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长,什长,伯长,校尉等,中国古代军人职位怎么分的?管辖多少人?和后来的百户,千户,万户是怎么回事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6
三国时期的,兵卒,门史,武卒,伍长,什长,队率,屯长,军候,军司马,都尉,校尉,中朗将,偏将军

这个问题有些离谱,毕竟古现代差别很大,类比不准确的,你知道这些官职的职能就可以了,我只能笼统地告诉你大致地位如何。
三国的军职应该是: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四将军→四征将军→四镇将军→四安将军→四平将军→杂号将军→偏将军。
天下兵马大都督,这是个虚衔很少见,大司马已经是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了。
大司马就是太尉,统管军事的三公,类同军委主席
东汉的将军也是中央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大将军位在三公上,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在三公下。前、后、左、右将军,位在九卿下,不常置。大将军是上将级别,骠、车、卫是中将级别,卫将军还担当首都卫戍司令,前后左右地位还低于今天少将级别,是准将。
其他的小官用军衔来说太笼统了,偏将军算最高,兵力营旅之间
中郎将是首脑的保镖,地位介于连排,三国时期这个名字普遍被乱用,地位不一,职责不明,如军师中郎将诸葛亮。
都尉、校尉高一些,大致连长。
前面那些就是士兵、士兵长、排长之间的货色。

伍长管5人
什长管20人
伯长(百夫长)管100人
千夫长管1000人
校尉是中级将领地位仅次于将军
这些都是实战中基本作战单位,便于战场指挥的。与现代的班排连长什么的对应
百户千户万户在各个朝代都有不同------上述资料仅供参考

军衔一词是民国时期引进的,中国古代军人职位的划分历朝历代都有差别。比较有系统的是秦朝,但秦朝也只是军功爵位制。

详细如下:

 秦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从低到高”:1公士,2上造,3簪枭,4不更,5大夫,6官大夫,7公大夫,8公乘,9五大夫,10左庶长,11右庶长,12左更,13中更,14右更,15少上造,16大上造,17驷车,18大庶长,19关内侯,20彻侯

公士  
爵位名。秦、汉二十等爵的第一级。商鞅规定:秦国的士兵只要斩获敌人‘甲士’[军官]一个首级,就可以获得一级爵位[公士]、田一顷。宅一处和仆人一个。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证据是敌人的人头[首级]。就是说在战后,把敌人的人头砍下来,带回军营。作用证据。

上造  
爵位名。秦、汉二十等爵的第二级,只高于公士。《汉书·;百官公卿表》颜师古注:“造,成也,言有成命于上也。”此爵仅高于无爵,仍须服役。

簪袅  
爵位名。秦、汉二十等爵的第三级,高于上造,仍须服役。公元前186年汉代的《田律》和《户律》规定受田数额为簪袅3顷(300亩),簪袅3宅(宅地的标准是以30步见方的土地为一“宅”)。出土秦代竹简表明:在军中,每顿吃的饭菜因爵位不同而不同。簪袅可以有精米一斗,酱半升,菜羹一盘,干草半石。

不更  
爵位名。秦、汉二十等爵的第四级,不更者,即可免充更卒(轮流服役的兵卒)之意,其他之役,仍须照服。

大夫  
大(da)夫:古代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因此为一般官员的通称。秦汉以后,中央要职有御史大夫,备顾问者有谏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等。至唐宋尚有御史大夫及谏议大夫之官,至明清废。又隋唐以后以大夫为高级官阶之称号。清朝高级文职官阶称大夫,武职则称将军。宋徽宗政和年间重订官阶时,在医官中别置“大夫”以下官阶,故今仍沿称医生为大夫。

官大夫  
爵位名。秦、汉二十等爵的第六级。《汉书·;百官公卿表》颜师古注:“加官、公者(接第七级为公大夫),示稍尊也。”汉时,第八级公乘以下仍须服役。汉代《田律》和《户律》规定官大夫受田数额为7顷(700亩),宅地的标准是7宅(30步见方的土地为一“宅”)

公大夫  
爵位名。秦、汉二十等爵的第七级,又名七大夫。高于大夫、官大夫。秦时,民爵公大夫以上者,见县令、丞揖而不拜。汉高祖令七大夫以上均有食邑,文帝后,第九级五大夫始为高爵,仅得免役,公大夫仍须服役。

公乘  
爵位名。秦、汉二十等爵的第八级。以得乘公家之车,故称公乘。秦与汉初,从第七级的公大夫(七大夫)起,即为高爵,汉高祖规定:七大夫以上均有食邑,文帝后,第九级五大夫以上始为高爵,五大夫的侍遇不过免役,公乘以下仍须服役,东汉明帝规定:赐民爵不得超过公乘。

五大夫  
爵位名。秦汉二十等爵的第九等。汉初以第七级公大夫以上为高爵,都有食邑。汉文帝以后,改五大夫以上为高爵,仅得免役。

左庶长  
爵位名。秦,汉二十等爵的第十级商鞅变法之前,秦国有四种庶长:大庶长、右庶长、左庶长、驷车庶长。四种庶长都是职爵一体,既是爵位,又是官职。大庶长赞襄国君,大体相当于早期丞相;右庶长为王族大臣领政,左庶长为非王族大臣领政,驷车庶长则是专门执掌王族事务;四种庶长之中,除了左庶长可由非王族大臣担任,其余全部是王族专职。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官制仿效中原变革,行开府丞相总摄政务,各庶长便虚化为军功爵位,不再有实职权力。

大庶长  
爵位名。秦、汉二十等爵的第十八级,仅次于列侯、关内侯。据《史记·;秦本纪》,宁公(前716-704年在位)时已有此官。商鞅变法之前是职爵一体,既是爵位,又是官职。大庶长赞襄国君,大体相当于早期丞相。

关内侯  
关内侯,爵位名。秦汉时置,为二十等级之第十九级,位于彻(列)侯之次。有其号,无国邑。一般系对立有军功之将的奖励,封有食邑多少户,有按规定户数征收租税之权,可世袭。南北朝时沿用,仅成为爵位的一种品级。

彻侯  
爵位名。秦、汉二十等爵的最高级。汉武帝时,以避帝名讳(武帝名彻),改名通侯,亦称列侯。汉初列侯封邑,大者万户,小者五六百户。封邑一般为县,东汉初有封四县者,小者为乡或亭。汉初户口稀少,历年既久,人口增加,萧何、曹参、周勃、灌婴等的封地,户数最多者达四万户。列侯得征收封地租税,地方行政由中央政府所派官吏治理,列侯不得预闻。后又有仅赐名号不给封邑者,加霍去病封冠军侯,另行指定地方为封邑。列侯多居京师,与所封之地关系淡薄,奉命“就国”(回到封邑居住)者,反似贬逐。

列侯  
爵位名。秦汉以二十等爵赏有功者,其最高级叫彻侯。后因避汉武帝讳,改为通侯。后又改列侯。金印紫绶,有封邑,得食租税。魏初如汉制。咸熙元年改行五等爵制。

古代中国军队编制一般为十进制,但为了便于指挥,往往变成二五进制。比如最初是每十人一组,指挥官为什长,也称十夫长。但为了便于指挥,在十夫长下设两个伍长,各指挥五人。从周灭商时所作的《牧誓》来看,十夫长以上还有百夫长和千夫长,再上面就是师氏,也就是一师之长。百夫长和千夫长,顾名思义就是指挥百人和千人的长官。而周初部队最大编制是师,西周时期曾建立两支部队,作为西周的中央军,即著名的西六师和东八师。西六师又称西周六师或宗周六师,驻扎在镐京,用于对付西面的敌人。而东八师又名东周八师或殷八师,驻扎在洛邑(现在的洛阳),用于对付东面的敌人。因为早期西周的部队编制是参照商朝的,一师三千人左右。当时已经配备战车,按照标准是每十人一辆战车。因为早期军队兵员主要由贵族组成,这十人都是甲士,都可以披甲作战。除了这些甲士,部队中还有不少平民和奴隶随军服役,服侍这些甲士,其中平民还作为徒兵参战。到了西周后期,徒兵参战受到重视,并形成固定的模式,即每乘有三个伍的徒兵配备,这样一来部队编制发生了改变。在《周礼》中,西周后期到春秋早期部队编制为每五人为一伍,指挥官为伍长,每五个伍为一两,即一两战车,指挥官为两司马。每四两为一卒,指挥官为卒长。每五卒为一旅,指挥官为旅帅。每五旅为一师,指挥官为师帅。每五师为一军,指挥官为军帅或将军。每军大概在一万二千五百人左右。但到了春秋时期,各国都进行军事改革,齐国管仲变法时将军队改编成三军,具体编制为每五人为一伍,每十伍为一小戎,每一小戎配备一辆战车,每四小戎为一卒,每十卒为一旅,每五旅为一军,一军大约一万人。到了春秋后期,随着各国都进行军事和政治、经济改革,原本不能参军的野人(也就是居住在城外的平民和奴隶)也纷纷获得参军资格,增加了兵源,但导致战车的严重不足,于是各国军队一乘的兵力由原来的25人扩充到75人,而楚国更是扩充到100人。但往上的编制就比较混乱,比如楚国一卒的兵力,与中原各国不同,甚至达到30辆战车3000人的兵力,而晋国一军的兵力甚至达到十万人。到了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变法,比如秦国的军队编制就改成部曲制,即五人为一伍,指挥官为伍长。两伍为一什,指挥官为什长。五什为一屯,设屯长。两屯为一百,设百将。五百人设五百主统之。两五百主上面设千人统之。千人以上为曲,设曲军候指挥。曲之上为部,设都尉统之。都尉之上为裨将军、大将军、上将军。后来取消千人,由曲军候指挥几个五百主。到了汉朝时,军队编制又发生改变,即五人为一伍,两伍为一什,五什为一队,设队率统之。两队到五队为一屯,设屯长,一屯的兵力为100人到250人之间。五屯为一曲,设曲军候统之。五曲为一部,改都尉为校尉,由校尉统之。但在校尉和曲军候之间设有军司马,作为校尉的副手,但如果一部兵力不足,往往设别部司马一人统军,而不设校尉。同时改各郡的郡尉为都尉,官位在校尉和军司马之间,往往会指挥数个别部司马。部之上设中郎将,指挥各部校尉。中郎将之上为偏将军和杂号将军,如徐晃的横野将军等。杂号将军之上为重号将军,如前后左右将军和卫、车骑、骠骑将军,再之上为大将军。

伍长管5人
什长管20人
伯长(百夫长)管100人
千夫长管1000人
校尉是中级将领地位仅次于将军
这些都是实战中基本作战单位,便于战场指挥的。与现代的班排连长什么的对应
百户千户万户在各个朝代都有不同

中国古代的军人职位划分和管辖人数会随着时代和朝代的更替而有所变化,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职位和其大致的管辖范围:
1. 伍长:伍长是军队中最基层的军官,负责带领五个士兵。在汉朝时,每个伍长管辖五个士兵,负责日常训练和战斗。
2. 什长:在汉朝时,每个什长管辖十个士兵,负责组织和指挥他们进行战斗。
3. 伯长:在汉朝时,每个伯长管辖一百个士兵,是军队中的中低级军官。
4. 校尉:校尉是军队中的中级将领,汉朝时每个校尉管辖一千个士兵。
5. 将军:将军是军队中的高级将领,其管辖的士兵人数会有所不同,根据历史时期和具体情况而异。
6. 万户侯:在明朝时,设立了卫所制度,每个卫所分为十个千户所,每个千户所分为十个百户所,而每个百户所分为两个五十户所,每个五十户所分为两个二十五户所,每个二十五户所分为两个十户所,每个十户所分为两个五户所,而每个五户所分为两个总旗,每个总旗分为五个小旗,每个小旗分为十个人。这样,一个千户所管辖的一千户人家就成为了一个军事单位,每个万户侯管辖的十个千户所的总兵力达到了1万人左右。
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是一些常见的职位和其大致的管辖范围,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军队组织方式可能会有所不同。

  • 伍长,什长,伯长,校尉等,中国古代军人职位怎么分的?管辖多少人?和后来...
    答:军衔一词是民国时期引进的,中国古代军人职位的划分历朝历代都有差别。比较有系统的是秦朝,但秦朝也只是军功爵位制。 详细如下: 秦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从低到高”:1公士,2上造,3簪枭,4不更,5大夫,6官大夫,7公大夫,8公乘,9五大夫,10左庶长,11右庶长,12左更,13中更,14右更,15少上造,16大上造,17驷车...
  • 古代打仗军中有哪些官职
    答:一般包括:都尉 校尉 中郎将 裨将军 偏将军 卫将军 车骑将军 骠骑将军 大将军 大司马 天下兵马大都督
  • 军营里有哪些官职 是做什么的
    答:伍长:军中最低层军官,无官秩,管理五名士兵,作战中以五人为基本作战单位,可发挥军队作战的最大战斗力。什长:二十人为什长。伯长:掌管百人为伯长。校尉:校尉为部队长之意。战国末当已有此官。秦为中级军官。到西汉分有八校尉:八校尉具体分工如下,城门校尉:掌京师城门屯兵,有司马、十二城门侯。
  • 三国中,分伍长、什长、伯长、都伯、都尉、牙门将等等职位,那么它们是怎 ...
    答:伍长:中国古代军队中的低级军官,古代军制,五人为伍,伍设伍长,伍也是古代军队中最低层的军官。什长:十人为什,什设什长。伯长:古代军中统率百人的卒长。都伯:三国军事职官名。约相当于五百夫长。于禁曾任此职。都尉:三国时都尉名号甚多,如建忠都尉、扬武都尉等,职位次于五品杂号将军(偏将军...
  • 古代伍长什长
    答:伍长:中国古代军队中的低级军官,古代军制,五人为伍,伍设伍长,伍也是古代军队中最低层的军官。什长:十人为什,什设什长。伯长:古代军中统率百人的卒长。都伯:三国魏军事职官名。约相当于百夫长。于禁曾任此职。都尉:三国时都尉名号甚多,如建忠都尉、扬武都尉等,均系武官,职位次于将军。牙...
  • 三国中,分伍长、什长、伯长、都伯、都尉、牙门将等等职位,那么它们是怎 ...
    答:一、三国中的各职位排列如下:伍长<什长<伯长=都伯<都尉<牙门将。二、知识拓展:三国武将官职一览 武将官职【一品】大将军上柱国:荣誉职位无特权无职权卫将军:属于加官从一品官职一国只有一个大都督:同上大司马:同上【二品】骠骑将军车骑将军虎翼将军龙骧将军中军将军【三品】前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后...
  • 三国是伍长是什麼军职
    答:伍长管5人 什长管20人 伯长(百夫长)管100人 千夫长管1000人 校尉是中级将领地位仅次于将军 这些都是实战中基本作战单位,便于战场指挥的。与现代的班排连长什么的对应 百户千户万户在各个朝代都有不同---上述资料仅供参考
  • 问一下,由伍长直接升至偏将军可能么?
    答:不可能,古代沾上将军这两个字就必然不是普通阶层,从伍长一步到将军?差不多相当于从班长一下升到军长,除非你顶头上司是个绝世昏君,否则必然不可能。
  • 三国时的伍长相当于现在的部队里班长,但是什长,伯长又是什么概念,相当...
    答:不是光三国时代,而是古代的军编多是这样的。五人为一伍长,十人为什长,百人为百夫长,五百人为小都统,一千人为大都统.三千人为正,偏将,五千人为正偏牙将,一万人设正副将军。伯长是对 百夫长的另外一种叫法。 《墨子·号令》:“大将使人行,守操信符。信不合,及号不相应者,伯长以上辄止...
  • 军公爵制度(战国)?
    答:先从单兵开始,尔后逐级台于伍长、什长、伯长、兵尉、裨将、大将,以全军大操练、大演习为最高训练层次。训练好的有赏,反之受罚。此外,各国还开展射箭、剑道、角力(亦称角抵,即摔按>、蹴鞠 (踢实心皮球)、举鼎、投石、超距(跳跃)等军事体育活动,以训练足之力和拼搏技巧。兵器管理、后勤保障制度战国时期,青铜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