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的春节习俗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5
蒙古族的过年习俗

蒙古族过春节分“送旧”和“迎新”。送旧是腊月二十三清洁卫生打扫家,到傍晚要“祭火”。“祭火”是从萨满教传入的,蒙古族信仰喇嘛教后有所改变,蒙民把羊胸脯肉连同白“哈达”、肉米粥、黄油、酒等做祭品,然后由长辈点燃九个小灯,并将祭品投入旺火里烧,口里诵赞词,祝福家人幸福。祭火忌用红筷子而用白色或黑色的,因为蒙古族都认为“火”代表着一个家族的传宗接代、兴旺。烧完祭品后,全家进餐。有的把祭品的剩余送给附近亲戚吃。“祭火”的时辰为傍晚黄昏时,上祭品时,男人在前,女人在后叩拜。在古代,有钱人还专请喇嘛祭火。
腊月二十三以后,就准备过春节。有关衣食住各方面的事,如炸油果子,油食花样繁多,尤其供佛之品要讲美观。其次是包饺子。年三十是最热闹的一天,全家换新装,上午要上供祭佛,在佛柜供台上摆上各种奶食、油食,摆成小塔型,上边插上特制的金银花。还用十二个小铜盅倒满白水,一天换一次水,然后点上长明灯。同时,开始由对联(与汉族同,只是写蒙文)。晚上,备好饭菜后,在院外找一平地,铺好新毡,摆上酒、菜、肉,开始祭祖先。长辈嘴里念着高祖、曾祖的名字,把酒一盅又一盅地撒在地上,撒向天空。祭完祖先后,全家上席,晚辈敬酒给长辈送旧岁。这天,全家不论男女老幼,玩什么都可以。在牧区,男人下蒙古象棋,女人、娃娃玩“羊拐”,蒙语叫“沙”,一直玩到天明。初一凌晨,摆好饭菜上度给老人长辈敬酒,敬酒时要跪拜,男人双膝下跪,头往下低时双手向上下摆动。这时,长辈祝福你长命百岁,终身幸福等。未婚女子与男人一样叩拜,而已婚女人则右膝下跪,左膝半跪,右手在面额右侧上下摆动。新媳妇则须唱歌。初一不分男女相见第一名话是问:“新年好”、“过年好”,而不说“见面发财”之类的话。给亲戚拜年时,每人带蓝色哈达和酒。到亲戚家,先到佛堂或者供佛像之处,给佛像叩头,然后用自备的酒敬长辈。向长辈敬酒时,敬者必须戴帽子。长辈兄长向你敬酒,必须站起来等;而且喝完才算有礼貌,如不喝者可回敬。如今拜年时,已改为握手等新习俗了。牧区拜年时,不管你是否吃过饭,都煮饺子,实在吃不下可尝一个。

蒙古族人民的传统哈达礼仪

蒙古族过春节分“送旧”和“迎新”。送旧是腊月二十三清洁卫生打扫家,到傍晚要“祭火”。“祭火”是从萨满教传入的,蒙古族信仰喇嘛教后有所改变,蒙民把羊胸脯肉连同白“哈达”、肉米粥、黄油、酒等做祭品,然后由长辈点燃九个小灯,并将祭品投入旺火里烧,口里诵赞词,祝福家人幸福。祭火忌用红筷子而用白色或黑色的,因为蒙古族都认为“火”代表着一个家族的传宗接代、兴旺。烧完祭品后,全家进餐。有的把祭品的剩余送给附近亲戚吃。“祭火”的时辰为傍晚黄昏时,上祭品时,男人在前,女人在后叩拜。在古代,有钱人还专请喇嘛祭火。春节蒙古语叫“查干萨日因巴雅尔”,直译为“白月之节”。 查干萨日到来之前,把蒙古包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有人还把蒙古包迁到新址。富裕人家给蒙古包换上新的蒙毡、围毡和内壁帘。这些一般都在“朱腊萨日”(点燃佛灯之月)即23(或24)日祭火节前完成。
祭火节是春节的前奏。在这个节日前,蒙古人还要挂出崭新的风马旗,象征在新一年里全家人将意气风发、万事如意。除此以外还要尽量送还借来的钱物,忌讳把债务带入新年。祭过火后,在整个春节期间不事借贷。祭火神的主要祭献物是煮熟的山羊胸骨、五彩布条、阿穆苏(奶油粥)、酒、点心、草香、茶叶、干红枣等。先清除掉火撑子里的灰烬,为火撑子换上新的火台,点燃新火,周围点燃四盏佛灯,然后主祭人(一般是户主)诵读祭火词,同时把祭献物慢慢放进燃烧的火灶里。
春节的前一天蒙古人称之为“闭特温”,意思为“闭合之日”。那一天,牧民们把一年中未干完的工作全部结束,并把牲畜赶回入圈或放在家附近。把书籍和各类工具擦拭干净后,用草香或白食献祭。女人们则把缝纫用具和材料收拾起来放在箱子里。
除夕傍晚,要举行祭祀祖先的仪式。当天黑之时,在离家稍远处找一块干净的地方燃起一堆篝火,把事先准备好的食物德吉——酒、肉、包子、点心等放在火里烧,以其火烟献祭。户主和主妇领着男性家庭成员向火的方向叩头,祈祷祖先在天之灵在新的一年里保佑全家人。来家的客人、外甥不能参加这个仪式。
除夕是闭合之日,也是团圆之日,外出的人都会赶在这一天前回到家里团聚。因此,除夕的午夜饭以吃完整的羊头(未卸开颌骨的)、包子、饺子等具有完整外形的食物为吉利。全家人欢聚一堂,享用团圆饭,弹琴奏乐,尽情欢乐。除了自己吃好喝好以外,人们还要把家畜、狗、猫等喂饱,因为这是来年丰收的象征。
初一早晨全家人拜年。初二在蒙古人看来是一年当中最为吉祥的“巴拉吉尼玛”日子,意即“万事成功的日子”。初二晚上,人们观赏月亮和星星,认为这样能使人在新一年里朝气蓬勃,心想事成。 初三是老年人聚会的日子。初七夜晚,当北斗七星刚刚闪烁在天空之时,人们在家门口摆设祭台,焚香、点燃佛灯,把食物的德吉献向七星,祈祷保佑性命财产,剩下的食品作为七神星的恩赐分给每个人品尝。
蒙古族过春节分“送旧”和“迎新”。送旧是腊月二十三清洁卫生打扫家,到傍晚要“祭火”。“祭火”是从萨满教传入的,蒙古族信仰喇嘛教后有所改变,蒙民把羊胸脯肉连同白“哈达”、肉米粥、黄油、酒等做祭品,然后由长辈点燃九个小灯,并将祭品投入旺火里烧,口里诵赞词,祝福家人幸福。祭火忌用红筷子而用白色或黑色的,因为蒙古族都认为“火”代表着一个家族的传宗接代、兴旺。烧完祭品后,全家进餐。有的把祭品的剩余送给附近亲戚吃。“祭火”的时辰为傍晚黄昏时,上祭品时,男人在前,女人在后叩拜。在古代,有钱人还专请喇嘛祭火。
春节蒙古语叫“查干萨日因巴雅尔”,直译为“白月之节”。 查干萨日到来之前,把蒙古包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有人还把蒙古包迁到新址。富裕人家给蒙古包换上新的蒙毡、围毡和内壁帘。这些一般都在“朱腊萨日”(点燃佛灯之月)即23(或24)日祭火节前完成。
祭火节是春节的前奏。在这个节日前,蒙古人还要挂出崭新的风马旗,象征在新一年里全家人将意气风发、万事如意。除此以外还要尽量送还借来的钱物,忌讳把债务带入新年。祭过火后,在整个春节期间不事借贷。祭火神的主要祭献物是煮熟的山羊胸骨、五彩布条、阿穆苏(奶油粥)、酒、点心、草香、茶叶、干红枣等。先清除掉火撑子里的灰烬,为火撑子换上新的火台,点燃新火,周围点燃四盏佛灯,然后主祭人(一般是户主)诵读祭火词,同时把祭献物慢慢放进燃烧的火灶里。
春节的前一天蒙古人称之为“闭特温”,意思为“闭合之日”。那一天,牧民们把一年中未干完的工作全部结束,并把牲畜赶回入圈或放在家附近。把书籍和各类工具擦拭干净后,用草香或白食献祭。女人们则把缝纫用具和材料收拾起来放在箱子里。
除夕傍晚,要举行祭祀祖先的仪式。当天黑之时,在离家稍远处找一块干净的地方燃起一堆篝火,把事先准备好的食物德吉——酒、肉、包子、点心等放在火里烧,以其火烟献祭。户主和主妇领着男性家庭成员向火的方向叩头,祈祷祖先在天之灵在新的一年里保佑全家人。来家的客人、外甥不能参加这个仪式。
除夕是闭合之日,也是团圆之日,外出的人都会赶在这一天前回到家里团聚。因此,除夕的午夜饭以吃完整的羊头(未卸开颌骨的)、包子、饺子等具有完整外形的食物为吉利。全家人欢聚一堂,享用团圆饭,弹琴奏乐,尽情欢乐。除了自己吃好喝好以外,人们还要把家畜、狗、猫等喂饱,因为这是来年丰收的象征。
初一早晨全家人拜年。初二在蒙古人看来是一年当中最为吉祥的“巴拉吉尼玛”日子,意即“万事成功的日子”。初二晚上,人们观赏月亮和星星,认为这样能使人在新一年里朝气蓬勃,心想事成。 初三是老年人聚会的日子。初七夜晚,当北斗七星刚刚闪烁在天空之时,人们在家门口摆设祭台,焚香、点燃佛灯,把食物的德吉献向七星,祈祷保佑性命财产,剩下的食品作为七神星的恩赐分给每个人品尝。

春节蒙古语叫“查干萨日因巴雅尔”,直译为“白月之节”。 查干萨日到来之前,把蒙古包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有人还把蒙古包迁到新址。富裕人家给蒙古包换上新的蒙毡、围毡和内壁帘。这些一般都在“朱腊萨日”(点燃佛灯之月)即23(或24)日祭火节前完成。
祭火节是春节的前奏。在这个节日前,蒙古人还要挂出崭新的风马旗,象征在新一年里全家人将意气风发、万事如意。除此以外还要尽量送还借来的钱物,忌讳把债务带入新年。祭过火后,在整个春节期间不事借贷。祭火神的主要祭献物是煮熟的山羊胸骨、五彩布条、阿穆苏(奶油粥)、酒、点心、草香、茶叶、干红枣等。先清除掉火撑子里的灰烬,为火撑子换上新的火台,点燃新火,周围点燃四盏佛灯,然后主祭人(一般是户主)诵读祭火词,同时把祭献物慢慢放进燃烧的火灶里。
春节的前一天蒙古人称之为“闭特温”,意思为“闭合之日”。那一天,牧民们把一年中未干完的工作全部结束,并把牲畜赶回入圈或放在家附近。把书籍和各类工具擦拭干净后,用草香或白食献祭。女人们则把缝纫用具和材料收拾起来放在箱子里。
除夕傍晚,要举行祭祀祖先的仪式。当天黑之时,在离家稍远处找一块干净的地方燃起一堆篝火,把事先准备好的食物德吉——酒、肉、包子、点心等放在火里烧,以其火烟献祭。户主和主妇领着男性家庭成员向火的方向叩头,祈祷祖先在天之灵在新的一年里保佑全家人。来家的客人、外甥不能参加这个仪式。
除夕是闭合之日,也是团圆之日,外出的人都会赶在这一天前回到家里团聚。因此,除夕的午夜饭以吃完整的羊头(未卸开颌骨的)、包子、饺子等具有完整外形的食物为吉利。全家人欢聚一堂,享用团圆饭,弹琴奏乐,尽情欢乐。除了自己吃好喝好以外,人们还要把家畜、狗、猫等喂饱,因为这是来年丰收的象征。
初一早晨全家人拜年。初二在蒙古人看来是一年当中最为吉祥的“巴拉吉尼玛”日子,意即“万事成功的日子”。初二晚上,人们观赏月亮和星星,认为这样能使人在新一年里朝气蓬勃,心想事成。 初三是老年人聚会的日子。初七夜晚,当北斗七星刚刚闪烁在天空之时,人们在家门口摆设祭台,焚香、点燃佛灯,把食物的德吉献向七星,祈祷保佑性命财产,剩下的食品作为七神星的恩赐分给每个人品尝。

蒙古族过春节分“送旧”和“迎新”。送旧是腊月二十三清洁卫生打扫家,到傍晚要“祭火”。“祭火”是从萨满教传入的,蒙古族信仰喇嘛教后有所改变,蒙民把羊胸脯肉连同白“哈达”、肉米粥、黄油、酒等做祭品,然后由长辈点燃九个小灯,并将祭品投入旺火里烧,口里诵赞词,祝福家人幸福。祭火忌用红筷子而用白色或黑色的,因为蒙古族都认为“火”代表着一个家族的传宗接代、兴旺。烧完祭品后,全家进餐。有的把祭品的剩余送给附近亲戚吃。“祭火”的时辰为傍晚黄昏时,上祭品时,男人在前,女人在后叩拜。在古代,有钱人还专请喇嘛祭火。

蒙古族过春节分“送旧”和“迎新”。送旧是腊月二十三清洁卫生打扫家,到傍晚要“祭火”。“祭火”是从萨满教传入的,蒙古族信仰喇嘛教后有所改变,蒙民把羊胸脯肉连同白“哈达”、肉米粥、黄油、酒等做祭品,然后由长辈点燃九个小灯,并将祭品投入旺火里烧,口里诵赞词,祝福家人幸福。祭火忌用红筷子而用白色或黑色的,因为蒙古族都认为“火”代表着一个家族的传宗接代、兴旺。烧完祭品后,全家进餐。有的把祭品的剩余送给附近亲戚吃。“祭火”的时辰为傍晚黄昏时,上祭品时,男人在前,女人在后叩拜。在古代,有钱人还专请喇嘛祭火。
春节蒙古语叫“查干萨日因巴雅尔”,直译为“白月之节”。 查干萨日到来之前,把蒙古包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有人还把蒙古包迁到新址。富裕人家给蒙古包换上新的蒙毡、围毡和内壁帘。这些一般都在“朱腊萨日”(点燃佛灯之月)即23(或24)日祭火节前完成。
祭火节是春节的前奏。在这个节日前,蒙古人还要挂出崭新的风马旗,象征在新一年里全家人将意气风发、万事如意。除此以外还要尽量送还借来的钱物,忌讳把债务带入新年。祭过火后,在整个春节期间不事借贷。祭火神的主要祭献物是煮熟的山羊胸骨、五彩布条、阿穆苏(奶油粥)、酒、点心、草香、茶叶、干红枣等。先清除掉火撑子里的灰烬,为火撑子换上新的火台,点燃新火,周围点燃四盏佛灯,然后主祭人(一般是户主)诵读祭火词,同时把祭献物慢慢放进燃烧的火灶里。
春节的前一天蒙古人称之为“闭特温”,意思为“闭合之日”。那一天,牧民们把一年中未干完的工作全部结束,并把牲畜赶回入圈或放在家附近。把书籍和各类工具擦拭干净后,用草香或白食献祭。女人们则把缝纫用具和材料收拾起来放在箱子里。
除夕傍晚,要举行祭祀祖先的仪式。当天黑之时,在离家稍远处找一块干净的地方燃起一堆篝火,把事先准备好的食物德吉——酒、肉、包子、点心等放在火里烧,以其火烟献祭。户主和主妇领着男性家庭成员向火的方向叩头,祈祷祖先在天之灵在新的一年里保佑全家人。来家的客人、外甥不能参加这个仪式。
除夕是闭合之日,也是团圆之日,外出的人都会赶在这一天前回到家里团聚。因此,除夕的午夜饭以吃完整的羊头(未卸开颌骨的)、包子、饺子等具有完整外形的食物为吉利。全家人欢聚一堂,享用团圆饭,弹琴奏乐,尽情欢乐。除了自己吃好喝好以外,人们还要把家畜、狗、猫等喂饱,因为这是来年丰收的象征。
初一早晨全家人拜年。初二在蒙古人看来是一年当中最为吉祥的“巴拉吉尼玛”日子,意即“万事成功的日子”。初二晚上,人们观赏月亮和星星,认为这样能使人在新一年里朝气蓬勃,心想事成。 初三是老年人聚会的日子。初七夜晚,当北斗七星刚刚闪烁在天空之时,人们在家门口摆设祭台,焚香、点燃佛灯,把食物的德吉献向七星,祈祷保佑性命财产,剩下的食品作为七神星的恩赐分给每个人品尝。

献哈达:哈达是蒙古族日常行礼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献哈达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礼节。献哈达时,主人张开双手捧着哈达,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词或赞词,渲染敬重的气氛,同时将哈达的折叠口向着接受哈达的宾客。宾客要站起身面向献哈达者,集中精力听祝词和接受敬酒。接受哈达时,宾客应微向前躬身,献哈达者将哈达挂于宾客颈上。宾客应双手合掌于胸前,向献哈达者表示谢意。

敬茶:到牧民家做客或在旅游点上,主人或服务小姐首先会给宾客敬上一碗奶茶。宾客要微欠起身用双手或右手去接,千万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节。主人或服务小姐斟茶时,宾客若不想要茶,请用碗边轻轻把勺或壶嘴一碰,主人便即刻会明白宾客的用意。

敬酒: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传统方式。他们认为美酒是食品之精华,五谷之结晶,拿出最珍贵的食品敬献,是表达草原牧人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通常主人是将美酒斟在银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之上,唱起动人的蒙古族传统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让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对主人瞧不起,不愿以诚相待。宾客应随即接住酒,接酒后用无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炉方向点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会喝酒也不要勉强,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纯洁的情谊。

敬神:蒙古民族的礼宴上有敬神的习俗。据《蒙古风俗鉴》描述,厨师把羊割成九个相等的肉块,“第一块祭天,第二块祭地、第三块供佛、第四块祭鬼,第五块给人,第六块祭山,第七块祭坟墓,第八块祭土地和水神,第九块献给皇帝”。祭天则把肉抛向蒙古包上方;祭地则抛入炉火之中;祭佛置于佛龛前;祭鬼置于包外;祭山则挂之于供奉的神树枝上,祭坟墓即祭本民族祖先。置于包外,祭水神扔于河泊,最后祭成吉思汗,置于神龛前。这种习俗可以追溯到古老的萨满教,其崇拜多种神祗,尔后蒙古族信仰的喇嘛教又吸收了其古老的民间信仰,把众多的神祗入了喇嘛教的轨迹。

待客:蒙古族自古以来以性情直爽、热情好客著称。对家中来客,不管常客还是陌生人,都满腔热忱。首先献上香气沁人的奶茶,端出一盘盘洁白的奶皮、奶酪。饮过奶茶,主人会敬上醇美的奶酒,盛夏时节还会请客人喝马奶酒。有些地区用手扒肉招待客人,还有一定的规矩。例如用一条琵琶骨肉配四条长肋骨肉进餐;牛肉则以一根脊椎骨肉配半节肋骨及一段肥肠敬客。姑娘出嫁前或是出嫁后回娘家都以羊胸脯肉相待,羊的小腿骨、下巴颏、脖子肉都是给晚辈和孩子吃的。接待尊贵的客人或是喜庆之日则摆全羊席。

尊老爱幼:蒙古人长幼有序,敬老爱幼。到蒙古包牧民家做客,见到老人要问安。不在老人面前通过,不坐其上位,未经允许不要与老人并排而坐。称呼老人要称“您”,不许以“你”相称或直呼其名。见到牧民孩子不要大声斥责,更不能打孩子。不要当着家人的面说孩子生理上的缺陷。对孩子和善、亲切,被认为是对家长的尊重。

唱歌:蒙古民族的劝酒往往通过情真意切的歌唱表达出来,唱歌与劝酒是同时进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后,大家举杯合唱,然后大家一起干杯,如此数遍,酒意酣畅。歌唱有礼仪性的,也有即兴尽兴的,有一人或数人的,也有合唱的,其歌唱往往痛快淋漓,通宵达旦。
热情好客:蒙古民族有重情好客的传统美德,这种习俗从古代一直流传到现在。

客来敬茶一种高尚的蒙古族传统礼仪。在蒙古历史上不论是富贵之家还是贫穷之家,不论是上层社会还是平民百姓,也不论在交际上或在家里,在旅途,或在其他一切场合,莫不以茶为应酬品。家中有客来,茶是必不可少的款待物。因此,牧民们招待客人,照例是先向贵宾献上一碗奶茶,接着主人又端上来炒米和一大碗一大碗的奶油(蒙古语称交和)、奶豆腐和奶皮子等奶制品。

接着穿戴民族盛装的家庭主妇端来清香扑鼻的奶酒款待客人,这也是蒙古族的传统礼节。主人会用诗一般的语言劝酒:“远方的客人请你喝一杯草原佳酿,这是我们民族传统食品的菁华,也是我们草原人民的厚意深情”。

蒙古族人民尊重礼仪,习惯成自然,至今仍然如此。一事一物,无不依据其礼为之,敬长慈幼,同胞相见,长幼有序,宾朋有礼,客至如归。当然其礼仪之表达形式,随着时代的前进,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丰富,有所改进,如鞠躬、握手礼、互赠纪念品等等,均在蒙古族中盛行起来。

可以想见,洋溢在蒙古人民为人处事、待人接物中的那种高尚品质和道德情操下,我们感到的将是那种心地憨厚,热情好客的民族美德。

选猎狗:蒙古族有猎狗打猎的习俗。因此,他们非常重视选留一只好猎狗——“台格”,也就是经阉割的短毛细狗。选留猎狗要注重好的品种,即从良种小狗崽中挑选腰身长,尾巴长而匀称,听觉灵敏,视力敏锐,动作敏捷,跑起来快的小狗作猎狗。

当第一次出猎调驯猎狗时,先往狗鼻子里灌注狐狸热血,使其与狐狸和狼成为冤家对头。如果是专门猎取狐狸和狼的猎犬,那么就要禁忌猎兔子。否则在追逐狐狸时一旦遇到兔子就会失去主要目标。

一只训练有素的猎狗必须领会以下几点:吹口哨、示意、招手、指点、呼唤等暗示和要求。一只好猎犬不仅能抓住野外奔跑的狐狸,而且能把窜进洞穴的狐狸从洞中咬住尾巴拽出来。

猎狗每日喂一次食。在喂米食的同时,还要适当补充一些兔肉和羊肉等肉食,但须将肉煮熟加盐放晾后才喂。猎狗喂食量要少,掌握一定的标准,切忌喂得太饱。在冬季数九天,为预防狗掌冬裂需用蒜泥涂于狗掌。进入五九天,须将猎狗拴于带汉渍的鞍屉上进行控腹吊膘。

秋末白露时节,开始吊控乘马和猎狗。吊好之后,猎人们选一个叫作“红喜鹊”的能见红色的日子出猎。到达狩猎地点后,先祭祀神玛乃汗,然后才开始打猎。牵猎狗的人一般都牵两只以上猎狗。近十名猎手的狗加起来就有三四十只。他们排列前进在宽三五华里的地段,有的人见猎物就撒狗,有的则只作准备先不撒狗,等到节骨眼上才撒狗。每只猎狗平均一天能抓到二三只狐狸。用猎狗打猎不以猎狗所抓到猎物之多少进行分配,仍按传统习俗凡参加者都能分到一份猎获物。

  • 蒙古族过春节吗,蒙古人过春节有哪些习俗
    答:2. 春节习俗 除夕之夜,蒙古族会举行祭祖仪式,围坐一起享用手把肉,以此象征家族团圆。他们也会祭火、敬茶,并和汉族一样吃年夜饭饺子。正月初一早晨,开门大吉,首先要放鞭炮,象征着新的一年顺利和红火。蒙古族的拜年仪式非常庄重,从正月初一开始,全家人穿上节日盛装,互相拜年。晚辈会向长辈献上...
  • 蒙古族过春节吗,蒙古人过春节有哪些习俗
    答:其实我们与当代国人都是一样的,早就不住蒙古包,也不再游牧,只有在节日与特殊场可,才会穿蒙古袍,但保留着一些蒙古人的古老/习俗。临近春节,发了一篇有关历史上契丹人过春节习俗的文章,又有好奇的朋友问蒙古人过春节吗?今天就为你聊聊蒙古人过春节的习俗。有关蒙古族春的来历,说法不太一致。...
  • 蒙古族过年的风俗礼仪
    答:蒙古族的春节习俗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以下是蒙古族的春节风俗:1. 祭祖仪式 除夕之夜,蒙古族要举行祭祖仪式。过去,在祭祖仪式中,还要进行锻铁活动。蒙古族有个古老的《化铁出山》传说,人们把它看作是自己民族起源的传说。这一夜,灯火通明。有的还请来蒙古民间艺人说唱“乌力格尔”(蒙古书)。青年...
  • 蒙古族春节习俗有哪些
    答:蒙古族春节的习俗有哪些?蒙古族春节的习俗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除夕之夜的祭祖仪式:蒙古族在除夕之夜会举行祭祖仪式,以祈求祖先的庇佑和新的一年的平安。2. 节日食物的准备:蒙古族春节的食物包括饺子、羊肉、乳制品等。饺子是传统的节日食品,象征着新旧交替和财富的滚滚而来。羊肉和乳制品则体现了...
  • 蒙古族的新年节日是什么
    答:近些年来,蒙古族春节虽与汉族大体一致,并吸收一些汉族习俗,如吃饺子,放鞭炮等,但仍保留许多蒙古族的传统习俗,如除夕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大年初一,全家人郡要穿上节日服装,聚于一堂,叩贺新年。首先由辈数最小的,向长辈拜年,依次进行;晚辈叩头,平辈请安;并装烟、敬酒、献哈达。长者受礼之后,要向弟、...
  • 好段:蒙古族春节礼仪
    答:好段:蒙古族的祭火节 祭火节是春节的前奏。在这个节日前,蒙古人还要挂出崭新的风马旗,象征在新一年里全家人将意气风发、万事如意。除此以外还要尽量送还借来的钱物,忌讳把债务带入新年。祭过火后,在整个春节期间不事借贷。 春节到来之前,人们去看望长辈亲属,送旧年饭酒,请安致喜。如果亲戚朋友或邻里家有人...
  • 在除夕佳节,蒙古族吃什么以示合家团圆?
    答:手把肉。蒙古族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然后青年男女先给长辈们叩头祝愿,接着喝酒跳舞,然后举行赛马比赛。该肉制作过程简单明快,只加一小把盐(也有的不加盐,吃时蘸盐),火候恰如其分,血水消失不久,肉熟而不硬。该菜品的特色 手把肉是呼伦贝尔...
  • 蒙古族过年叫什么节
    答:蒙古族过年叫白节。白节又称“白月”、查干萨日,是蒙古族的“春节”。查干萨日,流行于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的传统节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自元朝起,蒙古族开始使用中原历算法,由此,蒙古族白节与汉族春节节期相合。明嘉庆年间形成了以农历春节为“查干萨日”的传统习俗。中国内蒙古...
  • 蒙古族春节习俗有哪些
    答:3、蒙古族过年吃酸奶饼 正宗的酸奶饼只有两种食材,白面和牛奶,可以直接用平锅烙出,口感松软,奶香浓郁,无论是夏季凉着吃,还是冬季热着吃,口感都会很好,最重要的是可以达到吃主食补充能量和钙的效果,而且制作简单,这也是为什么蒙古族男女老少都喜欢吃它的原因。蒙古族春节习俗 初一:开门炮仗、拜年 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