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地区的过年习俗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30
扬州有关春节的风俗和有关春节的故事

扬州春节有做京果粉的风俗和故事。
京果粉是发祥于扬州,并在江苏一带流行的传统美食。京果粉属于方便食品,归属茶点的范畴,茶食店有专售。这京果粉有点像北方的油茶,南方的芝麻糊一样。若与油茶、芝麻糊相比,虽是各有千秋,但我总觉得京果粉要略胜一筹。这不仅在于它食用的便捷与独特的美味,关键是它还有些说道,1911年曾荣获南洋物产交流会银质奖章。

吃过年夜饭后,往往要焚香燃烛供神敬天地,合家聚乐,以待天明,称之“守岁”,也即等待新旧年交接时刻的到来。这就是《红楼梦》第53回所写的:
那晚各处佛堂灶王前焚香上供。王夫人正房内设着天地纸马香供。大观园正门上挑着角灯,两旁高照,各处皆有路灯。上下人等,打扮的花团锦簇。一夜人声杂沓,语笑喧阗,爆竹起火,络绎不绝。
这里不只写出了贾府作为豪门富贵之家除夕之夜灯火辉煌的景象,而且还写出了作为功勋皇戚之家的宫廷高贵气派,这全在挂“角灯”之上。因为角灯即羊角灯,虽一般都可以使用,但在除夕之夜门上挂角灯,却是宫廷仪注,一般官宦人家不敢僭越此礼。大观园是贾府专为上元之日贵妃省亲而建的,因此除夕门上挂角灯,便不算僭礼,反而显出皇亲国戚的气派。

爬门头
大年三十晚上,吃过晚饭后,老扬州要点上香炉蜡烛守岁,大人小孩穿上新衣服,长辈们开始给晚辈发压岁钱。这时候大人会关上大门,让家中个子小的孩子抓着门后的门闩往上爬,因为老式的大门是木制的,门后面从上到下有几根横木,中间还有门闩开关,这一风俗就是爬门头。老年人说小个子三十晚上爬门头能长个头,爬得快长得快,爬得高长得高。小孩多的人家孩子们还互相展开比赛,既锻炼了身体,又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走大局
三十晚上,长辈们都要把云片糕、苹果、橘子等摆在每个人的床头供新年第一天早上起床吃,吃云片糕取其寓意“高高爽爽”,吃苹果取其寓意“平平安安”,这些风俗全国许多地方都有,但吃橘子却有着扬州独特的寓意。因为在扬州话里,运气叫做“局气”,走运叫做“走局”,橘子的“橘”和局气的“局”谐音,所以赠人橘子,就含有把好的运气带给他人的美好寓意,扬州人新年请人吃橘子,就是祝福对方走大运,诸事顺利。自称“我是扬州人”的现代著名散文大师朱自清先生那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背影》里就写到朱自清的父亲小坡公在办完老母亲丧事后,亲自到浦口车站送儿子去北京,拖着肥胖的身体艰难地爬上爬下特地为儿子买来橘子,深谙扬州民俗的父亲给儿子买橘子本身就饱含了父亲对儿子的美好祝福,他希望儿子能一帆风顺,处处走运。小小的橘子竟也承载着一个屡遭不幸的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厚意。
要糖
大年初一早上,扬州民间有大人小孩出门到周围邻居家里给长辈拜年的风俗,这时候最忙的是小孩,他们成群结队挨家挨户去要糖,也就是挨家挨户去给长辈拜年。长辈们看着满脸稚气的孩子,听着孩子们七嘴八舌喊着“大妈”“大大”“爹爹”“奶奶”,在一片“恭喜发财”“恭喜身体健康、精神力壮”祝福声中,他们捧出事先准备好的果盒给前来拜年的小孩散发各色糖果、云片糕、橘子、苹果等,也顺祝孩子们“上大学”“发财兴旺”“早点娶马马”等。要糖这一风俗传承的是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隔年陈
大年初一早上吃圆子和面条,圆子寓意团圆,面条寓意长久,大年初一中午也不新做饭菜,而是把三十晚上的剩饭剩菜端出来热一热再吃,这叫做“隔年陈”,按老年人说法,大年初一到初五这五天年当中都不能新做饭菜,寓意年年粮食有余。
扫地聚财
大年初一民间不作兴扫地,正月初二才可以扫地,这一天扫地也有讲究:扫帚要从大门口往屋里扫,而不是像往常一样把灰尘垃圾朝门外扫,初二这样扫地就是要把大年初一聚集起来的财气往家里扫,先堆在一处然后才清扫出去。
挑财神水
正月初五这一天,民间传说是财神菩萨生日,这一天天没亮,扬州民间有一个风俗:一家的男主人要起大早去附近的河边或井里去挑水,这个水叫做“财神水”,传说谁抢到第一名谁就能在新年发大财。笔者曾问过熟知这一风俗的母亲:“谁能证明究竟是哪一个去得最早?深更半夜也没一个人在河边见证啊!”母亲说:“财神菩萨知道。”
七锥子八夹子九锥子十挖子
扬州民间认为正月初七是火星菩萨的生日,这一天民间不作兴动针,怕针戳到菩萨的眼睛。正月初八不能动剪子,初九不能动锥子,初十不能动锹,否则下田栽秧劳动时蛇虫等就会来夹人、咬人、蜇人。扬州民间也有初十是“人初”的说法,也就是初十这一天人人都过生日。

爬门头
大年三十晚上,吃过晚饭后,老扬州要点上香炉蜡烛守岁,大人小孩穿上新衣服,长辈们开始给晚辈发压岁钱。这时候大人会关上大门,让家中个子小的孩子抓着门后的门闩往上爬,因为老式的大门是木制的,门后面从上到下有几根横木,中间还有门闩开关,这一风俗就是爬门头。老年人说小个子三十晚上爬门头能长个头,爬得快长得快,爬得高长得高。小孩多的人家孩子们还互相展开比赛,既锻炼了身体,又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走大局
三十晚上,长辈们都要把云片糕、苹果、橘子等摆在每个人的床头供新年第一天早上起床吃,吃云片糕取其寓意“高高爽爽”,吃苹果取其寓意“平平安安”,这些风俗全国许多地方都有,但吃橘子却有着扬州独特的寓意。因为在扬州话里,运气叫做“局气”,走运叫做“走局”,橘子的“橘”和局气的“局”谐音,所以赠人橘子,就含有把好的运气带给他人的美好寓意,扬州人新年请人吃橘子,就是祝福对方走大运,诸事顺利。自称“我是扬州人”的现代著名散文大师朱自清先生那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背影》里就写到朱自清的父亲小坡公在办完老母亲丧事后,亲自到浦口车站送儿子去北京,拖着肥胖的身体艰难地爬上爬下特地为儿子买来橘子,深谙扬州民俗的父亲给儿子买橘子本身就饱含了父亲对儿子的美好祝福,他希望儿子能一帆风顺,处处走运。小小的橘子竟也承载着一个屡遭不幸的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厚意。
要糖
大年初一早上,扬州民间有大人小孩出门到周围邻居家里给长辈拜年的风俗,这时候最忙的是小孩,他们成群结队挨家挨户去要糖,也就是挨家挨户去给长辈拜年。长辈们看着满脸稚气的孩子,听着孩子们七嘴八舌喊着“大妈”“大大”“爹爹”“奶奶”,在一片“恭喜发财”“恭喜身体健康、精神力壮”祝福声中,他们捧出事先准备好的果盒给前来拜年的小孩散发各色糖果、云片糕、橘子、苹果等,也顺祝孩子们“上大学”“发财兴旺”“早点娶马马”等。要糖这一风俗传承的是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隔年陈
大年初一早上吃圆子和面条,圆子寓意团圆,面条寓意长久,大年初一中午也不新做饭菜,而是把三十晚上的剩饭剩菜端出来热一热再吃,这叫做“隔年陈”,按老年人说法,大年初一到初五这五天年当中都不能新做饭菜,寓意年年粮食有余。
扫地聚财
大年初一民间不作兴扫地,正月初二才可以扫地,这一天扫地也有讲究:扫帚要从大门口往屋里扫,而不是像往常一样把灰尘垃圾朝门外扫,初二这样扫地就是要把大年初一聚集起来的财气往家里扫,先堆在一处然后才清扫出去。
挑财神水
正月初五这一天,民间传说是财神菩萨生日,这一天天没亮,扬州民间有一个风俗:一家的男主人要起大早去附近的河边或井里去挑水,这个水叫做“财神水”,传说谁抢到第一名谁就能在新年发大财。笔者曾问过熟知这一风俗的母亲:“谁能证明究竟是哪一个去得最早?深更半夜也没一个人在河边见证啊!”母亲说:“财神菩萨知道。”
七锥子八夹子九锥子十挖子
扬州民间认为正月初七是火星菩萨的生日,这一天民间不作兴动针,怕针戳到菩萨的眼睛。正月初八不能动剪子,初九不能动锥子,初十不能动锹,否则下田栽秧劳动时蛇虫等就会来夹人、咬人、蜇人。扬州民间也有初十是“人初”的说法,也就是初十这一天人人都过生日。

打稻囤
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年味。在我的家乡氾水,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年三十晚上打稻囤这一活动了。打稻囤的习俗也不知是何人发明,从什么年代流传下来的,但却是每逢春节必须要做的一件大事。
在苏北里下河地区,大年三十,家家户户除了贴春联、蒸大糕、搓汤圆、做年饭、放鞭炮、穿新衣……还有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就是打稻囤。晚上,许多人家的门口便印上了一个个白色的圆点。它们比馒头略大一点儿,一行行一列列,间落有序,从院中一直延伸到院外的马路上,实在是给空地穿上了带团花的新衣裳。新年早上,给人家拜年的时候,家家的空地都穿上了带团花的新衣。有小孩子在周围嬉戏玩耍时,大人们总是叮嘱他们不要踩坏了门口的那一排排白印子,尽量拣着空子走,这项习俗还因此衍生出一个歇后语:三十晚上打稻囤——拣空子走。
到了三十晚上,我家打扫好房间,洒扫完街道,爷爷虔诚的点上一柱香,便开始一年中最后的一项活动——打稻囤。这件事一般都由爷爷亲自动手,打完之后就不便再出门了。打稻囤的工具是由一片片苇片编成的,像一只小布袋,整体呈圆柱形,大概有奶粉罐那么大。它的顶上用红绳系着,底面扎了许多个洞眼,里面盛满了石灰粉。用时拎着红绳在地上顿一下,再抬起时,地上便烙上了一个圆圆的白印子。从院内到院外,再到房前屋后,猪圈和鸡舍也要打到,特别是大门前,要打上白色的稻囤花。
打稻囤的讲究还挺多。打了稻囤的地面即使落了果壳鞭炮纸等垃圾,都不能清扫,得过了正月初五才行。还有,除了除夕晚上打稻囤,初四晚上还重打,因为初五是财神的生日,含有喜接财神的用意。另外脚步不能踩到稻囤上,否则,石灰印被踩坏了,一个个稻囤子不清晰了,鞋底粘着的石灰弄得到处都是,既不雅观,也不吉利。而且,打稻囤时是不许乱说话的,怕“口误”得罪了“财神”。
那为什么要打稻囤呢?这就要提及它的由来及意义了。在以前,人们用来存放粮食的器具便是稻囤,呈圆柱形,也用苇片围成,大小主要视当年的收成而定(这东西并不耐久,每年都要重做一个),但总体约有一张八仙桌那么大。打稻囤主要有两层意义:一是石灰粉有杀菌的作用,能保持环境的整洁。二是寓意着粮食丰收,也表达了当时人们对丰收的企盼。
虽然现在科技飞速发展,早已证明了打稻囤这一习俗不具有科学依据;虽然现在我们再也不愁吃穿,不再为生计发愁。但是打稻囤这一独特的习俗仍然流传了下来,因为它寄托着人们的美好心愿。

中国人几千年来总把过年当作件大事,过年之前要做很多准备,要买很多东西,吃的、用的、穿的、戴的、耍的、供的、干的、鲜的、生的、熟的,统之名曰“年货”。腊八一过,扬州一带到处就有了准备过新年的气象了。
年前
扬州有句俗话叫“有钱没钱,干干净净过年”,可见扬州人迎接新年,并不在于多么富有,第一件事是要洗衣扫尘,清洁卫生。扬州人家新年前的清洁卫生多数在腊月十七、十八前后进行,所以民众中有“十七十八,越扫越发”的谚语。每家每户都有炉灶,在民间信仰中,有灶就有灶神,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送灶,民间俗称为“过小年”,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糖瓜、糯米饭等食物,再供上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糖瓜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这种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因被拉成扁圆型,所以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而糯米饭里则掺上松子、花生、栗子等干果,象征着聚宝盆或者摇钱树,这么香甜的糯米饭送灶时是吃不到的,要放到正月初七才能吃,寓意着不瞎眼睛。于是一家人围着灶王爷祷告: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这样送灶的习俗,在扬州农村仍有百分之九十的家庭还保持着,而在城市,由于厨房用具的现代化,这种习俗已被渐渐淡忘。

送灶以后,就真正开始了年货的采购与囤积,贴春联、贴门神、贴福字、贴年画,这些寓意吉祥的大红色的纸张给新年带来了无处不在的喜气与热情,往往旧式有前后门的房屋会在前门贴春联,后门贴门神画——唐朝初年的两位大将秦叔宝和尉迟公。据说大门上贴上这两位门神,许多妖魔鬼怪都会避而远之,而小孩子们则是对这两位形象颇有点狰狞的门神既怕又敬、既畏又尊,很是有趣。家里屋内的墙壁或房门上贴得都是些喜气洋洋的年画,比如麒麟送子、和气娃娃等,现在的家庭大多以一卷卷漂亮精美的挂历取代了各种花花绿绿的年画,而“福”字却贴得多了起来,那是因为越来越多的商家们愿意在新年货品中夹上一两张“福”字作为赠品,“福”字得倒着贴在门或窗户上,这样过路的人们看见了,会指着说“福”倒了,那么福就真的要到了哦。
除夕
到了除夕夜,扬州人一贯对食物的热情就体现出来了,之前早就腌制好的腊肉、风鸡、咸鱼、火腿、灌晒好的香肠等等都被或切或撕地一碟碟端上了桌,这是先锋,之后便是各式各样烧、煮、煎、炸的食物,花样繁多、香味诱人,但无论如何餐桌上不能缺的是芋头烧肉,有俗话说“三十晚上吃芋头,一年四季不会愁”,蔬菜里扬州人也很讲究吃水芹菜,意味着路路通,粉丝,意味着细水长流,豌豆,扬州人读作安豆,平平安安的意思,还有青菜、豆腐,意味着清清爽爽,人们常说“鱼生火肉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看来即便是可以放开肚皮狂吃海喝的如此重要的时刻,人们也是不忘搭配合理、饮食均衡的。油灿灿的红烧鲢鱼肯定是少不了的,只不过要等到正月初一才能吃,因为“年年有余”嘛。
过年时连续好几天的大鱼大肉是会把人给吃撑住的,这时候来点清粥小菜很能把人引诱得口水直流,小菜可以是自家腌制的白萝卜干,扬州人颇爱吃这种经过盐水浸泡、太阳烘晒、洒了胡椒面的萝卜干的,一串串取下来,塞进小瓶小罐里,想吃的时候捞几片出来,嚼在嘴里脆脆嘣嘣,很是爽口。小菜还可以是自家炒制的什锦菜,这什锦菜其实是素什锦,原料是各式各样的时令鲜疏,像莲藕、水芹、豌豆苗、野荠、冬笋、黄花菜、香菇、豆芽、胡萝卜、木耳……种类绝对超过十样,材料是各家主妇上街精心选购的,全备齐了,再一样一样下锅炒,这一点很关键,不管有多少种菜,每一种都必须单独下锅,单独加调料,这样才能保持它的原汁原味,不串,也不会因为材质不同影响火候。炒好了,你看吧,红黄白绿,五颜六色,分盛在一个个瓷碗里,散发诱人的清香,光是看看,就足够让人流口水了。接下来的工序就简单了,一个字:拌,两个字:凉拌。把它们均匀地搅在一起,沿着碗边细细地淋上小磨麻油,这样就大功告成了。这是春节期间最受扬州老百姓们欢迎的一道家常凉菜,所以量不能少,盛什锦菜的瓦钵大的象是脸盆。

吃完年夜饭,就要守岁了,一家老小守着电视机看春晚,直到电视上放起了鞭炮,屋外也噼里啪啦、此起彼伏地争相响起了鞭炮声,因为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就是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孩子们终于等到这一时刻,都捧着鞭炮礼花涌出了门,在满天的火树银花之中欢呼雀跃。关于鞭炮,每个家庭的孩子都有自己私藏的小玩意,那种一捏即响的白色小蝌蚪,那种红色小鞭一样的掼炮,猛地扔出去,小石激飞,劲道伤不了人,火花也伤不了人,但往往震撼力却可吓得不明就里的人们十分惊恐、心跳加速,回头一看,原来是几个小鬼在捣乱。
新年
除夕夜过去,第二天孩子们醒来后第一件事就是摸枕头下面,前一天晚上大人们已经在那里放了云片糕、桔子和压岁钱,摸着了糕就是要高高在上,摸着了桔子就是大吉大利,摸到了压岁钱自然就是要发财了。正月初一换新衣,从头到脚、从里到外都得是新崭崭的,有了新气象,人们精神也抖擞了许多。扬州人这一天早上得吃圆子面,取意“圆圆满满、长命百岁”,扬州有些地方的习俗是碗里的圆子面不能全吃完,圆子得留双数,也是为了讨个吉利。
互相串门拜年的习惯就算是社会再怎么发达也改变不了的,过年本来图的就是个热闹喜庆,这时候家里面就得摆上一应水果糕点,招待来做客的亲友们。旧时家庭里有供桌或者老爷柜,把高脚盘一溜阶梯状对称地摆在上面,盘子里放的是香橼、佛手、苹果、桔子四样水果,取意四四如意,也有用桌盒,扬州人称茶色盒子,放上蜜枣、云片糕、桃酥、董糖、大京果等细点,大户人家过新年讲究的是排场,桌上八样碟子里放着扬州传统茶食“小八件”——眉公饼、太师饼、黑麻、白麻、菊花饼、一条线、小佛手、小苹果,一样不少,它们的内馅和造型都很讲究,豆沙、枣泥、椒盐、五仁、麻香等五味俱全,形象逼真、味不雷同。扬州糕点是出了名的精细,虽然现在人们已没那么多老规矩在身,但新年扬州人要吃茶食糕点的习俗却沿袭了下来,三丁包、豆沙包、翡翠烧卖、千层油糕、蟹黄汤包……这些享誉海内外的名点也不过是扬州平常百姓人家在新年期间整箱整箱放在家里等着慢慢消灭的吃食。

除了传统的糕点水果,现代化的超市给人们提供了太多的选择空间,瓜子、杏仁、花生、松子、开心果、巧克力、酸奶、牛肉干、薯片……甚至于夏天才吃的冰激凌全都疯狂地涌进了家家户户,那种六七十年代只能凭票按人头供应的饥荒年景一去不复返,再也不见那种排了几个小时的队,眼看着快挨到了,商店突然打出 “花生瓜子已售完”的牌子的无奈场景,现在的人们真得是幸福多了,只要口袋里有钱,没有吃不到,只有想不到的。
近年来,扬州市民们也渐渐形成了新年逛花市买花的习惯,应时应节的水仙、腊梅、喜气洋洋的牡丹、金橘、“口彩”花卉发财树、元宝竹都成了人们青睐的对象,用这些花团锦簇、鲜艳芬芳的花卉盆景在新年时分装饰居室,的确会让人们神清气爽、精神抖擞,感觉到春天的脚步已经到来了。
年货还有很多,真的要细说下来,估计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但无论是旧是新,人们对待春节的态度还是一样的热情,这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最热闹、最重要的节日,人们辛苦了一年,在这除旧迎新的几天难道不应该实实在在地满足一下自己吗?年货——真正点燃了人们对于春节的无穷向往与深切依恋之情。
旧时新年初一子时一过,便有人带上猪头三牲、香烛、鞭炮,赶到土地庙去烧头香。烧完香回家不再睡觉,等待天亮。天刚一放亮便天”财门”(大门),点燃香烛、鸣放鞭炮”接年”。接着晚辈起床给长辈拜年,长辈给晚辈吃桔子和云片糕,叫”走大局”、”步步高”。然后吃早饭”汤圆和面条。早饭后,中青年人出门向街坊邻居拜年,家中备有香烟、瓜子、糖果、糕点等食物,由老年人接待来拜年的客人。中午不做新饭菜,吃除夕晚餐余下的饭菜,叫”隔年陈”(”隔年陈”有的一直吃到正月初四)。

初一这天,不用刀剪等利器,以图避凶;不洗晒衣物,以示闲暇;不扫地,以求”聚宝”。正月初五日叫”财神日子”,人们一起床就”挑财神水”。然后到家门外附近路去烧钱化纸,叫”烧利市”。早饭有的吃圆宵,有的吃面条,有的煎食腊月二十四煮的糯米饭。这天,还有穿戴财神衣帽、戴着面具的上门贺财神者,叫做” 跳财神”,主人施以糕馒,表示”谢财神”。

新中国成立后,烧香敬神之俗在不少家庭中已经不见,初一这天,有些单位举行团拜,人民群众还开展向烈军属拜年及各种文化活动。

中国人几千年来总把过年当作件大事,过年之前要做很多准备,要买很多东西,吃的、用的、穿的、戴的、耍的、供的、干的、鲜的、生的、熟的,统之名曰“年货”。腊八一过,扬州一带到处就有了准备过新年的气象了。
年前
扬州有句俗话叫“有钱没钱,干干净净过年”,可见扬州人迎接新年,并不在于多么富有,第一件事是要洗衣扫尘,清洁卫生。扬州人家新年前的清洁卫生多数在腊月十七、十八前后进行,所以民众中有“十七十八,越扫越发”的谚语。每家每户都有炉灶,在民间信仰中,有灶就有灶神,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送灶,民间俗称为“过小年”,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糖瓜、糯米饭等食物,再供上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糖瓜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这种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因被拉成扁圆型,所以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而糯米饭里则掺上松子、花生、栗子等干果,象征着聚宝盆或者摇钱树,这么香甜的糯米饭送灶时是吃不到的,要放到正月初七才能吃,寓意着不瞎眼睛。于是一家人围着灶王爷祷告: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这样送灶的习俗,在扬州农村仍有百分之九十的家庭还保持着,而在城市,由于厨房用具的现代化,这种习俗已被渐渐淡忘。
送灶以后,就真正开始了年货的采购与囤积,贴春联、贴门神、贴福字、贴年画,这些寓意吉祥的大红色的纸张给新年带来了无处不在的喜气与热情,往往旧式有前后门的房屋会在前门贴春联,后门贴门神画——唐朝初年的两位大将秦叔宝和尉迟公。据说大门上贴上这两位门神,许多妖魔鬼怪都会避而远之,而小孩子们则是对这两位形象颇有点狰狞的门神既怕又敬、既畏又尊,很是有趣。家里屋内的墙壁或房门上贴得都是些喜气洋洋的年画,比如麒麟送子、和气娃娃等,现在的家庭大多以一卷卷漂亮精美的挂历取代了各种花花绿绿的年画,而“福”字却贴得多了起来,那是因为越来越多的商家们愿意在新年货品中夹上一两张“福”字作为赠品,“福”字得倒着贴在门或窗户上,这样过路的人们看见了,会指着说“福”倒了,那么福就真的要到了哦。
除夕
到了除夕夜,扬州人一贯对食物的热情就体现出来了,之前早就腌制好的腊肉、风鸡、咸鱼、火腿、灌晒好的香肠等等都被或切或撕地一碟碟端上了桌,这是先锋,之后便是各式各样烧、煮、煎、炸的食物,花样繁多、香味诱人,但无论如何餐桌上不能缺的是芋头烧肉,有俗话说“三十晚上吃芋头,一年四季不会愁”,蔬菜里扬州人也很讲究吃水芹菜,意味着路路通,粉丝,意味着细水长流,豌豆,扬州人读作安豆,平平安安的意思,还有青菜、豆腐,意味着清清爽爽,人们常说“鱼生火肉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看来即便是可以放开肚皮狂吃海喝的如此重要的时刻,人们也是不忘搭配合理、饮食均衡的。油灿灿的红烧鲢鱼肯定是少不了的,只不过要等到正月初一才能吃,因为“年年有余”嘛。
过年时连续好几天的大鱼大肉是会把人给吃撑住的,这时候来点清粥小菜很能把人引诱得口水直流,小菜可以是自家腌制的白萝卜干,扬州人颇爱吃这种经过盐水浸泡、太阳烘晒、洒了胡椒面的萝卜干的,一串串取下来,塞进小瓶小罐里,想吃的时候捞几片出来,嚼在嘴里脆脆嘣嘣,很是爽口。小菜还可以是自家炒制的什锦菜,这什锦菜其实是素什锦,原料是各式各样的时令鲜疏,像莲藕、水芹、豌豆苗、野荠、冬笋、黄花菜、香菇、豆芽、胡萝卜、木耳……种类绝对超过十样,材料是各家主妇上街精心选购的,全备齐了,再一样一样下锅炒,这一点很关键,不管有多少种菜,每一种都必须单独下锅,单独加调料,这样才能保持它的原汁原味,不串,也不会因为材质不同影响火候。炒好了,你看吧,红黄白绿,五颜六色,分盛在一个个瓷碗里,散发诱人的清香,光是看看,就足够让人流口水了。接下来的工序就简单了,一个字:拌,两个字:凉拌。把它们均匀地搅在一起,沿着碗边细细地淋上小磨麻油,这样就大功告成了。这是春节期间最受扬州老百姓们欢迎的一道家常凉菜,所以量不能少,盛什锦菜的瓦钵大的象是脸盆。
吃完年夜饭,就要守岁了,一家老小守着电视机看春晚,直到电视上放起了鞭炮,屋外也噼里啪啦、此起彼伏地争相响起了鞭炮声,因为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就是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孩子们终于等到这一时刻,都捧着鞭炮礼花涌出了门,在满天的火树银花之中欢呼雀跃。关于鞭炮,每个家庭的孩子都有自己私藏的小玩意,那种一捏即响的白色小蝌蚪,那种红色小鞭一样的掼炮,猛地扔出去,小石激飞,劲道伤不了人,火花也伤不了人,但往往震撼力却可吓得不明就里的人们十分惊恐、心跳加速,回头一看,原来是几个小鬼在捣乱。
新年
除夕夜过去,第二天孩子们醒来后第一件事就是摸枕头下面,前一天晚上大人们已经在那里放了云片糕、桔子和压岁钱,摸着了糕就是要高高在上,摸着了桔子就是大吉大利,摸到了压岁钱自然就是要发财了。正月初一换新衣,从头到脚、从里到外都得是新崭崭的,有了新气象,人们精神也抖擞了许多。扬州人这一天早上得吃圆子面,取意“圆圆满满、长命百岁”,扬州有些地方的习俗是碗里的圆子面不能全吃完,圆子得留双数,也是为了讨个吉利。
互相串门拜年的习惯就算是社会再怎么发达也改变不了的,过年本来图的就是个热闹喜庆,这时候家里面就得摆上一应水果糕点,招待来做客的亲友们。旧时家庭里有供桌或者老爷柜,把高脚盘一溜阶梯状对称地摆在上面,盘子里放的是香橼、佛手、苹果、桔子四样水果,取意四四如意,也有用桌盒,扬州人称茶色盒子,放上蜜枣、云片糕、桃酥、董糖、大京果等细点,大户人家过新年讲究的是排场,桌上八样碟子里放着扬州传统茶食“小八件”——眉公饼、太师饼、黑麻、白麻、菊花饼、一条线、小佛手、小苹果,一样不少,它们的内馅和造型都很讲究,豆沙、枣泥、椒盐、五仁、麻香等五味俱全,形象逼真、味不雷同。扬州糕点是出了名的精细,虽然现在人们已没那么多老规矩在身,但新年扬州人要吃茶食糕点的习俗却沿袭了下来,三丁包、豆沙包、翡翠烧卖、千层油糕、蟹黄汤包……这些享誉海内外的名点也不过是扬州平常百姓人家在新年期间整箱整箱放在家里等着慢慢消灭的吃食。
除了传统的糕点水果,现代化的超市给人们提供了太多的选择空间,瓜子、杏仁、花生、松子、开心果、巧克力、酸奶、牛肉干、薯片……甚至于夏天才吃的冰激凌全都疯狂地涌进了家家户户,那种六七十年代只能凭票按人头供应的饥荒年景一去不复返,再也不见那种排了几个小时的队,眼看着快挨到了,商店突然打出 “花生瓜子已售完”的牌子的无奈场景,现在的人们真得是幸福多了,只要口袋里有钱,没有吃不到,只有想不到的。
近年来,扬州市民们也渐渐形成了新年逛花市买花的习惯,应时应节的水仙、腊梅、喜气洋洋的牡丹、金橘、“口彩”花卉发财树、元宝竹都成了人们青睐的对象,用这些花团锦簇、鲜艳芬芳的花卉盆景在新年时分装饰居室,的确会让人们神清气爽、精神抖擞,感觉到春天的脚步已经到来了。
年货还有很多,真的要细说下来,估计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但无论是旧是新,人们对待春节的态度还是一样的热情,这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最热闹、最重要的节日,人们辛苦了一年,在这除旧迎新的几天难道不应该实实在在地满足一下自己吗?年货——真正点燃了人们对于春节的无穷向往与深切依恋之情。
旧时新年初一子时一过,便有人带上猪头三牲、香烛、鞭炮,赶到土地庙去烧头香。烧完香回家不再睡觉,等待天亮。天刚一放亮便天”财门”(大门),点燃香烛、鸣放鞭炮”接年”。接着晚辈起床给长辈拜年,长辈给晚辈吃桔子和云片糕,叫”走大局”、”步步高”。然后吃早饭”汤圆和面条。早饭后,中青年人出门向街坊邻居拜年,家中备有香烟、瓜子、糖果、糕点等食物,由老年人接待来拜年的客人。中午不做新饭菜,吃除夕晚餐余下的饭菜,叫”隔年陈”(”隔年陈”有的一直吃到正月初四)。
初一这天,不用刀剪等利器,以图避凶;不洗晒衣物,以示闲暇;不扫地,以求”聚宝”。正月初五日叫”财神日子”,人们一起床就”挑财神水”。然后到家门外附近路去烧钱化纸,叫”烧利市”。早饭有的吃圆宵,有的吃面条,有的煎食腊月二十四煮的糯米饭。这天,还有穿戴财神衣帽、戴着面具的上门贺财神者,叫做” 跳财神”,主人施以糕馒,表示”谢财神”。
新中国成立后,烧香敬神之俗在不少家庭中已经不见,初一这天,有些单位举行团拜,人民群众还开展向烈军属拜年及各种文化活动。

  • 扬州习俗
    答:1、打春:扬州人至今仍把立春叫做”打春”。这天早餐,家家吃汤圆。封建时代,每逢春这一天,扬州城里各衙门的大小官员都身穿官服,齐集知府衙门。自知府(太守)起,按官职大小依次手执彩杖鞭打泥塑的“春牛”,边打边向”春牛”抛撒稻、麦、豆等农作物,直到泥牛打碎,谓之”打春”。2、过年:(...
  • 扬州的春节习俗是什么
    答:腊月二十四,扬州人称为“送灶”日。传说在这一天,灶神会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的情况,因此家家户户都会准备灶饭、马料和麦芽饼等供品,送灶神上天。民间还有男不祭月、女不送灶的习俗。腊月二十五到二十六是扬州人的“年蒸”日。过去,扬州人过年蒸的包子被称为“点心”,是过年的重要食物。如今,...
  • 江苏扬州春节习俗与风俗习惯?
    答:1. 爬门头 大年三十晚上,扬州人会在家中点上香炉蜡烛守岁,全家人穿上新衣,长辈们会给晚辈发压岁钱。此时,家中的小孩会被鼓励抓住门后的门闩向上爬,这一传统寓意着小孩能够健康成长。2. 走大局 三十晚上,家中的长辈会将云片糕、苹果、橘子等放在每个人的床头,供新年第一天早上起床后食用。云片糕...
  • 扬州的春节习俗是什么
    答:腊月二十四日,是传统的“送灶”日。扬州人相信灶神在这一天会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的情况,因此家家户户都会举行送灶仪式。有男不祭月、女不送灶的传统习俗,据说是因为女性在厨房劳作较多,容易惊动灶神。接下来的腊月二十五至二十六日是“年蒸”的日子。在扬州,过年蒸的包子不叫包子,而叫点心。过...
  • 扬州春节风俗是什么?
    答:扬州春节风俗如下:1、爬门头 大年三十晚上,吃过晚饭后,老扬州要点上香炉蜡烛守岁,大人小孩穿上新衣服,长辈们开始给晚辈发压岁钱。这时候大人会关上大门,让家中个子小的孩子抓着门后的门闩往上爬,因为老式的大门是木制的,门后面从上到下有几根横木,中间还有门闩开关,这一风俗就是爬门头。2、...
  • 扬州的风俗 扬州的风俗是什么
    答:扬州的风俗有暖房酒、清明节、要糖、早上皮包水、丧俗、爬门头等。早上皮包水:早点,扬州人称早茶,主要吃点心面条之类。丧俗:病者将咽气,儿子依次跪倒磕头送终,同时点亮头灯和脚灯,煮一小碗半生不熟的米饭供于脚边(称为“倒头碗”),然后买布破孝,死者晚辈一律戴孝。要糖:大年初一早上,扬州...
  • 扬州过年风俗是什么呢?
    答:扬州过年风俗是:1、办年货 扬州以往从腊月初八到次年正月十八都算过年,置办年货为年的前奏,物质并不丰富的年代,年货可能就是一桌难得吃上的好饭菜,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有家庭甚至把购车、全家出游纳入年货购置计划。2、送灶神 送灶,有“官三民四龟五鳖六”的说法,扬州人送灶多半在腊月二十四。
  • 扬州有哪些民风民俗
    答:扬州送“马子菜”起源于何时,由于缺少记载,尚难言定,但至少清代即有此俗。近来看到外地的一些民俗资料,外地也有农户进城“倒马子”一俗,但外地“倒马子”不是农户给主家回赠“马子菜”,而是要向主家按月收清洁费,名为“月钱”。如北京在清末民初年间,每户要收一角至五角,端午、中秋和春节还要加收“节钱”,...
  • 扬州的风俗 扬州的风俗是什么
    答:1. 扬州早晨的习俗是享用“皮包水”,即当地人称的早茶,其中包括品尝各种点心和小吃。2. 丧葬习俗中,当病人临终时,家属会依次磕头送终,并点亮头灯和脚灯。家属会煮上半生不熟的米饭供放在死者脚边,称为“倒头饭”,随后购买布料以制作孝服。3. “要糖”是扬州春节期间的传统,大年初一,人们会...
  • 扬州的春节习俗是什么
    答:因为在扬州话里,运气叫做“局气”,走运叫做“走局”,橘子的“橘”和局气的“局”谐音,所以赠人橘子。这时候大人会关上大门,让家中个子小的孩子抓着门后的门闩往上爬,因为老式的大门是木制的,门后面从上到下有几根横木,中间还有门闩开关,这一风俗就是爬门头。老年人说小个子三十晚上爬门头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