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的由来是什么?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9
三伏的来历及时间

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伏”,乃是藏阴气于炽热之中的意思,具有警示作用。庚,在天干中排列第七,在与五行搭配中属金。金怕火,在数伏天气中逐日消减,因此古人以庚日来计“伏”。
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按阳历计算则出现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此时我国大部地区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
初伏和末伏固定是10天,中伏是不固定的,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所以,三伏有些年份是30天,有些年份是40天。

三伏的由来

每年夏日的7月中旬至8月中旬,是我国独有的“三伏”节气,并都印在我国的日历上。

我国从公元前776年至今,流行“干支纪日法”,即是把天干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各取一个字结合而得甲子、乙丑、丙寅……等六十组的不同名称来记日子,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秦汉时盛行“五行生克”的唯心说法,认为最热的夏天日子属火,而庚属金,火克金(金怕火烧融),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于是就规定从夏至日(阳历6月21日或22日)后第三庚日为初伏(有十天),第四庚日为中伏(有的年是十天,有的年是二十天),立秋(阳历8月7日或8日)后第一庚日为三伏,有十天。这样,三伏就有固定的日期了。按照这种规定,可以算出伏天在阳历的7月中旬至8月中旬。

伏天之所以酷热,从日地关系上看,自春分日开始到夏天,太阳从直射赤道逐渐变为直射北回归线。夏至这天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这一天北半球地面接受的太阳热量最多而散热最少。但一年中最热的日子并不是夏至,而是夏至后的伏天,特别是中伏和三伏天。

伏天的说法据说历史相当久远,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秦国,《史记·秦纪六》中云:“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唐人张守节曰:“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古代伏天时跟其他节令一样,民间传承着很多食俗。

“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
俗话说“热在三伏”。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三个连续时段。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始日,第四个庚日为中伏始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始日,每伏1天,但有些年份中伏为2天,比如25年。一般说来,“三伏天”中又以“中伏”的平均气温最高。

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按阳历计算则出现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此时我国大部地区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

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7月7日节气是小暑,古籍《群芳谱》中说:“暑期之此尚未极也。”因为小暑过后,全年最热的三伏就到了。伏天是雨水集中,全年最热的日子,又是阴起阳降的时候。

《汉书?郊祀志注》中说:“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夏至这天白昼长,太阳角度最高,但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夏至后日照时间一天比一天少了,气温却一天比一天持续升高,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的时候开始入伏,俗话说:“小暑大暑紧相连,气温升高热炎炎”。这段时间叫数伏天。

“伏”,乃是藏阴气于炽热之中的意思,具有警示作用。庚,在天干中排列第七,在与五行搭配中属金。金怕火,在数伏天气中逐日消减,因此古人以庚日来计“伏”。

入伏以后,暴雨易形成洪水,称为“伏汛”。农谚说:“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福雨淋淋农民喜,小暑防洪别忘记”。因此,数伏天气既要防暑,又要防汛。我国用10个天干和12个地支相互搭配,60天为一周期的纪日方法,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了,

伏天的说法据说历史相当久远,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秦国,《史记?秦纪六》中说:“秦德公二年初伏。”唐人张守节说:“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古代伏天时跟其他节令一样,民间传承着很多食俗。

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小暑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缺乏,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立秋之间,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三伏天】
三伏天,是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中的暑邪。
可以这样理解:“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称之为“伏”,是因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内。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中下旬。



  • 三伏天的由来是什么?
    答:“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三伏天是全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汉代学者刘熙在《释名》中记载:“三伏者,庚金伏于夏火之下。金畏火,故曰伏。”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中也说:“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
  • “伏天”起源于秦汉时期,初伏、中伏、末伏都是指哪几天?
    答:“伏天”这个词的确由来已久,在秦汉时期的典籍中就已经出现了,而汉代阴阳五行的盛行,更是为其赋予了更加深刻的含义,那么其中的初伏、中伏、末伏都是指那几天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一)三伏天是指什么 在《艺文类聚 ·岁时伏》当中引用《历忌释》这样说道:“伏者何也,金气伏藏之日也。
  • 2021年三伏天的由来介绍是什么 饮食养生注意事项
    答:在民间当中, 三伏天 是一个比较热的阶段,而人们说起三伏天的时候还是会有陌生的地方,那么2021年三伏天的由来介绍是什么呢?三天饮食 养生 注意事项是什么呢?接下去就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和分析吧!2021年三伏天的由来介绍是什么 三伏天是指出现在 小暑 与 处暑 之间的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
  • 三伏天的意思解释
    答:三伏天的意思解释如下:三伏天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气,指的是夏季中的三个阶段,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按照农历计算,初伏通常从立夏后的第11天开始,中伏从立夏后的第21天开始,末伏从立夏后的第31天开始。所以,三伏天一般出现在公历的7月中旬到8月中旬之间。三伏天是中国一些地区使用的一个气候现象...
  • 伏日假的由来与风俗
    答:尽管差了几百年,却都说伏日起源于秦,伏日的起源非常的早。俗话说“热在三伏”,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古书上解释:“伏者,隐伏避盛暑也。”也就是说伏是隐伏避开酷暑。隐伏是什么意思?“隐伏”说得通俗一下,就是趴下,不动。天气这么热,趴着不动倒是一个办法。什么时候入伏 《岁华...
  • 头伏种什么二伏种什么三伏种什么
    答:所以,在以前如果地里种不了庄稼,家里人又等着生活吃饭的话,那就在头伏的时候种植一些萝卜,如果头伏种不了萝卜,那就二伏种一些菜,再不行的话,就三伏的时候,种植一些荞麦。根据作物的生长条件和环境进行种植。三伏天的由来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
  • 三伏天从什么时候开始
    答: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0个节气,时间点在每年公历6月21日—22日之间。这一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夏至后不久,便是伏天。三伏天的饮食文化:俗言道:“寒有三九,热有三伏。”每逢三伏,古人一方面以清凉饮料避暑,另一方面又举行相应的风俗活动,如“饮酒避恶”等。久...
  • 2023年哪天出伏时间表
    答:伏天不是一个节气,但是它比节气还能让人熟记,那就是“热在三伏”,对于伏天,人们普遍感觉是潮湿闷热,风里裹着的都是热浪,阳光照射的地面发白,此时大地就像一个大蒸笼,若是逆着阳光平行望,空气中隐隐约约有氤氲气体蒸腾,所以伏天是不讨人的喜欢的一段时光。三伏天的由来 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
  • 2023年三伏天是从几月开始的
    答:如何防范三伏天中暑 在三伏天的高温天气,我们需要注意及时给身体补充水分,饮食上要注意清淡易消化,不要过量食用辛辣油腻的食品。此外,要尽量避免在高温时段外出,避免过度劳作和剧烈运动。如果不慎中暑,应立即到阴凉处静卧并给予足够的水分和食物供给,必要时及时就医。三伏天的由来 三伏天的习俗最早可以...
  • 人们所称的“三伏”出现在农历的几月呢?
    答: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每年三伏天出现在公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所谓“热在三伏”,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它的日期是由节气日期和干支纪日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我国传统的推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