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特点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3
浅谈中国教育的优点

1、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2、使教育模式正规化、易于操作;
3、培养了学生一定的才能,增广了见识;
4、使思维受到了严格的训练,使天下常规工作显得非常简单和容易;
5、排除了人性的弱点:不劳而获,使学生明白了一份汗水,一份收获的道理,这一点对于社会对于人生都是非常重要的;
6、让未成年人有事情可做,避免了未成年人无事生非,变成危害社会的混混阶级;
7、培养了学生认真踏实,精益求精、刻苦钻研的精神品质;
8、超强的理解能力、数字能力、文字能力的培养,但所学“知识”应用性不高;
9、超强的学习能力、模仿能力的培养。
10、可以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通过老师的直接传授,而非像西方一样让学生自己探索,能够节约时间,提高学习的效率。
  11、符合中国的国情。

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目标是:
1、具体包括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装备现代化、师资队伍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等。
2、社会现代化的核心和教育现代化的核心都是实现人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即教育主体现代化。
3、教育主体具有三个语义内涵:管理主体、教师主体、学生主体。
4、 在教育变革与发展过程中,各级教育干部、各类学校校长等都属管理主体,是教育主体现代化的组成部分。 教师是教育现代化的主体,也是教育主体现代化的主体。教师主体的现代化充分体现在教师人格的现代性、教学理念的现代性、知识内容的现代性、教育方法的现代性和价值理念的现代性等五个方面。

作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同志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不 仅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创立和建设,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而且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分析解决中国的教育问题,包括对半殖民 地半封建的旧教育的改造和新的人民教育事业的创建和发展方面,也同样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教育必须有明确的发展方向
周恩来同志作为新中国的首任总理,历来都比较注重教育的发展方向问题。在建国初期,在50年代末,在 60年代,他都针对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对此作了论述。
建国初期,国家建设百废待兴,教育事业也同样面临这样的局面,旧中国的教育已不符合新中国发展的需 要。那么新中国的教育将向何处去呢?周恩来同志针对这种情况,提出“新中国的教育与旧中国的教育根本不同,必须反映社会主义的新政治、新经济,必须为广大劳动人民服务,必须适应我们国家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 主义建设的需要。”[1]这就初步规定了我国建国初期教育发展的方向。1950年,周恩来同志在全国高等教育会 议上,对我国建国初期教育的性质、方向作了专门的阐述,他说:“我们的新民主主义教育同整个新民主主义的纲领是一致的,都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2]“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 、大众的。”[3]首先,他认为,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的性质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 主专政;因此,人民应该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所以“我们的教育是大众的,是为人民服务的,这是我们教育的方向”[4],“我们的教育应该是有利于人民的”,并且“首先就要向工农 开门”[5]。其次,他认为,科学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系统知识,是客观真理,它一经产生出来,就可以反过来指导实践,因此,“我们的教育是科学的,要有科学的内容”[6],“我们应该以科学理论作为教育的内容。 ”[7]再次,他认为,普遍真理是各个民族都适用的,但在不同的民族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中华民族有自己的 传统习惯,这些传统习惯总是以民族的形式表现出来。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因此,教育应注意各兄弟民族的特点和形式,只有“具有民族形式的教育,才易于被人民所接受,为人民所热爱。教育如果不注意民族的特 点和形式,就行不通。”[8]
到了50年代末,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和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培养目标都需要作相应的调整。政治上,要求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他们忠实于社会主义事业,经济上,要求工农劳动 人民的文化水平不断提高,要求大批有文化的知识青年加入劳动者的队伍。面对这种形势,周恩来同志以政治家、教育家的胆略和气魄,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他说:我们过去的教育方针是不够明确的,“我们今后的教育 方针,应该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身体健康的劳动者。”[9]1963年,他在“北京市高等学校应届 毕业生大会”的报告中,对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方针,即毛泽东同志1957年提出的教育方针和1958年党中央规定 的教育方针作了具体的说明。他说:“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就是要使受教育的人具有社会主义觉悟,愿意为社会主义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也就是要使受教育的人经过生产劳动,成为一个既有社会主义觉 悟又有文化的劳动者。”[10]
二、必须注重多种渠道办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迅速发展的要求。然而,当时的国情还不具备大 力发展普通教育的条件,国家财政也不具备大规模兴办正规学校的实力。那么,如何才能满足国家建设急需人才,劳动人民急需提高文化素质的要求呢?周恩来同志针对当时的国情,提出了许多切合实际的办学主张。比 如,周恩来同志清楚地认识到,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建设的基础,它承担着培育新后代,养成新中国健全公民的艰巨任务,因而在1953年的《关于整顿和改进小学教育的指示》中,他说:“从当前教育建设的可能条件与人民群众文化要求的实际情况出发,今后几年内小学教育应在整顿巩固的基础上,有计划有重点地发展”[11] ,怎样发展呢?按周恩来同志的意见,应注意多渠道办学。首先,由于国家逐步工业化,城市人口增加较快,过去城市小学的增加与乡村小学的增加,比例不太协调,因此,“在工矿区、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公立小学 应作适当发展。”[12]在师资、校舍等条件缺乏的情况下,“各地必须根据当地具体情况,积极采取各种办法 ,如调整班级,充实学额,采用二部制,开办夜校,协助工矿企业、机关和团体办学,协助办好私立学校,允许群众和工商业家继续兴办学校。”[13]其次,周恩来同志认为,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小学教育的发展 也不平衡,为此,“我们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多种形式,提出不同的要求来办小学教育,如果要求全国小学整齐划一,那是做不到的。今后应首先着重办好城市小学、工矿区小学、乡村完全小学和中心小学。”[14] 在农村,除办集中的正规小学外,“还可以办分散的不正规的小学,如半日班、早学、夜校之类。
”[15]为解 决农民子女入学的问题,还可根据需要与自愿的原则,提倡民办小学(包括完全小学),充分发挥群众自己办学的积极性。再次,周恩来同志认为,对于农村小学已入学的超龄生,“不仅应让他们继续留校学习,而且还 应积极地把他们教好,决不能采取不负责任的轻率态度,把他们挤出校外。为了更好地组织超龄生学习,在超龄生多而又有适当师资条件的地方,可在小学内为他们办速成班,或为他们单独办速成小学。”[16]
又如,1952年3月31日,周恩来同志在《关于整顿和发展中等技术教育的指示》中表明了他关心和重视中等技术教育的思想。依据当时的国情,他提醒人们:“我们的国家正在积极地准备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培养 技术人才是国家经济建设的必要条件,而大量地训练与培养中级和初级技术人才尤为当务之急。”[17]原因在 于,根据对形势发展的估计,五、六年之内,全国经济建设大约需要中级和初级技术人才50万,而当时的中等 技术学校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远远不能适应这种需要。为此,周恩来同志提出要“整顿与发展中等技术教育, 以解决国家建设所迫切需要的中级和初级技术干部的问题。”[18]要求“必须由各级人民政府有关业务部门以 及各主要工矿企业和农场,在各级人民政府教育部门的指导协助和统一计划下,大家动手分工合作来共同进行。”[19]怎样具体进行呢?针对当时的实际,周恩来同志认为,应“采取革命的办法。除整顿和发展正规的技术学校外,还应根据实际需要举办各种速成性质的技术训练班,或在各工矿企业和农场中以及各技术学校中附 设各种业余性质的技术补习班或训练班,务使正规的、速成的、业余的各种技术学校或训练班得到适当的配合发展。”[20]对于各类私立中等技术学校和私立技术补习学校,周恩来同志认为,对培养技术人才能起一定的 作用,因此,“各级人民政府及所属各有关业务部门应鼓励此类学校的设置,并加强领导,使其有效地为国家建设服务。”[21]
再如,1963年10月18日,周恩来同志在对国家计委、教育部、劳动部、团中央、全国妇联等部门负责同志的讲话中,还谈到了多渠道兴办职业教育的问题。他认为,按当时的情形看,全国大中城市出生的人,大约每 年有180万以上的人等待安置就业。农村出生的人,除每年少数人可以进城就业和升大学外,绝大部分要留在农村就业。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光有普通中小学教育而没有职业教育是不行的。”[22]再就是当时大中城市不 能升初中的高小毕业生,每年大约有110万人,如果安排他们就业,年龄还太小,且不具备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 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周恩来同志强调:“必须努力办好职业教育。”[23]如何办好 呢?周恩来同志提出了如下设想:今后“大中城市要逐年发展一批职业学校,将来小城镇也要办一些职业学校 。职业学校不可能过多地依靠初中改办,要发动工交财贸系统的厂矿、企业单位和农场、林场办,国家也要直接办一些,还可以要求军队办一点。现有中学也可以增设一些职业班。”[24]
三、成人教育应在学制中占有一定地位
成人教育,按周恩来同志的意思,应该“包括工农的教育,失业人员的教育,老知识分子的教育,老干部 的再教育。”而且应该“在我们的学制中占有一定的地位。”[25]应该注重。注重成人教育,首先是要注重工 农教育和工农干部教育。为什么呢?周恩来同志作了如下说明:注重工农教育和工农干部教育,原因在于“劳动人民在旧中国很少有受教育的机会,少数人即使读了几年书,知识也很少,无法适应今天的建设工作。我们 的政权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应该吸收广大劳动人民参加国家建设,这就需要给他们创造学习的条件。”[2 6]工农干部“长期参加革命斗争,尽管对战争,对革命工作很熟悉,可是一旦转到建设方面来,也产生知识不够的困难,特别是缺乏新的技术管理知识,也需要再教育。”[27]加之“人才缺乏,已成为我们各项建设中的一个最困难的问题。不论在经济建设,国防建设,还是在巩固政权方面,我们都需要人才。”[28]因此,周恩 来同志要求:“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有步骤地举办工农速成中学和工农干部文化补习学校,吸收不同程度的工农干部给以适当时间的文化教育,尽可能地使全国工农干部的文化程度能在若干年内提高到相当于中学的水平 。”[29]同时他还提出了关于工农速成中学和工农干部文化补习学校的修业年限、课程、招生条件和学生待遇的设想:(1)工农速成中学的修业年限暂定为三年,必要时可延长,其课程相当于普通中学的基本课程,工农干 部文化补习学校的修业年限暂定为二年,必要时可延长,其课程相当于完全小学的基本课程。(2)两种学校的学 生应由各机关、工厂、学校有计划地抽调或选送。工农速成中学的入学条件为:参加革命工作三年以上的工农 干部,或有三年以上工龄的产业工人,具有相当于高级小学毕业的文化程度,年龄在18至35岁且身体健康者; 工农干部文化补习学校的入学条件为:参加革命工作三年以上的工农干部,年龄18岁以上者。(3)这两种学校都 应配备优秀的教职员担任教学和教务,并供给必要的设备。(4)对离职学习的学生,在学期间,原有军龄、工龄 继续计算。

供给制干部入学后,享受原政治、物质待遇,工资制干部按其相当等级享受供给制待遇,工人按一 般供给制待遇。
注重成人教育,还应注意对知识分子的教育。为什么呢?周恩来同志认为,由于新中国建立的时间不长, “一些老知识分子对新鲜事物,对新的政治制度还不适应”[30],有些人甚至表现出:在共产党和国民党之间 、中国人民和帝国主义之间敌我不分;不满意党和人民政府的政策和措施,留恋资本主义甚至封建主义;拒绝学习马列主义甚至诋毁马列主义;轻视劳动,轻视劳动人民,轻视劳动人民出身的干部,不愿意同工人农民和 工农干部接近……。因此,他们“需要学习、改造”[31]。对于这些知识分子,如何对他们进行改造呢?周恩 来同志认为,这种改造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一是经过社会生活的观察和实践,比如让他们参观社会主义建设等;二是经过他们自己主业务实践,在实践中提高认识;三是经过一定的理论学习,如按照自愿并联系业务 的原则,争取自学、夜大学、函授学校、科学讨论会等,帮助他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四、教师的质量是办好教育的关键
教育的发达与否是国家是否发达的重要标志,而教师的质量如何却是教育是否发达的关键。周恩来同志在 重视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同时,也非常关心教师的培养提高问题。1953年12月11日,他在《关于整顿和改进小学教育的指示》中,专门论述了小学教师的培养提高问题。他说:“提高小学教师的质量,是办好小学教育的 决定因素。”[32]为了提高小学教师的质量,周恩来同志要求:“今后必须有领导地、有计划地组织在职教师 进行学习,以提高他们的政治、文化与业务水平。凡具有初级师学校(以下简称初师)毕业程度以上的教师,应着重学习政治与业务,凡不到初师毕业程度的教师,主要补习初师的课业,提高到初师毕业的水平。”[33] 按周恩来同志的意见,组织这类教师补习初师课业的主要方式有三:一是抽调有高小程度的教师到初师学习;二是办师资轮训班,吸收有初级中学一、二年级程度的教师予以一至二年的训练;三是设立教师业余进修学校 及函授学校,组织教师进行在职学习。除在职教师进修以外,周恩来同志认为,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小学生人数逐年增加,这就需要加强新师资的培养,要多举办中等师范学校,但须注意,“师范学校不要都集中在大 中城市,要在县里多办一些……便于解决农村小学师资缺乏的问题。”[34]
同年,周恩来同志在《关于改进和发展高等师范教育的指示》中,对中等教育乃至对高等师范教育本身的 师资培养问题也作了详细的阐述。首先,他论证了发展高等师范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他说:“高等师范教育是办好和发展中等教育的关键,而办好和发展中等教育又与培养国家建设人才和提高人民文化水平有着密切 的关系。高等师范学校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中等教育,影响新中国青年一代的培养,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提高,也就影响国家培养建设干部的计划和国家建设计划的完成。”[35]因此,发展和提高高等师范教育 以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是当前教育建设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36]其次,他对发展高等师范教育提出 了切实可行的措施。认为今后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主要是扩充现有学校,然后才是有准备地建立新校。“为了求得中等学校师资供求的平衡,除按照现行高等师范学校学制,继续办理四年制本科、二年制专修科和两年 制师范专科学校外,在保证一定质量的原则下,还必须着重采取多种临时过渡的办法,如本科生提前一年毕业,选拔一部分专修科毕业生充任高级中等学校教师,选调初中教师、小学教师予以短期训练培养成为高中和初 中教师等等。”[37]综合大学、体育学院、艺术学院等均应承担一部分培养有关中等学校师资的任务。另外,他强调,要提高高等师范教育的质量,各高等师范学校应“抓紧教学改革这一中心环节,……逐步地将旧的教 学内容、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改革为新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以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38]同 时他还认为,要提高高等师范教育的质量,高等师范学校本身的师资培养和质量提高也必须跟上。为此,他要 求“凡有条件的高等师范学校,都应有计划地大力培养新师资。……制定培养研究生和助教的具体计划。”[3 9]综合大学、其它高等院校以及科学研究机关,也应负责一部分为高等师范学校培养师资的任务。

五、社会主义社会的人才应该全面发展
周恩来同志在日理万机的繁忙工作中,不仅随时从宏观的角度关心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对人才自身 的发展也相当关注。1963年7月22日,他在北京市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大会上作的报告中,对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作了详尽地阐述。他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人才应该是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既有社会主义 觉悟,又有文化的劳动者。
在德育方面,周恩来同志认为,全面发展的人应该具备四个基本观点:第一,要具有阶级观点。他认为, “自从人类历史上出现了阶级社会以后,阶级和阶级斗争就是客观存在,就是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40] 因此,“我们生活在今天这样的社会里,就要回答站在哪个阶级方面、为哪个阶级服务的问题。”[41]他要求 ,生活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人,尤其是青年,应该站稳无产阶级的立场,抵制剥削阶级的影响,坚决地为无产阶 级服务,为广大劳动人民服务。第二,要具有劳动观点。他告诫青年说:“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价值。不劳动者不得食。”[42]并批评了一些青年轻视生产劳动的思想观念。他认为,只有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 ,精神产品才能转化为物质产品;相反,物质产品经过人们观察、思考、研究,才又可以构成新的设计,创造出新的物质产品。因此,他号召青年要参加生产劳动,要树立劳动观点和培养劳动习惯。这样才能“使脑力劳 动与体力劳动逐步结合起来,逐步消除差别,走向共产主义。”[43]第三,要具有革命观点。周恩来同志认为 ,新兴的阶级发挥主观能动性,推翻反动的阶级,就是革命。广义一点,个人的改造也可以说是一种革命。因此,他认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应具有革命观点。对于青年来说,进入社会以后,会面对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因而要学会思考,要会验证过去的想法。对原有的错误想法,要勇于纠正,要勇于不断地改造自己。第四,要具有集体观点。周恩来同志认为,“集体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是从无产阶级的劳动和斗争中产生出来的 。”“是同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相对立的。”[44]“集体主义的要求是集体利益第一,集体利益照顾个人利益, 而不是个人利益第一。”[45]他说:在集体主义的原则下处理公与私的关系时,“应该是先公后私,总是要把 公摆在前头,个人摆在后头,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46]这样才算得是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
在智育方面,周恩来同志认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应该养成良好的学习风气,要善于向群众学习,善于向 书本学习,善于在实际斗争中学习。至于学习的内容,他认为应该包括以下方面:(1)要学好中国语文、数学、 外语等学科知识。因为这些知识本身就是学习的工具,是学习其它知识的基础。(2)要学好哲学。哲学可以帮助 “解决我们的世界观问题、思想方法问题。”[47](3)要学习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包括政治、经济、历史等,这些知识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国家建设必不可少的。(4)要学习生产知识。他说:“我们的教科书、讲义和课堂教学,除工科学校外,小学、初中、高中都缺乏生产知识”[48],不利于学生进入社会从事生产劳动。因此,“高 小、初中和高中要增加生产学科,使学生在学校里就能够学会一门生产本事”[49],即便是不能升学,也可以使他们进入社会就能够参加生产劳动。(5)要学习自然科学,进行科学实验。他认为,只有加强自然科学的学习 ,“只有加强科学研究,才能突破科学技术尖端,赶上世界先进水平。”[50](6)要学习革命文艺,如戏剧、电 影、音乐、美术等。周恩来同志认为,“不能仅仅当作一种文化娱乐来看待,因为通过这种活动可以培养我们的革命品质和共产主义道德。文艺修养和一个人的思想感情、道德品质是很有关系的。”[51]
在体育方面,周恩来同志认为:“身体是我们学习和工作的物质基础。……身体不好就不能担负繁重的任 务。”[52]因此,他告诫人们:“一定要注意身体,锻炼身体。”[53]怎样才能有个健康的身体呢?他认为, 最重要的是锻炼。这种锻炼“不只是体育锻炼,还要艰苦地生活,艰苦地工作,在艰苦中锻炼体质。人的体质是越锻炼越好,不是越锻炼越差。”[54]生产劳动就是一种很好的锻炼。不仅如此,周恩来同志还认为,锻炼 身体应该同锻炼意志结合起来。他说:“有了坚强的革命意志,满怀的革命热情,全心全意为社会主义服务,我们就会精神振奋,身体也会更加健康。”[55]他鼓励青年说:“我们青年要有朝气,要有旺盛的斗志,要有顽强的工作精神、刻苦的学习精神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样,就可以把我们的身体锻炼得更健康。”[56]
综上所述,本文从五个方面反映了周恩来同志建国后的教育思想。虽未尽全面,但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他 的教育思想是相当丰富的,其间重视教育的发展方向,主张人的全面发展;提倡多渠道办学;重视师资培养等是最为突出的特点。总之,周恩来的教育思想富于时代性,富于开拓精神,充分反映了他所处时代政治经济的 要求,也为改革开放以后的教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注:
[1][9] 《周恩来教育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10月版,第151,155页。
[2][3][4][5][6][7][8] 同上,第5—7页。
[10][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4][55][56] 同上,第206—221页。
[11][12][13][14][15][16][32][33] 同上,第84—91页。
[17][18][19][20][21] 同上,第66—70页。
[22][23][24] 同上,第223—227页。
[25][26][27][28][30][31] 同上,第34—37页。
[29] 同上,第23页。
[34] 同上,第33页。
[35][36][37][38][39] 同上,第92—95页。
[52][53] 同上,第81—82页。
责任编辑 曹莉