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同姓 历史名人 急用·····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16
保定名人有哪些?急用······

公元前3000-2500年,在保定唐县、望都境内出现了世界闻名的唐尧文化。尧帝文化的出现,可以说揭开了保定境内人类文明的发端。距今已4000余年历史。这么多年,保定可以说是名人辈出。如果一定搞个什么排行榜之类的,确实有点牵强了,甚至可以说是故意为难历史学家了。我参考了家中收藏的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保定历史文化的变迁》、马学禄、2004年3月1版;还有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保定千年古县》、张子冬、2008年12月1版两部书。将书中记载的保定名人列举如下,至于具体谁能进前十名,还是您自己掂对的吧……呵呵
1、尧(生卒年不详)保定顺平伊祁山人氏,上古五帝之一。这个不用多介绍了吧。呵呵,就不打那么多字了;
2、郭隗(约前351-前297)战国中期燕国人(保定满城县,一说定兴县),燕昭王客卿,是头一位在历史上大放光芒的郭姓杰出人物。他以让燕昭王“筑台而师之”,为燕国召来许多奇人异士,终于使得燕国富强,故事千百年来脍炙人口,传诵不绝。具体过程是:战国时燕昭王招贤报齐仇,向他问计。他说“请先自隗始”,即:你要招贤,先从我开始;你对我当贤人尊重,比我贤的人就会找你来了。于是昭王给他建了宫室曰金台,堂号为“尊贤堂”,并把他当作老师来尊重。结果乐毅、邹衍、剧辛及其他有才能的人皆来归附燕国,燕国因此强大起来;
3、廉颇(不详)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将领,今保定廉良村人。著名的“将相和”自己看当年课本去~~~~不多叙述了吧
4、荆轲。这个牛逼多了,嘎嘎。战国时期,四大刺客之一。死后埋于易县荆轲塔下……
5、刘备(161-223)这个不多少,涿郡人氏……自己查百度去;
6、张飞(?-221)黑老三是刘皇叔的老乡,也是他的盟弟,涿郡人;
7、卢植(159-192)也是涿郡人,东汉注明学者。字子干。 年轻时与郑玄师从马融,通古今学,为当时大儒。马融是明德皇后的亲戚,家中富裕,马融平素骄贵,讲课时,有美女在堂前轻歌曼舞;卢植始终专心听讲,数年如一日,从不斜视偷看。公系汉末海内儒宗。时人谓:“卢植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干也”。灵帝时征为博士,与蔡邕等在东观补续《汉纪》。后来发生“黄巾之乱”,卢植奉命镇压,拒敌于广宗一带,未见胜负,汉灵帝遣宦官左丰诣军观势,左丰是十常侍的人马,权倾朝野。有人劝卢植花钱贿赂左丰,卢植不肯,曰:“军粮尚缺,安有余钱奉承天使?”。左丰恨之,言卢植畏敌不进,灵帝大怒,用囚车押回卢植,差点处死,皇甫嵩表奏卢植有功无罪,朝廷复卢植原官。改派东中郎将董卓接替。后来卢植遂隐居于上。蜀汉昭烈帝刘备和有着白马将军之称的公孙瓒都出自卢植之门下。著有《尚书章句》、《三礼解诂》等今皆失佚。 晚年有一子卢毓,仕魏。
8、祖冲之(42-500),字文远,今保定涞水人。圆周率,知道吧?就是π!牛逼的很!!!
9、郦道元(约466或472-527),北魏时期地理学家、散文家。字善长,范阳人。(今保定涿州)《水经注》。上过学的应该都听说过,这个也不多少了;
10、卢照邻(635-689)唐朝诗人,字升之。初唐四杰之一。自己百度去;
11、慧能(638-713)这个您要说没听说过,那可真是罪过了。知道达摩老祖么?达摩是中国第一代祖师爷,慧能是第六代的。祖师爷传到慧能六祖即止。慧能师傅的徒子徒孙没有一个敢称祖师的。慧能祖师著有《六祖坛经》。是佛教禅宗南宗的创始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是慧能祖师的偈语。
12、卢纶(748-800),唐朝诗人,字允言,范阳人。
13、崔护(不详),唐朝诗人。“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就是崔护的大作。
14、刘禹锡(772-842),不用多说了吧,学过刘禹锡的文章的。中山人(保定定州)人。后局河南洛阳。贞元九年进士……百度去
15、贾岛……诗人……范阳人……百度去
16、赵匡胤。这个哥做过皇上。有说是清苑的,也有说是博野、望都的。总是丫是保定滴!!百度去
17、二程(程颐、程颢)中山人,今保定定州人。“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就是这哥俩啦~~~
18、关汉卿《窦娥冤》,祁州人(今保定安国)。百度去
19、王实甫,元代戏曲作家,定兴人。(一说大都人)《西厢记》等
20、孙禄堂(1861-1933),原名孙福全,字禄堂。望都东任家曈村人。孙氏太极拳创始人。也许你没听说过这个人,但是我告诉你,孙先生曾任南京国术馆馆长(中华民国的国家武术馆)。曾为血日本人“东亚病夫”之耻,60岁弄了奉日本天皇钦命来华比武的武士道大力士板垣,拒大正天皇重金之聘,高风亮节

-32,64,-128

唐代安氏极为出色
  在唐代的两百九十年天下中,安姓人士的表现的确是很出色的,像安庭坚、安敬忠,以及安金藏等人,都是史书留名的杰出人物,其中,又以安金藏的名气最为响亮。
  安金藏,是唐睿宗的救命恩人。据史载,当唐睿宗当太子的时候,有人向其母武后诬告皇嗣将要反叛,于是武则天就命令来俊臣治太子之罪,这时,身为太常工人的安金藏向来俊臣大声唤道:"公既不信金藏之言,请剖心以明皇嗣不反",并且立刻引佩刀自剖其胸,当场五脏皆出,血流满地。这惊天动地的一举,终于使专横的武后幡然感悟"吾有子不能自明,使汝至此",因而免除了睿宗一场不知最后命运为何的大灾难。忠君之士,世所敬重,安金藏当然也自此千秋垂名了。
  另外的两位唐代安姓名士,则都是唐玄宗开元年间的人。安庭坚是当时的太谷令,曾以行美政而被当地百姓立碑纪念;安敬忠,则是当时的会州刺史,以治水使会州免道淹没而传名。
  五代时期最有权势
  五代时期,天下大乱,而安氏也出过三位当时最有实权,最为神气的节度使,那就是西川节度使安潜:永兴军节度使安光邺,和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他们三位,虽然都是独当一面,大权在握的重臣,但都能行仁政,一点也不飞扬跋扈,所以能在青史留名。其中的安重荣,更曾在石敬瑭答应当契丹人之子时,痛言此事乃"诎中国以尊夷狄,此万世之耻也"而流芳百世。
  后唐明宗时的应州人安重诲,家世更为显赫,曾经做到取决国家大事的中书令的高官,并且尽忠补过,甚吴贤名。当时的应州,是在今湖北省内,可见得在五胡乱华时期原来居住在甘肃、河南一带的安姓,也有了小幅度的播迁。
  宋仁宗的时候,山西太原也出了一位著名的大将安俊,他守边多年,把当时动不动就跑到边境来骚扰一番的羌族整治的服服贴贴,羌人并又公开承认"仅畏安太保"可见他的声威之隆。
  在东室最为衰微的微宗年间,安氏也曾出过一位倡议北伐的名臣安尧臣,他上书向皇帝提出唇亡齿寒的利害关系,说明"女真不可结与燕云不可取"的道理,深受徽宗嘉纳,累官至南平大守。
  混有不少外族血统的安氏,在宋朝出的著名文士也不少,像安实、安俨、安焘、安丙等人,都是以文名而见称。其中,安实是荣安人,安俨是郃阳人,安焘是开封人,安丙是封邱人,显示宋时的安氏,仍主要繁衍于我国北方。
  明代以后,短短数百年间,安氏的播迁甚快,不但大陆的南方有了安姓的人家,甚至一海相隔的台湾,也出现了不少安姓的人士的足迹。

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所载,东周时,周平王的庶子名开,字林,其后...历史名人 林鼎: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五代十国时吴越著名书法家,以...

安禄山

安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