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门立雪、入木三分的原意和本意各是什么?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30
程门立雪和入木三分这两个成语讲的都是勤学苦练的故事对吗

  不对。程门立雪讲的是学生尊师的故事。

  1、程门立雪
  chéng mén lì xuě
  【解释】旧指学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师。

  【出处】《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云。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结构】偏正式成语

  【用法】偏正式;则谓语;比喻尊师重教

  【近义词】尊师重教

  【例句】刘心武《钟鼓楼》第二章:“他还不惜自费去了趟上海,以‘程门立雪’的虔诚,感动了高龄的俞振飞。”

  2、入木三分
  rù mù sān fēn
  【解释】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出处】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结构】偏正式。

  【用法】用作褒义。称颂别人或评论深刻的用语。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补语。

  【正音】三;不能读作“shān”。

  【辨形】入;不能写作“人”。

  【近义词】力透纸背、铁画银钩

  【反义词】略见一斑

  【例句】鲁迅的一些杂文~地揭示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嘴脸。

有网友碰到过这样的胸有成竹,程门立雪,入木三分,的主人公各是谁?,问题详细内容为:请注意不要打错字。...请注意不要打错字。展开,我搜你通过互联网收集了相关的一些解决方案,希望对有过相同或者相似问题的网友提供帮助,具体如下:
解决方案1:
胸有成竹(文同)程门立雪(杨时和游酐)入木三分(王羲之)
解决方案2:
晁补之杨时王羲之

程门立雪
【解释】:原意:指学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师。
【出自】:《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云。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入木三分
【解释】: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原意: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出自】: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程门立雪:宋代杨时在下雪天拜访著名学者程颐,程颐瞋目而坐,杨时不敢惊动,在旁站里等待。程颐醒来,门前积雪已经一尺深了。后来“程门立雪”形容尊师重道,恭敬受教。
入木三分:相传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刻字的人发现墨汁透入木板有三分深。后用来形容书法有力,也用来比喻议论、见解深刻!

程门立雪
【字词解释】程:程颐。
  【成语性质】褒义词
  【成语用法】偏正式;作谓语。比喻尊师重教,诚恳求学。
  【近义词】 尊师重教、程门度(音读duó)雪、立学求道
成语故事
原文
  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2)文,稍长,潜
心(9)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3)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3)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4),时与游酢侍立(5)不去(6),颐既觉(7),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德望日重,四方之士不远千里从之游,号曰龟山先生。
注释
  1.选自《宋史·杨时传》。2.属(zhǔ):撰写。3.见:拜见。4.瞑坐:打瞌睡。5.侍立:恭敬地站在一旁。6。去:离开。7.颐既觉:程颐已经睡醒。既:大概。8.看见 9.用心专而深
译文
  杨时,字中立,是剑南将乐人。小的时候就异常聪颖,善写文章。年纪稍大一点后,专心研究经史书籍。宋熙宁九年进士及第,当时,河南人程颢和弟弟程颐在熙宁、元丰年间讲授孔子和孟子的学术精要(即理学),河南洛阳这些地方的学者都去拜他们为师,杨时被调去做官他都没有去,在颍昌以拜师礼节拜程颢为师,师生相处得很好。杨时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说:“我的学说将向南方传播了。”又过了四年程颢去世了,杨时听说以后,在卧室设了程颢的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讣告同学的人。程颢死以后,又到洛阳拜见程颐,这时杨时大概四十岁了。一天拜见程颐,程颐正闭着眼睛坐着,杨时与同学游酢(音zuò)就侍立在门外没有离开,程颐已经睡醒的时候,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杨时的德行和威望一日比一日高,四方之人士不远千里与之相交游,其号为龟山先生。
故事来源  “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家喻户晓。它出自宋代著名理学家将乐县人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倍受欢迎。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程门立雪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立雪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入木三分
成语资料  【读 音】rù mù sān fēn

  【主人公】书法家王羲之

  【释 义】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三分等于1厘米) 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用 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补语;含褒义。

  【近义词】力透纸背、铁画银钩
  【反义词】略见一斑
  【同韵词】略迹论心、九五之尊、敬布腹心、一挥千金、击玉敲金、一夜夫妻百日恩、石火光阴

  【对 联】隔靴搔痒赞何益,入木三分骂亦精。

  【歇后语】锤子打钉子——入木三分;啄木鸟啄树——入木三分

  【年代】古代

  【灯谜】八十八

  【日文】笔力(ひつりょく)が雄劲(ゆうけい),または议论(ぎろん)が深刻(しんこく)なことを形容(けいよう)する

  【法文】dessintracéd'untraitferme<jugementàpointcrucial>

  【成语故事】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7岁时开始练习书法,他练字十分刻苦,经常在水池边练字,池水都染黑了。33岁时写《兰亭集序》,37岁写《黄庭经》,后来因更换写字的木板,工匠发现王羲之笔力强劲,字迹已透入木板三分深。

  【成语示例】我们读这首诗,尤其有一种入木三分、痛快淋漓的感受。
成语出处  唐朝·张怀瓘《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诗句:写人写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郭沫若评价《聊斋志异》
成语典故  王羲之字逸少,晋朝时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书法家之一,因为他曾经做过右军将军,所以后人又称他为王右军。

  王羲之的字写得这样好,固然与他的天资有关系,但最重要的还是由于他的刻苦练习。他为了把字练好,无论休息还是走路、心里总是想着字体的结构,揣摩着字的架子和气势,而且不停地用手指头在衣襟上划着。所以时间久了,连身上的衣服也划破了。

  他曾经在池塘边练习写字,每次写完,就在池塘里洗涤笔砚。时间一久,整个池塘的水都变黑了。由此可以知,他在练习书法上所下工夫之深了。

  据说他很爱鹅,平时常常望着在河里戏水的鹅发呆,后来竟然从鹅的动作中领悟出运笔的原理,而对他的书法技艺大有助益。

  有一次,他到一个道观去玩,看到一群鹅非常可爱,便要求道士卖给他。观里的道士早就钦慕他的书法,便请他写部《黄庭经》作为交换。王羲之实在太喜欢那些鹅了,便同意了。于是王羲之给观里写了部《黄庭经》,道士便把那些鹅都送给了他。

  还有一次,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时非常惊奇,王羲之写的字,笔力竟然渗入木头三分多。他赞叹地说:“右军将军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

  王羲之(公元303-公元361年,另说公元303-公元379、公元307-公元365、公元321-公元379年),字逸少,东晋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他出身于名门。

程门立雪原指求学心切及尊敬师长,恭敬求教。入木三分本指书法笔力苍劲有力,后比喻见解深刻。

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尊敬老师,诚恳求学。

【典源】《宋史.杨时传》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译文】 杨时到洛阳求见程颐。杨时大概当时有四十岁了。一天拜见程颐的时候,程颐偶尔坐着打瞌睡。杨时与游酢站在门外等着没有离开。等到程颐醒后,门外积雪已经一尺多厚了。
【理解】 程颢、程颐兄弟俩是北宋大儒,理学的主要奠基者,世称“二程”,也就是后世所言“程朱李学”的创始人。他们建立了以“天理”为核心的唯心主义理学体系,对我国古代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受到了后世历代封建王朝的尊崇,成为宋代以后具有统治地位的思想。

杨时(1053-1135年),是福建将乐县人,熙宁九年(1076年)中进士第。为了丰富自已的学问,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程颢死,又到洛阳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相信程先生当时是在假寐考验二人,而杨进士也的确是个诚敬君子,虽然年纪不轻,在社会上也是有一定的地位的人,能够如此谦虚恭谨,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确实令人感动。后来杨时也的确学到了程门精粹,时人称为“程学正宗”。著有《龟山集》及《二程粹言》等,后世尊为龟山先生。

这个故事现在读起来感觉挺温馨的,呵呵。老程同志的确够拽,当然他也有拽的本钱。真正有本事的人大概都比较骄傲吧,选导师的时候一定要跟定大牛,这是我复习成语的第一感受。

杨进士当然是好学不倦的代表。进士大概相当于现在的硕士了吧,要想取得博士学位可真不容易呀,特别是作为高龄考生,要接受比应届生更严格的审察,还好面试效果不错。只要能讨到真经,这些代价都是值得的。从老程这里毕业,立马就能升任硕导了,呵呵。

北宋是一个特别尊崇知识分子的朝代,想想哪些文人雅士的流风余韵,仿佛就在眼前一样,凭生许多感慨。
还有一个关于气候的小情况,那时候中原居然能下一尺的雪,真是够惊人的了。

入木三分

解 释 :形容书法笔力苍劲有力。比喻分析问题见解很深刻。

出 处 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原意就是形容书法笔力苍劲有力

  • 程门立雪、入木三分的原意和本意各是什么?
    答:【解释】:原意:指学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师。【出自】:《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云。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入木三分 【解释】: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原意: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
  • 三个成语故事寓意及出自什么?
    答:程门立雪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指尊敬师长。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成语出自《宋史·杨时传》:“至是,游酢、杨时见程颐于洛(今洛阳),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游酢(音zuò)与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闻鸡起舞 闻鸡起舞,原意为听到鸡啼就起来舞剑...
  • 水滴石穿.大公无私.程门立雪.入木三分.响鹤行云.竭泽而渔.舍本逐末...
    答:入木三分:形容书法笔力苍劲有力。比喻分析问题见解很深刻。 典故: 王羲之字逸少,晋朝时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他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书法家,因为他曾经做过右军将军,所以后人又称他为王右军。 王羲之的书法,可以称得上冠绝古今,他的字秀丽中透着苍劲,柔和中带着刚强,后代的许多书法家,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他的。...
  • 程门立雪和入木三分这两个成语讲的都是勤学苦练的故事对吗
    答:【用法】偏正式;则谓语;比喻尊师重教 【近义词】尊师重教 【例句】刘心武《钟鼓楼》第二章:“他还不惜自费去了趟上海,以‘程门立雪’的虔诚,感动了高龄的俞振飞。”2、入木三分 rù mù sān fēn 【解释】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
  • 小学人教版语文园地《成语故事》(不是日积月累里的)
    答:程门立雪: 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比喻尊敬师长。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入木三分: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竭泽而渔:掏干了水塘捉鱼。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也形容反动派对人民...
  • 入木三分、负荆请罪、程门立雪、闻鸡起舞、完璧归赵,这些成语是关于那个...
    答:入木三分王羲之的书法。负荆请罪战国时代赵国廉颇、蔺相如的故事。程门立雪【典 故】杨时见程颐在洛阳,虽然自己已经四十岁了,但还是想学习,就去见程颐.见到的时候,他刚好在坐着打瞌睡.于是,杨时和一同前来的游酢一直站在那等.程颐醒来时,门外的雪已经下了一尺厚了!闻鸡起舞祖逖和刘琨的故事。
  • 一、写出下列成语的意思。
    答:程门立雪,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比喻尊敬师长。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入木三分,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闻鸡起舞: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刻舟求剑,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
  • 程门立雪,负荆请罪,入木三分,买椟还珠是不是历史故事?
    答:“程门立雪,负荆请罪,入木三分,买椟还珠”属于历史故事,其中“程门立雪”讲的是杨时和程颐的故事,“负荆请罪”讲的是赵国蔺相如和廉颇的故事。
  • 与程有关的成语典故?
    答:“程门立雪”的原意是说:冒着大雪在程颐门前站着。用来形容尊敬老师,虔诚求教。 程颐,字正叔,又称伊川先生。他与兄长程颢都是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被世人称为二程。他们出身于官宦世家。兄长程颢字伯淳,长期居住洛阳聚徒讲学;程颐前后从事讲学和著书达30余年。二程思想各有侧重,程颢著有《定性书》、《识仁...
  • 出自历史典故的成语(成语名,主人公,具体典故)
    答:5、三令五申(孙武)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