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30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和原则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和原则是:
总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扩展资料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专门作出《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明确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及其定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以及必须遵循的正确原则。
《决定》着重从五个方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工作部署:一是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二是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三是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四是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五是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任务的提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更加清晰。这是我们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的又一个新的认识成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这是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重大意义、必要性和有利条件所决定的:
一、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九大任务”)是:①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②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③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④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⑤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⑥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⑦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⑧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⑨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1)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3)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4)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
(1)从国内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2)从国际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3)从我们党肩负的使命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利条件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最根本的保证。(2)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我们已经具备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可以为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完善社会保障、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等提供更充分的物质保证。(3)在我国,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政治上享有平等地位,根本利益是一致的。(4)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指导地位已经确立并不断得到巩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教育科技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民族凝聚力显著增强。这些都是有利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艰辛探索,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取得了重要进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积极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不懈努力。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对社会和谐的认识不断深化,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的成效。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拥有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种有利条件。
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全党同志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按规律办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有重点分步骤地持续推进,切实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抓紧抓好。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全会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记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但也有人认为,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为了解决现实突出问题而采取的一套权宜之计,对此,您作何评价?换言之,知何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王伟光: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道理很简单,因为我们今天正面临着错综复杂的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有矛盾,才要求和谐;求得和谐,必须化解矛盾。正因为有矛盾才需要构建和谐社会。但我们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决不是什么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是关系全局的战略性问题,它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第一,从完成党的执政的历史使命来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我们党完成两次历史性的转变:第一次是从领导革命战争进行夺权斗争的革命党转变到掌握全国政权,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执政党;第二次从在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执政党转变到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全球化浪潮突飞猛进发展的历史时代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执政党。党在革命时期,主要任务就是革命,就是要革掉维护旧的上层建筑、维护旧的生产关系的反动统治阶级的命;就是组织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阶级斗争,夺取政权,是党在革命年代的主要任务。执政时期同革命时期相比,‘党的主要任务发生了根本转变,执政党的主要任务是建设,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搞建设,就要把一切人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要保持社会的稳定,要使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都得到适当的满足。党的历史任务的根本转变,要求执政党必须致力于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在不同阶级、阶层、利益群体之间、社会成员之间,在干群之间,要提倡和睦相处、和谐发展,要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这是执政党的任务。
第二,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来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我们的任务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三大任务”。“三大建设”要形成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状态呢?这就是四中全会所提出来的“要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局面”,即和谐社会。什么叫各尽所能?就是要充分调动一切人的积极性,让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出来。什么叫各得其所?就是要给全体社会成员以看得见的应得的利益,按照贡献、按照劳动,给予社会成员以应该得到的利益。什么叫和睦相处?就是和谐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大建设”的任务再加一个和谐社会建设任务。
第三,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来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邓小平同志借用了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的“小康”提法,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老子所追求的“小康”,就是自给自足、和睦相处的小农社会的理想状态。他所讲的小康,封闭不开放,叫做“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是封建社会的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小康”。邓小平同志赋予“小康”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全面建设小康,就要实现胡锦涛同志提出的“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四,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要求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础是变化,一些人的利益满足了,一些人的利益得不到满足,社会处于激烈的变动之中,不稳定、不和谐的问题很多。在社会变动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好,会影响政权的安危。对于在现代化进程中达到人均GDP1000至3000美元的国家的执政党来说,如何处理好社会稳定与和谐,至关重要。
第二,从我国目前所面临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问题来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改革开放26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很快,年平均GDP增长9.4010。这个数字被称为“世界奇迹”。但是,成绩大,问题也不少。为什么?邓小平同志说,发展起来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就是说,发展起来出现的问题比不发展时出现的问题要多,这就是辩证法。主要表现是:
一是,部分社会成员收人差距持续拉大,贫富差距开始出现,社会不公平和社会贫困问题凸现。收人不高的时候,大家都差不多,贫富差距问题并不突出,但是,一旦有些人富起来了,贫富差距就拉开了。现在我国社会成员的收人差距,基尼系数2000年已经达到0.417了;基尼系数是衡量收人差别的一个考核指标,超过0.4,国际公认就达到了警戒线,到0.6就两极分化了。贫富拉开差距,贫困问题就特别突出了。
二是,地区发展不均衡,城乡发展不均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人与自然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更为突出。就全国来说,区域差距还在拉大。除区域差别以外,城乡差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差别也在拉大。一方面,经济发展很快,另一方面,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了。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经济增长这条腿长,社会发展这条腿短。另外,人与自然发展的不平衡,自然环境的污染,资源的浪费匾乏,也很严重。
三是,阶级、阶层、利益群体发生新的变化,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更加复杂,利益矛盾更加尖锐。因为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变化,就业结构发生了变化,职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分配结构发生了变化,阶级、阶层、利益群体发生了新的变化。
四是,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呈上升趋势,社会治安问题严重。
五是,失业率居高不下,就业问题突出,对社会和谐稳定构成深层隐患。
六是,我国去年公布的登记失业率是4.2%,今年预计达到4.6%。实际失业率和登记失业率有很大差别,按专家学者估计,实际失业率应该达到10%了。失业,这对社会发展来说,是很严重的不和谐、不稳定的隐患。
七是,领导干部的腐败和官僚主义问题严重,干群关系紧张,矛盾突出。
以上七个方面还不包括经济、政治、民族、宗教、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所有问题。这都说明,在发展过程中,诸多矛盾和问题明显凸现出来,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表现出来了,这说明在发展过程中又遇到新的问题和新的矛盾。从必要性来看,不紧迫地解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问题,就会影响进一步发展,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1、和谐社会是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远大目标。我国历史上就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比如,孔子说过“和为贵”;墨子提出了“兼相爱”的理想社会方案;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礼记礼运》中描绘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样一种理想社会;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洪秀全提出要建立“务使天下共享”,“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暧”的社会;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要建立一个“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孙中山提出的“天下为公”已是众所周知。这些思想虽然带有不同时代和提出者阶级地位的烙印,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的先祖空想社会主义者对和谐社会有许多追求。1803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发表了《全世界和谐》一文,指出现存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合理的,必将为“和谐制度”所代替;1842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进行共产主义试验,也以“新和谐”命名。1842年,德国空想社会主义者魏特林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中把社会主义社会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并提出新社会的和谐是“全体和谐”。马克思称这本书是工人阶级“史无前例的光辉灿烂的处女作”。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著作和有关主张给予了肯定,明确提出“提倡社会和谐”是“它们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主张”。同时,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分析了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历史局限性和理论缺陷,认为他们没有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矛盾,也没有找到实现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结果只能陷入空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战略策略,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历史性飞跃。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了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党的三代领导人对建设和谐社会都有过许多论述,比如毛泽东提出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思想;邓小平虽然没有使用过“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但其思想深处却处处体现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邓小平提出的“小康社会”概念,其含义不但指经济建设要搞上去,人均收入要提高,而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也要搞好。“广东二十年赶上亚洲‘四小龙’,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实际上已经包含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正如胡锦涛所说的,实现社会和谐,“这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前提。” 3、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当前形势的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一个“黄金发展期”,同时也是一个社会矛盾凸现期。过去被掩盖着的矛盾因为经济发展人们生活要求的提高呈现出了井喷的势态。矛盾比较集中的一是官员腐败(含司法不公)问题,二是贫富差距问题,三是环境污染问题,四是失地农民补尝问题,五是城市拆迁问题,六是食品与药品安全问题,七是公款消费问题,八是教育不公问题,九是医疗保障问题,十是住房问题。信访率下降而群体性事件迅猛增长就是明证。 4、构建和谐社会也是争取一个有利的国际生存空间的需要。中国的崛起引起了世界上一些国家的恐慌与不安。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经济和政治磨擦的增加就是明证。西方国家借口人权问题、环境问题、台湾问题、西藏问题、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贸易问题频频给中国制造麻烦。中国一方面要对西方的挑战给予正面回应,另一方面也要尽可能地争取与世界其他国家和谐相处的国际环境,以便集中精力搞好自己的发展。中国举办的奥运会开幕式主题就是“和谐”。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中外历史上都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进入21世纪后,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并将其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共十六大报告第一次将“社会更加和谐”作为重要目标提出。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