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怎么保护绿色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14
我们应该怎样绿色环保

1.以节能方式出行200公里
骑自行车或步行代替驾车出行100公里,可以节油约9升;坐公交车代替自驾车出行100公里,可省油5/6。按以上方式节能出行200公里,每人可以减少汽油消耗16.7升,相应减排二氧化碳36.8千克。
2.用布袋取代塑料袋
尽管少生产1个塑料袋只能节能约0.04克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0.1克,但由于塑料袋日常用量极大,如果全国减少10%的塑料袋使用量,那么每年可以节能约1.2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3.1万吨。
3.不使用一次性筷子
我国是人口大国,广泛使用一次性筷子会大量消耗林业资源。如果全国减少10%的一次性筷子使用量,那么每年可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0.3万吨。
4.垃圾分类处理
家庭垃圾一般可分为四大类: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垃圾分类的好处是减少占地、减少环境污染、变废为宝,具有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的效益。
5.使用节水龙头
使用感应节水龙头可比手动水龙头节水30%左右,每户每年可因此节能9.6千克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24.8千克。如果全国每年200万户家庭更换水龙头时都选用节水龙头,那么可节能2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5万吨。
6.用盆接水洗菜
用盆接水洗菜代替直接冲洗,每户每年约可节水 1.64吨,同时减少等量污水排放,相应减排二氧化碳0.74千克。如果全国1.8亿户城镇家庭都这么做,那么每年可节能5.1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3.4万吨。
7.合理使用冰箱
每天减少3分钟的冰箱开启时间,1年可省下30度电,相应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0千克;及时给冰箱除霜,每年可以节电184度,相应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77千克。如果对全国1.5亿台冰箱普遍采取这些措施,每年可节电73.8亿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08万吨。

扩展资料: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始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在艰难中起步,开始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稳步发展。197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使环境保护工作步入法制轨道,加快了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1983年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正式把环境保护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方针,明确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和“强化环境管理”的环境保护三大政策。
“八五”期间,特别是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之后,中国在世界上率先提出了《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第一次明确提出转变传统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九五”期间,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和《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
“十五”期间,党中央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2002年,我国第一部循环经济立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出台,标志着我国污染治理模式由末端治理开始向全过程控制转变。
“十一五”时期,国家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资料:人民网-绿色、低碳生活如何从身边做起

“大汤黄鱼”的骨架还没有露出来,“坛子肉”仍然是满的,整盘的“广东菜心”只动了几下筷子……整桌精美的菜肴似乎只吃了不到一半,客人就“埋单”了,也没要求“打包”。于是,饭桌上剩下的一切被迅速倒进了泔水桶……这是记者近日在上海一家著名菜馆看到的一幕,主人公是花自己钱“下馆子”的民。这家菜馆的服务员小潘来自贫困的湖南山区,她说在她的故乡,即使到今天,人们也不是顿顿都吃得上鱼和肉。她说:“现在我一天倒掉的肉,够我们家吃一个月。”同样的事情在这家菜馆、在上海、在许多地方,每天都会发生无数次。

有句老话儿说,“半饥半饱日子长。”当然,这话已经有些过时了,我们中的绝大多数早已经幸福的脱离了需要数着粮票,盯着米缸吃饭的时代。随着生活一天天变得富足起来,人们有条件去尝试着“奢侈”一把。中国人讲究饮食烹饪,接风宴、婚宴、寿宴、各种名目的聚会……饭店已成为富裕起来的许多人宣泄情感的场所。也正因为如此,餐饮业得到飞速的发展。国家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5月,我国餐饮业累计实现零售额.3亿元,同比净增.2亿元,增长17.9%。年,中国人均餐饮消费元,上海人均餐饮消费水平为全国人均水平的3倍,而餐饮场发达的广州人均餐饮消费高达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倍以上。而在西部一些贫困地区,一家人一年的收入也未必能达到这个数字。然而,在这巨大的增长背后,也隐藏着巨大的浪费。年,我国餐饮业消费总额超过亿元币,约占GDP总额的7%;而同期美国餐饮业消费总额亿美元,约占GDP总额的3%。这当中有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恩格尔系数偏高的因素存在,但浪费的原因也不容忽视。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曾经是常被用于儿童启蒙的诗句。可是现在,很多富裕起来的人已经忘却了这首从小背熟的诗的精髓。

目前,我国提出“要在全社会形成崇尚节俭、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的理念”,真正要实现这一点,还需要人们从最基本的“吃”做起。


浪费粮食现象背后:更可怕的是对浪费的漠视


尽管,对于社会上各种形形资源和物品的浪费,早有公论:无谓的浪费是一种不尊重自然和他人劳动果实的可耻行为。然而,各种浪费现象依然比比皆是,包括在“天之骄子”云集的大学校园。某大学一食堂负责人介绍,每日为学生提供数十种菜肴,消耗数百公斤粮食和几百斤蔬菜。但平均每天都能产生近两百斤的潲水,每天有超过五分之一的食物被倒进潲水桶。算下来,一年就是上万公斤粮食蔬菜被浪费掉,这些足够数十人整整吃一年。而这仅仅是一所高校的一个食堂。一位食堂清洁工讲,一日三餐,桌上没有剩饭菜的情况几乎没有,自己是从农村出来,知道粮食是怎么来的,每天看着这些孩子们把整碗米、面吃剩倒掉,看着真让人心疼。针对“大学生浪费粮食”这一现象。重庆工商大学一副教授说:“当前一些大学生的消费观确实令人担忧,问题的出现在于社会发展与相应教育脱节,物质匮乏的时代这种情况不会出现,但即便在物质较丰富的今天,传统节俭的美德人们也不应丢掉”。

需要补课的不仅是学生,浪费也远非只发生在校园,在高档餐馆常有公款吃喝者,浪费惊人有目共睹,自不待言。即使在那些打着家常菜旗、提供家庭聚餐的中低档餐馆,大量的粮食浪费现象同样存在。客人用餐离去后剩下的一碗碗基本未动过的白米饭,相信很多人都屡见不鲜。

痛心:比浪费更可怕的是冷漠

一些人听到"粮食浪费"的话题,显得很意外:"粮食浪费,这个问题有采访的价值吗?"

一位经常出入高档酒楼的国家干部语出惊人:"大吃大喝?那不叫浪费,叫消费!"他还告诉记者,"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口早就过时了。

确实,这两年这个口已经少有人提及了。一位学生就很尖锐地提出,除了那句著名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他没有从家长、学校和别的什么渠道得到过有关节约粮食的教育。

那些浪费粮食的同学,也总能列出种种理由。有的说: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倒点儿剩饭剩菜可以理解;有的说:我们这算什么浪费,看电视上报纸上登的那些事儿,比我们浪费得多了去了!言下之意,颇有点儿笑记者少见多怪。

一些家长也助长了学生们的这种不良风气。大把大把地给孩子零花钱,对孩子有求必应。有的家长直言不讳地表示:"只要孩子学习好就成了,浪费点儿粮食值什么,我们家有的是钱!"

一位姓赵的餐馆服务员,向记者讲述了她从珍惜粮食到对浪费粮食见怪不怪的亲身经历。她和姐妹们都是从贫穷的河南洛宁农村来的,初到餐馆时很看不惯客人的大手大脚,还偷偷吃过客人剩下的饭菜。后来被餐馆老板发现了,受到明令禁止。如今,小赵当服务员已经一年多了,知道了吃别人的剩饭剩菜确实不卫生,但令人痛心的是,她觉得自己变了,变得对浪费现象麻木了,现在她往泔水桶倒那些米呀面呀菜呀什么的,心里都没什么感觉了。

我们国家的粮食已经富裕到了可以不提节约、肆意挥霍的地步吗?稍微关心时政的人都知道,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进口国,且进口数量逐年增加。在每年为此花费巨额外汇的同时,粮食安全问题也已经成为从高层到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在这种背景下,触目惊心的浪费粮食现象,更令人担忧。有识之士指出,在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思路中,粮食节约理应作为重要的一环;只要人人都珍惜我们手边的粮食,消费得更趋合理一些,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因此,节约用粮,适度消费,应该是你我他每一位公民的共同选择。在现有国情下,"节约粮食"的口应该重新叫响。

节约资源 健康生活:让我们从珍惜粮食开始


从表面上看,浪费只是个人的消费方式,当从本质上讲,它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偏颇和瑕疵。毕竟任何资源都是一种劳动的结晶,浪费资源就等于不尊重劳动本身,作为解决温饱的粮食,自然也不例外!

中国人口超过13亿,人均耕地不到1.5亩,是世界人均值的1/4;如此宝贵的耕地,每年还以千万亩的速度在消失。我国东部多个县(区)人均耕地低于粮农组织确定的0.05公顷(0.75亩)的警戒线。而我国由于设备和管理落后,粮食在收获、储存、调运、加工、和消费中的总损失高达18.2%,也就是说,我国每年的产后粮食约有亿公斤被白白浪费掉。 资源、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性的课题。

节约粮食,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而不是说你的生活好了,你浪费得起就可以浪费。浪费是一种可耻的行为。即使在发达国家,节俭也被视为一种美德。这是对劳动的尊重,也是一种社会责任,更何况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有那么多人没有解决温饱和贫穷,还有那么多孩子因贫穷而失去受教育的机会。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并不难,在日常生活中不过是举手之劳。只要存有节约的意识,其实做起来很简单:吃饭时吃多少盛多少,不扔剩饭菜;在餐馆用餐时点菜要适量,而不应该摆阔气,乱点一气;吃不完的饭菜打包带回家。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已经成为一种新时尚,成为新时代人应该具备的一种品质。在我们享受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所带来的美好生活的同时,能够节约一粒米、一滴水、一分钱……也是对社会的一份贡献、一份责任。

建设节约型社会,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节约资源,健康生活,让我们从珍惜粮食开始做起吧。

树的粗细代表树的年龄的长短。年龄的长短代表保护的强弱。对产权的保护,不仅仅要依赖于政府的力量,有时文化中尊重产权的观念也会产生作用。 谈到生态保护,我们总把眼光投向遥远的原始森林,似乎只有那些"愚昧的"农民,才没有意识到,他们正在埋葬我们的母亲河。其实,正是我们这些生活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人,才真正生活在最差的生态环境中。比如说北京。那些申奥评估团的官员们一定会承认,北京比8年前漂亮多了,但她的最致命的缺陷,并不能在短期内靠我们都能理解的"弄虚作假"(如在审查的几天内限制机动车的出行)遮掩掉的。这就是在雄伟高大的建筑物旁边,只有寥落数棵低矮而纤细的树木。官员们"印象深刻地"走了,我们依然呆在这缺少绿色的环境中。 在经济学家眼中,树木颇为独特。从可以提供木材的角度说,树木是所谓的"私人物品",即可以排他地占有和消费的东西;但从对环境的贡献看,树木又是"公共物品"。树木的价值是两种用途的总和。但正是由于"公共物品"不能一人独占,砍伐一棵树对环境的损害要由大家分担,而获得的木材则可由私人占有,人们才有不顾环境价值砍伐树木的冲动。如果一棵在路边的树没有产权归属,其命运只能是被人伐走。庄子曾讲过一种有"无用之用"的树,恰是因为不能用作木材,反而保住了性命,发挥其"环保功能"。如果一棵树明确归特定的个人所有,所有者也可因期待树木长得更粗壮些,而暂时不去砍伐它。据说在文革期间,我国农村经历了一次砍伐树木的高潮,原因是生产队"割资本主义的尾巴"割到在宅基地范围内的树木,农民看到原本还属于自己的财产也得不到保护,于是自己将树砍了。借助于明确的产权,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期待人们为了获得更多私人产品的目的,而部分保存了树木的公共功能。 即使某一棵树有产权归属,也有一个产权保护的强度问题。我们只要注意观察就会发现,北京最粗的树一般是在皇家宫殿或园林之中;其次是在那些寺庙之中。树的粗细代表树的年龄的长短。年龄的长短代表保护的强弱。显然皇家的产权会受到最强的保护,而寺庙之中还借助了宗教的神秘力量。应该说,对产权的保护,不仅仅要依赖于政府的力量,有时文化中尊重产权的观念也会产生作用。不然的话,在改朝换代或兵荒马乱之时,天坛或潭拓寺中的古树就在劫难逃了。反过来,如果人们不相信政府尊重产权的承诺,也无法保住树的生存。另一个农村的故事是说,在改革之初,某乡将山林承包给了当地农民,其结果是在几天之内,农民将树木全部砍光:他们不相信这样的政策能维持多久。这当然不是说,有了有效的产权制度,树木的公共价值就能完全实现。谁能禁止人们砍伐属于自己的树呢?政府一般要通过税制、补贴或法律禁令将私人的判断调整到尊重树木作为公共物品的价值上。 然而,看到北京街道两旁缺少30年以上的树,不要误以为是因为缺少产权保护,被人盗伐的结果。实际上,在北京要砍伐一棵30cm以上的树,或任何6棵树,都要经过市园林局批准;砍伐的树若在10棵以上,则更要经市政府批准。我猜想,这些年绝大多数对树的砍伐都是"合法的"。使人惊讶的是,恰恰是政府,这个本该提供“公共物品”、保护环境的机构,却最该对北京缺少绿色负责。由于政府的批准,砍树运动才蔚为壮观。仅我知道的,就有白颐路的林荫道,和南护城河边的树木。人们都说,政府是为提供公共物品而创立的,但为什么政府的存在反而缩短了树木的寿命呢?最直观的原因,也许是政府人员的素质。据说有人对为什么砍掉前门附近的一棵树提出质疑,得到官员的回答是,因为这棵树挡住了红墙。在北方的另外一个城市,当地人告诉我一片草地的来历,“原来那有很多树”。然而官员的动机还有更深的原因。与树木的寿命相比,官员的任期是非常短暂的。五年的时间,树木不会给人"大变"的印象。但五年却可以盖多少高楼,修多少道路,甚至建多少广场。这些都是看得见的政绩。为了这些政绩,树木可以作出"牺牲"。 因此,提高城市政府官员的文化素养,延长官员的任期,或许是解决保护绿色问题的可行办法。但仍然不是有效的解决方案。官员总会出错,任期总有尽头。只有城市和她的居民是长存的。因此将树木交到城市居民手里,也许最为安全。这就是说,如果将白颐路林荫道的命运交给市人民代表大会,也许她今天还在哗哗作响。常言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但后人也可能砍树。我们今天有植树节,但我们今天种的树难免被政府的一纸文件结束性命;我们今天更应栽种保护树木的法律之树,让保护树木成为每届政府的政绩,让全体居民成为树木的守护神,我们的子孙才有可能生活在绿色之中。

朋友我支持你,但是保护绿色不是我们任何一个人能完成的事情,这需要国家和我们所有人类去完成,减少工厂、建筑、污染和垃圾,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保护绿色,保护我们的家园。

我们应该恢复 既往的优良传统。德国年轻人正以挎 布袋购物为荣,让我们也来追随这种 “绿色时尚”吧。2 尽量乘坐公共汽车 ...我们如何做到从我做起,保护环境呢

  • 在生活中如何做到绿色环保?
    答:事实上,不仅是在工作中我们需要绿色环保,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需要做到绿色环保。……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践行绿色环保的理念。1,低碳出行。我们日常出行,可以选择很多种出行方式。……比如开车,比如坐公交,比如骑自行车,比如步行。践行绿色环保理念,我们...
  • 为了保护地球的环境,我们应该怎么做?
    答:四、减少污染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在新世纪,我们渴望一个干净、健康、环保的地球,希望每个社区都能绿色、健康、卫生地发展。让我们立即行动起来,为了保护地球的绿色,为了子孙后代,消灭污染,保护发展环境。五、绿化环境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活动。绿化包括种植防护林、路旁树木、农作物以及居民区和公园内的...
  • 保护环境从我做起应该怎么做
    答:1.不要破坏环境,不随地吐痰,生活垃圾分好类,放进垃圾桶,不随地大小便。2.在出行方面。为了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减轻地球的压力,出行选择骑单车或者坐公交车都是非常不错的方式,尽量避免开私家车。3.保护好森林。积极为人们的植树造林事业做出贡献,制止人们的乱砍滥伐行为。不浪费纸张,必要的时候,可以双面...
  • 坚持绿色发展我们个人应该怎么做650字
    答:3、保护环境:我们应该积极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如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乱涂乱画等。同时,也要尽可能减少开车、乘坐飞机等高碳排放的出行方式,选择低碳环保的出行方式,如步行、骑行等。4、推广绿色理念:我们可以积极宣传绿色发展理念,引导身边的人也采取相应的行动。例如,可以向朋友、家人等宣传...
  • 我们应当怎样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呢?
    答:4. 保护生态环境 积极参与植树造林、城市垃圾清理等公益活动,共同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污染和破坏。5. 倡导低碳生活 选择骑自行车、步行等低碳出行方式,尽量减少驾车,减少空气污染和碳排放。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可以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为建设美丽中国...
  • 我们应该怎样绿色环保
    答:1.以节能方式出行200公里 骑自行车或步行代替驾车出行100公里,可以节油约9升;坐公交车代替自驾车出行100公里,可省油5/6。按以上方式节能出行200公里,每人可以减少汽油消耗16.7升,相应减排二氧化碳36.8千克。2.用布袋取代塑料袋 尽管少生产1个塑料袋只能节能约0.04克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0.1克...
  • 保护环境有哪些措施
    答:8、纸张的使用也要合理。有的人会把只写了几个字的纸张扔掉,他们都认为纸张是用之不竭的,其实不是这样的,浪费纸张也会污染环境而且会浪费森林资源,我们应该扪心自问,还有多少树木能被我们砍伐。要是生态平衡被破坏了,我们还能更好地生活吗。9、保护环境要从植树做起。地球需要绿色,我们不能让...
  • 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环境?
    答:2、 绿色消费、环保选择。使用环保电池,防止汞、铬污染,慎用洗涤剂,尽量用肥皂,减少洗涤剂中的化学物质对水的污染,认准绿色食品标志,选购环保食品。3、 讲究卫生、保护环境。制止乱贴乱画、乱停乱放等不文明行为。不随地吐痰,不制造噪音。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常开窗户多通风,勤换衣服勤洗手。不...
  • 保护环境,我们该怎样做、?
    答:1.不要破坏环境,不随地吐痰,生活垃圾分好类,放进垃圾桶,不随地大小便。2.在出行方面。为了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减轻地球的压力,出行选择骑单车或者坐公交车都是非常不错的方式,尽量避免开私家车。3.保护好森林。积极为人们的植树造林事业做出贡献,制止人们的乱砍滥伐行为。不浪费纸张,必要的时候,可以双面...
  • 坚持绿色发展我们个人应该怎么做
    答:组织绿色出行活动、推广环保知识等。最后,我们要自觉抵制破坏环境的行为,如拒绝一次性塑料制品、拒绝砍伐树木等,以自己的行动为绿色发展做出贡献。<!--总之,坚持绿色发展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努力,只有每个人都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才能共同推动绿色发展,保护好我们的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