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女子为什么到了十五六岁就要出嫁呢?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14
古代女子15岁称为什么

古代对女子年龄段的称谓,你都掌握了吗?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 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清朝政府规定,男子16岁,女子14岁,就达到结婚年龄,可以自便。这项法令,继承了宋明的立法,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虚岁十四五岁的少年就可以成亲,是一种早婚制度。早婚是当时的习惯,在统治阶层和缺少劳动力的贫穷人民家庭中尤为流行。清朝的帝后是早婚的典型,顺治帝14岁大婚,康熙帝的婚事更早在12岁的童年时完毕,雍正帝的孝圣皇后结婚时13岁,乾隆帝算晚婚的,大婚时也才17岁。帝后的婚龄之早,表现了皇室、贵族、官僚等社会上层家庭婚龄的一般情况。社会下层的缺少劳动力的家庭,为了获得劳动人手,常给年岁尚幼的儿子娶年长的媳妇,形成小女婿的社会现象,这在北方尤为习见。在中国历史上,婚龄的规定,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有所变动。在长期的战争年代,法定婚龄偏小,如南北朝时期北齐后主(565~577年在位)规定,女子14岁到20岁之间必须出阁,北周武帝建德年间(522~577)强制15岁以上男子、13岁以上的女子成亲。在一次大的战争之后,婚龄也在实际上被提前了。西汉惠帝六年(前189)规定女子在15岁至30岁之间必须出嫁,否则多征税。唐太宗贞观元年(627)的法令,强制男子20岁、女子15岁以上成家。这些婚龄的规定,是实行鼓励人口增殖的政策。因为战争使人口锐减,统治者为增加劳动力和补充兵源,强迫青少年早婚以繁殖人口。 清代的婚龄法规是稳定的,虽然没有强制青少年结婚,但实际是鼓励早婚,鼓励人口的滋长。在清代,人口的猛增成了爆炸性的问题,由顺治七年(1650)的1060万丁口,增到道光二十年(1840)的4亿1281万人。早在清朝前期,康熙帝、雍正帝都感到了问题的严重,屡屡说人民生计困窘,是由于生齿日蕃而田不加辟所造成的。乾隆帝在晚年更惊呼他的属民比乃祖时跃增15倍,表示他对民生问题的担忧,说些要求小民“俭朴成风,勤稼穑,惜物力而尽地利”的陈辞虚语(《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二十五)。乾隆祖孙都没有推迟结婚年龄、限制生育的措施,因为那个时代的人们普遍认为子孙多是好事——“多子多福”。如雍正帝祝愿宠臣鄂尔泰“多福多寿多男子”。鄂尔泰报告已有五个儿子,雍正帝说他的祝愿实现了(《朱批谕旨·鄂尔泰奏折》)。他的父皇康熙帝有儿子35个,女儿20个,堪称为“多子翁”。人们希望多生,在当时是很自然的事情:宗法私有制,需要有血缘关系的财产继承人,在一家一户的生产单位的社会,家庭需要及时补充劳动力,这就是早得子、多生子的思想意识和现象的产生根源。由此而派生的早婚制度及其稳定性,就不难理解了。早婚还表现在童养媳习俗上。童养媳,又称“待年媳”,就是由婆家养育女婴、幼女,待到成年正式结婚。童养媳在清代几乎成为普遍的现象。童养的女孩年龄多很小,有的达到了清代法定婚龄,也待年在婆家,则是等候幼小的女婿成年。 童养媳婚姻的流行,有着广泛的社会原因。第一,贫穷的人家生下女儿无力养活,就把她给了人,长大了成为抚养者家中的媳妇。安徽绩溪县这种情形很多,所以嘉庆间修《县志》,说贫者“女生畀人抱养,长即为抱养者媳”。第二,结亲聘礼重,婚礼浪费大,赔嫁多,而这种习俗常人又无力抗拒。童养媳习俗可以大大减少这种开支,男方抱养待年媳不需要财礼,等到正式结婚,仪式要比大娶简单得多,不要花多少钱,女家也不要赔嫁妆,没有破家嫁女之忧,所以同治间纂修的江西《新城县志》说到当地童养媳盛行,强调“农家不能具六礼,多幼小抱养者”。婚礼习俗,成为造成童养媳习俗的一个原因。第三,清代社会还有公婆或丈夫病重提前娶媳妇的习俗,这种做法叫做“冲喜”,希望病人好起来,这又成为出现童养媳的一个原因,如上表中提到的李绶馥妻汪氏,13岁时,“为姑疾笃,归李为待年媳”。童养媳习俗使幼女身心遭到无情的摧残,她们多受夫家,尤其是婆母的虐待。

a.15 、16,生理将熟未熟,最易走邪路,特别是男女之情,最难管理,古人为了规范子女行为,在这紧要关头结婚对家庭、社会稳定有利; b.基于上述考虑,古代官府往往将14-16岁左右定为法定结婚年龄; c.由于社会大多数如此,少数人如不愿早婚,将来多成老大难,为了自己的幸福,只能随波逐流。

因为已经到了出嫁年龄了 古人寿命短

  • 古代女子,为何一般十三四岁就要嫁人?
    答:在古代,女子十三四岁被称为豆蔻年华,比喻此年龄段的少女如豆蔻一般含苞待放。十五岁被称为及笄[jī]之年,笄是指发簪,及笄是指少女到此年龄应该结发,用发簪贯穿,表示女子到了出嫁的年龄,相当于成人礼。 那么古代女子为何十几岁便可以嫁人,难道是比现代人成熟得早吗? 答案显然不是,古代女子之所以早早嫁人主要是出...
  • 古代的女人为什么都早熟?
    答:可要求结婚的男人,不能十五六岁。男人要娶媳妇,得二十岁。 孔子说:“夫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后娶,古今通义也。” 圣人不过法先朝,说的就是三千年前的周制。冠,是古代男子的成人礼,男人从此有名、字,从此以后才算成人。 男人,整整比女人晚成熟了五年。社会权力掌握在男人手中,可上帝偏偏让你少五年的心眼。
  • 古代女子几岁可以出嫁?男子几岁可以娶妻?
    答:越王勾践规定男子20岁而娶,女子15岁而嫁;宋仁宗时期规定男子15岁而娶,女子13岁而嫁;明太祖规定男子16岁而娶,女子14岁而嫁。《晋书·武帝纪》记载,司马炎在泰始九年冬十月诏令,“制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长吏配之。”意思是说,女子到17岁,如果父母不将闺女嫁出去,地方官府就要找个“剩男...
  • 古代女子还未发育成熟,为何十三四岁就得嫁人?
    答:而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周武帝宇文宇文邕更是下令:女十二出嫁,唐朝时期虽稍有放宽期限,却也要求女十四出嫁。这其中最过分的还要数汉惠帝所采取的措施,女子超过十五岁不嫁人,家里的赋税就要翻五倍,对于许多贫民来说,平日的赋税就已经很为难了,翻了五倍就是要逼死人的节奏。在古代一些平常...
  • 南北朝严禁剩女女子15岁必婚
    答:按照礼记所规定的男女成年标准来理解,古代嫁娶年龄一般标准是男20岁、女15岁。但各朝代有异,如唐代,男十五、女十三以上,得嫁娶;明代,凡男年十六、女年十四以上,并听嫁娶为解决人口出生和男子婚配问题,有不少朝代采取强制女性出嫁的手段。如在晋代,女子到了一定年龄必须嫁人,否则官府要强行给她找对象。晋书武帝纪...
  • 在洞房门,古代女子多大洞房,古代女子和丈夫洞房
    答:古代不像现代,女孩子得等到十八岁才算是成年,古代的女子在十五岁左右的时候就已经成年了,我们知道古代女孩要经历及笄之礼,指的也正是女孩子到了十五岁的年龄会把头发绾起来,以代表着已经成年。所以古代的女孩子到了十五六岁就是待嫁的年纪,如果女孩子超过了十六岁还没有嫁出去,慢慢的就成了我们...
  • 难道古代女孩成熟的早?要不为何她们十三四岁就结婚生子了呢?
    答:其实,为了解决男女婚配和人口出生的问题,很多朝代都有这种强制女子出嫁的手段。在南北朝的时候《宋书·周朗传》所提到的“女子十五岁还不嫁人,家人要连坐”,说明,当时女子晚婚不仅自己受罚,还会连累到家里人。其实,这种强迫女子早婚的初衷都是朝廷为了增加社会人口,是和当时的国情有关。古代的大国...
  • 你了解的古代的女子大多数在什么年龄结婚的?
    答:古代的女子大部分都是在十三四五岁的时候就已经结婚了。因为这个事,这个年龄在古代来说已经算是成年了,他们已经要结婚,然后生娃了。
  • 古代女子13岁都还未成熟,为何就要嫁人?
    答:在古代,人均寿命是很低的,因为条件的落后,人均寿命要比我们现在低的多。现代人的平均寿命在七十多岁左右。但是在古代那个条件落后的年代,人能够活到七十多岁就已经很长寿了,所以说,古代的女性,不得不早点结婚生孩子。再者就是,古代的医疗设施是很差的,这也就导致了孩子生存下来的几率很低。
  • 为什么古代女子还未发育成熟,一般十三四岁就要嫁人?
    答:古代女子十三岁也是十三岁,也可能是十五六岁,或者十八九岁,隐瞒年龄的多了去了! 你以为就是真的是十三岁吗! 事实上,在古代 社会 ,女子年龄小容易嫁人,自然大家都往小的说,古代又没有婚姻法,又没有结婚年龄的限制,现在结婚要十八岁以上,就在解放后,老百姓为了尽快结婚,还有往大处说得,本来17岁,说自己是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