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心理健康观?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15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怎样关爱学生?

热爱学生是每一位教师最起码的道德要求,而实际上我们的教师很难做到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因为有的学生似乎永远没有出息,无论你怎样批评教育都照样我行我素;有的学生的智商似乎真的偏低,不管你如何苦口婆心的辅导帮助,他们依然是成绩单上的最后几名;有些学生似乎永远是品质恶劣的学生,他们自上小学起便是班里的捣蛋鬼,老师们的眼中钉。而这些学生也有自己的小天地,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他们排斥所有的老师,故意制造恶作剧,惹老师生气。面对这些学生,老师们逐渐丧失了所有的耐心和信心,对他们采取各种惩罚手段:体罚、变相体罚、心罚。有的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狠狠的讽刺、挖苦他们,一点点的挖掉他们仅存的那点尊严和自信,甚至组织全班同学来冷落他,让他没有朋友,没有关爱,没有温暖……

耳闻目睹了许多类似的教育事实,让我非常震惊,这些孩子真的不可救药了吗?这些教师是真的爱自己的学生吗?

也许,这些教师出发点是好的,他们“恨铁不成钢”,希望在自己的教鞭下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人才,于是“宁给好心,不给好脸”。岂不知,这样做侮辱了学生的人格,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这种爱,是一种无视人格尊严和人格平等的爱,是一种畸形的爱。那么,如何做到真正的爱每一个学生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一、公正的爱每一个学生。

曾经读过这样一篇文章《坐在最后一排》,文中的主人公叫乔小叶,她的个子很矮,却被安排在最后一排,原因是她的学习成绩不好,没有资格坐在前排或中间位置,那是优等生的专有位置。乔小叶认为自己又丑又笨,没有人喜欢和她交往,她总是躲在不被人注意的角落里,逐渐形成了孤僻的性格,开始自暴自弃。可是幸运的是,一位姓白的语文老师改变了她的命运,在一次语文自习课上,这位老师及时表扬了她,从此唤起了这个孩子的自信心,她开始努力,并在一次小测验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这世界上有最后一排座位,但不会有永远坐在最后一排的人”,当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心里一颤,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是不是所有的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公正无私的?因权势而爱,因门第而爱,因金钱而爱,因获得自己的私利而爱,相互利用的爱是不是在我们的教师当中存在着?对于那些差生、后进生,我们是不是给予了他们与优等生同样的爱?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纯洁的、公正的,不能有半点的虚情假意和矫揉造作。特别是对那些差生教师更应该多关心他们,因为他们受到的斥责、冷遇比较多,亲近他们的同学也很少,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更渴望得到老师的爱护,得到别人的重视。教师应该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创造一些表扬他们的机会,多给他们一些温暖,或许,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温暖的话语能激起他们的信心,成为他们前进的起点。能公正的爱每一个学生是教师心灵美的表现,是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的表现。在教师面前,每一个学生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教师对所有的学生应一视同仁,让每一个学生都沐浴在师爱的阳光之下。

二、要学会宽容学生

在我所教的学生中,有一个叫杨磊的男生,是后来转学来的,可以说,在他身上,找不到一点优点,对学习马马虎虎,在班里更是横行霸道,一般任课老师对他不闻不问,只要不影响自己上课就行,一开始,我也本着这样的态度,可是,杨磊并不因为我的不理睬而在课堂上遵守纪律,我们终于闹僵了,有好几次,因为他,我非常生气批评他,看着我生气了,他非但不害怕,反而洋洋自得,这更让我火上浇油,我俩几乎是成了仇人。就这样过了很久,假期里的一天,我和一位同学逛街,杨磊从正面走过来,我们几乎是同时怔了一下,在我还没有明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时,杨磊喊了一声“李老师好”,而后,对我很自然的笑了笑,走开了。我呆呆的站在原地,有一种想流泪的冲动,那一刻,我觉得自己的心胸是那么狭窄,还不如一个小的孩子。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和杨磊相处得很快乐,我再也没有因为学生的过错而发过火,因为,在我的学生身上,我发现了一种宽容的美德。在生活中,两人发生争执的时候,如果我们能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进行一下换位思考,或许人与人之间就不会存在如此多的矛盾和摩擦。具有宽阔的胸襟是人的美德,这一点对于教师而言,则更重要。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群孩子,不斤斤计较他们的过错,更不能和自己的学生斗气,如果老师能宽容他们,能唤回学生内心深处善良的本性,学生会更快的改正错误,另外,教师的这种宽容的美德也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

三、既要教书更要育人

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更要注意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情绪变化,因为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他们的心理还不成熟,极易波动,容易沾染一些不良的社会习气,教师是他们人生的指路人,要做好正确的引导。随着我国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学生生活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好,他们几乎没有经受过挫折,感情非常脆弱,缺乏心理承受能力。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自杀现象屡见不鲜,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学生的心理素质越来越差。另外,他们生活在一个完全给予的时代,只懂得索取,不知道奉献,面对家长的无私给予,老师的默默奉献,他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曾经指出体验和表达感激的能力是情感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与此相应,他认为忘恩负义是情感病态的明显标志。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的重视孩子思想教育的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是啊,如果现在的孩子不懂的回报,只知道一味的索取,那我们的社会还怎样向前发展!合格的人才,不仅是指具有高深的文化知识,更要具有高尚的思想品质,这就要求教师及时排除学生心中的烦恼,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精神,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多关心学生的精神状况,努力完成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塑造,为祖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四、调控自己的情绪,做好学生的表率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这个职业是神圣的,有很多学生把将来当一名教师作为自己的理想职业,他们崇拜自己的老师,关注自己老师的言行举止,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对教师的行为做出评判。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当学生问我们问题时,我们答错了,或者是不会,学生就会露出惊愕的表情,“老师也有不会的问题吗?”是啊,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是永远也难不倒的,因此,教师应该在学生面前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维护在学生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做好学生的表率,不能把自己的情绪变化迁怒于学生。有的教师在自己心情好,工作顺利时,就对学生和蔼可亲;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或者自己心境不佳,情绪低落时,就把不愉快的情绪发泄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自己的出气筒。这种对学生忽冷忽热的态度伤害了学生的自尊,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生的尊敬和信任。教师要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做到不把情绪带进课堂,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都要努力使自己微笑着面对学生,始终对学生热情、耐心,这样做也体现了一个人民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对学生的高度责任感。调查表明,学生更喜欢那些能带病坚持上课,能克制自己的情绪,意志坚强的老师,如果老师做的还不如学生,就会对老师不信任,因为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伟大而高尚的,他们甚至认为老师就应该是完人,圣人,没有缺点,从不犯错误,学生的这种认识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努力完善自我,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成为学生的榜样。

我个人的体会是:
第一 时刻提醒自己是一位”教师“,我要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特别是“传道”二字。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既为人师,心理上就应该“高人一等”,注意自己的行为,为人师表。心理有傲气,行为有雅气,作风有正气。
第二 须知“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人无完人。所以要在业务上,学识上,道德修养上要做到老学到老。有个 三人行必有我师 的学生心理。这是自认低一等“的心理。尊敬他人,以人为师,以人为镜。人上有人,学无止境,甚至要向自己的学生学习。
第三 众口难调,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有好有坏,不可能各个学生都说你好。对各方面的不同意见,甚至是不公正的意见 要有心理准备,多从正面想自己的问题,学会沉稳、冷静,加强心理的耐寒、耐热、抗风能力。妥善化解矛盾,常怀宽容、大度之心,这或可称为“菩萨”的心理吧。
总的来说,作为教育工作者 既要有 教师之心理,还要有学生之心理,更要有“菩萨”之心理。这三种心理,您能接受吗?

1、爱岗敬业,悦纳现实。
工作是人获得成就感和成功感的重要途径,是人的理想与现实环境有效接触的重要途径,可以使人排除无关干扰,热爱工作。全神贯注工作的人烦恼少,脸上的表扬也相对轻松,这便是“工作着是美丽的”,也可以这么说是“工作着,心理健康着”。对现实要乐观,对生活要充满希望,相信明天会更好。如果总是对现实不满,或埋怨或憎恨或恐惧,那就是心理痛苦的根源。
2、善于交往,悦纳他人。
关注他人优点的途径就是多与他人沟通,并学会与他人沟通,只有在人际沟通中才会发现彼此的优点,包容他人的失误。与吸收优点相比,包容他人的过失更能使自己逐渐变得博大,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3、自知自尊,悦纳自己。
欣赏自己的长处,由此而喜欢自己,接受自己,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相信自己的能力,就是信任自己。喜爱自己是自尊,相信自己就是自信,自尊与自信是接受自己的前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支柱。同时也要接受自己的缺憾,这是对自己全面的了解。要学会认识一个符合事实真相的、真实的自我,而不是虚幻中完美的自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真实的自我是基本悦纳,能够接受一个不完美的自己,不去苛求,而是克服缺憾,向完美的目标挺进。
4、学会角色互换,掌握沟通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使人心境开朗,精神振奋,舒缓压力。教师的工作特点决定了自己的多重角色,工作需要各种关系配合才能发挥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工作中,要学会与领导、同事、学生及家长进行沟通,从大局出发,学会宽容与理解,从促进学生成长和学校发展的角度出发,以便建立团结合作、互帮互助、互相促进的关系;在生活中,要加强与家人朋友的沟通与联系,多让身边的人了解自己,争取尽可能多的理解与支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网。
5、教师应培养休闲观念,调剂紧张生活。
为了保持良好的心态,教师要注重自己的个性修养,培养广泛的爱好,修身养性,形成完美的人格。如课余听听音乐,读两篇美文,参加一些体育活动等。在这些趣味盎然的活动中,心理可得到最好的放松和最好的净化。一旦产生心理问题或心理危机,教师应主动向他人或心理咨询机构寻求帮助,使心理问题及时得到解决,从而摆脱心理困惑,解除心理危机。
如果全社会都来关心与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那么建设一支高水平、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将大有希望。



首先将学生当做同事来看待,他们会如一面镜子一样照着自己;内心里要坚信从来没有对错之分,每一个答案在特定的条件下都有可能成立。

要有不折不挠的精神和认头的思维.

平和 宽容

  • 教师如何树立个人的形象?
    答: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教师不只是“教书匠”,更是学生学会做人的引领者;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不只是教育工作者,还应该是教育规律的研究者。其次,要树立正确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的个体,是可以塑造的人,他们是具有独立的思想、观点的人,是学习的主体和责权的主体...
  • 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
    答:3、学生是责权主体。【教育意义】教师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 教师怎样才能爱岗敬业
    答:1、要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思想 爱岗敬业的精神,实际上就是为学生服务精神的具体体现。教育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并不是什么技巧的问题,而是一个爱心问题。在爱心的前提下,对学生实施教育,学生才乐意接受,教育才能获得成功。2、要忠于职守 要求在职教师坚守岗位,尽心竭力。无论遇到任何困难,都要...
  • 浅谈如何立德树人做一名合格高校教师
    答:立德树人,首先要立“师德”。“师德”是教师素质的灵魂,即“师魂”。它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但“师德”作为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却不是一般的职业道德,教师劳动的示范性与创造性特点决定了...
  • 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这也是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为人师者应该追求什 ...
    答: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这也是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为人师者应该追求什么如下:1、爱国守法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2、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的...
  •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应树立怎样的儿童教育观
    答:我觉得幼儿教师应以下儿童观和教育观: 1.树立儿童权利观和民主平等的师生观 幼儿是人,与成人一样,具有生存、发展、生活和受教育的权利,享有与成人一样独立的人格和尊严。幼儿作为人的尊严、人格和基本权利是神圣的,受法律保护的。社会有责任保护儿童权利的实现。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幼儿是平等的,...
  • 老师是学生在学习生涯中接触最多的,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榜样给学生?
    答:一、勤于学习,坚持思考,专心研究功课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勤于思考课本知识研究书本题目的出题意义,立场思考,因为这样对于我们教育学生是非常有好处的。学生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学习,而老师是学生在学习中的引导者,老师如果以身作则勤于学习、坚持思考、专心研究功课,那么在上课时间里,学生...
  • 当代教师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教育理念?
    答:当代教师应树立以下教育理念:(1)树立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2)树立以学生为本位,尊重主体性、承认差异性、关注发展性、鼓励创造性的学生观;(3)树立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终身教育理念;(4)树立主体性、公平性、效益性相结合的教育过程观。
  • 幼教工作者应树立怎样的儿童教育观,以
    答:一、树立良好的观念 观念是教师的灵魂,它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进而影响着幼儿的学习和长远发展。(一)、树立正确儿童观 1、儿童是独立存在的人。儿童的各项合法权益、儿童的人格和基本需求要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满足。儿童和成人一样,是享有独立人格的个体,他们的需求应受到尊重并得到满足。儿童的...
  • 作为教师应如何教书育人?
    答:教师从事的是光辉而神圣的事业,在推进社会进步和提高民族素质的伟大事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们应该全身心地投入,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与时俱进,锐意改革,更新教育观念,为学生的持续发展、为社会发展而努力、自觉、主动工作。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人们的道德观念及价值取向发生深刻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