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实现需要怎样的教育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9
中国农村教育现代化的实现需要怎样的教育

一、管理者的现代化意识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前提
基层学校的管理者,其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直接影响着一所学校的办学方向;而是否具有较高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影响并制约着学校的整体发展。
世界各国都在追求现代化,但什么叫现代化,却有很多不同的理解。所谓现代化,是指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控制自然(包括人类自身)的能力空前提高的历史过程,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领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其目标是创造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邓小平于1983年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新时期教育工作的战略方针。遵照这一方针,面对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我们感到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正面临着现代化教育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在这种冲击与挑战面前,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作为学校管理者必须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意识。
基于这种认识,我认为教育现代化是一个传统教育转化为现代教育的过程,教育自身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其中包括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教育管理的现代化、教师素质的现代化。因此,学校管理者要树立摒弃与时代和社会发展向背离的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与现代社会发展相一致的教育观念,把管理的现代化意识应定位为创建“民主、科学、创新、和谐”的管理氛围。民主即管理者、教师、学生三者能平等对话,体现主体地位;科学即一切教育活动行为应符合教育规律;创新即在改造传统教育时,使它符合时代的要求,成为真正意义上现代教育的传统,推动学校的发展;和谐即一切组织行为能体现人际友善、天人和谐的最高境界。同时学校管理机制应以教师职业化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材的人本化策略作为两条平行运行轨迹。
管理者的现代化意识的形成也是学校行政组织和行政活动信念的形成,是学校组织文化的内涵所在,管理者只有通过行政会、教师例会、教研组例会、听课、评课、检查等日常行政行为将自己的管理思路(现代化意识)传递给教师,使上下达成共识,从管理、制度等方面形成一种具有激励性的组织文化,这样才能突出学校管理目标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体现学校文化建设的灵魂。
实践证明,当全体教师强烈认同学校理念、形成共同愿望时,每个人真正的自我就会与学校完全融合为一体,就会改变被动与遵从的角色,从而全身心投入工作。
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管理者所具有的现代化意识,为学校现代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可能,要把这种可能转变为现实,还需拥有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只有依靠这些教育现代化主体的生力军,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才能在农村基层学校得以实现。
(一)现代化教育需要一批思想过硬、师德水平高的教师队伍
我们的教育事业是提高民族素质的一项伟大的事业。在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今天,对教师的政治素质、师德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求教师坚定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要发扬爱岗敬业与奉献精神,要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更要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即民主、科学、创新、和谐的大教育观),坚持正确的育人方针(即为社会培养具有现代化思维、知识、技能的人才储备资源),开拓性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即扬弃或改造传统教育,使它符合时代的要求,成为现代教育的传统)。
(二)现代化教育需要一支业务过硬的教师队伍
当前在教师专业发展问题上出现了两种值得注意的倾向:一是将学习经历等同于教师专业化水平;二是在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缺乏对学生的研究。为此,我们以构建学习型组织为核心目标,在构建学习网络的同时,注重建立开放、动态的发展性校本教师培训制度,鼓励教师不断超越自我,激发出教师的发展潜能和动力。在实践中我们不断为教师提供外出进修、培训等机会,为教师提供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的机会,使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技能技巧不断更新、提高;在开展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坚持“四个研究”(研究课件、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法学法),“三个重组”(重组课程、重组知识、重组教材),“三个拓展”(拓展教学空间、拓展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手段),“二个及时”(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控指导);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积极构建有效、多元、开放、民主的生态化课堂,用现代化的知识、信息、技能向学生阐述教材中的定义、公式、定律等问题,在对学生施教过程中要摈弃“注入式”、“一刀切”、“一言堂”的传统现象,努力实现课堂教学范式从“单一”接受到“创新”发展的转型,始终以课堂生活为背景,引领学生从传统的“小课堂”走向创新发展的“大课堂”,充分认识到“因材施教”是一把万能的钥匙,能使不同资质的人得到相应的发展。
三、教育手段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教育现代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它不仅要求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现代化,而且教育方法、教育手段也要现代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在传统的教育手段基础上发展起来。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影响、制约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也影响和制约教育现代化的内容与方法。
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与传统的教育手段有很大的不同,但又有其承袭关系,现代化教育手段、媒体的运用,将成为教育发展的主旋律。投影、幻灯、录音、电视、计算机和电子白板等媒体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使用,使教育手段更加丰富多彩,用图、文、声、像等多样化的方法传递的教育信息作用于人的各个感受器官,提高了信息的传播效果,能使学生把感知、理解、巩固、运用融为一体,能直观揭开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能把复杂的东西变的简单,可以把时空放大或缩小;也可以调动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改变课程固有模式,使教师的角色从单纯的讲授转变为设计教材,使学生从单纯接受知识转变为自我学习,自我发现,更有利于因材施教,个别辅导。
四、学习掌握信息技术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当务之急
在中小学教师中开展全员信息培训,是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继续教育工程》的重要内容,也是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中小学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的标志之一。并规定信息技术未通过培训的教师不能聘任为教师。这说明教师了解、掌握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特别是在教育领域的地位和作用,树立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识,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又一重要任务。为此,我校2006年积极承担了陕西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重点子课题《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教学优势互补》的实验研究,我们对教师进行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培训,要求教师以“四会”为目标(会操作、会制作课件、会利用网上资源、会建立课程资源库),并能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使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不断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应用。
总之,实现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宏伟目标,在农村学校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领导要作具备现代化意识的管理者;教师要了解、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知识与技能,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技能;学校要创造条件,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只有方方面面行动起来,教育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就会早日绘就。

保障国家财政对教育的开支,目前中国教育所占GDP的百分比在世界上都算是比较低的。
加强教师力量的培训,目前师范毕业的不少但好老师太少。普遍责任心不够
加强对老师的德育,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
加强孩子实践能力及社会体验时间
提高学校实验室设备,并一定要落实学生的实验课时

由传统教育走向现代教育是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共同路径,也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个性化教育包括以下四层含义:一是指教育的人性化、人道化;二是指教育的个人化或个别化;三是指教育的特色化;四是指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具有良好素质的个人。[1]综上所述,个性化教育,即以受教育者的个性差异为重要依据,以个性发展、人格健全为目标的教育。

一、中国传统教育的重大缺失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光辉灿烂的教育史、文化史,这是我们值得骄傲的地方。但从发展的眼光看,我们应该多一份反思,少一份盲目;多一份清醒,少一份迷惘。

众所周知,以儒家学派为主,以道家、佛家学派为辅,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化。这一深刻的文化底蕴导致了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从而影响了中西教育的传统。请看下表:

类别
中国
西方

教育价值取向
调和社会和自我,重知识的应用价值、重教育的世俗性
注重个人主义和自由,重知识的内在价值,重教育的宗教性

师生关系
强调教师权威

师生相互依赖

师道尊严

重教
重视儿童

个性独立

师生平等

重学

教学行为
教学形式刻板

压制情感的表达
教学形式灵活

体现对情感的意识和表达

通过上表可以得知: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教育传统,且各有优劣;究竟孰是孰非,不能一概而论。中西方教育最大的区别就是:中国的教育传统中缺乏个性的张扬!正因为此,使得中国的传统教育先天不足,存在“划一性”“封闭性”和“机械性”的特点。

所谓“划一性”,指的是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评价标准的“划一性”。首先看培养目标的划一性。我国基础教育的教育计划、教学大纲、教材选用多年来基本上是全国统一的,高等学校对专业的设置、专业培养目标、各专业的主干学科、主要课程一般也作出统一规定而缺乏必需的多样性。其次,在教学内容上,我们普遍以知识体系为中心来组织教学活动。教学的内容主要是过去知识的再现,在统一的教育模式下追求思维的一致性,让学生寻求唯一正确的答案,忽视学生个性和自主性的发展。第三,评价标准的单一性。考试分数是衡量教师的教学质量及学生的学习质量的唯一标准,缺乏科学性和多样性。由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标准的划一性,忽视了教育对象的个性差异,就像工厂的批量生产一样,以同一模子铸造统一型号的“产品”,扼杀了众多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创造性,抑制了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

所谓“封闭性”,是指学生被死死限制在课堂里和书本里,脱离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导致学生难以真正地了解国情,难以正确地了解和对待社会的阴暗面,难以适应社会的变化,反过来社会也不欢迎这样的毕业生。“封闭、保守、划一与学科中心主义,与沸腾的社会生活脱节,与知识更新的速度脱节,抑制了个性的发展。在这种教育模式里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毕业就意味着落后。”[2]

所谓“机械性”,指的是教育者总是以固定的程式去训练学生。学生就好比是“机器”,教师好比是“工人”,教学成了“操作”,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工人”如何按照固定程式操纵“机器”的过程,生产出来的“产品”必须符合“工人”的意愿,否则就视为“废品”,要么重塑、要么丢弃。用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什么个性可言,其结果只能是缺乏特色、缺少个性,千人一面。正如《学会生存》中所说:“教育有两个根本弱点,第一弱点是它忽视了(不是单纯地否定)个人所具有的微妙而复杂的作用,忽视了个人所具有的各式各样的表达形式和手段。第二个弱点是它不考虑各种不同的个性、气质、期望和才能。”[3]无怪乎非学校化思潮的发起人伊里奇认为:在现代社会制度下,学校成为服务性的工厂,教育成了训练,学校所要生产的商品(知识)是专家根据需要设计的,然后在教师的促销下(扮演广告的角色)使学生毫无选择地成为消费者。学校就像一座世俗化的教堂,教师就像传教士,学习的教材就像圣经,学生则像迷途的羔羊。学校教学活动就在这样一种仪式化的规划中进行,学校已由一个使人解脱的场所变成受束缚之地。

二、国外教育可资借鉴的经验

和中国传统教育相反,西方国家一直就比较强调个性化教育。从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的诘难法(又称产婆术)到文艺复兴时期,均以重视个性培养为特征、以发展人格为目的的人文主义教育;美国近代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问题教学法、“做中学”以及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都强调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作用和创造性;现代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发现法和奥苏贝尔提倡的有意义学习,也同样强调和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创造性的培养。

最典型的要数美国的个性化教育。它的个性化主要特征是在教育中重视个体的独立意识、自信心、反抗精神以及多种能力的培养。强调家庭、学校、社区都要努力创造条件让个体充分发展这些能力,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造就有活力、有创造性的个体。在家庭教育中,家长非常注意平等地对待孩子,经常与孩子讨论他们成长中的问题。通常的做法是家长提出自己的看法,但不替孩子作决定,因而孩子从小就不完全依赖父母。家长很注意鼓励孩子树立自信心,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肯定孩子的独立精神和反抗行为。在学校教育中,特别是课堂教学方面,鼓励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多疑、多思、多说。

日本也非常重视个性化教育。1984年,日本政府为推进第二次教育改革,成立临时教育审议会。临时教育审议会成立后提交的四份关于教育改革的咨询报告中,始终强调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重视个性的原则”,并把这一原则看作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涵。文中有这样的表达:“此次教育改革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破除至今在教育工作中存在着的一些根深蒂固的弊端,即划一性、僵化性、封闭性和非国际性;尊重个人、个性、自由、自律、自我责任感的原则,也就是确立重视个性的原则。”日本个性化教育的最大特点是管理制度的开放性。日本大学明文规定同类大学之间或不同类的大学之间实施学分互换制度,即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特长到其他学校听课,并把获得的学分算入本校学分。这种学分互换制度充分照顾到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学习的自主权,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的方式和内容。

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导师制度也值得借鉴。导师制是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办学的核心环节,是本科生、研究生教学的主要形式。导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面对面的指导,有利于因材施教,充分挖掘学生的发展潜力,促进学生独立钻研和开拓创新。这和我国高校本科生只有在最后一年才指定论文导师的做法有很大的区别。

法国1989年开始初等教育改革,改革的方案打破了传统的以年级为单元组织教学的形式,把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合为一体,分三个学习阶段进行教育。目前,法国的一些中学也在作类似的试验。这使中小学教育的体制变得灵活,富有弹性,使每个学生都能按照自己的学习节奏自在地学习,学校都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管理学籍,这就为每个学生的学业成功和个性的自由发展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新加坡从1981年开始,对初中、高中和大学预科三个阶段采用两年制、三年制并行的课程弹性制度,以满足学习在速度、能力和方向上有差异的学生的不同要示,使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到充分发展。1988年,任原苏联国家教委主任的亚戈金,在全苏教育工作者代表大会上指出:全部教养工作和教育工作的中心和主要意义,就是发展人的个性。

三、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所谓教育现代化,指的是一个国家的教育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所达到的一种较高水平的状态,是传统教育在现代社会的现实转化,是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教育整体的转换运动。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素质的现代化。[4]关于人的素质现代化,国内外众多学者进行了有价值的探讨。虽众说纷纭,但其中都包含了有关人的个性化方面的内容。

美国英克尔斯在《人的现代化》一书中指出现代人的性格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中的两个方面就涉及个性。即现代人应有鲜明的个人效能感,相信人对自然和社会具有改造控制能力;他不应受传统思想和习俗的束缚,特别在决定个人事务时,能高度地独立自主。

德国学者弗洛姆提出现代人的性格有十个要素。其中谈到:一是具有安全感、同一感和自信心;二是实实在在地、每时每刻地以人的方式去存在;三是在给予和分享中获得愉快,而不是从囤积财富和剥削别人中获得愉快;四是认识到唯有自己的人格及其人格的全面发展才是人类生活的最高目标;……[5]

北京师范大学学者成有信指出现代人有以下四个特征:一是人的独立性及其个性自由方面的特征;二是开放性、创造性、开拓精神等方面的特征;三是具有科学知识、技术、理性和科学精神等方面的特征;四是效率、时间观念、自律、责任感和集体精神或群体意识方面的特征。[6]

黄济、王策三主编的《现代教育论》认为,到21世纪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更富创造性、更加成熟化、更有适应性、更具个性化。

陈晏清主编的《当代中国社会哲学》认为,与现代社会的要求相适应,现代人应具备的品格应包括:现代人具有较强的个人独立感或自我感,他不希望依赖别人,亦教育子女自立。他注重的是个人的成功,而不是像传统人那样依赖于家族和缺乏自主意识。

上述各种关于现代人的素质的观点,从不同层面、不同侧面论述了人的现代素质,揭示了现代素质的丰富内涵。人的现代素质可以概括为百条千条,但笔者认为,以下几点是不可忽视的:

第一,人的素质现代化是与社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只有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才能实现人的素质现代化。这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

第二,人的素质现代化又是一个自主性、能动性不断增强的过程。现代人具有个人自主的心态,能够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同时具有很强的自制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现代人还具有能动性的品格,敢于有所作为、有所创新。

第三,人的素质现代化还表现为它是开放型的。在现代社会,整个世界正在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全球性的社会正在出现。在这过程中,人的开放性品格得以塑造。

第四,教育在人的素质现代化过程中发挥着主要作用。人的素质现代化不是自发产生的,它是在教育和环境影响下人的素质结构实现质的飞跃的过程。教育现代化正是人的素质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塑造人的现代素质,正是教育现代化的本质特征。

由上可知,教育现代化关键是人的素质的现代化,而人的素质现代化依赖于个性化的教育。中国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弥补传统教育的重大缺失,借鉴国外个性化教育的经验,大力实施个性化教育,可以说,个性化教育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有幸的是,个性化教育思想近年来在我国受到了极大的重视。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把基础教育的管理权下放给地方,并扩大了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这一措施给中国教育的个性化和民主化带来了生机,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小学的课程改革首次鲜明地提出了“个性发展”的目标,提倡课程的多样化,从而“校本课程”应运而生;教学领域提出了“学生主体”“师生合作”的思想,“探究式学习”从而得以提倡。“主体教育”也成了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特别是近年来素质教育的大力实施,创新教育的大力开展,更使个性化教育成为当今我国教育改革的显著特点。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都离不开个性化的教育。个性化教育与素质教育都重视教育的发展功能,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都承认个体差异的存在,针对个性差异施教;都强调个体自身的能动性是十分重要的因素;都注重教育的民主化等。但个性化教育比素质教育更深入人的本性,更切入教育的内核。个性化教育既强调了教育对象的“独特性”,又强调了对之采取教育手段的“独特性”,使每一个受教育者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而个体素质的提高,其群体的素质也就自然得到了提高。因此,说到底,素质教育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创新教育也是一种培养个性、弘扬个性的教育。创新教育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等三个方面。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创新人才必须具备两方面的素质:一是创新能力;二是创造性人格,即具有创造性的个性。活跃、独立、自由的个性是创造力萌发、生长的土壤,是创新人才成长的条件。创造性的人才往往具有独特的人格特质,因为独特性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其本身就是创造性的一种反映。因此,缺乏个性就缺乏创造力,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力。

中国的教育现代化还刚刚起步,实施个性化教育无疑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可以说:个性化教育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通行证”。那么,怎样获得这张“通行证”,使我们在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好呢?

  • 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的要求
    答:这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以往教育的基本特征。现代教育之所以称为现代教育,首要之点就在于它能提出培养现代人即全面发展的个人这一目的并将它付诸实施。现代教育的核心是科学教育。教育的内容是科学的,教育的方法也是科学的。没有科学教育就没有现代教育。与科学教育相对立的是宗教教育或建筑在信仰基础上的教育...
  • 在新时代,教育强国有什么特征?
    答:3、坚定教育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 教育是一项育人工程,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4、坚定教育创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 教育要实现“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设施、教育管理、教师素质等多要素的现代化,必须注重推进教育创新,加强“创新型、应用型...
  •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理念是什么
    答:3、促进经济发展 教育和经济是相辅相成的,教育现代化可以为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现代化可以培养更多具备创造力、创新性、实践能力的人才,能够不断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4、提高国际地位 在全球化的时代,一国的教育现代化程度是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体现。中国教育现代化可以在教育...
  •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教育现代化,主要建设哪些方面?
    答: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既要充分发挥科技和教育在兴国中的作用,又要努力培植科技和教育这个兴国的基础。在当前,更要着重加强和扶持科技与教育,为国家的近期发展和长期稳定发展打好基础。提高生产者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尽快地建立起高科技企业,同时要加强提高国民素质,加强基础教育,注重人才的培养,重视...
  • 中国如何实现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
    答: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日益明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步伐正在全面加快,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成为整体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和战略举措。面向未来的教育竞争,优势重组、教育重塑、体系重构、...
  • 中国的教育方针是什么?
    答:”1985年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要求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00 ...
  •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内涵
    答:再者,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追求教育体制的创新。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体制也需要不断适应新的需求。例如,通过推行素质教育、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合、终身学习等理念,可以打破传统教育体制的束缚,为每个人提供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教育路径。此外,教育体制的创新还包括了教育管理、教育评价、教育资源配置等方面...
  • 我国教育方针是什么?
    答:我国教育方针如下:1、“教育工作的任务是:遵照党的十四大精神,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加快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大批人才,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科技体制改革需要的教育体制,更...
  • 教育现代化的内涵是什么?
    答:教育现代化主要内容 1、教育观念现代化 教育观念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灵魂,是因为只有教育观念转变了,才有制度的转变和内容方法的改革。我国在清末民初就引进了西方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也几经更新,但教育观念却没有彻底转变。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最主要也是最艰难的转变,因为观念是隐藏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
  • 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是什么?
    答:现阶段教育方针如下:1.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是我国教育工作的总方向。2.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整个教育事业要与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并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容和方法上有不断的新的发展。这是教育方针中的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3.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