教材为中心和对儿童活动的束缚.强调儿童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提倡"做中学"的教学方法,提倡"实验"的精神。陈先生十分赞赏这种观点。他借鉴了杜威教育思想中正确合理的部分,正如陈先生自己所言:"最知名的教育家之一杜威博士所提倡的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对形成中国的活教育运动起了相当的影响。"[7]但是,陈先生的借鉴不是盲目的,他在本国进行幼儿教育实验研究的过程中指出:"要晓得我们的小孩子不是美国的小孩子,我们的历史、我们的环境与美国不同,我们的国情与美国的国情又不是一律;所以他们视为好的东西在我们用起来未必都是优良的。""总之.幼稚园的设施,总应当处处以适应本国国情为主体,至于那些具有世界性的教材和教法,也可以采用,总以不违反国情为唯一条件。"[8]另外,陈先生对欧洲11国的教育考察,也促使他下决心在中国实验活教育。1934年7月,陈鹤琴先生开始了长达7个月的欧洲教育考察,他参观了许多新型的实验学校,与各国的教育专家进行了教育问题的讨论,对各国的教育有了大致的了解和整体的把握,这使他对"新教育"的源头--欧洲新教育有了真实的感受,从中看到了现代世界教育发展趋势的共同特性,认为这是中国教育值得借鉴的。特别是各国教育都注重"做",注重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这给了陈先生很大的启发,为他在中国实践活教育指明了方向。
  陈鹤琴先生在活教育实验过程中,得到了陶行知先生的支持和帮助,他特别赞赏和佩服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思想,陈先生汲取了杜威的"做中学"、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提出了"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教育思想。但是,陈鹤琴和陶行知的思想都超越了杜威的教育思想,是在实验本国教育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
  从内因来说,陈先生从小就接受私塾教育,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深有体会,即便清王朝被推翻,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教学方法仍很死板,学校活动的中心仍是老师,教材的内容往往远离学生生活。陈先生说:"他们机械的、被动的被灌输以有限的所谓知识食粮,而实际上它们却难以消化--没有机会去接触大自然。只要他们读和写,而从不要求他们自己去想去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活教育植下种子,生根发芽,开出花朵。"[9]
  1940年陈先生赴重庆参加国民教育会议,途经桂林时给中山学校题词:"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10]4月谢绝留在重庆任教育部国民教育司司长之职,表示"要做事,不做官",回到江西,邀集一批有志人士在泰和大岭山上以"荒山辟乐园"的精神办起了"扛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实验"活教育",实现了由中国人自己培养幼教师资的宏愿。其实.陈先生早在20年代就迫切的感到,要实现幼儿教育的中国化、科学化,不能靠外国教会控制幼教师资的训练,必须由中国人自己来培训师资。早在1928年他就提出《各省师范学校急需设幼稚科案》,建议"就环境适应之地,开设幼稚师范学校,或就各省之师范内,添设幼稚科,以培养专门人才,供给良好师资。"[11]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的创建就迈出了这第一步。是年,确定并实施活教育的思想:"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即目的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即课程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即方法论。"[12]
  1941年1月,陈先生主编的《活教育》月刊创刊,确定的刊物宗旨是:建设教育理论、辅导教师进修、提供具体教材、讨论实际方法,并发表《活教育与死教育》一文。继而发表活教育的17条教学原则: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你要儿童怎样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我们的活教材;比较教学法;用比赛的方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替代教学法;注意环境、利用环境;分组学习,共同研究;教学游戏化;教学故事化;教师教教师;儿童教儿童;精密观察。[13]1942年,在《活教育》月刊上发表《活教育要怎样实施》,总结子两年来活教育实施的经验,
  长.为更多的中国儿童办学。在主持教育处工作11年期间.办的6所小学都附设幼稚园,并在小学和幼稚园大力提倡各种教学实验和教学研究活动,仍然关心幼稚教育的发展,编写了系列适合儿童特点的各类儿童课本和课外读物:1931年在《儿童教育》上发表《四年来中国之幼稚教育》,次年,与陶行知、张宗麟合著并出版《幼稚教育论文集》,编写出版《幼稚园课本》16册;1935年在《新闻报》上发表《对于儿童年实施后的宏愿》,要求全民族、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教育儿童,为维护和保障儿童权益奋斗;1937年7月,正值卢沟桥事件发生之时,中华儿童教育社在北平举行第7届年会,陈先生参加主席团讨论学前儿童教育问题,坚持到会议结束才带领南方与会同志绕道回沪,可见他对幼儿教育问题的关心和重视。是年,在《播音教育月刊》上发表《怎样做父母》《怎样教小孩》;1938年与钟昭华合编出版《南京鼓楼幼稚园儿童生活写真》。
  陈鹤琴先生认为,要使幼稚教育发展,必须发动和组织更多的人合作来做,他说:"推敲切磋,真理才出;科学进步,端在合作。""实地研究的人愈多愈好。"[6]在这一思想主导下,他大力创办儿童教育学术团体和刊物,20年代他发起组织幼稚教育研究会,1929年在此基础上创建中华儿童教育社,到30年代发展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儿童教育学术团体,还主编《幼稚教育》《儿童教育》《小学教师》等刊物,广泛交流经验,扩大宣传,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幼儿教育在战时的发展。

  三、活教育理论体系形成、较完整幼稚师范教育体系建立的时期(1939-1949年)

  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经济上贫穷落后,老百姓一贫如洗,人民生活极其艰难,科学技术极不发达,教育也陷入陈旧腐败、抄袭外国、停止不前的局面.幼儿教育显得尤为突出。对此.陶行知先生曾尖锐地揭露:当时国内的幼稚园害了三种病,即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陈鹤琴先生面对旧教育的全盘西化、脱离实际、死读书本的时弊,也严肃地指出:"今日抄日本,明日抄美国,抄来抄去到底弄不出什么好的教育来。"陶行知先生曾把旧中国陈旧腐败的教育概括为"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针对当时的这种教育现状,陈先生认为自己有责任去改变,他要下决心使这种腐败的"死教育"变为"前进的、活泼的、有生气的教育"。
  陈鹤琴先生青年时期受到欧美新教育思潮的影响。特别是受到以杜威为代表的美国资产阶级进步教育运动的影响。这一进步教育运动抨击当时传统教育的形式主义教学方法,反对以教师、教材为中心和对儿童活动的束缚.强调儿童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提倡"做中学"的教学方法,提倡"实验"的精神。陈先生十分赞赏这种观点。他借鉴了杜威教育思想中正确合理的部分,正如陈先生自己所言:"最知名的教育家之一杜威博士所提倡的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对形成中国的活教育运动起了相当的影响。"[7]但是,陈先生的借鉴不是盲目的,他在本国进行幼儿教育实验研究的过程中指出:"要晓得我们的小孩子不是美国的小孩子,我们的历史、我们的环境与美国不同,我们的国情与美国的国情又不是一律;所以他们视为好的东西在我们用起来未必都是优良的。""总之.幼稚园的设施,总应当处处以适应本国国情为主体,至于那些具有世界性的教材和教法,也可以采用,总以不违反国情为唯一条件。"[8]另外,陈先生对欧洲11国的教育考察,也促使他下决心在中国实验活教育。1934年7月,陈鹤琴先生开始了长达7个月的欧洲教育考察,他参观了许多新型的实验学校,与各国的教育专家进行了教育问题的讨论,对各国的教育有了大致的了解和整体的把握,这使他对"新教育"的源头--欧洲新教育有了真实的感受,从中看到了现代世界教育发展趋势的共同特性,认为这是中国教育值得借鉴的。特别是各国教育都注重"做",注重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这给了陈先生很大的启发,为他在中国实践活教育指明了方向。
  陈鹤琴先生在活教育实验过程中,得到了陶行知先生的支持和帮助,他特别赞赏和佩服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思想,陈先生汲取了杜威的"做中学"、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提出了"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教育思想。但是,陈鹤琴和陶行知的思想都超越了杜威的教育思想,是在实验本国教育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
  从内因来说,陈先生从小就接受私塾教育,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深有体会,即便清王朝被推翻,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教学方法仍很死板,学校活动的中心仍是老师,教材的内容往往远离学生生活。陈先生说:"他们机械的、被动的被灌输以有限的所谓知识食粮,而实际上它们却难以消化--没有机会去接触大自然。只要他们读和写,而从不要求他们自己去想去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活教育植下种子,生根发芽,开出花朵。"[9]
  1940年陈先生赴重庆参加国民教育会议,途经桂林时给中山学校题词:"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10]4月谢绝留在重庆任教育部国民教育司司长之职,表示"要做事,不做官",回到江西,邀集一批有志人士在泰和大岭山上以"荒山辟乐园"的精神办起了"扛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实验"活教育",实现了由中国人自己培养幼教师资的宏愿。其实.陈先生早在20年代就迫切的感到,要实现幼儿教育的中国化、科学化,不能靠外国教会控制幼教师资的训练,必须由中国人自己来培训师资。早在1928年他就提出《各省师范学校急需设幼稚科案》,建议"就环境适应之地,开设幼稚师范学校,或就各省之师范内,添设幼稚科,以培养专门人才,供给良好师资。"[11]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的创建就迈出了这第一步。是年,确定并实施活教育的思想:"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即目的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即课程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即方法论。"[12]
  1941年1月,陈先生主编的《活教育》月刊创刊,确定的刊物宗旨是:建设教育理论、辅导教师进修、提供具体教材、讨论实际方法,并发表《活教育与死教育》一文。继而发表活教育的17条教学原则: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你要儿童怎样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我们的活教材;比较教学法;用比赛的方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替代教学法;注意环境、利用环境;分组学习,共同研究;教学游戏化;教学故事化;教师教教师;儿童教儿童;精密观察。[13]1942年,在《活教育》月刊上发表《活教育要怎样实施》,总结子两年来活教育实施的经验,
  教育内涵、提高教育效率案》《建议根据专业学习,让幼教干部归队,加强科学技术研究、提高工作效率案》。陈先生虽从政,但热爱、关心幼教事业之心依然强烈。
  1979年,陈先生在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小组发言中讲到:"这次我借出席五届二次政协会议之机,提出了三点提案:1.在全国各省市恢复或建立幼儿师范学校,以培养幼教师资。2在全国各省市高等师范学校恢复或建立幼儿园和实验小学,作为进行科学实验取得系统经验的场所。3.设立儿童玩具、教具、设备的研究室和实验工厂。这三点提案,经提案审查委员会审查已建议国务院交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办理。"[19]是年11月在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成立大会上,被推选为名誉理事长,并发表讲话,讲话就开展幼儿教育科学研究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第一,要对于作为幼儿教育基础的儿童心理作全面、系统、切实的科学实验;第二,要重视幼儿家庭教育的科学实验;第三,对幼儿园的教育应进行系统、深入的科学实验与研究,要办好示范性幼儿园;第四,必须重视和解决幼教玩具、教具的科学实验和制造,这是一个极为迫切的重大问题。"陈鹤琴先生的三个提案和几点建议为改革开放后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迅速恢复和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1981年,年近90的陈先生还为"六一"国际儿童节题词:"一切为儿童、一切为教育、一切为四化。"同年11月,为浙江《幼儿教育》创刊题词:"热爱、了解和研究儿童,教育他们使之胜过前人。"这既是对一切从事幼儿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工作者的谆谆教诲,也体现了陈先生热爱儿童、关心儿童教育事业的挚热情怀。
  纵览陈鹤琴先生的一生,是为中国儿童教育事业奉献的一生,为中国幼儿教育事业尽瘁的一生,继承、弘扬和发展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为新时期我国幼儿教育的改革和创新献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 五四运动的特点及核心精神是什么
    答:4、五四运动是由学生先发起,由工人扩大的坚决的反帝运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5、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五四运动的影响:五四运动从形式上是中国学生的爱国运动,但从整个社会背景社会发展来说,它的影响远远不止于此,除了波及中国思想文化,政治发展方向,社会经济潮流,教育...
  • 论述儿童观的历史演变过程及现代儿童观的科学内涵?
    答:这一观点在儿童观演变史以及儿童教育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而且他的这些儿童观对于我们后来的幼儿教育发展都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所以人们常常把“儿童的发现”与卢梭联系在一起。(5)继卢梭之后,教育领域出现“教育心理学化”运动,主张教育应以心理学规律作为依据,这也包括对儿童心理的认识。这一运动主要发生在19世纪,...
  • 五四运动爆发的时代和历史条件及历史特点
    答:1、爆发的时间:1919年5月4日 2、起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无暇东顾,日本乘机加强对中国的侵略,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中国人民的反日情绪日渐增长。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伟大的五四运动。3、历史特点:由于五四运动是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它具有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
  • 试比较中国儿童文学与世界儿童文学观念的异同?
    答:“儿童本位论”是最先由美国教育家杜威提 出的。杜威的这套理论曾极大地影响了五四时期有中国小学教育界与儿童文学领域。“儿童本位论”代表了本世纪初期一种崭新的儿童观,它一经出现在中国,便冲击统治了中国几千年的以“父子为纲”为核心的传统儿童观,并引起了思想敏锐的新文化先驱者的极大注意。鲁迅于1919年10...
  • 平民教育运动运动背景
    答:在"五四"运动前后,爱国进步的知识分子积极响应"拥护民主"的口号,推动了平民教育运动的兴起。他们通过创办平民学校,致力于争取和保障人民的教育权利,这一运动的参与者涵盖了各种背景的知识分子,其中以信仰共产主义的知识分子贡献最为显著。1917年11月,毛泽东在湖南长沙的第一师范学校开设了工人夜校,成为...
  • 五四运动是一场什么样的运动 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
    答:后来得到了各地学生以及各界的广泛支持,演变成了全国性的罢市、罢工还有学生罢课活动,从而形成了全国规模的爱国运动,并最终迫使北洋政府拒签和约。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五四爱国运动是一场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五四...
  • 五四运动主要影响
    答:五四运动,不仅是中国学生的一次爱国行动,更是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各层面的历史事件。它不仅触及了思想文化领域,推动了科学与民主的传播,而且在政治方向和经济发展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外,它对教育改革也起到了关键作用,如北京大学的开放女禁和教育制度的革新。在文学艺术方面,五四运动催生了中国文学的新...
  • 试述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为什么产生于五四时期
    答:本位的自觉,但本时期的儿童文学作品大多是译介或改编自中国古代的作品,真正自己创作的、特别是在思想艺术上比较成熟的作品还没有出现。它们只是儿童文学 走向成熟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酝酿阶段。在五四前夕准备的基础上,茅盾、郑振铎、冰心、叶圣陶、赵景深等五四新文学运动的骁将们在儿童文学的创作和理论领域...
  • 五四运动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答: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以青年学生为主的一场学生运动,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共同参与的一次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形式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导火线:在巴黎和会中,中国政府的外交失败,直接引发了中国民众的强烈不满,...
  • 五四运动发生的背景有
    答:2. 思想解放的推动力:运动中涌现的新文化思想推动了思想解放,为中国的文化革新和社会变革开辟了道路。3. 民主政治的促进者:五四运动促进了民众对民主政治的认识和追求,为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创造了条件。4. 教育改革的催化剂:运动中提出的培养新型人才的理念,对后世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